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世界石油的前景
蔡天长
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为了减少对石油愈益严重的依赖,避免由于国际局势动荡,石油生产有可能下降和中断造成的威胁,正在努力探索和发展如煤炭、核能与太阳能等能源。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石油仍将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来源。不过,石油是一种非再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加紧发展取代石油的新能源,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战后,石油一直是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来源。它不仅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而且是极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进入七十年代,随着第三世界的兴起,石油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和人民联合反对国际垄断资本的一种重要物质力量,引起了各国的普遍重视,石油问题也就成为当前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世界工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许多石油专家认为,石油将在本世纪末枯竭,发展一种取代石油的新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
近年来,由于中东政局不稳,两个重要的产油国家伊拉克和伊朗之间发生战争,石油市场动荡,油价上涨,人们对石油供应的前景又忧心忡忡。到底世界石油的前景怎么样?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石油从第一次开采到现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形成以石油为主的能源结构仅有十多年时间。目前,石油在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构成中分别占48%和45%,仍居第一位。按照当前的生产和消费水平,到本世纪末会不会发生世界性石油危机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对影响世界石油生产和供应的各种因素进行具体的分析。
据估计,当前技术上和经济上可开采的石油储量达873亿吨,还可开采28年。但储采比(即石油储量开采的年限)只是一个参考数据,石油储量的实际寿命要比人们设想的年限要长一些,因为至今发现的只是地球上石油总储量的一部分,也就是只有在当前条件下才可以开采的那一部分石油储量。所谓石油将在本世纪末枯竭,并不是说到那时候地球上就没有石油资源了,而是说容易开采的石油已经开采完了。至于地球上可能的石油储量,据美国《油气杂志》(1980年10月27日)估计,大约有2,700亿吨。因此,在未来的岁月中,还有可能找到新的石油储量。其次,确保石油供应还取决于石油勘探、开采技术的发展。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地震探油法对于加快勘探速度和更准确地估计新油田储量起了重要作用。在开采技术方面,许多石油专家认为,提高石油储量的可采率是延长油田寿命、增加石油产量的好办法。过去石油储量的可采率一般只有25%,后来人们将水或天然气注入油层,保持油层压力,提高了油井的产量,这叫做二次回收技术。目前,有的国家利用这种技术,已将开采率提高到40%。如有新的突破,勘探速度和可采率还有可能进一步提高。再次,石油生产国实行的保护资源政策和消费国采取的节约能源政策,有助于石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从而延长石油的开采和供应年限。最后,煤炭、核能、太阳能等能源的发展,也将减轻石油供应的压力。
但是,石油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极不均匀。世界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往往集中于少数地区和国家。仅中东地区就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57%,而沙特阿拉伯、苏联、科威特、伊朗、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和利比亚八国竟占了世界总储量的68%。世界石油储量还主要集中在少数大油田。在至今发现的三万个油田中,90%的石油储量都不大,而加瓦尔(沙特阿拉伯)、布尔甘(科威特)、鲁迈拉
(伊拉克)等37个特大油田却占了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51%。石油储量的集中必然引起生产的相对集中。而且拥有巨大石油储量和产量的中东国家、西非及北非国家、墨西哥、委内瑞拉和印度尼西亚等国,本身消费石油并不多,而消费世界石油80%的西方国家拥有的石油储量和产量却相对地少,有的甚至没有生产石油。这种生产和消费脱节的现象,必然对石油的供应产生影响。
1975年以来,世界新发现的石油储量增加不多,但消费量却在不断增加。1979年,世界石油消费量比1970年增加了36%,而石油储量只增长20%,并且石油储量的开采年限也在不断减少。世界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在七十年代初石油基本上能够自给,但到七十年代末则变成了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在1975年到1979年间,它的消费量平均每年达8亿吨以上,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28%以上。1979年,美国进口的原油及其产品近4.2亿吨,约占其石油总消费量的48%。此外,苏联、东欧和日本的石油消费量也大幅度增加。这种情况对世界石油供应产生很大的影响。
此外,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夺世界石油资源(特别是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造成产油地区和国家的政局动荡,甚至发生战争,这也是造成石油市场不稳和石油供应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担心石油供应中断,纷纷增加石油囤储量,以防止发生意外情况。据报道,目前西方国家的石油囤储量已达6.8亿吨,足以消费100天以上。同时,由于石油生产受到战争破坏,也会引起供应紧张的情况。例如,伊拉克和伊朗之间的战争毁坏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石油设施,两国不得不一度中断石油出口,造成国际石油供应短缺。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预料,在未来的20年中煤炭将再度获得发展,但由于开发新能源旷日废时,石油还将是世界能源的主要来源,但它在整个能源生产和消费构成中所占的比重将趋下降。
当然,石油是一种非再生资源,它总有一天要走向枯竭。因此,发展取代石油的新能源,确保工业发展的需要,已日益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第7版()
专栏:

“公元2000年的煤和核能”
——圣万桑能源学术讨论会旁听记
谭岱生
自七十年代连续两次发生能源危机以来,西方国家十分重视研究解决能源问题。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世界靠石油作为主要能源的时代最终将会结束,今后二十年内,人类将不得不更多地依靠煤和核能。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去年将近年底时,一百多名来自意大利、中国、美国、法国、墨西哥、巴西、加拿大等国的专家与企业界人士聚集在意大利都灵以北的阿尔卑斯山麓的小镇圣万桑举行了题为“公元2000年的煤和核能”的讨论会。类似的学术会议已举行过多次。
据专家们在会上列举的数字,目前世界上已探明的各项非再生能源(石油、天然气、煤等)蕴藏量约有16.5万亿桶石油当量。其中煤占15万亿桶石油当量,即使从现在起全世界能源消耗完全用煤,也足够维持300年。而石油已探明的储量为6,000亿桶,比煤少得多。
过去,西方工业国家大多数是以煤为主要燃料。五十年代初期,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还不到20%。但到1979年年底,在经济合作组织所属各国的能源总消费量中一半以上是石油。与此同时,西方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机关认为,世界石油生产能力在本世纪内将会显著下降。加之1973年和1979年石油输出国组织两次大幅度提价,接着又规定石油生产的限额。去年爆发的两伊战争,更给石油生产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世界性的石油供应短缺现象很可能在今后二十年期间日趋严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纷纷采取节约能源的措施,寻求替代能源,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据认为,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都有大力开发利用的必要,但在近期内靠它们来代替石油作为主要能源是不可能的。因此,很多经济专家把目光转向传统的能源——煤,以及新发展起来的核能。
煤和核能两者之间是否应当有所侧重?参加会议的专家们对此有一番争论。一种意见认为,煤在世界上蕴藏量大,来源有保证,建设热电站投资少,容易迅速收效;而核电站投资大,建设时间长,又有放射性危害的风险,核废料也不易处理,主张发展以煤为主要燃料。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核能发电成本低,核燃料消耗量少,运输方便,近年来实践证明核能发电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而用煤作主要能源,势必给交通运输带来巨大压力,港口也不够,而且煤直接燃烧造成的污染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因此积极主张发展核能。还有一种意见认为,煤和核能两者各有利弊,根据目前急需解决替代能源的情况,两者都应发展,互为补充,只有这样才能迅速度过由于石油短缺造成的能源匮乏时期。
在这次会议上,法、意等国代表还介绍了一些节约能源的技术措施,如石油、煤混合燃料,沸腾燃烧等等。据估计,如果各国都努力节约,到2000年,世界能源消耗的总量大约可以节约20—30%。
会上,不少代表谈到当前西方国家正纷纷着手制订长期的能源规划和设想,中心问题是改变能源结构,发展煤和核能来逐步替代石油。有的学术研究机关和私人团体已对下个世纪中叶的能源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为了解决能源问题,七十年代以来,世界上已发展起一门科学,叫做能源系统分析。它把能源问题放在国家经济整体的全局中加以研究,对本国的地理、环境、资源、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进行系统调查,掌握大量准确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制定能源规划及政策。此外,有关能源的各项技术问题,各国的研究工作也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例如有的国家在研究特高压输电方面已取得可观的成绩。有的已采用管道运输煤的办法。目前,西方各国正为进一步探索、解决能源问题进行着巨大的努力。(附图片)
美国纽约市一座摩天楼顶上的太阳能装置


