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大城墙的教训
  郭帆
刘伯温的《郁离子》一书中,有一个关于大城墙的寓言:
晋国绛都的城墙又高又大又坚固,非常壮观。莒国国君十分羡慕,便下令把本国京城的城墙也造成绛都那样。大夫正舆劝阻说:“我们的国土和人力、物力都只有晋国的百分之一那么大小,造这么大的城墙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便造成了,把全国的人都集拢来,也只能守城墙的一面,其他三面也无法防守。”莒国的国君不听正舆的劝告,动用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造了五年也没造出个眉目来,惹得百姓怨声载道。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事情一定要真正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一看是否真正需要,二看是否可能做到。
大城墙好不好?建在晋国,可以御敌于城下,当然好;建在莒国,顶多只能装装门面,这就不好。你想,把全国的人都拉来守城,也只能站满城墙的一隅,这个城墙再高、再坚固,又怎能抵御敌人?更重要的是,这样大的城墙,倾莒国全国之力也无法建成,即便硬着头皮“上马”,也只能半途而废,力尽物绝。表面看来,建大城墙似乎是件好事,但从莒国的实际情况来讲,就是坏事,就是灾难和祸害了。
类似莒国修大城墙这样的事,我们自己也并非未干过。一些同志急于求成,超过国家财力的可能,扩大基本建设规模,进口成套设备的规模超过了实际的需要和可能,这就加剧了比例关系的失调,加重了财政经济的困难。高速度、大规模建设,引进先进设备,本来都是好事,只是由于不符合我们当前的实际情况,不适应我们的生产力和建设发展水平,超出了我们财力、人力、物力的实际能力,这些对别的什么国家可能适用、对我们将来才适用的东西,今天硬拿来套在自己头上,就成了我们沉重的包袱、枷锁和病害。这不是很有些莒国修大城墙的味道么?
我们应该记取莒国修大城墙的教训,从根本上摆脱长期以来套在头上的“左”的束缚,认真研究我们自己的国情,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有多大的家当办多大的事,有多大的力量挑多重的担子,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搞好经济调整,向四化稳步迈进。


第8版()
专栏:

  缅怀贺帅
  张平化
一九八一年三月是贺龙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谨吟诗三首聊表纪念
  千军万马缚苍龙
  转战东西南北中
  凛冽风霜知劲草
  艰难岁月识英雄
  一条鞭杆当前哨
  两把菜刀立首功
  革命勋劳载史册
  永垂不朽万年红
  北伐凯歌旋
  长江逆浪掀
  义旗飘赣粤
  战号震湘黔
  策马川康道
  会师甘陕边
  丹心向北斗
  红遍九重天
  善恶终归辨是非
  人心国法眼恢恢
  奇冤昭雪军民快
  浩气长存日月辉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夜半小巷深
  李晓光
女儿家住的是四合院,可这一片都是四合院呀。黑灯瞎火的,到哪儿去找呢?搜肠刮肚地想,也记不起门牌号了。大娘急得汗珠儿直淌,暗暗地骂起老伴来:“这个老不中用的,电报是咋打的?”
姑娘放下沉甸甸的旅行袋,轻舒了口气,在大娘身边站住。出车站以后,一气走了好几百米,姑娘圆润的脸庞变得红朴朴的,象一只熟透了的苹果。
家乡的苹果今年可是大丰收呀,旅行袋里装得满满的,全是“黄元帅”,又甜又脆,外孙子爱吃拔丝苹果,这回管他个够。
姑娘回来了,脚步沉沉的,唉,又没找到!她一声不吱,提起旅行袋,又拐进一个胡同。由近而远,敲开一户又一户的门……走了好几条胡同,她累得气喘吁吁的,脸上直淌汗。她靠着电线杆歇着,大眼睛忽闪忽闪地想主意。一缕湿漉漉的黑发披散到额前,任习习的夜风吹拂着。
晨风凉飕飕的。上车时,大娘就觉得有些不舒服。当列车轮子“咕咚咕咚”一个劲滚动的时候,大娘更觉得天旋地转。突然姑娘象一阵风飘到她面前,端来一杯开水,递给她白白的两片药。大娘吃了,心里静了,头脑清爽多了。“谢谢你,闺女!”姑娘腼腆地一笑,又忙着给别的旅客倒水。然后,又是整理行李,又是擦地板,又是宣传旅行安全常识,象燕子似的飞来飞去,一刻也不消停。赶到中午,还特意给大娘送来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上面飘着油花儿,扑鼻的香。一股暖流流进大娘的心田。她不由的产生一种幻觉,仿佛自己已经到了女儿家里。
大娘的女儿究竟住在哪儿?姑娘拍了一下脑袋,想起了什么似的。一手提着旅行袋,一手扶着大娘,朝大街走去。莫不是送我到她家去?大半夜的,这怎么好?大娘的心比刚下车时更不安了。
姑娘同大娘来到邮电局,她拿起电话,不停地拨着。大娘只记得女儿在什么机械厂。姑娘查着电话号簿,一个厂一个厂地打。姑娘的嗓子已经有些沙哑了。大娘颤巍巍地递过两个苹果,让姑娘解解渴。但姑娘此时哪有心思吃呀!一个大苹果一下子掉在地上,骨碌碌一直滚到姑娘的脚下。大娘弯腰拣苹果,瞧见姑娘脚上的花袜子,心头猛地一震,叫道:“闺女,想起来了,是纺织……”。姑娘终于在纺织机械厂查到了大娘女儿的住址。
姑娘又搀扶着大娘,两人脸上都带着幸福的微笑,慢慢地,朝着又一条胡同走去……


