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一次独特的经济讨论会
  常青
不久前,意大利举行一次通货膨胀问题的国际讨论会,与会者来自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代表人物,一些外国代表团也应邀参加。他们从自身社会实践和利害关系出发,提出各自的看法和主张
在意大利金融、工业中心米兰市北面远郊有一个名叫安杰拉的小镇,人口只有四千多,它西濒马乔列湖,北依阿尔卑斯山,景色宜人。不久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代表团应邀到这个宁静的小镇,参加了一次通货膨胀问题国际讨论会。
这是一次独特的讨论会。首先,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性会议,而是社会实践者之间的讨论会。与会者是来自意大利社会各阶层和各界代表人物:政府经济计划和财政部门的首脑、议会两院有关委员会的主席;金融界、国营企业集团、私人企业家联合会的负责人;工会联合会和各工会的领导人以及各地法院的法官等。他们为了探讨如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而聚于一堂,他们不引经据典在经济理论上兜圈子,而是从自身的社会实践和利害关系出发,提出各自的看法和主张。讨论所涉及的问题同国内外的经济、政治现实紧密相连。
讨论会的另一特征是它别具一格的国际交流方式。这次会议完全是讨论意大利国内问题,但会议的组织者却邀请了一些外国代表团,向大会介绍本国对付通货膨胀的办法。意大利人对外国的经验,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认真听取。
我代表团团长陈忠经在会上做了《关于中国经济调整》的发言,解释了我国这次经济调整的意义,阐明了为什么目前中国经济形势大好而同时又潜伏着危机的涵义。会议对他的发言很重视。大会执行主席说:“我们刚刚听到的是来自一个友好的伟大人民的信息。中国朋友向我们介绍了他们解决通货膨胀的办法,这是对我们讨论会的支持,体现了中、意之间的诚挚友谊”。许多与会者表示,“现在我们对中国经济调整政策的积极意义有了了解。你们不仅谈自己的成就,也谈了自己的缺点、错误和面临的经济问题。我们从这种诚恳的态度中看到了中国的新形象。我们相信你们的经济困难一定能够克服,因为中国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十亿勤劳人民的智慧和强有力的领导。”意大利朋友们还对我国坚决压缩基本建设战线,取消一些进口成套设备合同的做法表示理解。
现在西方的通货膨胀范围很广,参加这样的讨论会对于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现状很有助益。
人们知道,意大利的通货膨胀是严重的。自1974年以来它的年通货膨胀率一直是20%以上,1980年是21%,为西方工业大国之冠。但从实际生活观察,意大利并没有因高通货膨胀率而出现恐慌。其所以如此,主要是近几年来意大利经济增长一直保持较高速度(1979年增长5%)。1975年开始又实施了工资收入指数化政策。意大利工资的增长一般来说可以赶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因物价上涨而激起的社会不满。
但近来意大利经济增长速度减慢较大。它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下降,贸易赤字急剧增加,1980年为190亿美元,相当于1979年的四倍。这引起了意大利经济界和政界的忧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不设法制止通货膨胀,势将发生难以控制的局面。
意大利各社会阶层总的说都希望制止通货膨胀,但是由于他们的实践和利害关系的不同,不论是在通货膨胀原因和后果的分析上,还是解决办法上都存在着相当大的分歧。一位意大利法官感慨地说,“谁都想抑制通货膨胀,谁都不肯为之付出代价。我们的社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归根结底是一个财富分配(也就是国民收入分配)的矛盾。今后我们要尽可能把分配搞得平均一些,但这很不容易”。
意大利人认为他们的通货膨胀问题很难解决。一方面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这对能源完全依靠外国的意大利来说是一个无法控制的因素;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国内各社会集团之间的矛盾难以协调。在这种情况下,某些西方国家正在试行另一种途径,那就是通过政策措施和社会立法使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大体上“受到保障”,人们把这称之为“与通货膨胀共处”。这次会议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如何使储蓄者、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通货膨胀的损害。不少与会者认为,在目前情况下这也许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如果处理得当,不仅有助于刺激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保持社会稳定。但这很复杂,它涉及到是否全面实施指数化制度的问题。
会议紧张地进行了一个星期,对于如何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虽然得不出一致的结论,但与会各方的想法比较充分地表达了出来,问题和矛盾已基本上展现出来。下一步怎么办?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在会议中间有这样一种看法:“通货膨胀存在着政治上、结构上和社会上的许多原因”,因此“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协调一致”是解决它的“唯一办法”。然而怎样寻求出“协调一致”呢?看来将长期回旋在与会者的脑中。(附图片)
意大利冶金工人工会在都灵菲亚特汽车制造厂前举行大会。 (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外论摘要

