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各地认真传达贯彻中纪委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精神
  增强信心 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本报讯 去年11月中纪委召开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后,各地党委认真学习、积极贯彻这次座谈会精神,普遍提高了对端正党风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了纠正不正之风的信心。
党中央转发了中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的纪要后,江西省委召开了县以上纪委负责同志参加的三百多人的会议,用了10天的时间,认真学习讨论陈云同志关于端正党风的三条意见、胡耀邦同志的讲话和中央纪委领导同志的讲话,以及会议其他文件。并结合本省的实际,研究制订出搞好党风的七条措施。安徽省委常委听取了座谈会情况的汇报后,提出了四条贯彻意见,并在省直厅局长、大专院校党委和纪委负责同志参加的会议上进行了传达。接着,又召开了地市、省直机关党委、大专院校党委纪委负责人和新闻单位的同志参加的会议,研究讨论了具体贯彻意见和要求。
据各地反映,贯彻中央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议精神,主要收获有以下几点:
一、提高了对搞好党风重要意义的认识。各地同志们认为,陈云同志提出的“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意见,对于我们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有些同志回顾党的历史说,从战争年代到建国初期,由于我们党有铁的纪律,保持和发扬了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群关系非常密切,党的号召一呼百应,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很高。但是,在我们党执政以后,一些同志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思想和作风也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在十年浩劫中,党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党的威信大大降低了。这种状况若不扭转,党就会脱离群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无法实行。任其发展下去,党确有变质的危险。因此,一定要同不正之风作斗争,切实把党风搞好。
二、增强了搞好党风的信心。针对有些同志认为不正之风严重,对搞好党风缺乏信心的状况,各地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进行了讨论。江苏省徐州地委纪委引导大家讨论了三个问题:一是搞不正之风的人是少数,还是多数?二是党内不正之风是减少了,还是发展了?三是党委对纠正不正之风是重视,还是不重视?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大家认识到,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准则》公布以后,经过全党的努力,党风确实有了相当大的转变。一些地方的同志还列举了搞好党风的四个有利条件:党中央有决心,而且亲自带头,身体力行;各级党委重视,把端正党风列入了议事日程;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和群众迫切希望把党风搞好,并对少数搞不正之风的人敢于批评和监督;一大批德高望重的老党员、老干部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准则》公布以来,又涌现出一大批按《准则》办事的好党员、好干部。只要我们树立信心,党风是一定能够搞好的。
三、明确了当前纪律检查工作的任务。各地普遍认为,当前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是保证全党紧密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坚决执行四项基本原则,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阳奉阴违或动摇、抵制的行为作斗争。这是当前纪律检查工作的重点,也是贯彻《准则》的首要任务。第二是狠抓经济领域中的不正之风,特别要抓紧检查处理在国民经济调整中损公肥私、工作不负责任、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案件。第三是继续贯彻《准则》,进一步搞好党风。
四、研究制定了搞好党风的措施和办法。为了深入贯彻《准则》,进一步搞好党风,各地对原来制定的贯彻《准则》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又相继进行了修订和补充。空军党委在中央纪委召开的第三次贯彻《准则》座谈会议后,进而研究制订了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军以上领导干部,带头执行《准则》,端正党风的五条措施。财政部为了纠正不正之风,除了要求部里的同志严格按《准则》办事外,并向各省、市、自治区财政厅(局)提出了有关具体要求。


第3版()
专栏:

