1981年4月1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江西通讯

面向现实 敢于改革
——记中共江西省宜春地委书记王树衡
1979年春初,正是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时候,王树衡怀着建设四化的坚强决心,受命来到宜春地区担任地委书记。
到任的第一天,他没有进地委机关的大门,就到正在开三级干部会的上高县去了。基层干部反映,农民要求实行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可是,过去谁搞包产到组谁就挨批。县委负责人问新来的地委书记怎么办?王树衡告诉他们,他原来工作的地区有一个县,1978年60%的生产队搞了包产到组、联产计酬的责任制,增产幅度比全县平均水平高一成多。他说,既然农民要求实行这种责任制,实践又证明能够促进增产,我们为什么不坚决支持呢?
王树衡转了几个县,了解到全区有几亿斤的储备粮和余粮,长期锁在仓库里。他主张拿出一部分来搞活经济,让“死”粮变成“活”粮。宜春县随即拿出100万斤粮食用于发展畜牧业,拿出100万斤粮食和20万斤食油在城镇办饮食业,活跃了市场,还安置了三百多个城镇待业青年。
类似这样的事,他还办了好几件。
这一来,王树衡上任没有几天,人们就议论开了:
“新来的地委书记不寻常,面向现实,敢于改革。”
不能要中央编部《辞海》
王树衡到各个机关看望干部,听取各个部门的情况汇报。他看到摆在自己面前的问题是很多的。宜春地区发展农林牧副渔的条件好,但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农业除粮、茶之外,其它都减产。农业内部比例失调、农民收入不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干部被政治运动搞怕了,一事当前,就翻文件、查根据。本本上没有说到的,即便是明明可以办到的事情也不敢办。他们把本本当作“保险箱”,躲在“保险箱”里工作。
千头万绪,从何入手?鉴于当时春播即将开始,作物种植计划急需安排落实,王树衡首先抓农业内部比例失调的问题。他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提出来个“‘纲’上动土”,让那些田多人少的生产队拿出一点低产粮田来种植经济作物。新来的地委书记的这个点子,使人们感到惊讶,私下议论:“这是一着险棋!”没有文件,没有根据,将来出了问题谁担待得起!
下班的时间过了,王树衡还在办公室里和几个管农村工作的干部研究“纲”上动土的问题。他对大家说:“现在,中央的大政方针明确了,省委支持我们,我们就要大胆地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什么都要上面具体规定了才办,中央就是编部《辞海》也不够!”
其实,王树衡敢于下这着“险棋”,并不是无端的冒险。他的见解渊源于调查研究。宜春县洪塘公社有个五百里大队。这是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曾振荣领导的一个先进大队,粮食亩产一吨多。王树衡去看望老劳模,老曾对他说,我领导的是个高产穷队,年终分配不能兑现,欠债三万多元。穷的原因是砍掉了经济作物,把工副业当“资本主义的路”堵死了。王树衡问,能不能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能不能拿出一点土地来种瓜菜和苎麻?能不能从农业上抽点人力搞副业、办工业?老劳模一听就笑着说:“我们有土地,有人力,有资源,生财之道是现成的。就是上级不叫搞。只需你们当领导的一点头,我们把多种经营搞起来,经济就活了。”
王树衡在地委常委会上介绍了五百里大队的情况,又和常委同志一起回顾与分析了全区过去29年的历史,凡是多种经营搞得好的年份,粮食增产也多;凡是多种经营被砍光的年份,收入减少,粮食也上不去。经过反复讨论,地委向全区宣布,往后不再向生产队下达命令式的作物种植面积计划,尊重生产队自己安排各项作物的种植权。农民对此高兴极了,全区调剂出17万亩低产粮田来种植经济作物。1979和1980年经济作物获得丰收,粮食总产也有增长,社员从集体中分配的纯收入明显增加。更大的收获还是随着经济的活跃,人的思想也活跃起来,一些干部从“保险箱”里走出来了。
