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2月14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绵阳地区宣布政策不变使群众放心
广大社员满怀信心争取今年丰收
获得农业丰收的四川省绵阳地区,人心欢畅,喜气洋洋。这个地区18个县(市)在连续四年增产以后,1980年粮食总产达到八十六亿多斤,增产幅度和总产量都创历史最高纪录。棉花、油料、蚕茧、茶叶、甘蔗、柑桔等经济作物也全面丰收。在年终分配中领到工分钱粮和超产奖的社员们,杀猪腌肉,欢度春节。干部们忙着总结去年农业丰收的经验,同群众商议进一步改进经营管理的办法。出现这种可喜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党政领导部门向群众宣布党的政策不变,群众解除了顾虑。同时,各级领导总结出许多好的经营管理经验,使群众大开眼界,对夺取新的丰收更加满怀信心。
总结1980年的丰收经验,干部、社员都说头一条就是执行党的政策,实行了生产责任制。绵阳地区的生产责任制是从1979年冬天开始,到1980年夏秋逐步实行的。目前各县(市)各社队的生产责任制,类型不同,办法不同,名称也不完全相同。一种叫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人们认为这种责任制比较先进,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有利于培养人才,很有发展前途。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增产最多,但目前只占少数。多数生产队实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实行这种责任制的生产队增产幅度也很大。此外,还有工副业实行专业承包,大田作物的生产实行小段包工。在绵阳以北的大山区和部分受灾区,有占生产队总数4.5%的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在核算办法上,绝大多数是生产队为核算单位,也有少数仍然实行大队核算制。
绵阳地区丰收以后,社员们收入增加,都很满意。但是许多人想起多年来的经验,总是怕眼前行之有效的政策又突然改变。干部、社员常常担心地问:“政策变不变?”
中共绵阳地委和各县党政领导部门十分理解这种“民情”,他们按照中共中央和四川省委的文件精神,公开宣布政策不变,对现行的各种责任制和其他经营管理办法都给予承认,首先讲稳定,然后引导基层干部和社员们总结自己的经验,参考别人的经验,来完善和提高经营管理办法。
绵阳地区党政领导部门这种尊重民意的做法,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使群众放心,农村安定,生产很有秩序。同时,他们派干部下乡进行调查研究,对实行各种经营管理办法的生产队进行分析,看他们的增产情况,看他们的经营办法,肯定长处,指明短处,提出改进意见。这些调查材料在基层传开以后,人们看到实行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责任制和分组作业联产计酬责任制的增产多,纷纷要求也实行这两种办法。许多基层干部说:我们农民最讲实际,看见邻村邻队增产多,办法好,就坐不住。从现在的发展形势看,今年春天将有许多生产队进一步改进自己的经营管理,自己“升一级”,实行前两种效果更好的责任制。这是绵阳地区丰收以后继续发展大好形势的主要特点。
绵阳地区过去经常发生冬旱,今年雨量充足,墒情很好,夏收作物长势喜人。大家看到连年丰收以后生产有发展,生活有提高,又加上老天爷帮忙,心情都十分舒畅。现在,广大干部和社员满怀信心,正努力创造条件,争取1981年农业生产再获得一个好收成。
 本报记者 马鹤青


第2版()
专栏:

服从国家计划指导 正确处理粮棉关系
廉贻公社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首位
江苏省东台县廉贻公社根据当地特点,在安排当前农业生产计划时,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不以棉挤粮。
廉贻公社一直注意抓好粮食生产,近三年来除完成征购任务外,还向国家多卖超购粮1,000万斤,社员口粮标准大大提高。集体粮满仓,社员有余粮。在抓粮过程中,他们首先注意摆正自主权与接受国家计划指导的关系。这个公社有少数干部认为农村经济政策放宽了,生产队有了自主权,打算压缩粮田面积,扩大经济作物。公社发现这一苗头后,立即进行思想教育,宣传搞好粮食生产的重要性,摆了本地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还用1962年闹粮荒的教训帮助大家弄清了尊重生产队自主权就是要在接受国家计划指导完成征购任务的前提下,让生产队因地制宜安排茬口布局,而不是随意搞自由种植。在思想教育基础上,这个公社按四个生产片落实,既保证了粮田面积,又防止了以粮挤棉、挤其它作物的现象。
廉贻公社地处江苏里下河地区,粮田面积占总面积的56%,1979年粮食亩产一千三百多斤,名列全县前茅。皮棉亩产一百多斤,而当年这个县棉区的几个公社棉花获得大丰收,亩产皮棉高达二百多斤。这个公社的部分干部和群众又产生了粮不如棉的念头,认为要富就得少种黄的(粮食),多种白的(棉花),不能再做傻子。公社也有少数同志存有粮食应该让让路的思想。公社几名负责同志立即层层统一思想,进行全局观点的教育,说明本地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要服从国家计划指导,为粮食挑重担。通过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物布局又稳住了。去年在战胜多种自然灾害的前提下,粮食夺得了好的收成。由于粮食连年丰收,带动了各业生产,去年生猪饲养量高达35,000头,单这一项,全社每人平均收入就达五十多元。再加上农业收入,养鸡养鸭等副业收入,每人平均收入近二百元,名列全县第一。生猪的发展,又为农业提供了有机肥料,使田越种越肥,产量越来越高。事实证明,抓好粮食生产,照样可以致富。
何毓芝 王万书 杨伯群