  学习马克思主义,清理“左”的思想
  ——记国家出版局第一期党员干部轮训班
在新的历史时期,还有没有必要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学习?国家出版局开办的第一期在京直属单位部分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轮训班的实践,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们是中央党校国家机关分部的一个班。从去年10月至今年2月,用四个多月的时间,按照中央党校的教学计划,围绕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学习了马列和毛泽东有关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部分著作,学习了中央工作会议文件,听了许多负责同志的辅导报告。大家学习理论,开动机器,总结经验,清理了“左”的思想。学习结业时,他们说:“这样的学习很有收获,很有必要。”
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自觉性。开始学习时,学员中有不少同志学习积极性不高,是“奉命”来学习的。随着学习的深入,学员们对学习理论的认识和态度,起了显著的变化。尽管他们的工作经历不同,理论修养不同,但都越学越觉得需要学,越学热情越高。轮训班的学习条件比较差,四、五个人挤在一间屋子里,又是“走读”,但不论刮风下雪,大家都能按时“上课”。有两个学员,在一次下雪天,不慎摔伤。他俩在治疗期间,仍按照教学进程,坚持自修。有些同志读原著很吃力,就反复阅读,查阅资料,向别人请教。有些同志还写了读书心得。在讨论会上,学员们敞开思想,各抒己见,互相探讨,虚心求教。四个多月的学习,平均每人精读马列著作五十多万字,粗读各种辅导材料近百万字。最后都写了学习小结。这种学习精神,在出版局是十几年来少有的。
同志们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根本原因是这次学习是一次很好的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这批学员长期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工作和生活,头脑里或多或少地残留着一些“左”的东西,粉碎“四人帮”后的一段时间里,没有来得及认真清理。因此他们对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还不能完全理解,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次学习中,由于坚持把学习理论同总结“左”的教训、清理“左”的思想结合起来,有的放矢,因而收效显著。
清理“左”的思想需要学习马列主义。一位长期从事工厂管理工作的同志,在学习中自觉清理了左倾思想的影响。他说:这次学习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心里亮堂了,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工厂的负责人,不抓生产,只抓“政治运动”,就直接违背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就不是搞社会主义。
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领导同志,受教育战线“两个估计”的错误思想的影响,在工作中搞了一些“左”的东西,什么“上管改”,批判“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等。打倒“四人帮”后,他受到了批评,但思想不通,有委屈情绪,精神不振。这次学习中,他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总结了历史经验,认真清理了自己头脑中的“左”的思想,心情大为开朗。他说,过去受骗上当,跟着犯错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真正学懂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一位读马列著作比较多的同志,在学习小结上深有感触地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是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马列经典著作都读过,有的还读了几遍。现在联系三十年来的实践,联系自己的思想认识,重温这些原理,发现过去很多东西都被歪曲了,或者是被片面理解了,没有真正学懂弄通。如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只强调它在上层建筑、生产关系方面的特点,强调所有制要一大二公,强调它的过渡性质,强调在过渡时期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不可避免性和尖锐性,又片面强调政治运动的作用,等等;而对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却避而不谈。这种歪曲了的所谓理论,对自己思想影响很大。因此,在粉碎“四人帮”之后,对党中央进行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我有肯定的一面,但也有些疑虑。比如,党中央提出工作重点应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觉得有道理;但同时我又考虑,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方面的改变难道就不重要了吗?这些疑虑,是我思想上“左”的思想没有清理的反映。这次学习,学到了一点马列主义,解放了思想,解决了许多自己头脑中长期存在着的疑问,从而加深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理解。
部分学员还在学习中,初步分析了出版工作中的“左”的思想影响问题,认为多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版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主要表现在:片面地强调和曲解了出版物为政治服务,而忽视了出版物为提高和促进文化科学事业发展服务的任务,严重地影响党的出版事业的发展。
分析了当前出版工作中出现的某些值得注意的倾向。有几位从事编辑工作的同志说,最近一个时期,出版界在摆脱了林彪、“四人帮”的禁锢之后,很快形成了生气勃勃的景象,但同时也开始出现了一些不顾社会效果的不健康的现象,如任其发展,也会给出版事业带来严重恶果,影响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
国家出版局党员干部轮训班的实践证明:干部是有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愿望和热情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条正确的学习理论的路子。这条路子就是: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总结经验,清理错误思想。学习理论的这条路子,是适应新时期广大干部学习马列的新要求的。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要明确地懂得理论,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从痛苦的经验中学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58页)
蔡岐青 卢玉忆


第3版()
专栏:

