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善则从之”
乙白海
唐太宗手下的御史大夫杜淹,有一次提出一项建议,受到右仆射封德彝的批评后,便不吭声了。唐太宗问他为什么不争论?他说:“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善则从之”。还说,他对封德彝的意见心悦诚服,所以“不敢遂非”。
杜淹这种“善则从之”的精神,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叫做服从真理。这在我们今天的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如何对待别人批评的问题上,是很需要这种精神的。人要工作,孰能无过!说话,做事,写文章,搞创作,难免有缺点或错误。特别是在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四化建设中,失误或错误更属难免。纠正之道,很重要的就是开展批评。批评者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以及其他种种正确的意见,贡献于被批评者,亦即以己之“善”,纠正被批评者之不善;被批评者如能“善则从之”,吸取别人的智慧、经验以及其他种种正确的意见,则可化别人之“善”为己善,岂不美哉!
当然,“善则从之”,首先就要老老实实地承认别人批评中的“善”,而不要不服气,不买账,甚至把别人批评中的“善”说成非。杜淹所说“不敢遂非”,就是这个意思。实际生活中,对别人批评中的“善”不服气,不买账,甚至以“善”为非的事,是常有的。比如,有的强调批评的方式方法问题,否定批评的精神实质;有的从成见和意气出发,把别人正确的批评看成是跟自己过不去;有的出于虚荣,认为接受别人批评有失自己的体面和声望;有的甚至认为接受批评就是所谓没有“骨气”,等等。总之,这些人戴着凹凸眼镜看别人的批评,别人批评中的“善”就都成了不善。但这样就有个危险,总是拒人之“善”于千里之外,自己的不善总是得不到转化,久之就很可能使自己成为大不善。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
杜淹之能够“善则从之”,其思想基础,就是他所说的“天下之务,当尽至公”。其实他所说的“至公”,只是他所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公”,是少数人的“公”,算不了真正的公。我们无产阶级、共产党人,是以解放全人类为奋斗目标的,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至公”,因而只有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善则从之”。毛泽东同志说:“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这就是说,我们一定要站在人民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抛弃一切个人的私心杂念,功名得失,唯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是从,这样也就能够做到唯“善”是从了!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水口关下文化站
〔壮族〕何小萍
我是个壮族女青年。1979年,我放弃了当公办教师的机会,到公社文化站工作。我们水口公社地处国境线上,与越南只有一水之隔。地方小,物质条件差。文化站开始创办时,没有一张桌,没有一张凳,连“水口文化站”的牌子也没地方挂,我只能象个摊贩一样,把图书拿到街头巷尾去摆。我的行动感动了人们。热心的供销社经理对我说:“姑娘在街头街尾摆书摊,实在难为你啦,我腾一间房子给你吧!”就这样,文化站总算有了个站舍。接着,公社各机关单位,又献出了一些桌凳,公社管委会将唯一的一张阅报台也送给了文化站。从此,水口文化站总算象个样子了。
我们边关有这么一个学习场所,群众感到满意。可是,越军却经常来侵扰。1980年10月12日,我正给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忽然越军向我水口关进行袭击,一颗炮弹落在文化站右侧10多米远的地方。我沉着地引导读者向地道疏散,待警报解除后,又继续开门,读者又回到站里来,聚精会神地继续看书学习。
为了培养业余作者,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我们又创办了油印文艺刊物《水口关下》。起初,人们对出版这个刊物,是抱着怀疑态度的,有的人暗地里议论:“文化站这个庙有几大?还办什么刊物,真是异想天开。”我们公社文化站,人力物力都很有限,要办刊物确实困难很多。但是,试想一想,我们做事情哪一件不是在与困难作斗争中前进呢?于是,我把自己的想法,向公社党委汇报,得到领导的积极支持。终于成立了编辑小组,办起了《水口关下》。到现在为止,已经出版了3期。《水口关下》发表的作品,多数是写水口关下军民的斗争生活,歌颂军民对敌斗争的英雄事迹。群众看了,很受鼓舞。
我们水口的群众,向来喜欢文艺活动,男女老少对演戏很感兴趣。自卫还击战后,越南特工活动频繁,边疆经常处于紧张战备状态,群众的文化娱乐活动碰到了很大的困难。看到这种情况,我心里感到不安。我想,边关斗争紧张,更需要文艺生活来调剂,来鼓舞斗志。经过宣传动员,组织了两个业余文艺宣传队。为了开展活动,我经常夜间一个人外出,往返要走7公里。这一带地方地势险要,公路一侧是滔滔的江水,一侧是茅草丛生的峻岭,越南特工经常在这一带出没。在水口圩开展文娱活动,那就更加危险了,晚上的灯光闪烁在敌人机枪的射程之中,排练的歌声、锣鼓声传到界河那边,都有招引敌人袭击的可能。为了安全,我们一起商量,凡排练就到有地道设施的房子里进行,万一有情况,就钻进地道。我们就这样坚持开展活动。从去年到现在,两个业余文化宣传队,为边防部队、偏远山村、农场一共演了50多场,深受战士和边民的赞扬。现在,逢年过节,我们在解放军、民兵的保护下,照样开展较大规模的群众文化活动。


