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5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历史的启迪
——谈话剧《孙中山》的演出
宋振庭
由长春话剧院编写和排演的大型话剧《孙中山》,最近来首都演出,引起了各方面的注意。这出话剧把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形象搬上舞台,并且取得了相当成功,令人感到兴奋和欣慰。话剧《孙中山》的上演,对于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进行革命历史教育,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这是值得肯定和欢迎的。
中山先生自己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这四十年波澜跌宕的历史,从同盟会成立前后,到辛亥推翻封建帝制,到国共第一次合作,究竟取材哪一段历史来反映最有代表意义?话剧《孙中山》剪取了国共第一次合作这一段来反映,可谓恰到好处。当然,中山先生一生的光辉历史都应该反映,但在他一生中最有声色,对后人教育意义最大的还是这一段历史。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使中山先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中国共产党出现于中国历史舞台,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力量。他排除了国民党内的各种阻力,毅然决然“以俄为师”,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同共产党的合作,开创了中国革命崭新的局面。话剧《孙中山》通过艺术形象,真实、生动地再现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这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中山先生曾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中山先生通过他一生的曲折的经历认识了这一真理,认识了只有同新兴的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合作,革命才有成功的希望。话剧《孙中山》形象地再现了这一段历史,给人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史课。
中山先生生前有人称他为“孙大炮”,这个绰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韧性战斗精神。在话剧《孙中山》里,挫折、失败接踵而来,然而中山先生从不曾有丝毫的动摇。他革命一生,四海飘零,最后弄得无立锥之地,但他仍然勇猛刚毅地奋斗下去。有人看过演出后,觉得陈炯明叛变后的中山先生有些“可怜”,然而透过这“可怜”,我们更觉得这位历史伟人可爱,可钦,可敬。在任何困难面前,他都不气馁,不妥协,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只要一息尚存,就顽强地奋斗下去。任何革命,都避免不了挫折和失利。翻尽中外历史,不经挫折和失败而成大事业者,没有先例。这出话剧表现了中山先生在革命接连受挫的严重关头,能够勇于进行自我检讨,认真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墨守成规,大胆探索新的道路的韧性斗争精神,这对我们今天的人也是一个重要的启迪。如果遭到一些挫折就怨天尤人,就心灰意懒,就一蹶不振,那还称得上是什么革命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伟大的历史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要从他们当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来判定他们的历史地位,而不能简单地根据他们从属的阶级来决定褒贬。这本来是历史唯物论的常识。可是前些年也被林彪、“四人帮”搞乱了,也有必要拨乱反正。孙中山、宋庆龄、廖仲恺、何香凝这些人,那时并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也不具备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但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全身心地投入了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就他们的个人品质而论,都是非常纯真、高尚的,当得起玉洁冰清、高风亮节的称誉。今天我们整顿党风,整顿社会风气,提倡廉洁和道德,讲求人格和国格,难道不可以从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驱者的品质中学得一些东西吗?至于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不惧鼎镬斧钺,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牺牲精神,就更值得我们学习了。中山先生在他关于家事的遗嘱中说:“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对照这个遗嘱,看看现在某些人的所作所为,难道不应当惭愧吗?为了整顿好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我们要继续发扬党的一切优良传统和作风,同时也未尝不可从革命先驱者们那里取得一些有益的借鉴。
《孙中山》的创作和演出是成功的。当然不是十全十美,还大有丰富和提高的余地。在现在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再加磨砺和提高,是很有希望成为一出更出色的话剧的。(附图片)
话剧《孙中山》第五场:孙中山召集会议研究国共合作问题。
李振盛摄


第8版()
专栏:

“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
辛宏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宋代词人柳永词《蝶恋花》里的名句。它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所表现的缠绵执着的感情,曾激动过多少人的心!
最近,读杨绛同志的《干校六记》,在里面又读到了这句词。杨绛引用这句词,赋予它崇高的崭新的寓意,不觉令人感受迥异,耳目一新。她写道:“……我想到解放前夕,许多人惶惶然往国外跑,我们俩为什么有好几条路都不肯走呢?思想进步吗?觉悟高吗?默存(即钱钟书)常引柳永的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只是舍不得祖国,撇不下‘伊’——也就是‘咱们’或‘我们’。尽管亿万‘咱们’或‘我们’中人素不相识,终归同属一体,痛痒相关,息息相连,都是甩不开的自己的一部分。……”读到这里,不禁怦然心动,联想翩翩!
杨绛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钱钟书是学贯中西,在我国屈指可数的大学者。解放前夕,可以说国外好多方面都对他们频频招手,但他们撇不下“伊”——可爱的祖国,毅然留了下来。在十年内乱时期,他俩双双被“流放”到人烟稀少、条件艰苦的地方进行“劳动改造”,备受磨难,历尽艰辛。按说,如此的厄运该使他们悔恨莫及,痛不欲生吧,可是尽管身处逆境,他们对祖国的感情仍然忠贞不渝,不计较个人得失,仍然惦着祖国和人民,并且为了祖国,决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多么高尚的情操,多么可贵的精神呵!
生活中,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有病毒在繁殖,也有春风在荡漾。一个人在生命的河流中有顺境,也有逆境;有一帆风顺,也有急流险滩。关键的问题是心中有没有祖国这个概念。胸怀祖国,就会心底无私天地宽,即使身处逆境,也会满怀信心,对未来充满无限的希望和憧憬;心无祖国,一味计较个人得失,眼中只望着自己鼻尖下的一点点利益的人,总是牢骚满腹,什么也看不顺眼。比如,有的青年遇到一丁点儿不称心的事,便自以为现实不合理,生活不公平,心中一片阴霾,看不到生活中的光明面和祖国的光明前景;有的青年在生活中受到了一点挫折,便心灰意冷,一蹶不振;有的青年看到社会上的一点弊病,便自认为看破红尘,不是积极地与弊端作斗争,而是满腹怨气,随波逐流。也有少数青年看了几部外国电影,读了几篇关于外国生活水平的报道,便觉得中国的一切都不如人家,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一心憧憬去国外。青年朋友们,想想钱钟书和杨绛吧!他们经历的人生忧患不比你们多?他们看到的社会弊端不比你们多?他们遇到的逆境不比你们多?可是他们为什么历尽劫波而无怨,衣带渐宽终不悔呢?因为他们心目中有一个高于一切的“伊”——祖国。我们革命青年应该学习钱钟书和杨绛同志的精神,把个人得失同祖国利益联系起来,为了“伊”——咱们的祖国,贡献自己全部的热血、才智和力量。


