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充实基层好处多
——乌鲁木齐铁路局纪事
近年来,乌鲁木齐铁路局党委从局机关抽调82名业务熟、能力强的干部,下到自然条件恶劣、生活环境艰苦的铁路沿线工作,受到沿线群众的赞扬。过去,这批干部长期窝在机关里,起不了大作用。他们下去后,既精简了机关,改变了“头重脚轻”的状况,又加强了基层,使那里的工作有了起色。
党委书记曹昆之和局长齐林同志,都是在最近两年调到乌鲁木齐铁路局工作的。他们深入调查,发现这个局存在着严重问题:许多技术指标完不成,特别是安全正点率,最多只能完成60%至70%,远远落在全国各局之后。然而令他们吃惊的是,一些同志对这种落后局面并不在意,有的淡淡地说:“我们局当‘副班长’(即最后一名)当了多年啦!”至于说起落后的原因,总是怪罪于沿线风大沙多。
风沙是西北地区的大害。“安西大风库”、鄯善县以东的“百里大风区”和吐鲁番以西的“30里大风口”,全年有8个月时间刮大风,最大风力达12级以上。齐林打开笔记本,记下沿线职工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到了柳园不见柳,遍地都是黑石头”;“茫茫戈壁人烟稀,百里饥渴火洲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他说:“唯物主义不能回避现实,这条线路的环境条件确实十分艰苦!”
可是,艰苦的环境练出一批领导骨干。但上面机关一旦发现这些“宝贝疙瘩”,不是让他们继续留在基层发光,而是调到机关。这样一来,机关的摊子越搞越大,人浮于事,而基层单位的领导力量越抽越空,形成许多工作无人抓的局面。曹昆之和齐林在跟车添乘中,发现有些值班员在值班期间睡大觉,巡道工不巡道。有些区段和站的公里牌、站名牌也不全,甚至成了“卡脖子”地段。他们在一起议论说,看来不把“头重脚轻”的局面改变过来,就谈不上发展铁路运输生产。于是,他们向局党委建议:组织好人好马上前线,加强基层!
曹昆之同志说:“最好的办法先从自己身上开刀。”他带头跟车添乘,下沿线调查研究,一个站一个站地跑,两年多来跑遍了所有的站。对每个站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设备状况和干部职工的思想情况等,他都摸了一遍,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至于齐林同志,局党委常委生活会议记录中,有一段评论他的话:“齐林同志来局时间不长,身体有病,患有残疾,但工作作风深入,每个星期天都要到一个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这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段文字中提到他“患有残疾”,是十年内乱留给他的“纪念”。他说:“伤残并不能成为我要‘拐棍’的理由”,坚持往下面跑。他对铁路运输业务的精通和对下面情况的熟悉,令人惊叹。不少同志嘀咕:“我向齐局长汇报工作,头上光冒汗。”一次,齐林同志跟车添乘,乘务检查员想糊弄一下新来的领导,信口说道:“车轮过限啦!”齐林同志不慌不忙地检查了一下,问:“踏面规定是多少?”乘务检查员一听他说的是行话,忙改口:“没过限!没过限!”经过动员教育和做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局机关形成了“哪里艰苦哪里去,打起背包就出发”的良好风气,短时间内就有82名机关干部报名到沿线工作。他们下去后,很快打开了局面,使那里的工作面貌迅速发生了变化。鄯善车务段管辖20个站,全长271公里,过去领导下去少,形成“点多线长疙瘩多”的局面。局机关办公室秘书张振武调到这个段担任段长后,背上干粮袋,徒步下线路,每到一站,就到运输室和扳道房看看,到食堂转转,到职工家坐坐,还同全线20个站的站长都谈了话,就地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每次刮大风,就到风口去,同职工们一道战狂风,保安全,夺正点,有时几天几夜不合眼。职工们见他能吃苦,一身正气,觉得有了指望,劲都上来了。很快,这个段的工作有了起色。