第8版()
专栏:

  在历史的转折关头[连载]
  东生
  二、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
延安失守了。党中央、毛主席到哪里去了呢?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自命为“蒋介石第二”的胡宗南,指挥十七个旅精锐部队,满想一举消灭共产党中央。可是,他的耳边反复震响着“陕北新华广播电台,XNCR”的声音:“我们老早公布过,中共中央机关仍在陕北,全部人员无一例外,都是安全的。蒋介石要来打击‘中共’首脑机关,他的兵力可惜还太少了!”
这声音,使敌人恼怒,叫朋友放心。谁也想不到,它是发自瓦窑堡附近一个小山沟沟的观音庙里。在微笑的观音面前有一张小桌,桌上放着麦克风;一条桌腿坏了,用几块土坯垫着。播音室四面透风,连门也没有。山坡上的羊叫声,偶尔透过羊毛毡门帘的缝隙,和播音员的声音一起飞向天空。
“哈哈,这样的广播电台,世界上恐怕还没有吧!”周副主席笑着说。他是特地前来看望大家的。人们团团围着他,问长问短,就是不敢问一句:“党中央、毛主席往哪儿去?”早在敌人调兵遣将要进攻延安的时候,各大解放区的党政军负责同志就纷纷打电报来,请党中央迁移到晋西北、太行等比较安全的地方。党中央对此议而未决。后来,战火逼近延安,中共中央书记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和中央机关一起,先行疏散到瓦窑堡一带。毛主席撤离延安以后第二天,敌人占领了延安。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便改名为陕北新华广播电台。这个电台的存在,使敌人惶恐不安。敌机经常在电台上空盘旋侦察,山上架着的T形天线成了危险的目标。周副主席说:“敌人离这儿越来越近了,你们要作好转移的准备。同时,播音一天也不能中断!”
周副主席走了。播音在继续。两位过路的文工团员,放下背包就站在麦克风前面唱起《兄妹开荒》。山上传来一阵阵羊叫声。敌机又在嗡嗡叫。
收音机里,在《兄妹开荒》的歌声中,夹杂着羊叫声和飞机声。胡宗南一边听,一边用手转着圈地摸脸——这是他思考时的习惯。占领延安之后,他得意忘形,不可一世。但他内心十分空虚,不知我党中央和主力藏在何处。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声音在嘲弄着他……
敌机围绕T形天线狂轰滥炸,飞走了。女播音员又继续播音。突然,她感到有人掀开门帘走了进来,站在她身后。播音告一段落,她关了麦克风,转身一看,惊喜地叫道:“总司令!”朱总握着她的手:“你们辛苦了!”人们纷纷嚷道:“总司令辛苦了!”朱总乐呵呵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在青化砭打了胜仗!”大伙一听,欢呼跳跃。朱总笑着说:“当心,别把观音庙跳塌了!”
夜晚,胡宗南又在听着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西北人民解放军一部,经一个多小时的战斗,在青化砭消灭了胡宗南的三十一旅,旅长李纪云以下四千人全部活捉,无一漏网。这次战斗离蒋胡军侵占延安只有六天……”他一边听,一边不停地用手从下巴往上搓脸——这是他生气时的习惯。他关掉收音机,下令:“从空中和地面搜寻陕北新华广播电台,把中共首脑消灭!”
这时候,赶到瓦窑堡安排中央机关疏散事宜的周副主席,正和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同志一起,驱车前往一个僻静的山村和毛主席汇合…… ②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灯歌也是一枝花
  安徽肥西文化馆 魏先一
闹花灯,是江淮地区农民欢庆丰年佳节的重要文娱活动。主要形式有撑旱舟、挑花担、耍龙灯、跃马灯、推车灯、舞兰花,并伴有蚌舞、狮舞、踩高跷等,边舞边唱。有的配有专唱灯歌队。有时,玩灯的观灯的齐唱众和。歌词常是五句头民歌体,除民间流传的唱词外,大多是玩灯人的口头即兴创作,一般是吉庆祝辞之类,也有联词叙事抒情小段。解放后,进入社会主义时期,灯歌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常常用来歌颂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以及讽刺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农村文化馆、站,也相应编印一些灯歌唱词。
近二十年来,先是三年经济困难,继之四害横行,搞得农村灭灯息歌。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好转,特别是党的“百花齐放”文艺方针的落实,花灯又逐渐恢复和活跃起来。
只是,每年玩灯,农村社队都反映缺少灯歌唱词。文化馆发动业余作者编写,油印下发,也供不应求。今年,我们文化馆铅印了1,200份,每个大队也只能发上一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我们希望出版部门在发行文艺书刊、科普读物等同时,也能重视灯歌集、小演唱、春灯谜之类群众文娱活动材料的出版发行,帮助活跃和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