“难道责任制增产的粮食吃了会肚子痛?!”
1979年春季在“‘纲’上动土”的同时,王树衡就提倡和支持干部社员大胆试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他鼓励大家:“不要顾虑重重,好象只有‘大锅饭’才是香的。难道责任制增产的粮食吃了会肚子痛?!”
可是,三月正是乍暖还寒时刻,社会上突然掀起一股纠“偏”之风,责难和反对包产到组的责任制。人们议论纷纷,这无异给农民迎头泼了一盆冷水。
怎么办?县、社干部给王树衡挂来了询问的电话,有的县委书记赶到地委来找他,有的干部向他报告,他们那里解散了作业组,撕毁了包产协议……
王树衡深深懂得,全区干部、群众都在望着地委,如果地委的腰杆子一软,就要“风”卷全区,“吹”掉责任制,又吃“大锅饭”。他从乡下回来,顾不上休息,就和常委们交换意见,确定了一个稳定责任制的电话会。王树衡代表地委明确地宣布:政策没有错,方向没有偏,责任制不能变,年初说定了的,年终一定兑现。
农村生产责任制稳定下来了,全区半数以上的生产队划分了常年作业组,建立了包产到组的生产责任制。王树衡又及时给地、县领导干部打招呼:应该允许下面试验,支持下面探索,帮助下面总结,千万不要坐在办公室里给下面念“紧箍咒”,动不动就起风折腾人。
王树衡同县委书记们讨论如何发展油菜生产。宜春县委书记张炳昌讲了他的一个调查材料,温汤公社1978年第一次种了四千来亩小麦,由于面积大,怕管理不过来,生产队在统一播种之后,按劳力把麦田包到户管理,这一来调动了家家户户的积极性,结果小麦大丰收。张炳昌说,宜春县今年冬种油菜也准备这么办:集体种,分散管,联产计酬,超产归己。
“小麦分散管,油菜分散管,都分散管了还有什么集体生产的优越性?”有的同志尖锐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县委书记们激烈地争论了一天,最后王树衡讲了自己的看法:集体的活分户干、分人干,同资本主义不相干;大呼隆、一窝蜂地干活,正是我们的弊病。现有生产力水平的集体经济,既要有集体劳动的形式,也需要分散劳动的形式。分户分人管理就是分散劳动形式,有利生产,为什么不可以采用?他风趣地说:“‘包’出来的菜油也是香的嘛!”
秋季丰收之后,王树衡和地委的同志分赴农村,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对生产责任制进行总结。他们跑了许多社队,调查过植棉、种椒、养鱼专业组,也访问过为集体饲养一百八十多头生猪的专业户,一年向集体上交上千元利润的专业人,听取了许多社员的意见,掌握了“四专一联”责任制的产生、作法和特点之后,又同县、社的干部商量,在全区提倡推广。去年,全区已有39%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责任制。
“我们自己来下活这盘棋”
1980年栽了早稻之后,地委副书记张亚翼向王树衡提出,他要到山区搞点调查,寻求山区致富的路子。王树衡支持他这样做。宜春地区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60%,山区每人平均口粮比平原地区少二三百斤,有些社队每人平均分配只五六十元,缺粮又缺钱。过去,一说要改变山区面貌,就向上伸手要钱要粮,上面拿不出大批的钱和粮来,山区问题便摆在一边,有人把它比做是“一盘死棋”。
“我们自己来下活这盘棋!”王树衡和张亚翼商定下来。
张亚翼带领一个由各有关部门干部参加的调查组,来到边远山区铜鼓县调查,重点解剖山富人穷的赤洲大队。二十多天后,王树衡召集地委常委听取调查组的汇报。调查组汇报了一天,反映了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王树衡鼓励大家说:“解决山区问题有希望了。”他要调查组再解剖一两个不同类型的典型,同时给有关县打个招呼,都搞个山区调查,然后全地区开个山区工作会议。
有个干部半真半假地给王树衡提意见说:上面既没有布置开这类会,又没有下达这方面的文件,也没有增拨支援山区的粮钱,何必多此一举!
