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摸一摸带体温的铜板
陈维型
有位作家在列车上遇到一位青年女工,见她的小木桌上,放了饼干和几本杂志。这位作家感慨地说:“四角钱一袋的饼干和两角钱一本的文艺杂志,很可能代表着我国广大青年工人的生活粮食和精神粮食的水平。”
这位作家的判断还能从其它一些地方得到验证。在各地销售书报杂志的书亭门口,许多男女青年争相选购各种文艺刊物的活跃情景,就是又一个生动的例证。
面对着我国青少年要求越来越多的精神粮食这一情况,文学艺术工作者不能不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作家应该怎样更好地创作出有益于人民心灵的精神粮食?特别是怎样给广大青少年提供富有营养价值的东西呢?
鲁迅先生在这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鲁迅不论写什么,都考虑到他所热爱的人民群众。他给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人们指示光明,给人以勇气,给人以充实。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使在最寒冷的时刻,他也要让他的笔端流出“春温”。曹靖华同志曾经给予鲁迅一个十分贴切的称誉——“电工鲁迅”。这个称誉,鲁迅当之无愧。因为他的作品,都是为人民架设的照亮前进道路的一盏盏光明的灯。
鲁迅的伟大,正是在于他时刻想着人民。他曾在上海内山书店遇到一位衣着破旧的青年工人,声称要买鲁迅的书。当鲁迅接过带有体温的铜板时,他竟有点惶恐了,心情有如履薄冰之感,他担心作品中某些悲观情绪会不会传染给读者。鲁迅先生的心就是这样连着人民。今天的作家一般不会去书店卖书了,也不容易感受到“二角”人民币上的体温,但鲁迅先生的心情无论如何要领悟的吧!作为读者,我很希望作家们能象鲁迅感受铜板的体温那样,有机会去摸一摸“两角”的体温,体会一下人民对作家和作品的期望的心情。


第8版()
专栏:

电视工作者的希望
亦平
全国各电视台为去年国庆大联播录制的一批电视剧与广大观众见面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使广大电视工作者感到莫大的欣慰。然而,我们的苦衷也是一言难尽。
拍电视剧首先得有剧本,但目前各电视台几乎都没有专业编剧。业余作者对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不熟悉,所以来稿不多,采用的更少。这次大联播播出的电视中,多数是从电影文学剧本或小说改编的。原作基础较好的,拍成后观众反应也较好;如果原作先天不足,改编就十分吃力。今后要大力发展电视剧,就必须采取切实措施,抓好电视剧的创作队伍,不然就无异于搞“无米之炊”。
拍一部故事片,经费少则几十万,而电视台拍一部电视剧很多是只花几千元钱,真是恨不得一分钱掰成四瓣用。为了节省经费,只好借服装、借道具、借交通工具,甚至借机器,十分费力。而且目前大多数电视台没有自己的广播电视艺术团,主要依靠本地的专业剧团及业余演员。有一部儿童电视剧《师生之间》,参加演出的全是业余演员,他们都是第一次参加录电视剧,缺乏经验。这也是造成一些电视剧水平不高的原因之一。
电视剧的主要制作手段是录象,这是一项新技术。多数电视台都是这一两年才有了一些录象设备,搞电视剧用它,录其它节目,包括制作播出等等还是用它。常常因为录象设备忙不过来,电视剧只好打打停停。吉林电视台为了赶录一部电视剧参加大联播,分别从大学和科研机关借来了录象机和摄象机,利用戏剧学校学生暑假的时间,近十个单位的同志组成了摄制组,整整“拼”了一个月。不少的电视剧就是这样拼出来的。
观众反映电视剧节目单调、枯燥,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心中也十分不安。如何改进?除了我们本身努力之外,希望有关单位重视这些问题,采取切实措施,支持和帮助广大电视工作者解决实际困难。我们相信,经过各方面大力支持和协作,电视剧这朵文艺新花,一定会开得越来越鲜艳。