局机务处副科长袁泽生,业务能力比较强,身体状况也好。过去在机关,觉得有劲无处使。去年他调到哈密机务段当副段长后,泼泼辣辣地抓工作,很快就把工作局面打开了。这个段有股“风”,上班时间随便离开工作岗位,跑出去看电影。袁泽生说:“改!”着手整顿纪律,落实岗位责任制,刹住了这股“风”。去年春节前夕,全段有120名职工请假,都说自己“病”了。这时有的同志告诉他:“这么多人哪能都生病?还不是找个借口回家过节!哎,年年都唱假病戏哇!”袁泽生想:“好,既然说生病,就会诊会诊吧!”他把请假的同志全都集中一块,办训练班。他问大家:“如果我们都请假回去过节,这里的工作谁来干?党把这一段铁路交给我们,能放心?”说到这,他动了感情,眼眶湿润了。大家先是沉思,接着议论开来。袁泽生又一个一个做工作。结果,除了少数同志确实患病外,其余的102位同志坦白承认自己没有病,马上回到工作岗位上。
局党委大抓基层,引起了连锁反应。哈密办事处为了解决正点率和运输秩序问题,机关干部纷纷下沿线,3个月内就有980人次深入到班组,发现了400多个实际问题,逐个加以解决。西山办事处的干部,经常保持三分之一在基层。由于加强了沿线的工作,使调度指挥灵活了,行车指挥水平提高了,掌握情况准确、解决问题及时了,地区之间的联劳协作也加强了。去年,全局的客运量计划超额完成48.5%,客、货正点率提高到90%,上交利润比计划多完成一倍多。今年,各项指标又有新的发展。“五一”前后,全线刮大风,风区、风口的风力都达到12级以上。广大干部职工奋力抗灾,冒着生命危险排除障碍,保证了运输生产正常指挥,保证特大暴风中列车安全正点,受到铁道部的表扬。今年第三季度,又克服了洪水灾害带来的重重困难,全面完成了运输生产任务,荣获铁道部颁发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优胜红旗。
本报记者 顾月忠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采取积极措施
做好救灾款物管理使用工作
本报讯 四川省认真做好救灾款物的管理使用工作,促进了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
中共四川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对如何管好用好救灾款物非常重视,成立了“四川省抗洪救灾财物监督小组”,以省人民政府名义分别批转了省财政厅、省民政厅《关于财政抗洪救灾资金使用范围的请示报告》和《关于自然灾害救济款使用范围上几个问题的意见的请示报告》。
四川省受灾地区广大干部认真执行省委和省人民政府批转的两个报告,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资阳县东安公社在发放救灾款物工作中,将上级批拨的救灾款物数字公开,确定的灾民救济对象公开,救灾款物的发放使用政策公开,采取民主评议、公社批准的办法。全公社1,245户受灾群众基本解决了吃穿住的生活困难。其中283户严重受灾户所得救灾款和贷款占全公社的70%以上,受灾的48户烈军属、残废军人和五保户得到优厚照顾。群众十分满意。
对于有的地方出现挪用滥用和平均发放、干部多留多占救灾款等问题,省、地等领导机关认真予以处理。一些较大的问题,省委、省政府的主要领导人亲自过问,责成有关部门认真追查。阆中县曾挪用救灾款12万元,拨给县房管所,作为解决城关住房紧张和落实经营租佃房屋政策用款。省民政厅、南充行署及时通报批评了这一错误。现已追回了这笔款项。
郭安