王树衡不喜欢这种上面开个什么会,自己也就开个什么会;上面布置了什么,自己也就布置什么的“机器人”。他气愤地说过,“宝贵的时间就丧失在这些同志的手里。”他前年到了一些山区社队,耳闻目见了山区的贫穷,对解决山区的问题心急如焚。他主持常委会第二次听取调查组的汇报时,把各部门的负责人也请来出主意。根据地委调查组写的四个报告和有关县市送来的调查材料,山区主要问题找到了,也有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最后剩下一道“难题”:调整山区生产方针,一批社队实行以林为主,改吃定销粮。那么,粮食从哪里来?有的人主张给省里写报告。省里一时解决不了又怎么办?王树衡想到平原地区农民说的一句话:“不愁钱,不愁粮,只愁没有木头盖新房。”他和常委同志商定一个解决的办法:组织山区以木竹同平原地区交换粮油。
地委顺利地召开山区工作会议,调整山区生产方针。在林业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在完成国家上调任务之后,在不破坏森林资源的前提下,山区可以有计划有组织地以木竹和平原地区交换粮油。这些搞活山区经济的措施一落实,“死”棋变“活”棋了。江西省委领导同志称赞宜春地委解决山区问题的思路开阔,措施有力,并把他们的经验转发各地、市、县委参考。
“只要全区五百万人民高兴就行了”
1980年春天,宜春地区有过一阵小“倒春寒”:社会上传来了一些说王树衡刮“右倾风”的冷言冷语。
地委机关几位干部来到王树衡的住地,劝王树衡今后少讲话,少留话把子,提防有人抓辫子。
王树衡弄清了他们的来意,深情地笑了:“文章刚开头,怎能放下手中的笔?当地委书记,怎能装聋作哑?我讲三中全会精神,讲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放思想,我不怕抓辫子!”他停了一会儿,又说:“搞改革,看法会有不同,议论会各种各样。我们不能等到完全统一了认识再干,只能大的方面一致了就干。人家说我这样那样,用不着解释,让实践去检验吧!”
“人家批你右倾……”
王树衡爽朗地说:“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活着就是为了人民,只要全区500万人民高兴就行了,别的我都不管它啦!”一切为着人民,为着实现四个现代化。
新华社通讯员 陈全义 钟家明
新华社记者 李沁源 刘光辉 黄正根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以“重”支“轻”发展消费品生产
旅大市自行车、缝纫机、木钟产量显著增加
本报讯 旅大市委、市政府组织重工业部门支援轻工业,大力增产自行车、缝纫机、木钟等消费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自行车、缝纫机、木钟分别形成了40万辆、50万架、40万只的生产能力。
旅大市组织重工业部门支援轻工业,发展日用消费品生产的主要作法是:
一、组织重工业部门为轻工业技术改造提供机器设备。旅大市领导部门将自行车、缝纫机、木钟、荧光灯管等产品列为重点产品,责成市经委动员全市机械行业为加快发展轻工业做贡献。在半年时间里,大连造船厂、大连机车车辆厂、大连重型机械厂等28个单位,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长处,分别为自行车、缝纫机、木钟、荧光灯管等产品造出了各种专用设备82台(套),各种胎模具291套,各种工、卡、测、刃、量具85种,从而使自行车、缝纫机、木钟的产量大增,月产平均分别达到2 .4万辆、2 .8万架、2 .1万只。
二、利用机械制造力量为轻工产品协作配套。由于调整,不少机械工业企业生产任务不足,闲余一部分生产能力,而轻工产品又急需组织零部件配套,扩大生产能力。市有关部门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组织这部分力量,为自行车、缝纫机、木钟等产品生产零部件。如新产品“26”轻便自行车很受消费者的欢迎,急需批量生产,在市经委统一组织下,由13个大厂组成“一条龙”生产协作线,只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就形成了10万辆的生产能力。
三、重工业支援轻工业部分技术力量和资金。据统计,旅大市重工业系统技术人员较多,约占职工总数的6%,市有关部门组织重工业企业支援一轻局系统技术人员54人,技术工人107人。根据需要与可能,去年旅大市重工业企业为一轻局系统提供了无息贷款135万元。如大连造船厂为帮助旅大保温瓶厂增产铁壳保温瓶,给予无息贷款50万元,用此项贷款由造船厂帮助制造铁壳专用设备70台和建设部分厂房。


