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新闻纪录电影的新探索
  艺军
最近有机会集中观摩了一批新近拍摄的新闻纪录影片:《莫让年华付水流》、《喜浪藻》、《网上群星》、《心中的城》、《他们怎样富起来》、《败家子》、《黄山奇观》、《柜台语言艺术》等,看后留下的一个突出的印象是,我国的新闻纪录片正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面貌一新。这首先表现在影片题材范围的开拓,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被收进了电影摄影机的镜头。这里有带着十年精神创伤的年轻一代在新时代里探索人生的道路,鬓发染霜的老科学家为科学事业而壮心不已地献身;这里有在最新地图上还没有来得及留下地址的新工业城镇,祖祖辈辈与贫困结下不解之缘刚刚富裕起来的农村;有生活在边疆的少数民族,驰骋在运动场上的女排球星,接待着川流不息的顾客的售货员;还有悠久灿烂的古老文物,秀美绚丽的大好河山,这一切都纷纷跃上银幕。还有一些短片揭示了令人愤懑和痛心疾首的现象:由于官僚主义,国家财富被糟踏,人民的劳动被浪费……银幕象一个时代的橱窗,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除旧布新的祖国的风貌;银幕也象一幅时代的心电图,画出了步履维艰而又精神振奋的祖国脉搏的轨迹。
新的探索还表现在对不同题材的创造性的多样化的艺术处理。这里既有新闻报道式的、政论式的,也有杂文式的、散文式的、诗歌式的,还有穿插着相声的,近似科学幻想的……在样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种尝试。虽然这些尝试并非都是很成功的,但对打破新闻纪录片的刻板化、公式化的单调沉闷局面来说,是很值得称道的。《喜浪藻》把那任凭海浪拍打摇撼而执着地依附崖岸的喜浪藻,象征那个坚定不移地将一生献身于祖国海藻研究的科学家,比喻贴切而传神。《黄山奇观》抓住了奇峰、异树、云海和飞湍流泉在阴晴雨雪、晨曦暮霭中的莫测变幻,从而把黄山景色中绚丽多姿的景色有层次、有变化地呈现出来。还有许多影片对人物的处理比较真实、自然,注意表现人物精神状态。解说词写得大多比较朴实、简练、含蓄。
“史无前例”的年代给我们留下的最严重的后遗症之一,就是青年一代精神上的污染和文化上的贫乏。这掌握着时代未来命运的年轻一代要走什么样的生活道路?《莫让年华付水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千百万人关怀的主题。影片告诉我们,即使在那风雨如晦的年代,即使在非常困苦的环境中,还有许多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在艰难险阻的崎岖道路上攀登。那个得不到领导支持、缺少必要工作条件潜心于电脑研究的青年,夜以继日为攀登科学技术的高峰废寝忘食,终于创造出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中医处方的辉煌成果。影片还巧妙地利用了过去的形象资料,一个在五岁就进行钢琴演奏并受到周总理接见的小姑娘,在文化毁灭的年代里被剥夺了弹琴的权利。她没有退却,仍在用黑白纸片做成的琴键上进行模拟演奏。这些真实人物的真实经历,既有那个被埋葬的苦难年代的印记,也有还遗留在今天生活中因袭的陋规,超乎这些的则是新一代青年中那种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从题材的分量来看,《网上群星》是个很小题材。它反映的是国家女子排球队员的日常训练生活,也穿插了一点比赛场面。在纪录片中表现运动员而不把镜头焦点对准惊心动魄的比赛,正象反映部队生活不着重于战争场面,是不容易引人入胜的。但《网上群星》最感人之处恰恰是那些日常训练的段落。这主要在于:影片把国家女排教练和运动员那种为了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为祖国争取荣誉的坚强意志和昂扬的精神状态充分地突现出来。影片通过镜头的不同角度、方位和跟摇以及节奏的变化,透过急剧变化的外形动作,深入到运动员们的崇高精神境界。这些镜头浸透了运动员的汗水,也浇灌着编辑、摄影师炽热的感情!
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从细小事件中反映时代精神,从平凡中攫取诗意,正是这些影片艺术魅力之所在。
这批新作品也还有不少令人不满足的地方。从题材来说,还缺少足以概括新时代更广阔风貌的作品,在调整中的工农业战线的变化也反映得不充分,几亿少年儿童和担负教育他们重任的中小学教师很少被收入镜头。在艺术处理上,有些影片的真实性还比较欠缺,有的结构不紧凑,摄影比较平庸,解说词缺少想象力和诗意。纪录片既需要有独创性的艺术构思,敢于标新立异,也不能离开这个片种的纪实的特性而任意发挥。这些都有待于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在艺术家的实践中求得解决。


