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可喜的新事物、新动向
——从六户农民集资办拖拉机站说起
本报特约记者 吴象 李千峰 本报记者 张广友
从有些包产到户的地方,不断传来分拖拉机、卖拖拉机的消息,这使一些关心农业现代化的同志忧心忡忡:机械化还有希望吗?
去年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条篇幅不大,却引人注目的新闻:安徽省霍丘县陈咀公社汪集大队第七生产队屈光映等六户农民,集资购买了两部江淮牌50马力拖拉机,办了个拖拉机站,深受当地群众欢迎。在包产到户的地方不是卖拖拉机,而是买拖拉机,而且是大型的,还办起了拖拉机站,这不是怪事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事呢?
我们到汪集大队同屈光映、屈光伦、甘永泰、屈永富、屈永强、朱有位六位社员进行了座谈,联系沿途了解的有关情况,深深感到这个民办拖拉机站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实行联产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向。
从1970年到1979年十年中,国家拨给霍丘县用于发展农机事业的无偿投资共570万元,先后购买大中型拖拉机148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122台。由于种种原因,发挥作用不大。到1979年全县机耕面积只有20万亩,还不到全县耕地面积的10%。霍丘县的情况并不特殊。有些社队甚至有这样的埋怨:“我们穷就穷在这些机械上了!”山东省定陶县马集公社李园大队一位生产队会计说:1965年我们队里花850元买了一台柴油机,只用了两年多时间,花去一千多元修理费,就报废了,卖了八元钱的生铁;接着又花840元买了一台柴油机,花540元买了一台水泵,也只用了三年,修理费花了八百多元,又报废了;1975年国家拨给无偿投资,生产队添上300元,又买了一台柴油机,还是经常坏,抽水浇地合三元多一亩,也没法用了。前后十几年,一个小小的生产队,光买机器和修理费就花掉六千多元,最后落了个两手空空。农民们“卖了耕牛买铁牛,买了铁牛变死牛”。国家耗费了大量资金,支援和无偿支援社队搞机械化,结果却帮了倒忙,给农民累下一屁股债。农业机械的损坏率相当惊人。据商丘地区1979年统计,全区共有四十——七十五马力的大型拖拉机2,940台,其中完好的只有941台,占32%;带病工作的却有1,558台,占53%;还有441台,趴窝不能动了,占15%。
事实说明,包产到户卖机械的是极少数,而且情况复杂,原因很多,对此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归罪于包产到户。农民是最讲究实际的,包产到户后农民办事要打“算盘”,不合算的事不干,不适用的机械不用。有些地方人均只有几分地,尽管机械适用,也宁愿不用,因为人工能够顾得过来,而且更划算。有些地方很愿意用机械,但是现有的机械既不对路,又不适用,所以也不用了。我们在各县看到,质好、价廉、实用的农业机械,象小马力的手扶拖拉机、抽水机等,深受农民欢迎,除非坏得不能用了,很少有被卖掉的。即使个别地方出现把机器卖掉,把钱分了,也不能反映农民不喜欢机械化,也不能证明包产到户后不能搞机械化,而是暴露了长期以来农机工作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最集中的一点,就是没有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不能适应全国各地的复杂情况和不同需要;没有充分走群众路线,依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办机械化的事业。
屈光映等六户农民是怎样办起拖拉机站的呢?陈咀公社位于淮河南岸城西湖畔,是个低洼易涝的圩区。村庄几乎全部在淮河大堤上,地在堤内,离村较远,大堤内外淤地较多,靠人畜力难以耕作,适宜于机械作业,群众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可惜过去过着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日子,无力购买拖拉机。这个七百多户、三千多口人的汪集大队,连一台拖拉机也没有。1979年实行联产责任制,“三靠”变“三增”,秋天才借国家贷款买了一台50马力拖拉机,但不能满足全大队机耕作业的要求,秋耕时许多社员不得不到处奔波去请别处的拖拉机代耕,花销很大,农时又难以保证。当时屈光映就有心思同一些人合伙集资买拖拉机。1980年夏季,包产到户的小麦获得特大丰收,手里的粮食和钱比较多了,决心更大了,经过反复商量,终于下了集资购买拖拉机的决心。他们共集资八千元。这件事大队和公社都很支持,批准让屈光映到合肥拖拉机厂去买。拖拉机厂也很支持,主动提出可以部分赊销卖给他们两台江淮牌50马力拖拉机,共2.26万元,除已交现款尚欠1.46万元,议定1981年分两次还清。买回拖拉机后,请了两名司机,吸收了四名具有初中程度的知青当学徒,从9月15日起投入秋耕,八十多天共耕地8,600亩,总收入达一万三千六百元,除去支出,盈利六千多元,四个学徒工经过近三个月的实习,已经能独立操作了,现又送到合肥拖拉机厂培训。他们实行入股自愿,退股自由,现正在起草一个章程。