第3版()
专栏:短评

不准挪用救济款物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每年都有一些地方发生各种灾害。国家拨出专款、专物,对受灾的地方和有困难的群众进行救济、补助,这是党和政府对人民疾苦的关心,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把救济款物管理好、使用好,可以帮助灾区人民安排好生活,恢复和发展生产,更加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
历年来,我们国家发放的救济款物的数量很大,各地民政部门大都做到专款专用,发挥了救济款物的作用。但是,也有个别象张明义、刘保胜这样的干部,他们无视上级的三令五申,不顾群众的疾苦,任意挪用救济专款谋私利。这是不能容许的。对这种人,应当视情节的轻重,给予必要的处分。
管理使用好救济款物,是民政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各级民政部门应该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认真检查救济款物使用情况,坚决堵塞一切漏洞,把救济款物用到受灾群众和有困难的群众身上。要教育干部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办事,任何人不得以任何名义擅自挪用救济款物。共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但本人不得违反使用救济款物的规定,而且要坚决同救济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作斗争。同时要发动群众进行监督,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所反映的问题,依靠群众把救济工作做得更好。


第3版()
专栏:

挪用民政事业费 建造个人小庭院
张明义刘保胜受到严肃处理
本报讯 安徽省泗县民政局副局长张明义、刘保胜,挪用民政事业费3.2万多元,为个人建造小庭院,受到了严肃处理。
张明义、刘保胜二人家住泗县县城,住房本来比较宽敞。张明义家中常住人口5人,有住房5间,66.28平方米(其中砖墙草顶平房2间),厨房两间,16.17平方米。刘保胜家中常住人口5人,有住房4间,61.4平方米,另有厨房1间,9.5平方米。但是,张明义、刘保胜仍不满足。1980年,他们利用职权,以给退休老干部盖房为名,擅自挪用国家用于解决优抚、救济对象生活困难和退休人员退休金的民政事业费3.2万多元,为自己建造了单门独院的小庭院各一套。张明义的小庭院住房8间,建筑面积149.4平方米,另建门楼一个,主房一侧还建有已砌好的四檐齐的屋框两间;刘保胜的庭院建房9间,门楼一间,建筑面积共187平方米。两个小庭院都砌有高2.6米的院墙。
对于张明义、刘保胜挪用民政事业费,建造个人小庭院一事,县民政局秘书陶殿发同志曾在有张明义、刘保胜参加的局长会议上提出:“用民政事业费盖房子是不行的。”以后,陶殿发又向上级写信进行揭发。张明义、刘保胜不仅不听正确意见,反而对陶报复打击,除在工作上刁难、排斥外,还向县委组织部写报告,诬称陶殿发同志“没有组织性和原则性,工作不负责任”,是“民政局不安定、不团结的主要因素”,要求组织部门将他调离民政局。
张明义、刘保胜二人的严重错误,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根据人民来信的检举,国务院财政部、民政部和安徽省、宿县地区、泗县党政有关部门,进行了联合调查。今年7月,泗县县委、县人民政府作出决定:给张明义以留党察看一年、撤销副局长职务和行政降一级的处分。给刘保胜撤销副局长和党支部副书记的处分。并责令他们限期搬出小庭院,退赔侵占的一切国家财物。之后,国务院民政部还向全国各级民政部门发了通报。


第3版()
专栏:

湖南省第五工程公司
采取有效方法纠正不正之风
本报讯 通讯员陈德云、记者易凯林报道:湖南省第五工程公司党委针对公司存在的不正之风,采取确实有效的办法进行解决。
十年内乱期间,这个公司规定:凡属退休职工都可以从国家拨给公司的计划建材中,购0.2立方米木材。今年6月公司新党委成立后,决定先纠正这一不正之风,除对过去利用木材拉关系、损公肥私造成严重影响的另作处理外,规定今后任何人无权动用国家计划木材,违者严肃处理。作出规定后,有个工程处的负责人又擅自批条子动用了两立方的计划木材。党委发现后,立即责成这个工程处党委和擅自批条子的负责人追回木材,并写出书面检讨。
过去,这个公司在经营作风上,存在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有的甚至乱摊成本,抬高工程造价,以便多得利润、多拿奖金,建设单位意见很大。今年下半年,公司党委书记和党委其他领导成员带领机关科室干部深入各个建筑工地,逐个进行检查、纠正。三工程处在长沙承包了四个建筑工程,多收了建设单位材料加工等费用8万余元,公司党委发现后,对工程处负责人作了严肃批评,责成把多摊的费用退给了建设单位。
这个公司党委在解决问题时,注意首先从领导抓起。今年初,公司培训一批汽车司机,有的领导干部便借机把自己的子女从原来不够理想的工作岗位上抽来学开车,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目前,生产上不需要这么多司机,对此,公司决定解散培训班。决定后,由于有的领导成员的儿子也在培训班,有关单位拖着不执行,为此,党委帮助这位领导成员端正思想,动员他的儿子返回生产岗位,使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然后,党委制定了克服干部利用职权谋私利的一些措施,规定今后全公司副科长以上干部子女的安排和调动,都要经公司党委研究决定。