第8版()
专栏:剧评

老戏赋予新生命
——看晋剧《三关点帅》
魏喜奎
杨家将,是家传户颂的民族英雄。六郎杨延昭戍守三关、抵御外侮,文艺作品中,歌颂他的不少。但是,在传统戏《辕门斩子》里,他却被描写得懦弱无能,令人可笑。他反对杨宗保与穆桂英的婚事,执意处斩宗保。八贤王、佘太君讲情,都被他回绝,可是穆桂英拿宝剑一吓唬他,他马上收回成命。难怪戏中焦赞说:“我家元帅有四字不周全”,“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杨延昭被丑化,也就给杨家将抹了黑。长期以来,演员和观众对这出戏的内容都不够满意。不演吧,唱腔动听;想改吗,没想出上乘的改法。也有人在连演《穆柯寨》、《天门阵》时,把《斩子》这折割了爱。
太原市实验晋剧团最近来京演出的《三关点帅》,是张翔、晏杰、梁枫三位根据传统本《穆柯寨》、《天门阵》改编的。他们本着“推陈出新”的方针,给旧戏赋予新生命。把《辕门斩子》翻了过来,反其意而用之。敢于这样改动,这种改法很有气魄。改本中,杨六郎变成慧眼识英才、热衷于荐贤,肯于不拘一格选用人才的伯乐式的人物,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看后,基本感到顺理成章,并不牵强、生硬。杨六郎在战场上发现穆桂英这个人才,就力求让她有用于国家。他知道杨宗保与穆桂英订了亲,私心庆幸。感于穆桂英不肯为国效力,他才设计假斩子。穆桂英来了,他先说明穆桂英应该不计前愆,以国事为重。再说服八贤王,不能小看女子和青年。终于达到委穆桂英重任的目的。这样的戏当前演出,就更具有教育意义。把一出思想性不强,主要以情节取胜的老戏,改得有思想性和现实意义,让老戏新生,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俗话说:“千里马还得好汉骑。”有了好戏,还得有相应的演员,才能奏画龙点睛之效。太原市实验晋剧团的演员,大部分是解放初期戏校培养的,他们如今都在四十岁左右,正当年富力强的艺术黄金时代。她们得到过著名晋剧前辈的教益,也有自己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因此功力坚实,唱作得体,演来出色。扮演杨延昭和八贤王的李月仙、白桂英、阎惠贞等同志都善唱,行腔委婉、音质纯正、吐字清晰,给人听觉上的最大享受。杨延昭和八贤王的对唱,长达几十分钟,台下一直屏息静听。扮演穆桂英和杨宗保的高翠英、郭彩萍同志,做戏极为细致、传神,给人视觉上的美感。武打中,高翠英的身手矫健,脚下利落,出手稳准脆而干净。特别是难度极大的靠旗出手,极见功力。这个团的全体演员严肃认真、不遗余力,都能进戏,为主要人物起到极大的烘托作用,极尽红花绿叶之妙。如扮演穆瓜的赵吉祥同志,戏虽不多,但分寸掌握得很合适,有戏而不抢戏。其他戏中的次要角色也都如此。这种作风,也很可贵。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现代散文百篇赏析》
最近,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现代散文百篇赏析》。这些散文作品既有早期脍炙人口广泛流传的;也有一部分是青年读者很少见到的。把它们汇集成册,可方便读者通览各时代名家主要代表作。
书中附有作者简介和作品评介,以帮助读者深刻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连仲)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多唱一点志气歌
尹在勤
“气可鼓而不可泄”,古人都懂得这个道理,今人自不待言。我们的时代、人民和事业,需要我们的诗人多唱一点志气歌。
《诗刊》1981年10月号发表的一组工业题材诗作,《人民日报》10月31日发表的诗人公刘写镍都的《金川好汉歌》,都是昂扬奋发的志气歌,咏之,诵之,使人耳目为之一新,神情为之一振。我以为,这才是新诗真正的好兆头。
然而,时至最近,在诗歌评论中,有人还对抒写昂扬奋发情绪的诗歌,责有严辞,说什么诗首先应该“叫人沉醉”,认为“一加上‘革命’二字,就难以概括诗歌创作的普遍规律”,甚至断言抒写无产阶级之情的诗歌会“失去继续存在的基础”。这种看法,实在与时代步伐太不协调。
我们的事业在前进。即使前进途中有问题,有困难,我们也不能总是叹息、哀怨,而只有振奋精神才能振兴中华。诗人的职责是给人鼓气,而不是让人泄气。诗歌的革命情操和美学价值,应该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昂扬奋发、“革命”二字,不可也不应该逐出诗坛;倒是相反,鉴于近年来某些诗作的种种弊端,我们的诗歌评论在继续鼓励题材和风格多样化的同时,还应该强调一下昂扬奋发这样的主旋律,这才能给诗歌以强大的生命力。
近年来的某些诗歌评论,对诗歌创作,不是在促进其繁荣,而是在促进其枯萎。那种不是在鼓励诗人唱志气歌,而是在诱使诗人唱泄气歌的评论,是不足取的。
中华儿女是有志气的。中华诗人也应该是有志气的。我们的诗歌要真正反映我们的时代,鼓舞我们的人民,就要大力抒写昂扬奋发的志气。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父母必备丛书》
山西人民出版社将要陆续出版的《父母必备丛书》,已被全国少年儿童读物出版工作会议定为重点书,拟出二十种。
最近出版的《幼学故事百则》和《幼学古诗百首》两种,是由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严文井主编的。《幼学故事百则》搜集的都是我国古代对孩子有益、适合孩子兴趣的故事,内容比较健康,情节生动,便于口述。《幼学古诗百首》选择的则是我国古代脍炙人口的短诗,编者作了今译和必要的注释。入选的诗篇,明白晓畅,琅琅上口。
(艾明)


第8版()
专栏:出版动态

《中国画研究》创刊
新创刊的《中国画研究》第一期已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该刊是中国画研究院的学报。它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和当前创作实践中的各种理论问题,为画家和理论研究工作开辟思想交流的园地。《中国画研究》辟有“画家论画”、“美术史研究”、“画论研究”、“思想往来”、“理论探讨”和“作品评论”等栏目。
(若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