从以上简略概况可以看出,这个民办拖拉机站的出现,有几个重要条件:第一是客观需要,湖区地势平坦,农活集中,社队拖拉机数量不足;第二是包产到户后,农民手里粮食多了,有一定数量可利用的闲散资金;第三是领导支持,拖拉机是生产资料,如果不是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打破框框,大队、公社不敢批准让买,厂里也不肯赊销。所有这些,在三中全会以前,在实行联产责任制以前,都是不可想象的。由于这些拖拉机是农民自己集资购买的,是他们的“全部家当和心血”,能否发挥作用关系他们的前途和命运,所以他们对拖拉机的使用和保养十分经心。同时,民办单位没有“铁饭碗”,实际表现差就存在不了,所以这个拖拉机站作业质量高,服务态度好,掌握技术快,超过社队拖拉机站,有利于促进社队拖拉机站改进工作。
由于第一个民办拖拉机站成功了,陈咀公社前几个月社员联户集资购买拖拉机的迅速增加。去年秋耕后全公社的大型拖拉机由原来的25台增加到30台,手扶和12马力拖拉机由原来的七台猛增到56台。全公社3.8万亩地的秋耕任务,往年要40天才能完成,1980年20天就结束了。1979年全社机耕面积只有1.9万亩,占50%,1980年增加到二万六千六百多亩,占70%以上,机械化的速度大大加快。
陈咀公社的变化代表了整个贫困落后地区翻身后的发展趋向。我们所见所闻,类似陈咀公社社员购买拖拉机的很多。嘉山县太平公社原有手扶拖拉机90台,1980年不到一年时间,新增加116台,相当于原有总数一倍以上。商丘地区原有手扶拖拉机4,075台,1979、1980两年新增加5,425台,其中1980年新增加的2,975台。这些新增加的拖拉机大部分都是社员联户购买的。此外,还有许多社员自筹资金购买柴油机、水泵、喷灌机等。
实行联产责任制特别是包产到户,贫困落后地区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方面,农民开始摆脱贫困,手里有了粮食,有了资金;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已经过剩的农业劳力更加过剩。据一些社队典型调查,实行包产到户可以节约一半劳动日,人均耕地一亩左右的社队劳动力过剩30%—40%。有粮食就有原料,闲散的资金、剩余的劳动力也要找出路,于是社队企业和多种经营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前景。这是农村经济一个可喜的新动向。现在,农民中一些能工巧匠,一些善于搞多种经营的能手自筹资金、自搞原料、自产自销、自负盈亏的单户经营或几户联营的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据六安地区去年11月底统计,各县申请从事工商业的农民有1,700户,已批准发证的680户,其中联户经营的650户,已批准发证的220户。经营项目和生产内容十分丰富,有砖瓦厂、轧花厂、粮油加工厂、编织厂、磷肥厂、家具厂、修配厂、石灰厂、油坊、粉坊、豆腐坊、理发馆、饭馆、食品店等等,还出现了回乡知青合作办的日用杂货小商店、养殖鱼苗的小渔场、联户办的养牛场及喷灌、植保服务小组。在肥西县枣树公社五十铺大队,我们访问了九户社员联营的磷肥厂。他们借用生产队的三间草房,买了一些最必需的设备,很快因陋就简把厂子办起来了。农忙务农,农闲生产磷肥,机动灵活,从1979年10月份建厂投产以来,一年多时间共生产磷肥150吨,总产值四万多元,获利六千多元。产品质量好,价格较低,又近便,所以深受本队和附近社员欢迎。这些企业一般具有自愿联合,经济公开,管理民主,讲究信用,灵活简便,注意经济效果的特点,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繁荣农村经济,培养技术人才,安排知青就业。但由于发展很快、很猛,各个部门和各级干部缺乏思想准备,很少有人认真去管。同时,这一新的事物,牵涉到所有制、税收政策、管理体制等问题,也急需派人调查研究,加以解决。否则,不仅不利它的健康发展,反而会造成人为的混乱。
大量的事实启示我们,只要加强党的领导,包产到户后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不但不会被削弱,反而会得到巩固和加强。生产发展了,农民就会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要求实行新的联合,当然不一定再走过去生产队、大队、公社那样一条路,但联合是总的趋向。只要有利,农民一定会欢迎联合。联合的形式和规模取决于经济效益的大小。