第3版()
专栏:

闪光的心灵
——记退休老工人丁双莲
今年10月下旬,有一个抗洪救灾英模事迹报告团向四川省级机关的干部职工和成都地区的高校师生作了多场报告,受到普遍欢迎。其中最受欢迎的,是一位81岁高龄老人丁双莲。
丁双莲是成都印刷二厂的退休工人,她在抗洪救灾斗争中,将自己多年积蓄的5,300余元全部捐献给了工厂。这在人们思想上引起了巨大的震动。拿出这五千多元钱,对这一个从1964年就退休,每月只靠25元退休金和少量福利费、奖金生活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啊!
今年7月13日深夜,洪水突然袭来,全厂一片汪洋,两百多台机电设备被水浸泡。丁双莲老人被人营救到宿舍楼上。她看到工厂遭到这样大的损失,心头难受极了,焦急得睡不好觉。她不顾年迈,顶着烈日,和职工们一道投入了恢复生产的工作。她把各车间清除的被水浸过的废物,一一进行清理晾晒。但她总觉得自己还做得太少,反复思索该怎么办。她决心把自己的积蓄捐献给工厂。她向外孙们说:“我存的钱交给国家用处大。你们都有一双手,要好好劳动。”工厂党总支开始不收她的捐款。她又在17日请人写了一份捐款申请书,上面写着:
“我……对这次洪水造成的巨大损失,心里非常焦急。为了表示我对工厂、对国家的一点心意,我自愿将省吃俭用积蓄下来的5,306.84元全部捐献给工厂。”她把捐款申请书和钱交给党组织时,激动地说:“我这个孤寡老人能活到现在,都靠社会主义。国家、工厂就是我的家。我把钱捐出来,跟放在我身边不都一样吗?”
丁双莲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自1964年退休,17年来,不论是严冬还是酷暑,她经常天不亮就起来干活,一直干到夜班工人午夜下班以后。星期天和节假日也是如此。厂领导多次劝她出去玩一玩,她总是说:“劳动惯了,耍起来会生病的。”她的主要工作是从各车间清出的垃圾中挑选可用的物资。由于长期用手挑选,她的一双手锻炼得特别粗大,手指甲也全磨平了。据统计,最近五年内,她共拣废纸2.4万多公斤,拣回废铅字条1,000多公斤,拣回废旧棉纱1.2万多斤,拣出二炭6,000多公斤。仅回收这几种物资,就为国家增收节支8,000多元。
今年8月,工厂让她去疗养,她说:“我的生活已经好了十倍,还疗什么养嘛!我舍不得工厂,舍不得我的工作。我要走了,好东西都给别人拣跑了。”不久前她出席局里开的抗洪救灾表彰大会,临走时还叮嘱不准别人把厂里的废纸拉走,等她开了会回来挑选。最近她参加省里组织的抗洪英模报告团,每次回厂,衣服一换,又蹲在垃圾堆里干起来。党总支书记劝她歇歇:“大娘,别这么累了!”她说:“不累点,生产怎么上得去?厂里遍地是黄金,我还要再给国家节省几千元呢!”
丁双莲的生活非常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她省吃俭用,把自己的收入全积攒起来。可是她对同志却十分关心。有一个老工人家里被盗,她悄悄递给他50元钱。她关心全厂职工的生活,主动帮助食堂喂猪。她拿出300元钱给食堂买猪仔。饲料不足时,她背起背蔸去郊外打猪草,还多次自己贴钱买饲料。14年内,她为食堂喂出肥猪80多头。
为了学习丁双莲公而忘私的精神,该厂已将她捐出的5,000多元存入银行,建立了“丁双莲奖励基金”。
丁双莲已提出了入党要求。这位经历了清朝、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的老人,向党总支书记掏了心里话:“还是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接受党的教育,给党多做工作,为社会主义多做贡献”。老人的思想正在向着一个新的高度飞跃。
本报通讯员 张锡奎
本报记者 熊永年