  要敢于同不正之风作斗争
  马学艺
在端正党风问题上,我以为那种“不管别人如何,只要自己好”的独善其身的态度实在消极。
当然,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党员,如果大家都能做到“从我做起”,党风自然就正了。但我们不能不看到,由于林彪、“四人帮”的严重破坏,党的肌体遭受严重腐蚀,一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也受到影响,有的人成了只要党员称号、不尽党员的义务的“特殊党员”,有的甚至明目张胆地违反《准则》,大搞不正之风。在不正之风面前,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态度,以“独善其身”而自慰,其结果必然是助长不正之风的蔓延。因此,这种“洁身自好”的观点,是逃避现实斗争、丧失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
对于违反党的原则的不正之风,是挺身而出,进行坚决的批评和斗争,还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得过且过,麻木不仁,这是检验一个共产党员是否真正合格的试金石。同不正之风进行斗争,当然要担一些风险,可能还会穿“小鞋”,但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决不能因怕打击报复而退缩。想想党风不正的危害,想想共产党员的义务,我们难道还能以“洁身自好”而无愧吗?


第3版()
专栏:

  小事也须注意
  乔建忠
有一家工厂的党委书记,是一位“老八路”,他要求自己很严,从不去搞不正之风。人们请他谈谈体会,他说:“端正党风是大事,然而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就要从小事做起,小事往往能说明大问题,大与小有辩证法”。他的话是很有见地的。
唯物辩证法认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总要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在旧社会,老百姓打哪里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的呢?从吸鸦片、收买路钱、讨小老婆、吃喝嫖赌……从这种种桀纣之行中得出结论:他们不是好东西!
同样道理,人们对共产党的认识也并不都是从《共产党宣言》得到的,而大多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共产党员身上,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得出的结论: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现在人民群众对党风很有意见,从哪里看出来的呢?也是从一些党员一件件小事上得出的结论。一根木头,一头粗、一头细,党员扛细的一头;筛石灰,党员站在上风头;看戏,党员坐中间;一个招工名额,党员先要了过去……这些事可谓小矣!可影响很坏。
做“小事”看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却是不容易的。如果每个党员都注意“小事”,我们的党风就会端正过来。


第3版()
专栏:

  这里的党风开始在改变
  ——灵山县陆屋公社党委转变作风纪实
人们也许记得,去年6月26日和28日,《广西日报》、《人民日报》先后报道了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委和有关部门,严肃处理了一起流氓暴徒当众凌辱女青年,党员干部见危不救的严重事件。事情过去半年多了,事件发生地的领导——陆屋公社党委,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
事情处理不到十天后,新任公社党委书记黄思深带着党和人民的嘱托,来到陆屋公社。他带头交出公款购买的专供书记使用的一台收音机,转给公社气象站公用;有来宾,黄思深不花公款请客送礼;下大队、生产队,他也从不吃招待饭酒。公社管财务的同志说:仅去年元月至6月份,原公社党委用公款请客就花去一千六百多元;而新书记上任以后的公社党委,从未用过公款去款待来客。
“百姓无灯火,公社光万道;庶民饮污水,‘桃源’有清泉。”这首题为“公社好象桃源宝”的打油诗,是陆屋公社群众在去年6月份写的,它反映了陆屋人民对原公社党委漠视群众疾苦的抗议。
陆屋公社党委改组以后,这首打油诗成为他们为民办事的动力。为了改变陆屋镇晚上街道漆黑无光和路面坎坷泥泞的问题,公社党委决定暂把修建公社干部宿舍楼房的计划搁置下来,增添办公用具的资金腾出来,先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给居民群众安装电灯、修筑街道等。 王记光 韦华仁


第3版()
专栏:

  顾石喜不徇私情送弟归案
去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晨,江苏省东台县红旗电线厂青年工人顾石喜,把外逃的盗窃犯弟弟顾石林押送到公安派出所归案。
顾石林是船民子弟,因偷窃曾被公安机关四次行政拘留。一九八○年五六月间,他继续盗窃作案,被东台县公安局行政拘留十五天。释放后他又盗窃作案,被转送盐城地区公安处收容审查。去年十一月十二日,顾石林趁外出劳动之机逃跑,公安部门正在四处捉拿他。这天深夜,顾石林携带收音机、呢上装、皮鞋等物,到姐夫王世林家借宿。王世林心想:他在盐城收容站被审查,怎么突然深夜回家?他稍作安排后,借机到岳父母家喊来妻弟顾石喜一起对顾石林进行盘问,果然,他是从盐城地区收容站逃出来的。顾石喜想:他虽是我亲弟弟,但如果放纵他,不仅国家法律不容,也不利于他的改造。于是,他对顾石林说:
“你犯了罪不好好接受公安机关审查,又外逃继续作案,实在是罪上加罪。现在唯一的办法,是向公安机关投案”。
第二天清晨,顾石林手携盗窃的赃物,由哥哥顾石喜、姐夫王世林送进了东台县公安局水上派出所。曹金富 叶百灵