第2版()
专栏:

建工系统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
联系本行业实际清理“左”的思想影响
本报讯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建筑工程局长会议上,代表们学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紧密联系本行业实际,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自觉地检查清理“左”的思想影响。
代表们说,建工行业深受“左”的错误的危害,在我们一些领导干部身上也有“左”的表现。过去一说“左”,往往是指别人,而不想自己有。经过学习,认识到经济工作中“左”的错误由来已久,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有反映,只有多少、深浅之分,而没有有无之别。只有自觉地认真检查清理“左”的思想影响,才能真正端正思想路线,正确总结经验教训,搞好经济调整。
代表们列举大量事例,分析了“左”的思想影响在建工系统的反映和表现。归纳如下:
第一,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盲目追求高指标。长期以来,经济工作走的是一条“重基建轻生产、高消耗低效率”的路子。基本建设规模越搞越大,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80%以上项目,材料、设备都有缺口。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建筑部门曾提出过“三边”、“五快”、“用70%的材料完成100%的任务”等口号,使企业四面出击,打打停停,不能均衡施工,结果,不仅工程质量下降,而且大批项目不能及时交付投产使用,施工周期越来越长,投资效果越来越差,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
第二,建设任务任意大上,施工队伍盲目发展,行业内部结构比例失调。五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几次大折腾,每次都是建筑业首当其冲。“以钢为纲”、“几个大办”,建筑部门同样头脑发热,队伍空前膨胀。内地建设急如星火,仓促调动队伍上马,云集山区,开山打洞,造成建筑队伍畸形发展。土石方工程和工业设备安装等专业施工力量急剧增加,民用建筑力量严重削弱,装修工种普遍短缺,施工队伍的技术素质大为下降。目前建工系统工程技术人员只占职工总数的2.6%,科研人员不到3‰。
第三,脱离建筑业的特点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恰当地改变经营方式和分配制度。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的浪潮中,建工部门也跟着“大破大立”,把承发包等行之有效的经营管理制度废除了。在分配制度上,否定按劳分配原则,无视建筑业劳动强度大、手工操作多的特点,错误地把计件工资制度批成“物质刺激”、“金钱万能”,加以否定,造成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
第四,不讲科学,瞎指挥,打乱仗。在生产指挥和企业管理上,不顾基建程序和施工程序,倒排计划,人海战术,突击赶工,损失浪费十分惊人。
第五,在建筑设计领域,乱贴政治标签。建筑设计是技术和艺术的统一,理应贯彻“双百”方针,鼓励设计人员大胆创作。但在“左”的思想影响下,却对建筑艺术、设计,动辄扣上“复古主义”、“形式主义”等大帽子,结果扼杀了艺术创作,建筑造型呆板单调,千篇一律,使用功能很差,给我国建筑事业造成严重恶果。
与会同志说,这次检查、分析建工行业中“左”的思想影响虽然是初步的,但对其危害性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更加认识到贯彻调整方针,肃清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表示,一定要和广大干部、职工一起,深入学习中央工作会议文件,彻底肃清“左”的思想影响。


