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津巴布韦遗址巡礼
蒋元椿
索尔兹伯里有一家多层饭店,取名“莫诺莫塔帕”。据说这是十五世纪时强大的“贝纳梅塔帕帝国”一个国王的名字。位于维多利亚堡南面的大津巴布韦遗址,可能就是这个“帝国”的京城。在班图语中,津巴布韦意思是石头房子。津巴布韦现在的国名,就是由此而来。
莫诺莫塔帕和他的“帝国”的存在,现在只有当时侵入这个地区的葡萄牙人的一些记载。由于数百年来西方殖民主义对这里的掠夺和破坏,真相究竟如何,已经无从查考,考古学家们也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但是大津巴布韦遗址作为历史的见证却依然存在。这个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规模最大的遗址,于是成了人们凭吊非洲昔日光荣的场所。
去年4月,正是南半球的秋季,笔者乘去津巴布韦采访独立庆典之便,对这个举世闻名的遗址作了一番巡礼。
从维多利亚堡到遗址,已是下午了。遗址的主要所在地是正前方一座林木葱郁的小山,高不过一百多米。它朝向西南的一面是几乎与地面垂直的悬崖。
所谓大津巴布韦遗址,包括这山上的城砦,山下的一个大围圈,和在这两者之间及其东南的一片废墟。根据在城砦发现的两块木片,测定遗址的建造当在十三到十四世纪。从在这里发现的琉璃串珠、黄金制品和中国明代瓷器碎片来判断,当时这里的居民非常富有,并且同在东非进行贸易活动的阿拉伯人有交往。但是后来他们为什么离开了这里,至今仍然是一个谜。
当时部族人修的上山道路有两条:一条在悬崖的石缝里,陡直险峻;一条在山的西北面,据说是为往西北的基尔湖取水之用。现代人们为了便于上山,从西南修了一条路与原来的取水小路在半山腰里相接,我们就从这条路上山。这条石砌路比较宽,但原有的取水小路就很窄了,只能通过一个人。石级宽窄不等,有的只能放下脚尖。路的两侧是半人多高的苔痕斑驳的石墙。它是用厚10到20厘米左右的几何形片石堆成的,片石上下两面都很平整。大津巴布韦的所有建筑物都用这种片石堆成,没有任何泥土或石灰之类的粘结材料。这是这个废墟的最大特点。
从取水小道来到山砦的城墙前。穿过一个石门洞,进入山砦,就发现它是用片石墙把许多大漂石联结而成的一个近乎椭圆形的大院子。它的北面和东面利用互相堆叠的大漂石作墙,南面和西面则有整段很高的片石墙。在由此构成的院子中间,也有许多大漂石,建筑者就在这些漂石间用较低的片石墙,构成十来个大小不一的独立空间,它们之间有相当复杂的狭窄通道。它们全是露天的,据说至今没有发现过任何屋顶的遗迹。
山砦西面是一堵最厚的墙,登上墙顶,向西北望去,可以看到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基尔湖,以及西、北两面的群山和林木覆盖的平原。城墙的某些地方已经坍塌,从这里可以通到据认为是从前祭神的院子。
这院子只有向南一面是石墙,其余几面都是漂石。十九世纪白人殖民者来到时,在这里发现了五个当初部落的图腾——津巴布韦鸟。这是用略带粉红色的皂石刻成的一种鸟,身体象鹰而头象鸽子,高约50厘米,两翼贴身,蹲踞在约一米多高的扁平石柱上。由于在这里发现了金制品,殖民者蜂拥而来,许多其他遗物几乎被盗劫一空。
下山走向东面的废墟,一群猴子正从废墟中出来,蹦蹦跳跳地向北面山上走去。废墟是用片石堆的墙,围成独立的院落,以裸露的石坡作为地面。院墙大多已经坍塌,一种类似龙舌兰的植物在它们中间繁茂地生长,好象守卫的哨兵。
穿过废墟,走上一个小坡,就来到了大围圈。这是一个近乎椭圆形的用片石堆叠成的建筑物。从外面看到的墙,东南一面比较完整,高约九米,西南、正北和东北有三个出入口,这里的墙比较矮,高约六米,也比较薄。穿过东北口子,发现里面还有一堵墙,只有外墙一半高,片石表面较粗糙,堆叠也较零乱。据认为这是最早期的墙。它同外墙平行,从北延伸到西南就中断了;它同内部另外几堵断墙相连,形成几个院落。整个围圈都是露天的,没有任何遮盖。
顺着内外两墙之间的甬道向东走,就来到了著名的圆锥形塔。塔紧挨着外墙,也用片石堆成,高11米,底部直径约六米,顶部直径约二米。塔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棵数人合抱的大树,叶子类似冬青。内墙在这里开了一个口子,里面不远处有一个不高的土台,据说这是祭塔的地方。有人认为,这塔是原始社会中生殖器崇拜的遗迹,但这也只是猜测而已。