  “军火商的好日子重新到来”
美国《幸福》杂志最近刊登一篇题为《军火商的好日子重新到来》的文章,透露美国国防部增加武器订货的情况,摘要如下:
由于国防预算增加,总的来说,同国防部签订合同的从制鞋到制导弹的25,000家公司将时来运转。生产坦克车壳的主要公司康涅狄格州老格林威治的通用防务公司预料,陆军将在1985年花五亿美元来订购坦克使用的军械,而今年订购的军械是1.5亿美元。
近来对战备程度的重视,也会使战术导弹制造商忙碌起来。休斯飞机公司生产空战用的超音速凤凰式导弹以及反坦克的陶式导弹。罗克韦尔公司制造地狱火式导弹,这是对付装甲车辆的另一种导弹。麦克唐奈—道格拉斯公司生产保护海军舰只的鱼叉式导弹。雷西恩公司制造可靠的老式麻雀式导弹和响尾蛇式空对空导弹,并且正在开始为陆军生产79亿美元的爱国者式防空系统。
国会已经增加了飞机的采购量,里根大概会再增加一些。
向五角大楼供应军火居第二位的麦克唐奈—道格拉斯公司今后几年的利润很有可能增加。海军和空军需要麦克唐奈制造的新的F—18A战斗攻击机,数量多达2,000架。海军陆战队早就想得到这家公司制造的鹞式垂直起降飞机,以加强近距离空中支援。国会可能更加想要麦克唐奈公司为空军制造的F—15战斗机。防务合同居首位的通用动力公司在制造比较便宜、战斗力较差的F—16战斗机方面,大概会得到较多的经费。格鲁曼公司的F—14和费尔柴尔德的A—10也将生意兴隆,里根似乎肯定会恢复罗克韦尔的B—1轰炸机。
只要飞机产量一增加,美元就会流进成千上万的分包公司的腰包,它们生产的商品的价值一般占飞机的价值的一半。美国大多数飞机使用的是普拉特—惠特尼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的发动机。利顿工业公司和胜家公司是供应制导系统的主要公司,威斯汀豪斯公司和休斯公司是出售雷达的大公司。诺恩罗普公司制造F—18A的机身后部,每架飞机为500万美元。
由于在波斯湾受到的压力,快速部署已经成了华盛顿的一句口头禅。快速部署要求快速运输飞机和舰只。海军已经向海陆服务公司进行试探。海陆服务公司是拥有八艘大型快速集装箱船的雷诺兹公司的分支公司。海军今年将以28,500万美元购买这些船只,以便使用这些船只把重型装备运送到中东或欧洲发生紧急情况的地区去。
在里根执政时期,海军的潜艇和水面军舰将会增加。他大概会更多地购买通用动力公司制造的三叉戟导弹潜艇,通用动力公司和坦尼科公司制造的攻击潜艇以及巴思钢铁厂和托德造船厂制造的导弹驱逐领舰。坦尼科公司明年还可能得到另一艘航空母舰(价值20亿美元)长期订货的订金。为了保护航空母舰,海军正在向利顿工业公司购买两艘使用宙斯盾导弹的特别先进的巡洋舰,而且今后还要订购三艘。
陆军已经开始大规模更新装备。陷入困境的克莱斯勒公司,今年开始生产每辆价值160万美元的新式MI坦克。为了完成生产7,000辆坦克的定货,这些生产线可以一直维持到九十年代。福特汽车公司将在春季生产出6,000辆装甲运兵车中的第一批产品,整个订货价值近八十亿美元。西科尔斯基希望向陆军出售多达1,100架巨型黑鹰式多种用途的直升飞机,价值50亿美元。
至于今后一代的战略导弹,各大航空和航天公司大概不会吃亏。马丁—玛丽埃塔是价值130亿美元的MX导弹的第一承包商,设计地下发射井和运载这种机动导弹的大型车辆却是波音公司承担的。如果里根决定采用“猜豆游戏”方案,波音将制造再次向它订购的民兵Ⅲ型导弹。如果新政府决定以导弹防御系统保护民兵式导弹或MX导弹,麦克唐奈—道格拉斯公司、马丁—玛丽埃特和洛克希德公司将在研究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的先列,而且将是这项大大有利可图的合同的强有力的竞争者。洛克希德将为三叉戟Ⅱ得到大量研究和发展经费。
关系密切的航空和航天界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有这么大的油水,航空和航天公司的股票价格去年比史坦达德与普尔公司编制的四百种股票的指数上升近一倍,这是不足为奇的。买主可能要等些时候才能得到他们预期的收入,但是金钱似乎确实在源源而来。