第2版()
专栏:

利用技术优势 为人民生活需要服务
一机部系统工厂积极生产消费品
新华社北京电 第一机械工业部系统的工厂企业开始了一个有重要意义的转变——从主要为重工业服务,转向同时为农业、轻工业和人民生活需要服务。1980年,这些工厂企业就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多余生产能力,生产了电风扇185万台,洗衣机5.7万台,电熨斗14万只,电度表1,168万只,照相机36万架,收音机5.6万台,总产值达20亿元。
3月13日出版的《机械周报》报道了上述情况,并为此发表了社论。社论指出,机械工业贯彻调整方针,努力生产日用机电产品,为轻工市场服务,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不是解决当前“吃不饱”的权宜之计,而是机械工业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转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机械工业本身的调整和发展,又可造福于人民,国家受益,人民高兴。
社论接着指出了一机部系统工业为轻纺工业服务和生产轻工产品时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市场预测,摸清社会需要,以市场需求作为生产方向,防止盲目发展,造成积压;
要进行技术分析,发挥本企业的技术专长,根据设备、技术条件,发展工艺相近的产品;
注意经济效果,做到有利可图,不给国家增加负担。
(附图片)
上海广播器材厂最近批量生产的上海牌十四英寸黑白电视机,外形美观,音色好,并带有录音、耳机插头,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 新华社记者 张刘仁 摄


第2版()
专栏:工作研究

西藏利用太阳能大有可为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分布极广、不需运输、又不造成污染的能源。国内外对于研究和发展太阳能利用技术非常重视。在西藏开展这项工作,尤其具有重要的意义。
西藏地处“世界屋脊”,平均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空气稀薄,透明度高,气候干燥,阴雨多云天气少,所处的纬度又比较低,所以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度大。特别是南部到西南部一带,是全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这是开展太阳能利用工作的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
西藏是个缺乏煤矿和石油资源的地区,所需煤炭、燃油几乎全靠内地运进,费用高昂。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藏东高山峡谷地带,至今开发甚少。地热虽有多处发现,目前正在研究试验阶段,又受地域限制,难于为广大地区的群众所利用。目前广大藏族群众和职工主要以木柴、草皮、牛粪、秸秆等为燃料。解决这里农村缺少燃料的问题,除了大力营造薪炭林,发展农村小水电,试验省柴灶等以外,更重要的措施是推广太阳能利用技术。
1979年以来,自治区科委组建太阳能研究室,农机厅科研处安排了太阳能利用课题。他们研制的携带式开水器总采光面积为1平方米,据试验,40分钟可烧开10磅水。太阳能烤箱总采光面积为两平方米,每小时可烤五斤面的饼,元月份在拉萨箱内温度可达240℃。平板热水器装水28斤,2月份试验,11点到16点上出口水温都在85℃以上,下出口水温平均60℃左右。太阳能开水器采光面积2.1平方米,热箱内水箱可贮水六公斤,经多次试验使用,在冬季天气晴朗的中午,二十七分钟就可把水烧开。太阳能辐射种子处理器采光面积1.68平方米,聚焦倍数15倍,滚筒转速102转/分,配套电机0.6千瓦。1980年已用它作了两次青稞种子的辐射处理试验。
西藏地区太阳能利用的试验研究,今后主要是面向广大农牧民和城市居民缺少燃料的实际来进行工作,如为适应藏族同胞吃糌粑、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继续研制小型轻便、高效价廉的太阳能开水器(应能烧茶水);研制适合当地民族习惯的蒸、煮、烤、炒太阳灶;引进和研制不同的太阳能热水器,以改善农牧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卫生习惯;试点推广边远地区、高山哨所使用的小功率太阳能电源、电牧栏等。此外还准备引进或设计建造适合西藏特点的太阳房和大型机械化温室。
西藏自治区科委太阳能研究室
西藏自治区农机厅生产科研处
(附图片)
图为西藏地区的太阳能烤箱。