从大围圈出来,踏着荒草走向归途。这时在落日余晖中,群山寂寂,林木无声,一切都仿佛陷入了绵绵沉思。回过身来,逆着西下的夕阳,眺望这一片废墟,不禁百感交集。人类历史的一部分,由于天灾或是人祸而消失了,只剩下它的被劫掠一空的躯壳,向后世证明它曾经存在过。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津巴布韦的子孙正在拣起他们祖先留下的断了头的历史的线索,重新缔造历史,创建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第7版()
专栏:

一项独特的礼仪
许庆美
英国女王一年一度到议会致词,仪式极为隆重。女王乘坐金饰辉煌的马车,从白金汉宫出发,到达泰晤士河旁的议会大厦。女王在上院的王位上就座后,派遣一名手持黑杖的信使,走向大厦另一端的下院会场,通知下院议员到上院聆听女王讲话。可是,当信使走近下院时,下院的警卫总是立即紧关大门,把信使挡在门外。信使用黑杖在下院大门的铜环上连敲三下,要求入内。在下院议长表示同意后,警卫才重新打开大门,让信使进入下院。信使这时传达女王旨意,并向下院议长深深地鞠躬。然后议长才站起身来,带领下院议员鱼贯走向上院。
议会年复一年地重复这一礼仪,是因为三百多年前这里发生过一场尖锐的斗争。议会的走廊上,至今还挂着一幅描绘当时情景的油画。一六四二年一月的一天,英王查理一世气势汹汹地闯进下院,声言要抓捕触犯了国王尊严的五名议员。因为风闻这五名议员已藏匿不见,国王怒不可遏,要下院议长说出议员的下落。他认为议长是国王的代理人,理应从命。可是,议长却慷慨陈词,说他只听从议会的指令,断然拒绝国王的无理要求。查理一世无可奈何,只得悻悻然离开下院。当时,在座的议员高呼:“特权!”“特权!”抗议查理国王的粗暴行为。此后,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下院,决定每逢议会开幕时都采用这一礼仪,纪念当年城市工商业者反对封建特权的胜利成果,而在今天,这已经完全成为一种形式了。(附图片)
国王要求市政府逮捕五位议员,遭到拒绝。
(油画,英国索·所罗门画)


第7版()
专栏:

犯罪阴影笼罩西方世界
治安已成为许多西方国家大伤脑筋的问题。逐年猛增的犯罪案件使老百姓十分不安,也忙坏了法官和警察。
除了通常的凶杀、绑架、贩毒有增无减外,与过去相比,作案的妇女和青年多了,持枪作案的多了,毫无目的地杀害不相识的无辜者多了。
美国的犯罪率是世界冠军,那里每24分钟发生一起凶杀案,每十秒钟一起盗窃案,每七分钟一起强奸案。去年仅以凶杀案为例,洛杉矶市增加了27%,佛罗里达州达德县增加了60%。凶杀是当前25—44岁黑人的主要死因。有的地区凶杀与贩毒也有牵连。美国人出门通常要带20美元左右以“打发”抢劫者,否则可能要吃大亏。现在美国警察、检察员、辩护人、法官都深感人手不足,监狱人满为患。美国最高法院法官沃伦·伯克尔不久以前承认说:“犯罪和对犯罪的恐惧已渗透了美国生活的肌体”。
有的犯罪学家把这种情况归咎于私人持枪者太多。今天,美国平均每四个人有一支枪。成人之间为了小事动不动就开枪,孩子也会拿枪去打老师。连有严密保卫措施的里根总统最近也遭到枪击。但是在英国、西德这些对枪支管理较严的国家,犯罪事件同样不断增加。
在法律禁止携带枪支的英国,10年来使用武器的罪犯增加了5倍,凶杀案增加了50%,抢劫案增加了3倍。从来不带枪的英国警察现在有十分之一在受使用枪支的训练。许多公众要求恢复英国自1969年废除的死刑,认为“放弃死刑是对凶残的罪犯的鼓励”。
法国自从1972年以来抢劫案增加3倍,盗窃案增加58%。意大利的犯罪案件每年增长率是10—15%。过去20年内被绑架的达500人,仅去年就有35人,赎金数额达2. 3亿美元。西德去年的犯罪案件也是20年来最多的。
在这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城市居民却很少安全感可言。有钱人雇用保镖,用各种复杂的电子装置把住宅改成戒备森严的堡垒。妇女则参加徒手格斗训练,使用催泪瓦斯枪之类来防身自卫。孩子上学要大人接送。有的居民在天黑以后就不敢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专家们已经断言,1981年情况要更严重,人们还得继续在犯罪的威胁下受折磨,没有好转之望。
西方国家犯罪剧增,有社会、心理和教育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当前因经济衰退而造成的社会危机。失业者对贫富悬殊、就业艰难的现象满怀愤懑,有的自暴自弃,有的仇恨争夺职位的对手。因而大城市的贫民区犯罪行为多,一些国家的有色人种及外籍移民被杀害者多。