第2版()
专栏:

甫门公社合理安排种植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县甫门公社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历来是贺县重要产粮区。在制订今年农业生产计划时,一些大队、生产队原打算减少部分粮田面积,扩种经济作物。公社党委和管委会,引导大队总结去年合理安排粮食和甘蔗、花生、红瓜子等作物,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获得较大幅度增产的经验,大家认识到,目前粮田面积并不多,粮食还不充裕,调整农业布局不能盲目挤占粮食种植面积,通过协商,逐队落实了生产计划,并因地制宜对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了合理调整。
目前,这个公社干部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很高,备耕工作搞得扎实。河南大队今年计划种植水稻1,900亩,比往年增加270亩。为了夺取粮食丰收,这个大队的干部群众起早贪黑犁田、开耕、积肥、改土。
甫门公社党委认真总结合理安排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经验,用以指导今年的备耕,取得了显著效果。 吴俊勤 梁禧山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粮山金山一担挑
缪润生
我们这里的农村,对农副工综合经营、全面发展,有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叫做“粮山金山一担挑”。
挑过担子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担子两头的重量大体均衡,挑起来才脚步稳,行路快;如果一头特重,一头特轻,那就很不好受,走起路来便艰难了。过去,由于搞单一经营,只抓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和工、副业生产,“粮山”和“金山”两头的重量极不平衡,因此,农村建设的步子走得非常缓慢。近几年来,逐步纠正了单一经营的弊病,在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粮、钱一齐抓,农村建设的速度就显著加快了。
但是,是不是可以由此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工副业搞得越多,钱挣得越多,农村建设的步子就越快呢?我以为不然。光抓副业增加现金收入,不提高粮食产量,甚至任意减少粮田面积,就会出现新的不平衡,其结果多种经营也发展不快,并会影响到整个四化建设。
目前,有些同志,讲钱兴致很浓,讲粮一掠而过;抓钱千方百计,抓粮马马虎虎。有的同志以为搞钱是治穷致富,搞粮无足轻重。甚至在农业生产大忙季节,有些生产队竟舍不得把劳力放到粮食生产上。他们的理由是:搞工、副业,种经济作物,赚钱多又省力;搞粮食生产,吃力赚钱少。只要有了钱,就可买到粮。要知道,如果都这样想这样做,粮食从何而来?缺少粮食,又如何发展畜牧业?又如何发展多种经营?我国有九亿多人口,吃饭问题是一件大事。各级领导和农村社队,都应当想到这个大局,不能只考虑一时一地的局部利益。
我们绝对不能放松粮食生产,应当是既要抓粮,又要抓钱,务使“担子”两头的重量均衡,真正做到“粮山金山一担挑”,使粮食和经济作物、农业和工副业都得到发展。


第2版()
专栏:

素有“花乡”之称的北京黄土岗公社积极发展花卉生产,为美化首都作出贡献。这个公社新近建成一个占地八十多亩、拥有一百多间温室的大花圃。
新华社记者 郑书福 摄


第2版()
专栏:

增产牛奶靠政策
据了解,北京市增产牛奶有很多有利条件。一是有广阔的销售市场,要充分供应市场每天大约缺奶十几万斤,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旅游的发展,今后牛奶销量还将不断增加。二是京郊有个优良品种的奶牛群,是由荷兰奶牛和蒙古奶牛杂交繁殖的,通称之为北京黑白花奶牛。北京市郊区各奶牛场正加紧繁育奶牛。全市现有奶牛成母牛一万一千多头,五年内可增加一倍以上。三是饲养奶牛有利可图,一般的成母牛每年产奶净利可得800元到1,000元,不但能提供上万斤牛奶,还能造大量的优质牛粪。
据一些奶牛场负责人反映,前几年北京奶牛发展缓慢,主要是个政策问题。六十年代初期,北京奶牛曾有一度大发展,结果牛奶多了就降价,由于奶价过低打击了生产,使奶牛总头数由两万多头降到了一万三、四千头。后来牛奶收购价调高,奶牛头数才回升。这说明了奶牛群要扩大,要增产牛奶,必须稳定价格,如果牛奶少了就提价,多了就压价,没有通盘计划和一贯的政策,还会重蹈覆辙。
要把牛奶搞上去,除了要实行稳定合理的价格政策外,还要具体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尽可能节约投资,保证牛奶增产。据了解,象南郊农场各奶牛场条件较好,基本上可以靠每年利润的积累,逐年扩大再生产;其他农场条件差些,单靠本身积累不易很快增产,还要给一定投资,增添生产设备。也可以把一部分奶牛扩散给集体所有制的生产队经营。第二,目前各牛奶场的挤奶工工资偏低,应适当改善工资福利待遇,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三,奶牛增加一倍,就要供给多一倍的饲草饲料。每头奶牛需要四亩半饲料地,还要供应足够的蛋白饲料。目前北京豆饼一类的蛋白饲料严重不足,有关领导部门应抓紧解决。奶牛场职工还要求继续实行过去按奶供粮和种牛供粮的办法。如不考虑这些必要的物质条件,增产牛奶的计划仍会落空。 本报记者 王祖光
(附图片)
北京市郊区杜庆奶牛场的职工,专为乳牛建了活动场地。
本报记者 高梁 摄


第2版()
专栏:来信

加强对役牛的护养工作
俗话说:“耕牛是件宝,农家少不了。”耕牛,在当前来说是农村不可缺少的劳动工具。随着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役牛的供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而有些社队对役牛的管理、饲养、繁殖、防病、调剂等方面重视不够,以致役牛死亡、任意宰杀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
建议社队进一步贯彻好役牛饲养政策,大力提倡和鼓励社员家庭饲养,充分调动社员护养和繁殖役牛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合理使用役牛,加强兽医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病害。对盗窃役牛、随便宰杀等行为,要严加制止和打击。
目前一些社队存在买牛难的问题。为使这些社队能及时买到役畜,各地基层供销社要努力做好役牛调剂工作,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
江西省宜春地区 段国才


第2版()
专栏:来函摘登

来函摘登人民日报编辑部:
贵报去年9月26日二版刊登《不要捆住小水电的手脚》一文,有些事实有出入,应该澄清。
文章说峡口水电站、麻阳水电站由于电力部门限制发电而弃水。实际上弃水问题是由于水库设计不合理,水利部门以灌溉为理由,库容调剂过小而造成。对小水电站在低谷时发电的要求,我们是尽量满足的。文章中说到小水电与火电由于体制上归属不同,火电熄火成本高、影响工人奖金等问题。我局直属仅一个汤溪火电厂,去年3月至9月停了有一半时间。因此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
浙江省金华电业局


第2版()
专栏:

牲畜问题要赶紧解决
我县寨子公社西街大队六个生产队只有十头牲畜,全被干部牵到集市上卖掉了,说等春暖以后再买。牲畜全卖掉,春耕怎么搞?社员普遍担心到春耕大忙时,不能及时把牲畜买回来,春耕生产就要受影响。这个大队经济条件很差,买化肥没有钱,每年还指望着这些牲畜攒点粪。这回把牲畜卖光,攒肥也就难了。
现在,农业机械还不多,许多生产队主要靠牲畜耕作,集体无牲畜,社员只好靠锨翻镐刨、人拉肩担。象西街大队这样的情况,在其他一些社队也存在,希望领导上关心解决这个问题。
河北省南皮县 赵永生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春耕声中话耕牛
李德诚
在尚未完全实现农机化的情况下,牛在我国农村,仍是农业生产上一支重要力量。
牛拉犁耕田,在我国由来已久。相传从冶铁技术发明的春秋战国时代,就采用牛耕了。牛耕之于人耕,在当时犹如今日机耕之于畜耕。在耕作技术上是一进步。牛因此成了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役畜。也正由于此,历代都很重视耕牛。在各地的迎春活动中,牛也是扮演的主角。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记载:开封府、临安府习俗是进春牛于禁庭,并以鼓乐迎接。郡守则率部下,用绿杖鞭之,以示劝农。解放前旧历书中的《芒神春牛图》,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我国常见的牛有黄牛、水牛两种。黄牛角短,颈下有肉垂,毛色有黄、黑、白,也有是黑白相间的。黄牛是从现已绝种的原牛驯化而成;水牛角长而曲,大多数毛色青苍,只有极少数呈赤白。水牛是由野生水牛驯化而成。
耕牛经过人们长期培育、饲养,在我国一些地方已形成优良品种。陕西的秦川牛、河南的南阳牛、山东的鲁西牛、吉林的延边牛,都是黄牛中身高力大,耐役使的好品种;四川的德昌牛、涪陵牛和广西的西林牛,是水牛中抗病力强,挽力大的优良品种。
还有一种身披长毛的牦牛,即犛牛。这是我国青、藏和四川西部地区的特产。牦牛不仅耐严寒,还能适应海拔四、五千米的空气稀薄的高原自然条件,是藏族人民驮载货物的得力助手,被称为“高原之舟”。由牦牛和黄牛杂交所生的犏牛,则多用来耕种田地,犏牛兼具牦牛耐劳和黄牛易驯的优点,役用价值更高。
不论黄牛、水牛或是牦牛、犏牛,从春播到秋收,从夏种到冬耕,都是全力以赴。脸迎朔风,背向烈日,每天听从人役使。随着它那扎实的四蹄走过,田野里泛起了层层土浪,长出了金黄色庄稼。
耕牛虽辛勤劳累,但索取报酬不多。主人喂些高粱、豆饼,它当然高兴;单喂几把干草,也一样满足。所以,有人说,我们不仅在农业生产中需要这“农家宝”,就是在整个四化建设中,也离不开牛的精神!如果人人具有俗话说的老黄牛那样的精神,实现四化,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就会要快得多。
让我们都有点耕牛精神!