第2版()
专栏:市场随笔

和气生财
孙传欣
头几天,我到牟平县某商店买件急需的东西。无意中走到一位闻名全县的优秀服务员柜台前。该同志马上笑脸相迎:“同志,您想买点什么?”接着热情地介绍他经营的商品,我深受感动,觉得不买点什么不过意。便买了一方手帕。可是,当我来到想买东西的那个柜台前时,两位售货员正在高谈阔论,旁若无人。我连叫数声,他们火了,说起了粗话。我一气之下,转身就走,又跑了半里路,到另一家商店买了自己急需的东西。
这次经历使我想起了一句老话:“和气生财”。如果撇开这句话的封建色彩不管,用来比喻礼貌经商与服务质量的关系,颇为贴切。在同样的条件下,销货额多少和售货员服务态度是有重要关系的。有的售货员文明、礼貌、热情、和气,顾客本来没打算买的东西可能买。有的售货员反其道而行之,顾客急需的东西也可能不买。道理很简单:谁愿花钱买气生?


第2版()
专栏:

炉红灯亮 六畜兴旺 地肥苗壮
太阳灶给场南十二大队带来新气象
在江苏省如皋高沙土之乡司马港畔的村坞前后,镶嵌着星罗棋布的“探照灯”,这就是江苏南通地区有名的高沙土上的能源新花——场南公社十二大队太阳灶群。
场南公社十二大队已有310台太阳灶投入使用。在不到一年时间,全队就节约火草554,560斤,节省了11,091元,增加了还田秸秆的数量。过去由于严重缺草,全大队没有建一个沼气池;去年秸秆多了,沼气池一下子发展到348个,容积2,757立方米。这样,社员煮饭烧水,晴天用太阳灶,阴雨天和夜间用沼气。
秸秆还田多了,促进了治沙改土。据初步测定:秸秆还田后,土壤容重每立方厘米比原来减少0.5克,增加团粒结构2.1%。
饲草多了,畜牧业有了发展。全大队去年出售肥猪479头,自己宰杀116头,年终圈存1,150头,比往年翻了近一番。还增养了251头山羊,1,050只兔子,新添了七头耕牛。社员说:太阳灶给咱农村带来新气象:炉红灯亮,六畜兴旺,地肥苗壮。
刘培林


第2版()
专栏:

兰州市职工业余教育活跃
适应提高职工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兰州市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先后办起了二十多所职工业余夜校,学员达二万多人。此外,兰州市的许多大企业还在厂内办了一批职工业余学校。


第2版()
专栏:

齐齐哈尔钢厂生产特殊钢材
齐齐哈尔钢厂职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积极试制和生产国家急需而过去一向依赖进口的特殊钢材。据粗略计算,这个厂近两年来已经生产出八十种不同规格的产品共四百七十多吨,代替了进口产品,节省外汇九十万美元。


第2版()
专栏:

河北省推广抗旱责任制
河北省、地、县三级领导机关大批干部深入农村,同社员一起抗春旱,保证适时春播。
河北省广大农村社队积极推广各种形式的抗旱责任制,千方百计扩大浇地面积。到三月九日止,全省已冬灌和春灌小麦两千三百多万亩。全省已完成的各种小型水利工程有一万二千七百多处。


第2版()
专栏:

江苏省植树造林进度快
江苏省进入二月份以来平均每天植树一万多亩。
据统计,从去冬起到目前为止,全省已造成片林十七万四千多亩,新建农田林网二百多万亩,四旁植树一亿一千多万株,公路绿化一千零四十多公里。(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