第2版()
专栏:

他们心中有“住户”
——北京市自来水公司改进服务作风散记
今年2月下旬的一天傍晚,北京西城区南所胡同8号四合院里的水管坏了,影响居民用水。年轻的女工梁爱莲要打电话叫自来水公司来修理,有人却说:“人们都说那是‘水衙门’,又下了班,别说你打电话,恐怕叩头也请不来。”梁爱莲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打了个电话。接电话的是自来水公司经理徐福才同志。他放下电话,立即转告了修理部门。工人刘雨田、庞智江二话没说就赶到现场,不到一个小时就检修好了。这个小小四合院的居民感激地说:现在的自来水公司服务作风真好了。
记者在北京自来水公司采访的日子里,所见所闻,使人强烈地感到,南所胡同8号发生的故事并不是偶然的。自来水公司的干部、工人通过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讨论,心中有了“住户”,想住户所想,急住户所急,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那一封封来自四合院、高楼大厦的表扬信,反映出自来水公司服务作风的变化。
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北京自来水公司就清理过“水衙门”作风,使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受到上级的表扬和居民的好评。可是,十年浩劫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遭到严重破坏,这个公司的服务工作也一下子掉了下来。粉碎“四人帮”以来,自来水公司虽然进行了许多工作,但“左”的影响没有彻底肃清,优良的服务作风也没有完全恢复,居民有意见,又挖苦自来水公司是“水衙门”。
自来水公司的干部和工人最讨厌“水衙门”这个词,有人为此和住户争吵起来。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讨论中,这个公司从改进工作出发,不因群众的批评刺耳而顶牛,主动走访了二十多个居委会和住宅区,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联系实际进行讨论,提高了大家的认识。他们说:“由于我们服务不周到,弄不好会给党和国家抹黑,‘水衙门’作风非改不可。”
北京自来水公司开展“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的讨论,改进服务工作,首先强调从领导做起。一天深夜,前三门高压泵站的一个变压器发生故障,高层建筑群停水了,住户四处告急。水源四厂副厂长刘天华同志闻讯迅速赶到高压泵站,和工人一起抢修,排除了故障,使前三门高层建筑很快恢复了正常供水。在劲松、团结湖两个新建住宅区,过去施工队遇到问题跑管网所,管网所领导跑公司,层层汇报,拖延时日。现在,有关领导干部到施工现场办公,哪里有问题到哪里去解决,加快了工作进度。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自来水公司是为首都各行各业服务的企业,同时也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和支持。
比如,有计划地改造全市一大批供水低压区,涉及到市政、交通、物资等部门,他们希望有关单位和居民给以支持。有的管道需要横穿街道,破路要影响交通,往往互相扯皮,如果有关部门多供应一点顶管机,就可以地下施工,车辆照常通行。
本报记者 石德连


第2版()
专栏:

为解决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
黑龙江推广技术服务合同制
黑龙江省一批科研单位和企业之间,积极建立技术服务合同制,促进了科研和生产的发展。仅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等六个科研单位就与生产部门签订了110项合同,内容包括在科研、产品试制、小批量生产方面进行合作,以及互相进行成果转让、技术培训和提供情报、资料、设备等等。
黑龙江省科研、高等学校和生产部门签订的项目,多数都是当前生产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双城县味精厂1978年投产以来,因为生产技术没过关,两年半亏损三十多万元,被迫停产。去年8月,这个厂同省轻工研究所签订了技术服务合同,在研究所派出的技术人员帮助下,他们调整了设备,重新制订了合理的操作规程,培训了技术力量,使生产走上正轨,去年最后四个月盈利五万余元。
为了鼓励更多的科研单位与生产部门实行合同制,发展工业生产,省人民政府规定科研单位的合同收入大部分留为自用,以补充事业费的不足。在推行合同制过程中,许多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还应聘担任工厂技术顾问,由签订单项技术服务合同改为长期服务合同。
(据新华社)


第2版()
专栏:

刻苦操作 精益求精
全国青年突击手、营口纺织厂织布车间看台工蒋敏雅对于技术精益求精,刻苦操练看台技术,目前,已创造48万米无次布的好成绩。图为蒋敏雅同志(中)在同姊妹们互相交流接头技术。 程秉正 摄


第2版()
专栏:

系统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一机部轮训重点企业厂级干部
第一机械工业部陆续举办36期学习班,培训了直属和重点企业厂级领导干部1,714名,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了企业管理的改善。预计到年底可以把应该培训的干部基本轮训一遍。
一机部对250个直属和重点企业2,400名厂级干部的情况进行了调查,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5%,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占65%。这批干部政治素质好,有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大多数人没有系统学习过企业管理知识,不懂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与现代化建设对机械工业的要求很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一机部确定举办直属和重点企业领导干部学习班,主要学习《机械工业企业管理》一书,还根据不同行业增加有特点的补充教材。例如,为矿山机械行业领导干部增添了《重型矿山机械行业单件小批生产特点》、《怎样用经济办法管理重型企业》等课程,学员比较满意。
参加学习的领导干部,认识到管理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发展经济的两个车轮,生产越现代化,对管理的要求越高,越要努力学习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否则,就领导不好现代化的企业。哈尔滨第一工具厂、东方锅炉厂等不少单位的领导干部,学习结束回厂后,都在本厂举办了企业管理学习班,轮训本厂干部,带动更多的干部学好企业管理知识。
第一汽车厂参加学习的干部,了解到国外汽车工业企业管理的特点,对比检查本企业的差距,回厂后从计划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最后总结成“科学管理120条”,对改善企业管理起了积极作用。 方佩霞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花中有花的向日葵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办公室 文华
去年,我国的向日葵获得大丰收。俗话说:“惊蛰过后种葵花。”现在正值播种葵花的季节,谈谈向日葵的特点,恐怕有些意思。
向日葵的头状花是我们熟悉的各种花中最大的一种。但它不是一朵完整的花,细看起来,花中有花——大花里面包含着成百上千朵小花。花形不同,用途却一致,都是为了结更好的种子。直接受粉结子的是花盘里面的小花。这小花既可以自传花粉,也可以接受异花花粉。可它尽量避免自传花粉,力求异花传粉,为的是让种子饱满。欲达目的,它让自身的花粉和雌蕊先后成熟,同时分泌大量花蜜,吸引蜜蜂和其它昆虫来给它传送花粉。花盘周围的舌状花又大又鲜艳,但不结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让昆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它,将它们引来给花盘里面的小花传送花粉。不同的花配合得如此密切,着实是植物界的一个奇迹。
葵花总是朝着太阳转。促使它向阳的东西,是花盘下面茎中的一种奇妙的
“植物生长素”。黎明,旭日东升,向日葵花盘下面茎干里的生长素,就溜到背光的西边去,刺激那一面的细胞迅速繁殖,使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得快,于是整个花盘朝着太阳弯曲。随着太阳在空中移动,“植物生长素”在茎里也不断地背着阳光移动,象捉迷藏一样。它每到一处,都要刺激细胞加速生长,因而使得花盘坚定不移地跟着太阳旋转。古人早就注意到向日葵的这种特性,并将它跟信仰联系起来赞颂。《淮南子》曰:圣人之于道,犹葵之与日。今人则把它的向阳和人心向党连在一起:“葵花向太阳,人心向着党。”
向日葵对生活环境有不同寻常的适应能力,既抗热,又耐寒。它根系强大,主根入土深达六至七尺,能吸收表土以下的深层水分。它不选择土地,空坪隙地,堤边地角,哪里种,哪里长,即使在盐碱荒地也能安家落户。成熟的葵花子含有丰富的油分,出油率一般比大豆高出一至二倍。油质纯正,食用可口,营养价值高。
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大面积种植向日葵。葵花籽油已成为欧洲很多国家的主要食用油。我国种植向日葵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长期不受重视,一直被当作“小油料”。最近两年它的身价提高了,正式走进全国五大油料作物的大家族里。
花中有花的向日葵,愿你迎着明媚的阳光,开遍祖国的原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