第8版()
专栏:

喇叭声声
周渺
一向视喇叭为仇雠的古怪老头,突然成了“喇叭迷”。这使电工觉得实在“古怪”。
自从坏了扩音机,落凤庄的广播喇叭变成哑巴,可有几年了。起初,没钱修不起;眼下虽说换新的也不在话下,可电工鉴于以往社员们讨厌喇叭,也就没有积极修理。
电工是个半茬子光棍,正忙着准备结婚。不料,古怪老头找上门来,喊着他的小名说:“黑球!你不要光想自己娶媳妇啊!喇叭哑巴了这几年,如今还不该有点响动啊?”
这话别人也来说过,电工答应一声,就算完了。可出自古怪老头之口,却使他十分惊异。便打趣着说:
“古怪大伯,你别是来跟我开玩笑吧!”
“我有那宗闲工夫?”
“可当初……”
“当初是当初!”古怪老头截住他的话,忍不住又噗地笑了,“如今就不兴变了?”
“好,好!”电工连连应承着,还是莫名其妙地说:“这可是落凤庄的一大新闻!”
要想明白电工的话,就需要了解古怪老头和喇叭的关系史。这个偏僻的山庄安喇叭,是在大跃进那一年。当时的古怪老头还是个壮年汉子,名下也没这个绰号。这人心实、耿直,心对口,口对心,心里怎么想,口里便怎么说。他头遭听到喇叭讲话、唱歌、喊口号,高兴得象个孩子,只觉得有说不出的新鲜和有趣。那时喇叭里放什么高产“卫星”,他越听越玄,还只当是在说笑话。当他从“瓜菜代”里明白了那笑话非同小可,便觉得这喇叭有些古怪,心里存不住,就不免有些批评。到了“处处摆战场”的年代,喇叭里讲的跟事实越来越不沾边,他越觉得古怪,批评也就越尖锐了。比如:喇叭总喊“形势大好,越来越好”,他却说:“形势越来越好,碗里越来越少!”喇叭号召“大批促大干,大干促大变”,他又说:“大批不大干,大变大减产!”……终于有一天,一顶“恶意攻击”的帽子,结结实实戴在了他头上。别人叫他低头认罪,他还梗着脖子分辩:“我说的句句都是大实话!”从此,他更成了喇叭里示众的材料,古怪老头的绰号也就越叫越响了。
作为专政对象,每当他扫街扫到喇叭下,虽说正眼不敢看,又由不得从眼角斜睨着,觉得喇叭简直象个张圆的虎口,仿佛要把他整个吞进去,浑身不寒而栗。喇叭突然一哑,他就象去了块心病,有十二分的自在:“这回,耳根子可要清静清静了!”
很快,古怪老头就恢复了正常生活,很快又分了责任田。囤里一年比一年充实,手头一年比一年宽绰,光景一年比一年舒心了。今年过罢麦收,他舒舒展展走了一圈亲戚,挨家挨户去夸富,那里喇叭讲的尽是新鲜事。可是,当他一回村,就发现耳朵里缺了点什么;一想到原来是广播喇叭一声不响,他想也没想,便立刻去找电工。
第二天一大早,黑球便驮上扩音机骑车进了县城。太阳没落山,落凤庄的喇叭就哇哇地响起来了。
每听到喇叭声,古怪老头开怀畅笑:“不知你们留意没有,年头一变,喇叭也变了。如今是讲政策,讲科学,处处替老百姓打算,句句对庄稼人的心思啊!”
现在,广播喇叭有了成批的热心听众。每天一早一晚,人们不管是在责任田做活,还是在家里搞副业,就是一边干,一边听。大伙越听,越觉着光景有奔头。