第2版()
专栏:新疆通讯

书记“解铃”以后
初冬季节,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委书记张仲涛来到维吾尔族聚居的岳普湖县阿其克公社,干部和社员群众向这位书记汇报说:现在,可出现了新“困难”了,怎么办?张仲涛问:“什么困难?”答:“粮食多了,没有‘塔合’(袋子)装。自留畜多了,没有棚圈圈。”
地委书记笑了。一年前,这里还是全地区最穷困的公社,每人平均口粮只有256斤,平均收入只有59元。前年冬,他来过这里。当时,干部向他反映的是社员口粮不够吃,要求地委拨给粮食和救济款。事隔一年,怎么就出现了这样的两个新“困难”呢?张仲涛决定先到最穷的二大队,去看个究竟。
他推门走进社员吐地汗沙丁的家,不禁怔住了:半间房的土炕上,摊着厚厚的玉米粒,三间房的屋顶上,还晾晒着半尺厚的玉米棒子,库房放着小麦、白面、葵花籽。吐地汗沙丁全家四口人。1979年共分口粮1,200斤,1980年她家平均每人有粮1,000斤。她高兴地说:“现在再不为吃饭发愁啦!”
张仲涛同志来到社员库万尼亚孜的家时,一头母牛正在大门口吃着玉米秆。羊圈中,七只肥壮的大尾羊在里面蹦蹦跳跳,牛棚内还有六头黄牛。牲畜一多,显得棚圈太挤,院子也小了。库万尼亚孜告诉他:
“除了门口那头母牛是给集体包养的外,其它都是我自己的。”并抱歉地补充说:“还有两匹马在外面牧放着,不知你们来,所以没有赶回来。”
张仲涛同志挨门挨户走访了八户社员。他越看心里越觉得羞愧起来。原来,1979年春天这个公社的九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联产计酬等几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使大部分社员夏收一季就解决了全年的口粮问题。夏收一结束,九大队的办法在其他几个大队也实行了起来。那年秋季,张仲涛来到县上检查工作,当听了县委对九大队的情况汇报后,张仲涛认为这关系到方向、道路问题,和县委同志一起到阿其克公社,要他们赶快纠正。
事隔不久,张仲涛同志思想慢慢明白过来。他意识到,基层干部和社员建立生产责任制,是符合三中全会精神的,立即来到岳普湖县阿其克公社,向干部群众承认了错误,作了检讨。
系铃的人自己解了铃,九大队的经验很快在全公社推广开来。经过一年的实践,各项生产都比上一年显著提高,粮食增长二成多,棉花产量翻了一番,油料增长近三成,牲畜增长14%,社员平均口粮增长154斤,人均收入增长24元。如今,走进阿其克公社,到处一派牛羊成群粮满仓、人欢马叫喜洋洋的兴旺景象。
新华社记者 杨生蒲 李现国 卡迪尔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钟祥县建成一座农用自来水厂
湖北省钟祥县大柴湖公社饮用的井水中含有大量?硝酸铵和其它矿物质,容易引起各种疾病。党中央和国务院关怀农民健康,拨款二百多万元,在这里兴建了一座农用自来水厂,把几十里外的汉江甜水送到社员门前。大柴湖水厂已于今年元月通水,可供十万人饮用。
张奎有 穆文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