第3版()
专栏:

  永新里新事多
河北省邯郸市永新里,过去风气不正,家庭之中、居民之间常为一点小事闹纠纷。街道居委会认识到,居民院是生产和工作的后方,家庭、邻里团结和教育青少年等问题不解决,势必影响职工的工作。
于是,居委会的大嫂大妈们积极工作,逐渐扭转了坏风气。她们的做法是:与职工所在单位联合评选“五好家庭”;宣传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互相谦让的好人好事;开办夜校,请居住在这个院的教师给待业青年补习功课。
此外,居委会还自力更生办了青年代销点、缝纫组、代营食堂等,既方便了居民,又使待业青年有了经济收入。
赵建军 王东
报道并摄影
  王石民在女儿家瘫痪后,儿媳范秋玉把婆婆接来,日夜服侍婆婆,今年已是第九个春秋。
  住在居民院的段家瑞老师,热情地给青年们补习文化课。
  青年代销店办起后,既方便了居民,青年也有了收入。
陈淑爱一家,家里人虽多,但互敬互让,相处得很和睦。


第3版()
专栏:

  昭君墓
昭君墓,蒙古语称做“特木儿乌尔虎”,是一座大土丘,高约十丈,占地面积二十余亩,位于呼和浩特城南十公里的地方。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是西汉元帝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宫女。南郡秭归(今湖北秭归县)人。竟宁元年(公元前三十三年),南匈奴呼韩邪单于请求与汉和亲,汉元帝便将昭君嫁给他,后来受封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和亲之后,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的汉与匈奴之间出现了五十年的和平局面。这是符合汉、匈奴人民愿望的,因而王昭君受到人民的爱戴。王昭君死后,葬于黑河岸边。昭君墓就是后人追慕和纪念她的遗迹之一。
这座昭君墓,许多史书又称它为“青冢”。据传说,过去每年到了“凉秋九月,塞外草衰”的时候,各处青草都已枯黄,唯独昭君墓上的草仍保持着青色。“青冢”因此得名。“青冢拥黛”又被列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由于昭君墓周围景色宜人,加以晨曦和晚霞的映照,墓景好象时有变化,故民间传说昭君墓一日三变:“晨如峰,午如钟,酉如?”。说早晨象个山峰,中午象个大钟,傍晚象个鸡?(一种脚高、头散开的很美观的菌类植物)。
据史书记载,过去昭君墓一带有小湖泊,墓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旁有一棵径围一丈有余的大柳树,“浓阴覆地,苍翠扑人”;墓顶有小亭,内藏佛画、绸布、豆麦等物。但到解放前,因年久失修,这里只剩下几块残碑,一座荒坟。解放后,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修葺,将坟墓周围辟为公园,筑起了围墙,广植树木,栽培花草,重建亭阁,供群众参观游览。
走进昭君墓园,迎面竖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镌刻着董必武同志1963年游昭君墓时的亲笔题诗: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董老赞美了昭君出塞和亲的高见卓识,歌颂了昭君为汉、匈奴两族和好作出的贡献,表达了各族人民团结的愿望。这首诗受到内蒙古各族人民的赞赏,在千里草原上被广为传播、吟诵。历代的碑文,也重新修理,依次排列成行。周围绿树成荫,花草茂密,垂柳牵衣,鹊鸟啼鸣。墓前有一小亭,是从正前方上墓顶的必经之地,亭身雕梁画柱,玲珑剔透。墓顶有一座八角凉亭,翘对蓝天。墓旁还新建了陈列室,陈列着有关王昭君的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 王尚铎


第3版()
专栏:

  陈淑爱一家,家里人虽多,但互敬互让,相处得很和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