第8版()
专栏:影评

清新质朴 生动感人
——赞彩色儿童影片《苗苗》
沈基宇
彩色影片《苗苗》生动地反映了丰富多采的儿童生活,塑造了一群天真活泼、不同性格儿童的可爱形象,歌颂了忠于儿童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的崇高精神。它象一朵鲜花绽开在影坛上,显得那么清新、质朴,那么诱人、悦目!
影片写的是一个年轻女教师韩苗苗走上教师的岗位以后,热爱教育工作,关怀孩子成长的故事。编导者从生活出发,着力描述了主人公苗苗的成长过程,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感人的人民教师的艺术形象。十年动乱,教师的尊严受到破坏,孩子的心灵受到戕害,今天我们多么需要象苗苗这样生气勃勃、为培育新的一代而献身的人民教师啊!
苗苗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她就被学校的沸腾生活所深深吸引,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种种干扰,她都一个一个加以克服和战胜了:与她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哥哥不让她当教师,一再拖她的后腿,她坚持住了;淘气的学生许培培捉弄“口吃”的小同学陶燕,她亲切地引导陶燕逐渐克服了这个生理缺陷;包瑞仗着爷爷是司令员而在同学中耍威风,她鼓起勇气写信向司令员反映情况……影片选取这些具有生活气息、有强烈节奏感的情节,不仅把苗苗缺少经验、缺少办法却又对孩子有火一样的热情的独特性格深刻地揭示出来,而且有呼应地运用儿童语言和动作,刻画了这群天真活泼而又各具个性的儿童形象,把苗苗和孩子们的性格写活了。
影片结尾处,包瑞的爷爷司令员亲自到学校来参加家长会的一场戏,使剧情跌宕有致,饶有兴味,耐人寻思。包司令员真挚而激动地说:“……自小的时候,上不起学堂,老师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是个圣贤,是圣贤啊!我多么想背上书包叫一声老师,今天我就是来还这个愿的。”语重心长的话语,象一股清泉流进了苗苗的心田,这是老一辈革命家对人民教师的鼓励和支持!苗苗深深懂得了人民教师肩负的责任是多么艰巨和重大!
影片《苗苗》的编剧、导演、演员和摄影、美工都是青年人,主要创作人员都是第一次参加拍摄儿童片。初次尝试就获得了可喜的成就,这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拍摄儿童片,难度是比较大的。拍摄之前,创作人员到各学校深入生活,调查研究,访问老师和孩子,精心挑选小演员。例如选扮演“口吃”陶燕的小演员时,摄制组考虑决不能真的去选一个“结巴”的、思想不开朗、胆子又小的小女孩,而是选中了现在这个在影片中口齿伶俐、性格开朗的小女孩。这样有利于准确地、适度地表现陶燕这个人物的性格。另外,创作人员还把剧本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小演员听,把小演员的创作情绪很好地调动起来。有一次导演给小演员讲故事,讲到高兴的地方,他们欢乐地笑了;讲到伤心的地方,他们又痛哭起来。就这样,让小演员们对剧情和角色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在正式表演时尽量做到真实自然而不是“小大人”在演戏。
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更好的儿童片问世,让它们在电影百花园中开放得更加绚丽和灿烂!
(附图片)
影片《苗苗》一镜头:老师苗苗表扬小亮做了好事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白刃小说选》读后
高彬
由湖南人民出版社编印的《白刃小说选》已经和读者见面了。
白刃同志是知名的剧作家,又是一位多产的文学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创作了一大批小说、散文、特写等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这次出版的《白刃小说选》,便是从作者在解放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作品中选出来的。
长期以来,白刃同志受到错误的批判,其中一条主要的罪名是说他“只会歌颂小资产阶级”,“歪曲了工农兵形象”。但是,过去白刃同志有口难辩,如今,收在集子里的作品,却为他做了有力的申辩。打开这本集子,迎面扑来的是一股充满朝气的新生活的气息。作者笔下的人物,不论是解放军连长、指导员、班长、小司号员、卫生员,还是土改后的翻身农民和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中的先进人物,都是那么有光彩,那么有生气。由于作者熟悉他们,了解他们热爱新生活、向往新生活之情,所以,写来朴实自然,读来亲切感人。
作者精心塑造的人物,都给人以新的印象。他们大都没有在旧社会中留下的那种屈辱、伤感的印痕,也没有脱离中国现实的虚幻的影子。他们是构成中国脊梁的普普通通的人。正如丁玲同志在为本书所做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样:“他写了许多平常人的不平常的事,他写了革命战争时代的各种各样的英雄。没有这默默无闻的英雄,仗是打不赢的,天下是夺不过来的”。