各种防盗窃的精巧装置花样不断翻新,有的侦察器能看透墙壁,有的听见玻璃碎声就会自动报警。但是,再灵敏的装置也有万一失灵的时候,人们仍难以放心睡觉。犯罪学家纷纷提出了各种修改立法的建议,如禁止买卖枪支,加长刑期,恢复死刑,限制移民,等等。但是许多学者自己也承认:即使改进司法制度,由于现在社会上根深蒂固的问题已严重到如此程度,国家仍然不得不在未来的长时间内容忍更加严重的罪行。
在这有高度物质文明的西方,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可以安全生活的一片净土是多么难啊!(附图片)
梁丽 文 方成 封雄 图


第7版()
专栏:海外风情

印第安人的太阳祭
张念书
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说:“别的民族崇拜各种不同的上帝,我们却敬奉永恒的太阳。”在太古时代,印第安人过着狩猎和采集的生活。相传太阳神把金犁和种子赐给了他们。印第安人用金犁开垦了沉睡的大地,播下种子,长出五谷,供人食用。因此,印第安人崇敬太阳神,每年对太阳神进行定期祭祀,祈求赐予幸福,逐渐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传统仪式——太阳祭。
秘鲁有一个著名的古迹——萨克萨瓦曼,就是每年6月24日印第安人举行太阳祭的地方。萨克萨瓦曼古迹是一个里外三层圆形的城堡,海拔3,700米。据说这是印加帝国第十代皇帝图帕克·印加·尤潘基时期修建的。用来构筑古堡的巨石,估计每块有十几吨重,最重的达四百余吨。至今人们仍弄不清楚,印第安人是用什么妙法,把这些巨石从几里之外的石料场运送到这里的。尤其使人惊奇的是,巨石之间不用灰泥粘结,但却异常牢固。这充分显示了印第安人的聪明才智和高超的建筑技艺。古印加帝国的首都库斯科,就在这个城堡下300米的地方。太阳祭是印加帝国黄金时代的一种祭典,至今仍在印第安人中盛行。印加帝国已有相当准确的历法。它的新年是6月24日,也就是南半球冬至的开始。后来秘鲁把这天作为太阳祭的日子。每到这天,印第安人穿上节日盛装,从附近的村庄,涌向萨克萨瓦曼。
中午一过,善男信女虔诚地开始盛大祭典,他们把丰盛的佳肴美酒奉献给太阳神,祭坛上点起圣火。同时在四个地方也分别点起一堆圣火,以示印加帝国是四方之国。圣火是用玉米汁发酵后酿成的酒点燃的,从大缸中溢出到石头路上的酒也是献给太阳神的供品。这时,人们载歌载舞,尽情欢度佳节。就在这欢乐的时刻,一种叫骆马的南美林区的珍贵动物被相继投入湖中,作为奉献给太阳神的最佳供品。
待到太阳落山,祭典宣告结束。人们歌舞方休,余兴未尽;他们排起长长的队伍,在落日的余晖中姗姗归去,怀着幸福的憧憬迎接新的一年到来。(附图片)
萨克萨瓦曼古堡和骆马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热心中日绿化的老人
王大军
在风景秀丽的日本轻井泽山区有一个“旅游青少年之家”
(一种供青少年旅游用的简易旅馆)。它的两块绿油油的苗圃,分别用字牌标着“北京植物园赠槐树种”、“西安植物园赠槐树种”。苗圃里的树苗已有二三十厘米高,齐刷刷一片青翠,煞是惹人喜爱。
这些槐树种的由来要从1972年秋天说起。那时,在日本“旅游青少年之家协会”任专门委员的菊池善隆老人想到,过去几次访问中国时,看到一些地方绿化不够,而且工业用木材很缺乏。于是,1973年春天,他去中国时带上了两大捆日本榉树苗。榉树是在日本列岛生长的一种乔木,最高的可达三十多米,木质坚硬而有光泽,是建筑房屋和制造家具的理想木材。
中国回赠了一包约有三公斤重的槐树种。槐树,是日本人喜爱的树木之一,在建筑日本式房屋和制造家具时,都喜欢采用它作材料,战后这种树已濒于绝迹。菊池理解中国朋友的好意,珍惜地把中国槐树种子分送到几个地方的“旅游青少年之家”育苗,让中国槐树也在日本扎根落户。从那以后,每年他都收集榉树种子送给中国,中国也送一些槐树种子给他。据菊池说,到去年,日本全国培育出的槐树苗已达七万株,日本列岛八百多个地方都有栽植。最早栽植在东京、大阪、福冈等地的一些槐树,早已开花结荚。73岁的菊池老人去年3月访问中国时,也看到榉树在中国生长良好,最先栽下的一批榉树已经成林。在中日两地茁壮成长的片片新苗,寄寓了菊池老人的深切情意,也象征着两国人民生机勃勃的友谊。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漫谈

人能创制飞碟吗?