第8版()
专栏:

写在编发书稿之后
于克平
交出了《胶东风云录》的书稿清样,我轻轻地吁了一口气——是完成任务的轻松?了却夙愿的欣慰?还是那难尽心意的惆怅、不安?
胶东,是我的家乡。祖辈在那里耕耘,父辈在那里战斗。而我,抗战胜利时,出生在那里,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生活在那里。长大后,虽因种种原因,很少能回去,但对于家乡,总是怀着深深的敬慕的。
很多人羡慕我的家乡,赞美它风姿秀丽,赞美它物产丰盛,赞美它乡风勤俭淳朴,赞美它民性豪爽热情。而我,更引以自豪的是它光荣的革命历史,优良的革命传统。且不谈于七农民起义,也不讲刘公岛抗倭斗争,单说它现代革命史上的功绩——早在1925年以前,这里就有了党的活动;1935年震撼山东的“一一·四”暴动,革命风暴席卷了大半个胶东;1938年2月13日,天福山起义的抗日救国军,攻克牟平城,血战雷神庙,打响了胶东抗战第一枪。在此前后,黄(县)、威(海)、莱(阳)、蓬(莱)、掖(县)几县相继起义,组织革命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抗战八年,胶东已成了稳固的解放区;解放战争中,它不但粉碎了国民党军队6个整编师齐头并进的重点进攻,收复了大片土地,而且为解放全中国的大反攻,送出了几十万子弟兵,动员了几十万支前民工,随军一直打到江南……
记下来,写下来,那不该忘却的过去,告诉我们这一代、下一代和更后来的人:今天的社会主义,是多少人用生命和鲜血,闯过了多么漫长、曲折、艰难的路,才挣得来的;将来,也并没有坦途,我们能否象前人一样,为着后人的幸福,舍得青春与生命,勇往直前地闯去呢?


第8版()
专栏:

乡音
苏敏那滚过阵阵波涛的,是我的心底。那唱着声声渴望的,是我的回忆。今夜又是婆娑树影,牵动着缕缕思乡的幽情……月亮潜进小河里,童心伴着柳枝在摇曳;躺在麦堆上看浮云,多少兴奋,多少甜蜜!纯朴的乡村满贮着温存,温存里孕育着美妙的梦境。当我走进城市的喧嚣里,更怀恋那轻柔的乡音。虽然,我曾怨它贫穷,虽然,我曾叹它凄清。但这暮年时的一腔心事呵,唯愿叶落能归根!乡音离我仿佛很远了,但,也似乎很近、很近,有时,它在远方的树叶上滚动,有时,它也象河畔的炊烟升腾,我爱唱歌,我爱写诗,那是乡音在我心里的回声……


第8版()
专栏:书林一叶

《鲁迅著译系年目录》
近年来,随着鲁迅研究工作的深广发展,鲁迅研究资料方面也有了新的积累,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各地出版社陆续出版了一批鲁迅研究的资料书、工具书,这对于推动鲁迅研究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我觉得,新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鲁迅著译系年目录》(上海鲁迅纪念馆编),就是一本搜罗广泛、内容详实,考订准确,较为完备的鲁迅研究的工具书。
这本《目录》收编了从1898年鲁迅作的《戛剑生杂记》、《莳花杂志》起,至1936年10月17日——逝世前两天写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为止的全部著、译篇目。各篇目录,均依据鲁迅著译时间先后为序排列,并作了认真的校勘和考证。这本《目录》是在1962年的初稿基础上补充增订的,把近二十年来陆续发现的不少新的佚文和资料全部编入,还附录了《鲁迅笔名索引》和《鲁迅著译篇名索引》两个资料。
《目录》的出版,为我们提供了鲁迅全部著作和译作的目录和它们的出处、鲁迅的全部笔名,以及用哪个笔名写了哪些文章,等等。
广大的鲁迅研究工作者,以及鲁迅作品的爱好者会从中得到学习上的便利和其它方面的教益。 (武杰)


第8版()
专栏:

踏歌图〔中国画〕 朱理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