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农民需要科学 科委送上门来
  临夏县科委帮助社员饲养良种鸡
本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最近,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各县的专业户代表,参观了临夏县一些专业户养的鸡,大家十分羡慕,并纷纷向养鸡户求经取宝。
临夏县养鸡专业户的鸡养得好,是同县科委的热心帮助,细心指导分不开的。今年春上,临夏县科委在订购了一批电孵来亨小鸡的同时,还从外地购进一批星杂二八八种蛋,孵化后投放给社员饲养。当时,要求养鸡的人家很多,县科委不徇私情,选择有一定文化程度,有比较宽阔的场院和鸡舍,有剩余劳力,自己能解决精粗饲料的社员户作为专业户,重点投资扶持,避免了盲目性,使养鸡有了切实可靠的基础和条件。
县科委还把养鸡户召集起来,请有关的畜牧技术人员给他们讲课,着重教给育雏的技术;在小鸡二月龄的时候,着重讲授饲养管理知识。这两期培训使养鸡户基本上掌握了科学养鸡的常识,大大提高了小鸡的成活率。他们还用个别辅导和参观示范的办法,给社员讲解鸡的常见病及防治的知识,教社员学会使用药物和注射针剂的技术,并为社员解决了防治鸡病的药品。搞好饲料搭配是促进小鸡发育成长的关键,社员普遍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县科委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根据当地的实际,针对育雏期、成长期、产蛋期等不同阶段的需要,制定了几种饲料搭配配方,印发提供给养鸡户参照选择使用。
为了普及科学养鸡的知识,临夏县科委今年专门编印了一本养鸡小资料,发给全县大队和生产队。后来他们又从书店买了一批《科学养鸡问答》的通俗读物,赠送给专业养鸡户。现在有许多专业户社员能自己分析搭配饲料的能量,能自己识别和防治多种鸡病,成为农村科学养鸡的一批骨干力量。
由于临夏县科委的辛勤工作和热情指导,春上投放到农村的4,100多只良种鸡,成活率达到66%。其中有两户社员养鸡成活率达91%。春上刚开始养鸡时社员们虽然热情很高,但效果到底如何,心里还嘀咕。现在各专业户的良种鸡都已陆续开始产蛋。当社员们每天提着一篮篮白花花的鸡蛋到市场上出售时,一个个脸上绽开了笑容,他们深切感到了党的政策的威力,感谢科技人员给他们的大力支持,养鸡的热情更高了。
《甘肃日报》就此写了编者按说:“鸡年”鸡兴旺,这是党的经济政策落实、农村形势大好的又一标志。但是,要使养鸡业来个大发展,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去做。实行科学养鸡,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临夏县科委的同志认真帮助农民出点子,扎扎实实解决科学养鸡中的具体问题,农民养鸡的热情就更高了。他们的经验值得各地借鉴。


第2版()
专栏:

肃清“左”的影响 结束多年徘徊不前局面
  宿迁县粮食增产多种经营增收
本报讯 本报记者周振丰、通讯员吴云程报道:七十年代,曾被称为“淮北江南”的江苏省宿迁县,结束了多年的徘徊不前,今年农业生产迈出了新的步伐。全县粮食总产突破8亿斤,比去年增产9,900多万斤。棉花、油料、蚕茧、果品等生产也有了新的突破。全县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增长17.5%,人均分配增加近20元。同时,向国家贡献1.4亿多斤粮食。
宿迁原来是淮北地区的“三靠”县。七十年代初期,这个县大力兴办农田基本建设、改革耕作制度、广种绿肥,改善了生产条件。1973年全县粮食产量大幅度上升,不仅初步解决了全县80万人民的吃饭问题,而且平均每年向国家贡献粮食8,000多万斤,成了有名的农业先进单位。但是,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只顾抓粮食,严重影响了经济作物的发展,社员家庭副业也受到限制,加上劳动计酬上的平均主义,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从1974年开始,粮食总产一直徘徊不前,社员人均分配也一直停留在60元左右。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对农业生产中的这些问题,逐步有所认识,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肃清“左”的影响,思想上有包袱:想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又怕粮食总产掉下来,不好交代;想落实联产计酬生产责任制,又怕集体经济积累起来的家底子遭到破坏;想鼓励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又怕影响集体生产。宿迁县委进一步认识到“左”的影响的危害,今年一边到基层调查研究,一边发动县、社干部总结经验教训,帮助县委出主意想办法。根据大多数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和群众意愿,以统一经营、联产到劳、到户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县落实,并逐步巩固和完善。
同时,在保证粮食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全县棉花、油菜、花生、蚕桑、果木等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8万亩。多种经营项目由去年的120项扩大到138项。结果,不仅粮食有了较大幅度增长,多种经营也项项丰收。
丰收以后,宿迁县委、县政府教育各社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做到国家多收,集体多留,社员增收。