第8版()
专栏:

  道路的性格〔版画〕冯霞


第8版()
专栏:

  中篇小说日益兴旺
我国中篇小说的创作,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日益兴旺的局面。据初步统计,近几年中,发表和出版的中篇小说共有三百多部,仅去年一年就发表和出版了一百七十多部,不仅数量多、题材多样,而且在反映现实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方面,都有新的成果。
最近,在《文艺报》举办的中篇小说读书会上,一些文学评论工作者指出,近一两年里,许多中篇小说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深入了,出现了一些时代色彩鲜明的作品。他们赞扬了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冯骥才的《啊!》、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谌容的《人到中年》、张笑天的《家务清官》等,认为这是一批可喜的收获。
文学评论工作者指出,塑造社会主义新人,是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任务。他们说,大批先进人物活跃在四化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他们身上体现着时代新精神。作家深入到人民中去,发掘和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就会给人民以鼓舞,激励人们充满信心地前进,《人到中年》中的陆文婷、《开拓者》中的车篷宽等,都是与人民呼吸与共、血肉相连,为人民所喜悦的形象。他们还指出,去年中篇小说的题材方面也有了新的开拓,在艺术创作上作了新的探求。
在肯定中篇小说创作成绩的同时,文学评论工作者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些作品缺乏生活基础,不真实;还有一些作品存在着不健康的倾向,追求情节的离奇,陈列丑恶的现象,抒发低级情趣等。一部分作品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手法雷同化、人物模式化的公式化倾向。他们还提出,反映工业题材的中篇小说太少了,希望看到更多四化建设中的工人形象。
(据新华社)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为群众举办“专场电视”
  陈妙秀
在地处豫西伏牛山区的许屯大队一带,工程兵某部九连为驻地群众举办“专场电视”的事,被人们传为佳话。
九连驻在伏牛山深处一条狭长偏僻的山谷中,由于驻地山高沟深,又远离城镇,群众常年难得看上几场电影戏曲,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去年3月,九连来到这里执行施工任务,驻地许屯大队的群众见到连队放电视,就成群结队赶来观看,把个电视房挤得满满的,既影响连队看电视和正常的生活秩序,又满足不了群众的要求。这个情况引起了党支部的重视,他们反复研究,感到山区群众文化生活枯燥,子弟兵应当体谅群众的心情,尽力让大家称心如意地看好电视。于是就主动同大队联系,决定每周星期一、二晚上给群众举办“专场电视”,遇有驻地群众喜爱的河南地方戏曲节目,还提前通知。消息传出,驻地群众笑逐颜开,奔走相告。每到规定时间,远近十里的男女老少便又说又笑地来到连队电视房,井然有序地欣赏电视节目。去年以来,九连已为群众放演电视86场,场场座无虚席,使山区群众既看到了“世界各地”和“祖国新貌”,又看上了丰富多采的电影、戏剧、曲艺节目,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赞扬。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高兴地说:“解放军的‘专场电视’真是给俺们山里人带来了福气。”


第8版()
专栏:

  欢迎文艺工作者到部队来
每逢连队集合看电视,我格外高兴。电视节目为我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但是我感到,电视节目反映战士生活的内容太少。有这种意见的不止我一人,我们都认为,电视要更多地反映解放军战士的生活。
我常想,《新闻联播》、《祖国各地》、《文化生活》这些专题节目,为什么不可以反映一点战士的生活内容呢?我们热切希望作家和电视工作者到部队来,了解战士们丰富多采的生活。尤其是报道战斗在边疆、海防线上的广大指战员,这不仅对他们是一个极大鼓舞,而且对广大观众也是有益处的。让战士的心随着祖国的脉搏一起跳动吧!
北京卫戍区战士
孙建清