林文伟
飞碟是否存在?它是否来自外星?这个问题至今还悬而未决。在没有得出结论之前,我们暂且不谈这些。本文谈的是人类能否创制飞碟的问题。
人类很早就向往飞上蓝天。古人曾异想天开,驯养几只大鹰,用绳子把一个篮子紧系在鹰脚上,想让鹰带他去畅游世界,可是失败了。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制造了第一架有内燃引擎的飞机。到了今天,飞行器已发展到更高水平,然而,超音速的喷气机还不够理想。人们认为,理想的飞行器应该不依靠飞机跑道、不必携带笨重的能源、不需摇头摆尾就能升降,也无需火箭助推器。它本身应当没有前后左右之分,可以直升直降,也可悬挂空中,飞行中能作直角转弯和后退。具有这种性能的飞行器,才是完美无缺的。这个理想飞行器的形象就是飞碟。
传说中的飞碟有着种种优越的特性,这是科学家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当五十年代飞碟大闹美国的时候,美国军方曾试制了一个飞碟,但是飞不起来。后来美国又于1961年与加拿大合制了一个电磁飞碟,结果也一飞即坠。美国加州大学继续钻研飞碟的创制,使用的还是现有的喷射推进系统。
有人说,“人类文化的进步第一出于幻想,这是文学家、哲学家的领域。第二步是理论,这是科学家的领域。第三步是把理论变成事实,这才是工程学家的责任。”飞碟的特性给人以启示,似乎它是利用电磁力和引力来推进的,有人把这称为“统一场推进法”。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把电磁场和引力场统一起来。电磁力和引力有着密切的关系,两者互相演变和斥合。宇宙和空间充满着引力波和磁力线,只要你懂得去利用它,它就能为你服务。一些美国、法国核子科学家进行过飞碟的推进系统的研究,他们推断说飞碟的动力就是电力、磁力、引力的综合体。他们认为任何微量的物质(譬如氢),都可能提供巨大无比的能量。日本、德国和英美的科学家们比较倾向于推动飞碟的统一场理论。苏联科学家则认为飞碟是利用核聚变推进的,他们在努力发展核子动力推进系统。虽然磁力飞碟目前只是个设想,但是,日本已经制成磁悬浮列车,这种高速列车时速达500公里,既无噪音,又无污染。
还有一些研究飞碟和飞碟推进原理的科学家,提出“时空场共振理论”,寻求一个跨越时空的方法,希望为未来飞碟的创制铺平道路。
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著名天体物理学家比埃·古林写过一篇影响较大的论文,题为《肯尼思·阿诺特之后的30年》(注:肯·阿诺特是1947年发现飞碟的第一人),指出飞碟的优越的飞行特性应该属于我们现在已掌握的电磁流体力学与基本粒子知识的范围。根据天文、物理、工程学方面提出的多种推进原理,有人认为,电磁流体力学推进是一种可采用的方法,也许是人类创制飞碟的第一个阶段。
换句话说,如果真有外星飞碟的话,那么将会是充分利用了统一场推进法,它也可能是个无重质量体。这些神奇科技,尚非人类现有科学水平可及,不妨暂且视作科幻故事的题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