第7版()
专栏:石油零讯

石油零讯
整个西方世界1980年每天的石油消费量约为5,050万桶,比1979年的5,180万桶下降了2.6%。其中最大的石油消费国美国,去年汽油消费下降6.6%。
1980年美国石油进口减少了18%,法国石油进口减少了12.5%。日本减少了8.6%。属于国际能源机构的21个西方工业最发达国家的石油消费量平均比1979年减少达7.5%。每天消费量从前年的3,860万桶下降到去年的3,570万桶。
美国的石油消费量每天约为1,850万桶。西欧国家约为1,480万桶,日本为500万桶。
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油产量每天在3,000万桶以上。其中最大的产油国沙特阿拉伯日产油1,000万桶。


第7版()
专栏:

东德的新能源政策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但它能源不足,本国能源自给率只能达到60%。它所需石油的90%,天然气的全部,硬煤和焦炭的一半以上要从苏联进口。
在当前国际能源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党政领导人多次发表谈话强调要大力开发本国的能源。
目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正在实施一项新的能源政策,其内容大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立足本国资源,提高褐煤产量。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褐煤储量十分丰富,约占世界褐煤总储量的2%,年开采量为2.6亿吨,今后十年内要新建10座露天煤矿,计划把年产量提高到三亿吨。
由于长期的大规模开采,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褐煤开采条件已日趋困难。煤层离地表越来越深,因而每立方米煤的开采成本已由原来的一马克增加到2.5马克。尽管如此,开采本国褐煤仍比进口能源便宜得多。
(二)大力节约,充分利用能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消耗的热能占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35%。部长会议去年9月作出节约能源的决定,要求机关、企业、学校及居民节约用电和冬天保持合理的室温。这个国家的能源专家说,室温降低摄氏一度,全国可节能5%—6%。去年还作出限制汽车行车速度的规定,全国一年节油七千万公升。有关部门还把一部分原来由公路运输的货物改用铁路或内河运输。此外,还大力提倡余热的利用。
为保证节约措施得以贯彻执行,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各级节能检查委员会,并实行能源配额制度。做得好的单位被评为全国节能先进单位,并获得物质奖励;反之,能源消耗量超过配额的单位,不仅要受到批评,而且超过的部分要以10倍的价格付款。
(三)加强科研,进行设备改造。目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工业设备耗能量大。为节约能源,政府提出把改造设备、提高工艺作为科研的中心课题。通过前一段的调查研究和科学实验,制订出550条耗能标准。目前全国各地正在开展如何将使用石油、硬煤、焦炭、褐煤煤砖作燃料的设备改为直接使用褐煤的科研活动。
据能源专家计算,按现有能力,通过改进操作规程,采用先进设备,全国每年可节约相当于2,800万吨褐煤的能源。
(四)扩建核电厂,保障生产发展。目前,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核电厂的发电量占全国电力生产的10%。今后打算进一步扩建最大的格顿夫斯瓦尔德原子能发电厂,使其总发电能力增加到325万千瓦。现正在马格德堡的施滕达尔建设一座新的大型核电厂,建成后发电能力也为325万千瓦。
新的能源政策反映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为解决能源问题所作的努力。
陈文奎 王德峰


第7版()
专栏:

热量的换算(热当量)
一桶石油=5,400立方英尺的天然气
一桶石油=0.2短吨煤(2,000磅为一短吨)
一桶石油=1,600度电力
注:桶是国际上测量石油和一部分石油产品通用的标准。每桶容积为42加仑。由于各国生产的石油原油的浓度不一,所以每桶石油的重量也不一致,大体上约为7.35桶石油折合一吨。


第7版()
专栏:

漫谈“寻铀热”
廖先旺
就象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掀起的“黄金热”一样,在发现原子能以后,又掀起了“铀热”。不过就当前来看,铀的价格却暴跌。1980年初,西方市场上“黄饼”(一种铀矿石浓缩粉末)的价格为40美元一斤,到年底,已下跌到29美元一斤。在世界能源紧张的情况下,这简直是咄咄怪事。
世界对铀的需要,七十年代主要表现在民用方面。七十年代发生两次能源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利用核能心切,核电站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铀的价格下跌有多方面原因,主要是因为核电站工期长,而现有的核电站对铀的需要已处于饱和状态;另外,各国的核电站偶尔发生事故,这就刺激了环境保护主义者对核电站持否定态度,使目前各国政府(除法国外)在制定核能计划时有所保留;再加上整个经济形势不妙,投资不利,因此,七十年代末世界核电站数量增加不多。但发现新铀矿的消息却不断传来,加拿大、非洲、南美和澳大利亚先后不断发现大型铀矿,致使铀的生产超过了市场需要。一般认为,铀矿价格这种不景气的局面至少要持续几年。
但从长远看,人们决不能满足于目前发现的铀矿。因为,一个铀矿的勘探到开采需要15年以上时间。目前已发现的铀矿蕴藏量(指西方世界的、开采成本为每公斤80美元以下的铀)为185万吨,只够用15到20年。因此,尽管铀价格跌落,人们寻找铀的狂热丝毫未减。他们一方面关闭或减少现有的铀矿场的生产,另一方面又不惜工本,千方百计寻找新的矿源。尤其是那些本国铀矿资源贫乏,而消费量又大的国家,如法国更是如此。
已查明的世界铀矿储量中,美国拥有三分之一,占第一位,达503,100吨;澳大利亚居第二位,有29万吨;南非占第三位,有24.7万吨;加拿大为第四位,有21.5万吨;尼日尔第五位,16万吨;纳米比亚第六位,11.7万吨;法国第七位,4万吨,但是法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个铀消费者,需要大量进口。美国无论在铀的生产还是在铀的消费上,对世界市场的影响都是极大的。据估计,美国只要从自己铀库中取出一部分投入销售市场,就会使目前的铀价猛跌。
为应付种种不测的局面,几个铀生产国正在压缩现有的铀矿生产,同时又加紧勘探新矿以应付未来铀的短缺。如法国的几个大勘探公司几乎同世界所有产铀国都有联合开发项目,这几个公司计划今年将四分之三的力量放在国外合作项目上。
正因如此,尽管西方世界铀的生产目前还处于困难境地,铀的销售也困难,但却又必须拿出大量经费去搞勘探。为了争得在未来铀短缺时的主动权,几个国家已展开了铀争夺战。


第7版()
专栏:

关于太阳能卫星的设想
美国能源部和国家航空与航天局经过三年共同研究,于去年十二月初发表报告宣称,在探索把太阳能卫星作为主要能源方面没有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并指出太阳能卫星的研究者彼得·格拉塞正在进行一项划时代的科研工作。
格拉塞早在十二年前就首先提出太阳能卫星的设想。他当时预计到未来总有一天石油会用尽,而其他燃料也变得十分稀少,因此建议:在离地面二万二千三百英里的空间地球同步轨道上,建造两个巨大的太阳能电池,它们的运转速度跟地球自转速度相同。电池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把太阳能变成电,并向地球发出微波。同时,需要在地面上建立一个相应的电站和一架六英里宽九英里长的椭圆形接收天线,它可以把微波变成电,并汇集到蓄电池里。据估计,一颗卫星具有相当于三百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但是,他的设想遭到了各方反对。有的认为他在写科学幻想小说。不少人听说造第一颗卫星要耗资一千亿美元,就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有的则担心,当发射微波时产生的辐射作用的危害性。
格拉塞对这些疑虑作了明确的回答。他指出,太阳能跟利用核聚变的发电站不同。在科学上,这些问题都可以解决。至于造价昂贵问题,到本世纪末这种卫星交付使用时,造价将大大降低。但他承认,微波辐射的危险性有待进一步去研究解决。
诚然,实现这项规划当然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作。一颗太阳能卫星重五万吨,无法发射到空中,必须用新的航天工具把各种物资送入太空进行装配。即使装配工作全部自动化,但也还需六百个工人去建造卫星。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困难是可想而知的了。 ·超·(附图片)
未来太阳能卫星的想象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