第8版()
专栏:艺术杂谈

  电影意识流手法小议
  蔡师勇
在我国影坛上,近年来意识流颇有风行之势。采用其技巧的较多,介绍的文章也不少。
目前西方采用意识流手法的电影,对于刻画人物性格,是不很感兴趣的。它专注于人的意识本身。在这方面它也确有独到之处,可资借鉴。然而我认为,我们不能忘了内容决定形式的艺术规律。据说西方有一部电影,描写一个年逾古稀的老教授一天之内的见闻,特别是由见闻所引起的回忆与思考。年老体弱,容易触景生情,追忆往事,以意识流手法来表现是贴切的。我国影片《苦恼人的笑》,表现“四害”横行时期人们敢怒而不敢言,性情变得内向,因而运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物的梦幻、联想等心理活动,也算贴切。但近来也有些影片,不问内容是否适宜,风格是否统一,而滥用意识流技巧:动辄夹进几个闪回镜头,回忆中套回忆,无端打乱时空关系。我以为,这并不是太可取的。
要知道,并非一切心理活动都可通过画面或语言来表达。法国影片《沉默的人》结尾,蒂贝尔在前妻玛利亚搀扶下背着镜头走去;然后,玛利亚回首凝视,她那复杂的表情所蕴含的心理内容,有什么语言(更不用说画面)能充分、准确地表达呢?其次,纵然可以把人物某些心理活动用画面表达出来,也并不总是好事,倒往往会弄巧成拙。试看影片《最后八个人》:马长河与王裕光打完猎回营地,一路上两人都在盘算如何对同伴表明对方是奸细,自己是好人。从情节发展看,此时通过两个演员相互敌视而又沉默不语的表情来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好。不料影片却来个意识流技巧,分别切入两人扔下猎物跑去告状的快动作镜头,把一场严肃、紧张的斗争作这样的处理,似觉不妥。——可见,运用画面再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容,应该谨慎。凡演员表演可达到的,观众可意会的,便不应再用画面“说”穿了。
意识流手法可适当吸取,但决不能一头拜倒在它的门下。对于各种外来的东西,我们要从容择优,按需拿来,用于熔铸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形象的华工血泪史:《异乡奇遇》
  黄瑞旭
洪丝丝著的长篇小说《异乡奇遇》,以新颖的海外华工的题材、奇特的异国风貌,引起人们的注意。
小说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主人公车天宝原是个农民,他为求生计到厦门投亲未遇,却被骗上“猪仔”船,从此和成千成万的“猪仔”一起,在南洋海岛的种植园里开始了非人的生活。
作品不仅写了华工的苦难,还写了他们的觉醒,写了他们如何利用华侨中固有的帮会组织作为核心,与殖民者展开尖锐复杂的斗争。这部小说,可以说是一部形象的华工血泪史,也是一部华工的斗争史。
《异乡奇遇》所概括的历史内容比较丰富,由于作者采用简捷明快的手法,注重对人物活动和事件的概括,因而使故事层层递进而不拖沓,结构比较严谨。人物塑造上,车天宝、敏娜、唐大明等几个人物的刻画较有特色,作者写出了他们对生活、对现状的各种独特的感觉,写出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和命运,表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思想性格,从而鲜明地展示了作品的主题。语言上,与作品反映的题材、人物相适应,作者大量采用富有表现力的闽南方言,选用少量的马来语,这既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又使全书更具乡土气息与异国情调。
作者洪丝丝长期在海外从事新闻工作,可能是职业的习惯,这部小说不少章节夹杂着新闻性的议论,这种议论与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作者特有的风格。但是,有时议论冗长了一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刻画。作者还要写作本书的续篇,祝愿他获得更大成功。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中国新文学大系》将出版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我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间(一九一七—一九二七)的一套选集,由鲁迅、茅盾、郑振铎等编选。计分:建设理论集、文学论争集、小说三集、散文二集、诗集、戏剧集、史料、索引等十大卷。一九三五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发行公司出版。
上海文艺出版社鉴于这套《大系》距今四十余年从未重版,全套完整的《大系》在国内已为数甚少,为了提供现代文学教学和研究的资料,同时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参考和借鉴的需要,从今年起,全部照原本陆续影印出版,并将于今、明两年内出齐。(华然)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祝福青年一代》增订再版
革命老人陶承同志一直关注着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继《我的一家》之后,她又陆续撰写了很多诗文,由湖南人民出版社以《祝福青年一代》为题汇集出版,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最近这本书重新修订,增补了作者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的新作,内容更为充实。其中有不少文章、书信是和青年们讨论理想、前途、幸福的。(湘波)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庐山历代诗选》出版
由冯兆平、胡操轮选编的《庐山历代诗选》最近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选有自东晋至清代的著名诗人赞美庐山的诗一百七十四首,构思新颖,诗意浓郁,能帮助读者了解庐山历史和风光特色。(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