第8版()
专栏:

  出海之前〔木刻〕
梁利国


第8版()
专栏:

  对外开放
  宋方
三天之后,一个外国教育代表团要到学校来参观,学校办公会议上正在部署对外开放的项目。新盖的电化教学大楼,课外科技活动室,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室,室内灯光操场,自然是外宾必到之处。
会上,初二(8)班的班主任程老师提了一条建议:“我的班,向来是个
‘保密单位’,这次我建议也对外开放。”话音刚落,满屋哗然。其中最响的一个声音是:“嘿,你这是存心在揭家丑啦!”
原来,初二(8)班是个“上课象茶馆,下课象猴园”的乱班。学校为了防止这个班干扰全校,把它安置在远离教学区的一个围墙圈内。平时,这个班与电化教学、科技活动无缘;倘有外单位来校参观,围墙就铁锁一把,教室就紧闭门窗。
这时,程老师严肃地站起来对大家说:“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有向上的精神,为什么要束缚孩子的这股精神呢?我要求敞开我班的门窗,向全校,向外宾开放!”
双方终于达成了妥协:要求第二天先来个“试验性开放”。
初二(8)班的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人人憋了一口气。结果,试验十分成功!
第三天,外宾来了,带着照相机、录音机。他们摄下了初二(8)班的学生聚精会神专心听课的镜头,录下了程老师激越人心的声音:
“……同学们,正如我们的国家有希望,我们的人民有志气一样,我们的班级有希望,我们的同学有志气。在全校,我们被看作是落后的班级,但是,我们谁都不甘落后,都希望迎头赶上去。从今以后,我们班将象全校各班一样,打开门窗,对外开放!我们要用我们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向全校宣告:我班被人看不起的时代结束了!同学们,你们有这点精神吗?”
“有!”全班的同学一个声音。这声音飞出教室的门窗,飞出围墙,震荡在校园上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