第7版()
专栏:

  赞“乌木刚达”
  ——卢旺达的义务劳动
  李国桢
卢旺达是非洲美丽的小国,拥有500万左右人口。它位于非洲赤道南侧的心脏地带。这里鸟语花香,四季如春。由于它拥有一二千个山头,人称“千丘之国”。在这里,有一个响亮的口号,叫“乌木刚达”,卢旺达语的意思是:为集体而义务劳动,为集体添砖加瓦。
1973年7月以来,“乌木刚达”的成果累累。例如:首都基加利一条宽八米、长十公里的“乌木刚达”林荫大道,国际机场附近的咖啡园,实现秃山绿化,沼泽地的排水,埋设电缆,等等,都是“乌木刚达”的成果。
“乌木刚达”在每个星期六的上午进行。按规定,从总统、司令、省长、高级官员,到士兵、工人、村民百姓,凡健康者,无一例外,都要参加义务劳动。
这些规定在执行中,不徇私情,不分职位高低,一视同仁。
一到星期六,举国上下,都投入公益劳动的热潮。办公室、科室里空荡荡的,而田野、公路、工地、车间、稻田、咖啡园里则充满了人群。总统巡视各部公益劳动的状况,自己也劳动;干部、职员修筑公路、疏通渠道、种植咖啡和水稻;军队一周两次公益劳动,挖沟埋电缆、植树造林;农民村民,一周派一次工,修山间小路、护路、修校舍、建县、区办公楼、食堂等等。
每当谈到“乌木刚达”的时候,卢旺达人的眼睛里就闪烁着自豪的光芒。(附图片)
  卢旺达首都附近的“乌木刚达”大道。 李国桢摄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希望多登这样的好文章编辑同志:
《人民日报》3月3日第七版发表的印度专家拉马斯瓦米的文章《中国与印度:比较和对比》,以可靠的资料对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民生活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这篇文章深入浅出,道理讲的实在,有说服力,是一篇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好教材。
文章选取中国和印度这样两个人口最多、自然条件相似,历史上又都曾受外族奴役,而只有社会制度根本不同的国家进行对比,能说明问题,能使人信服。
文章不仅从政治制度的角度将两国进行比较,而且从经济和人民生活方面进行对比。显而易见,我们的经济发展要比印度快一些,人民生活,特别是劳动人民的生活比印度人民要好。仅就粮食而言,我国平均每人占有670斤,而印度每人平均占有粮食424斤。
文章是外国人士写的,这对那些别有用心地鼓吹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的人,是一个更有说服力的驳斥,比我们自己讲更有说服力。
为了让广大读者全面的了解世界,先进国家的情况要介绍,发展中的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情况也要让人民知道。特别要多发表一些外国人士写的文章,客观地介绍与我们国家条件差不多的国家的情况,让人民自己分析,正确认识我国的现状,理解我们的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山东省齐河县
华立夫


第7版()
专栏:

  韦恩离开了人间,却只活了六岁……
  温宪
1978年6月的一个夜晚,一辆汽车在美国第20号公路上由西向东急驶。进入得克萨斯州境内,汽车在一栋破房的废墟旁停住了。下来一对男女,神情沮丧,举止慌张。男的手忙脚乱地挖了一个坑,女的便从车上抱下一具骨瘦如柴的小孩尸体,抛入坑内,然后他们匆忙离去。
这不是惊险小说,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最近,美国《读者文摘》杂志在一篇特写中,详细地报道了这个被称之为“真实的、骇人听闻的、悲剧性的”案件。被害的小孩名叫罗比·韦恩,年仅六岁。那男子是小孩的继父,叫哈里,女人是小孩的亲生母亲,叫拉娜。
韦恩的母亲拉娜是在酒吧间谋生的摇摆舞女。在四次离婚之后,24岁的拉娜于1977年春又同比她大十岁的鳏夫哈里结婚。然而这种结合并没有给他们带来欢笑。建筑工哈里不久便因腿伤而失业,拉娜也因怀孕而不能工作。全家一直过着困苦窘迫、衣食无着的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孩子自然得不到应有的照顾,更谈不到爱抚。心绪烦闷、性格粗暴的哈里每当坐在那一片狼藉的屋内为生计犯愁的时候,一看见韦恩,他那满腔的无名火就象找到了一个火山口,他指使小韦恩干一些所谓“培养性格”的家庭杂务,一当孩子稍有不顺从,他就一个巴掌打过去。一次他竟然因为韦恩没有倒垃圾而把酸液洒在孩子手上,烧得孩子满手是泡,黄水直淌。
在哈里看来,教育和惩罚是分不开的。他叫韦恩数数、背字母。一旦孩子有误,这个体重245磅的大汉就挥舞着棍子用力向孩子打去,有时韦恩甚至一天要受五六次这样的折磨。这还不算,哈里有一次竟将韦恩满脸满臂贴满胶布,然后叫他数数,孩子一打磕巴,哈里就猛地从他脸上或臂上撕下一条胶布,孩子痛的大哭起来,这种把戏一直做到可怜的孩子满臂满脸伤痕累累为止。
后来,为了防止韦恩的受虐待被人察觉,哈里干脆把韦恩关在一间五英尺高,二英尺宽的小屋内。这样,小韦恩只能吃别人的剩饭,如果连剩饭也没有,那留给他维持生命的就只是一杯开水加两勺子的白糖。几个月后,受尽虐待的韦恩彻底地垮了,他体重下降了15—20磅,他苍白、虚弱;瘦骨嶙峋,腹肿肚胀;他颤抖不止,难以自制,在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就是这样一个弱得连站立起来都没有气力的孩子,哈里竟还叫他去刷盘子、拖地板。后来当他知道饿得要死的韦恩正偷吃东西时,他一把提起韦恩,猛地一下将孩子抛往地板上,不料孩子的头却撞到了一张椅子上,发出沉重的响声。本已奄奄一息的病孩立即停止了呼吸。哈里因害怕罪行暴露,没有将小孩送往医院抢救,就这样,可怜的小韦恩离开了人间。
如果有人认为罗比·韦恩的惨死在美国是仅有的事情,那可就错了。据统计,每年人们知道的就有100万儿童遭受虐待,而不知道的可能还要多三倍。在美国,每年至少有2,000到6,000个儿童因受虐待而死。美国舆论把虐待儿童这种罪行,称为“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读者文摘》在为这篇特写所加的编者按语中说,这种“一直隐藏在我们社会中的可怕情况”,“只能由热心的,通情达理的大众来改变”。
但是,这种虐待儿童的问题并非一个孤立的社会问题。即使有更多热心的、仁慈的、通情达理的人出来关心这个问题,这种触目惊心的现象难道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吗?


第7版()
专栏:海外趣闻

  奇怪的鲀鱼眼睛
有一种奇特的鲀鱼,它的眼睛象彩色的透镜,能够根据外界光线的强弱变明或变暗。
这是什么原因呢?不久前英国两位生物学家发现了这个奥秘。当外界光线增强时,鲀鱼眼睛角膜边缘处的色素细胞便能分泌出一种黄色素,在眼睛的表面流动,象是一片滤色镜,能减少部分进光;当光线转弱时,这种色素便消失,以便使光线能全部进入眼睛。


第7版()
专栏:海外趣闻

  长途飞翔的候鸟——北美洲的食米鸟
北美洲有一种候鸟名叫食米鸟,是一种长途移栖的候鸟(见下图)。夏天它栖居在加拿大南部和美国北部的草原上。5月初,开始孵化小鸟,7、8月就动身往南飞翔,沿着大西洋海岸,经佛罗里达,跨越墨西哥湾而抵达南美。
冬天它栖居在玻利维亚、巴西、巴拉圭、阿根廷等国的大草原和平原上。从北到南全程四五千英里,它一夜可飞越海洋达500英里,中间无需栖落。 (绍)


第7版()
专栏:海外趣闻

  鸟越冬的奥秘
据美国《科学文摘》杂志报道,一些鸟在寒冷的季节里能生存下来,是由于降低了它们身体的温度,减少了心脏的跳动和呼吸的频率,以便减少能量的消耗。一些鸟为了适应寒冷的气候和暂时找不到食物,就蛰伏起来,人们有时误认为它们是死了。其实一到温度回升,它们就能从蛰伏中苏醒过来。


第7版()
专栏:海外趣闻

  鸟为什么喜欢合群?
有些鸟为何喜欢合群?美苏一些科研人员认为,这是因为合群有安全感。它们生活在一起时,一些鸟注意警戒,另外一些鸟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进食,不必担心自己受到侵犯。合群还有利于御敌和保暖。 (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