第3版()
专栏:

李德洪五次办喜事没收一份礼
本报讯 辽宁省岫岩县石灰窑公社李家卜大队党支部书记李德洪家里,这几年喜事一桩接一桩,有两个儿子结婚,三个女儿出嫁,从不讲排场,没收一份礼。
大儿子准备结婚时,老李就拿定了主意,“咱共产党员喜事要新办,给群众带个好头。”一位大队干部刚想把全大队干部准备好的八十多元钱递给老李的爱人,老李说啥也不肯收,事后,这个同志只好把钱原数退给大家。
不久,老李的大女儿结婚。几个大队干部合计:上次给钱,老李说啥不要,这回干脆买东西吧。于是大伙又把凑到一起的六十多元钱拿到商店买了毛毯、床单等礼品,让大队炊事员老张头一天晚上送到老李家。最后老李还是下定了决心,退了礼品。干部社员知道李书记家办喜事的“规矩”,后来他的三个儿女结婚再也没有人去送礼了。
杨合清 沈海桥


第3版()
专栏:

上海努力为加强民族团结做贡献
本报讯 上海市坚持从大局出发,在搞好本市民族工作的同时,以多种形式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民族大团结做出了贡献。
上海是我国传统的民族特需产品生产基地之一。目前由国家统一经营的60多种民族特需产品,上海生产的就有19种。其中包括深受少数民族喜爱的乔其纱、烂花乔其绒、素软缎、铝制酥油茶壶、藏靴和手摇缝纫机等。近两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各少数民族地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上海市各有关工厂想方设法,增加产量,以满足各兄弟民族的需要。据统计,今年他们向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青海、云南、甘肃等12个省、自治区提供的民族特需商品比去年增加了10%。
除了产品支援外,上海还给许多兄弟省、区以生产技术支援。他们派出调查访问团(组),到对口支援的宁夏、云南等省、区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根据各地的不同要求和特点,制订具体的协作方案,给予支援和指导。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上海就有51家工厂企业与对口单位建立了互相支援关系。
在教育、卫生、科研、体育等方面,上海也积极支援少数民族地区。他们派教师去讲学,安排民族地区的医务人员到沪进修,还派出有经验的老教师到宁夏、云南办师资训练班。
对到沪参观的少数民族客人,上海市民委热情地接待。去年他们共接待了13批少数民族参观团,近1,500人。今年接待的人数比去年又有增加。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周到地照顾客人,而且精心安排参观活动,尽可能组织对口系统的先进人物与客人座谈,交流经验,传授先进技术。许多赴沪参观的少数民族同志说:在上海,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吴长生


第3版()
专栏:民族大家庭

刘自治热情为蒙古族牧民服务
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乌兰牧骑汉族副指导员刘自治,学会了一套修理收音机、钟表的技术,每到一地演出,他就利用休息时间为牧民服务。今年以来,他已为牧民修复收音机、钟表50多台。
新华社记者 杨慎和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