第8版()
专栏:连载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
五、集体的智慧
鸡叫三遍了。彭德怀司令员还在抱头深思:敌人十倍于我,如何一口一口地把它吃掉?参谋送来一份急电,是毛主席发来的。彭总一口气看罢,眉头越皱越紧:“我歼击敌军必须采取正面及两翼三面埋伏之部署方能有效,青化砭打三十一旅即是三面埋伏之结果。”他在这几行字旁边用铅笔打了个很大的问号。
方旅长进来的时候,彭总正埋头起草给毛主席的回电:“敌自青化砭后异常谨慎,十个旅分为三路,形成一个长宽各三四十里的方阵,不走大道平川,专走小路爬高山;不就房屋设营,大多露宿;不单独一路前进,数路并列,间隔很小,以致三面伏击已不可能……”
方旅长看了彭总写的回电,吞吞吐吐地说:“彭总,你的意见……和主席的看法……不一致嘛。”彭总问:“你的意见呢?”“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方旅长欲言又止。彭总不高兴地说:“但是什么?你讲呀!”方旅长说:“敢在主席面前发表不同意见,这可不简单!”彭总火了:“有什么不简单?实事求是,简单得很。青化砭一仗,是三面埋伏,打赢了。可现在,情况有了变化,你还叫我们三面埋伏,行不通嘛!”
彭总的回电,经过集体讨论之后发出去了。
毛主席拿着这份电报,走进任弼时同志住的窑洞:“弼时,你看,彭老总提出了不同意见。”弼时同志看了电报,问道:“你看彭总的意见怎么样?”“他的意见是对的。”毛主席吸了一口烟,沉思着说:“作为一个指挥员,就是要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独立地作出判断。”弼时同志接着说:“而且,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就是要敢于在任何人面前,公开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是呀,老彭就是这样的好党员!我马上给他回电。”毛主席说罢,大步走了出去。他伏在老乡家的锅台上起草回电:“敌十个旅密集不好打,你们避免作战很对……”
但是,怎样的作战方针才好呢?毛主席分析情况,日思夜想,把彭总回电中的话用毛笔写在纸上:“必须耐心长期疲困他,消耗他,迫其分散,寻找弱点……”一天,人们到山顶上去散步。绵延起伏的群山,披着晚霞,金灿灿的,煞是好看。弼时同志问道:“你们说,这一个个山包象什么?”卫士脱口而出:“象蒸笼里的馍头。”大伙笑了一阵。老炊事员突然开了腔:“陕北这些山包包,好比一个个大磨盘,要把国民党的二十几万大军磨垮,磨烂,磨成粉!”一直沉思的毛主席,象发现了珍宝一般,抓住他的膀子,兴奋地说:“老杨!你讲得好啊!”
夜阑人静时,毛主席握笔深思。老炊事员和彭总的声音在他耳边响着,他象练字一般用毛笔写着大字:“使敌十分疲劳,十分缺粮!千万大山——千万个磨盘!蘑菇战术乃战胜强敌必经之路!”……
彭德怀、习仲勋同志几次来电设想出各种作战方案,请示中央军委。毛主席和周副主席、任弼时同志等反复讨论之后,起草了《关于西北战场的作战方针》,提出“‘蘑菇’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在这种方针指引下,我军迫使敌人饿着肚子在千山万壑之间“武装大游行”,逐步夺得了主动权。 ⑤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马列文论研究》创刊
《马列文论研究》是不定期的文艺理论集刊,由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这个集刊遵循党的“双百”方针,着重探讨马列文艺论著中的基本理论观点,探讨新时期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中出现的新问题,以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此外,集刊还将介绍中外有关研究资料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译著。集刊第一集载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特点》、《马克思论“掌握世界的方式”》等专题论文;《马列文论问题》选登、《列宁与高尔基往来大事记》等研究资料。
(坤)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文学季刊《江南》问世
由浙江省文联创办的大型文学季刊——《江南》,创刊号已经出版。
《江南》以发表中、长篇小说为主,同时刊登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和与创作有关的文学评论。它将力求办成一个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文学刊物。
《江南》发刊词表示,愿与老中青作家和文学评论工作者共同努力,为贯彻“双百”方针,繁荣文学创作,作出自己的贡献。
(卓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