第2版()
专栏:

  农村信用社支持社员发展多种经营
1至11月贷款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两倍多
本报讯 通讯员薛桂霞报道:全国各地农村信用社在农业银行领导下,积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生活资金困难,发展多种经营,1至11月份累计发放社员贷款28.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倍。
今年各地在发放贷款中,冲破了过去“贷贫不贷富”、限制金额、限制项目等的思想束缚,只要符合政策规定,还款有来源,信用社都积极支持。在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实行包产、包干到户面比较大的地区,信用社发放的社员贷款,占全部贷款的70%左右。
积极支持社员发展多种经营,是贷款的一个重要项目。山西省偏关县银行、信用社根据当地习惯和社员要求,因地制宜重点支持社员种植油料作物,饲养牛马猪羊,开油坊、豆腐坊,承包运输等。今年上半年共发放社员贷款8.7万元,帮助515户社员经营各种副业,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收入。信用社还通过贷款帮助贫困社员从生产入手,改变贫困面貌。在这方面,各地有许多生动的事例。如辽宁凤城县鸡冠山公社社员高庆涛,常年生病,全家七口人,全靠妻子劳动,生活十分困难。今年春,信用社贷款500元,支持他养牛、纺草绳,获利近1,400元,不仅全部还清了贷款,还储蓄了700元。


第2版()
专栏:农村漫谈

  高于电视机的情义
  陈满正
宁夏永宁县丰盈六队社员表彰县农技推广站朱才同志帮助他们科学种田有功,奖他一台电视机。
常言说:千里送鸿毛,礼轻情义重。一台电视机不能说是轻礼了,其中包含着的农民的深情厚义,却比它本身的价值更大。过去,在“左”的错误影响下,祖辈种田的农民,常常被“瞎指挥”搞得有苦难言,粮食减产,生活无靠。那时,人们对那些奉命出歪点子的人,来了怕,见了躲。现在,党的政策顺人心,合民意。农民有了经营管理、安排种植的自主权,干劲越来越大,再加上适地适时的科技指导,使许多社队连年丰收,社员仓满囤溢,生活逐步改善。此情此景,农民怎能忘记认真落实党的政策的好干部,又怎能忘记热心帮助他们实现增产的科技人员呢!于是,他们总是用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奖电视机,就是一例。
当前,农业生产形势越来越好。当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课题。诸如怎样贯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进一步完善生产责任制;怎样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进一步发展多种经营;还有怎样活跃农村文化生活等等。在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现在确实可以大有作为了。愿商业、工业以及科教、文化战线的同志们,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振兴农业竭心尽力,以不负农民的厚望。


第2版()
专栏:

  农家院里的篮球赛
傍晚,辽宁省新金县乐甲公社铁东生产队社员侯长彬的宽敞院落里,飞出了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好球,好球!”
侯长彬今年四十八岁,年轻的时候爱好打篮球,就连他的儿子元峰也成了“篮球迷”。但是,前些年生产队穷得“叮当响”,家里日子过得挺紧巴,哪有闲心玩篮球。
去年,铁东生产队实行了生产责任制。侯长彬除给集体干好木工活外,又承包了对外门窗加工任务。秋后,他按合同向集体交了钱,自己还净剩一千二百元。家里养了猪、鸡、鸭、鹅,副业收入三百多元。今年,他们全家收入还要超过去年。生活富了,侯长彬又想起了篮球。于是,他自己备料,打了一对篮球架,安在自家的院子里。工余饭后,侯长彬和自己的儿子、女儿常常打起球来,尽情地享受着劳动后的乐趣。就连生产队许多年轻人,一听到侯家院里的哨声响,便三五成群地赶到侯家参观球赛。
黄昏,落日的余晖给小山村抹上淡红色天幕,侯长彬的院落里又开始了篮球赛。人们的喝彩声、助威声、笑语声汇成了“农家乐”的交响曲,飞出农家院,荡漾在小山村。
新华社通讯员 王书甲
新华社记者 高鸿书


第2版()
专栏:

  东郊公社自办蔬菜技术学校
据新华社济南电 盛产蔬菜的济南市东郊公社自办的蔬菜技术学校,几年来已为公社培养出一年制学员145人,参加短训班的约有1.5万多人次,推动了蔬菜生产的发展。
东郊公社是济南市的一个蔬菜供应基地,在省农业科学院的帮助下,于1976年建立了蔬菜技术学校。学员来自回队生产的高、初中毕业生,他们在为期一年的学习中,学习蔬菜栽培、育种、植保等专业课,还学习政治等课程。学校结合本公社生产特点和条件,自编了《蔬菜育种知识》、《早春育苗技术要点》等15种补充教材。这所技术学校的教学,结合农时季节安排,指导学员边学理论,边亲手实践。


第2版()
专栏:

泗溪公社建立三级文化网
本报讯 记者赵相如报道:江西省上高县泗溪公社已建立起以公社集镇为中心的三级文化网。公社建起一幢400平米的两层楼的文化中心站,内有借书室、电视室、棋类室、游艺室,每天吸引五六百人来活动。公社还另外建了一座有1,300多个座位的影剧院,除放映电影外,公社业余剧团还可轮流演出。
全社现有大队俱乐部或图书室12个,大队或村队联合办的业余剧团23个,文学、美术创作组5个。全公社还拥有业余文化骨干258人,使村村队队有了故事员、农民画作者和报刊通讯员。


第2版()
专栏:

  家庭养鸡收入多
四川省永川县水碾公社的社员家庭副业迅速发展,收入不断增加。七大队社员兰荣光一家,今年仅养鸡一项副业就收入1,000多元。
新华社记者 金勖琪摄


第2版()
专栏:通讯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
——南充地区干部群众抗洪救灾纪事
  罗国兴
当国家、集体、他人和自己的利益同时面临严重威胁的时候,我们的广大群众,作出了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答卷!他们象一颗颗耀眼的星星,汇成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浩瀚银河;他们象一个个优美的音符,谱成了共产主义道德情操的壮丽颂歌!
1981年7月12日至15日,恶风狂啸,骤雨狂泼。纵贯四川南充地区八县一市的嘉陵江一下陡涨近20米。几百里江面惊涛裂岸,洪流狂奔,凶恶地扑向工厂、农村、机关、学校……无情地吞噬着人民的财产和劳动的果实……
一场百年未遇的灾难降临川北大地——全区有486个公社、25,8 25个生产队沦入汪洋;沿江两岸有41.2万多户人家、180多万群众遭到不幸,300多个工厂机器停转,2,000多所学校被淹……
亲爱的读者,您一定很想知道,在这样的时刻,这里的各级领导干部,这里的党团员和这里的广大群众,他们都是怎样投入这场斗争的吧,朋友们,下面我就把当时一些感人的事迹捧献到您的面前。
一切为了人民
7月13日下午,嘉陵江下游距蓬安县城不远的一座江边中坝被洪水围困,居住在坝上的386户、1,724名社员,顿时紧张起来。预报上游洪峰将于次日上午到达,若不及时转移,中坝一旦被淹,群众的生命财产就很危险。县上在家主持工作的副县长陈永高,迅速组织了一批抢险人员,准备渡江前往。可是横穿江心激流必须有足够马力的机动船只,而县城码头却仅有几条人工木船……
天,黑了。到了深夜两点,船的问题仍无着落。
2点15分,有人报告:黄昏时曾有一艘邻县的货轮停靠过码头,眼下不知漂泊何处。陈永高根据经验判断:遇到恶劣天气,大型船只都要寻找避风的河湾下锚,县城上游正有好几处宜于船只停泊的地方。于是,他与副县长胡志章、工交局长毛学文等,立即沿江去寻船。
江边的道路已全被洪水淹没,天又黑,路又滑,他们吃力地摸索着前进。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辛苦跋涉,终于寻到货轮了,大家欣喜若狂,马上返回县城,连夜组织有关单位进行准备,于凌晨5点驾船直驶中坝。
他们上岸之后,踩着齐腰深的泥水,一趟趟扶老携幼、赶猪牵牛、抬物扛粮,渡了一船又一船。当货轮最后一趟驶回岸边的时候,整个中坝全部没入了滚滚波涛……
岸边,脱险的群众团团围住参加抢险的干部,一张张朴实的脸上充满感激之情,老人眼含热泪,拉住县长、局长们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在抗洪抢险的日子里,全地区有很多象陈永高、毛学文这样的干部、党员,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最艰险,就战斗在哪里,他们只有一个信念:一切为了人民!
已是深夜3点了,在通往南部县城的山间公路上,两个中年人正气喘吁吁地奔跑不停。他俩就是南部县委书记文明富和副书记袁天锡。原来,7月13日下午,他们赴成都开会刚拢南充市,听说洪峰已到南部,顿时心如火燎,马上驱车返县。可是行至途中,一座石桥被淹,汽车无法通过,他俩立即脱去衣裤,涉水过桥,连夜步行70余里,赶回县城,投入抗洪抢险斗争。
在南充县新民区,区委书记何朝寿因患肠炎腹泻,高烧不止,一得知河水陡涨的消息,马上翻身起床,迈着踉跄的步子,带领干部冒雨直奔河边,登上抢险货轮,驶往江心中坝。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将坝上的1,500名社员、600多头猪牛,18,000多斤粮食,全部转移出来,而他自己却在回归的路上昏倒在泥泞之中……
暴雨仍在猛泼,洪峰全速推进——冲苍溪、荡阆中、掠南部、劫蓬安之后,7月14日下午4时直扑川北重镇——南充市。
一座座工厂、一个个学校、郊区社队都在告急!人们奔涌在大街小巷,竭尽全力地抢救着水中的妇幼老弱和国家的物资财产……
此刻,在靠城南的地委机关大院里,所有办公大楼和职工宿舍统统敞开了门窗。一座旧式办公大楼底层的几间屋子里一片紧张,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忙个不停:有的穿着汗湿的背心,高挽着带泥的裤管,在没膝的浊水中奔来跑去,热情关照着一批批涌进大楼的老少乡亲;有的急切地用电话询问各地的水情,下达着抢险救灾的命令;有的不顾危险,跳上橡皮船划向远处呼救的人群……
当时住在地委院内的社员群众亲眼看到:在洪水围困南充的两天两夜里,地委和行署的领导同志,谁也没安静地歇息一会,谁也没吃顿象样的饭。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同志,年近花甲、体力不济,有的正病痛在身。然而在这紧要的时刻,他们却迸发出令人惊叹的顽强战斗精神。午夜,当地委、行署的领导同志握着手电,划舟驶向险区观察水情、抢救灾民的时候,住在宣传部楼上的一位80多岁的农民,赶紧摇醒了脚下熟睡的孩子们,扑向楼边窗口,抹着眼泪激动地说:“看看呀,这就是新社会的好处,这就是共产党的‘官’……”
是啊,这位老农怎能不动情呢?四十年前,一次微不足道的水灾,他们那个360多人的村子里,一夜之间,就有218人葬身鱼腹。而在眼下这场特大洪灾中,南充市竟无一人淹死。更叫他刻骨铭心的是,当年水泛时,他好不容易挣扎着爬上了保长家装运牲口的一条木船,却被狗腿子们劈头一篙竿打入水中……。而这次,水刚进屋,就被一位干部背上了地委的高楼,受到亲人般的照料。抚今追昔,他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人墙,在浪中崛起
地区石油公司双女寺油库,位于南充市上游的嘉陵江边。库里存放着4,500吨成油,29,000只铁桶,9个容量共2,900立方米的大型油罐和大批电器设备、化验器材、建房木料等价值近400万元的国家财产,是全区规模最大的一座油库。
洪水袭来,大批物资财产急需转移,可是位于城郊西山坡的唯一的一个车辆加油站的通路已被洪水切断,市内1,700多台抢险汽车陷入“饥饿”状态。石油公司的领导、群众迅速组成了两支队伍,一是由公司3名主要领导带着大部分工人全力抢救库内物资;二是选择地势较高的燕儿窝油库给市内单车直接加油,并简化手续,指派专人扎在现场突击供发。供油问题解决了。然而这时洪水吞没了低处的存油设施,直向第三高台逼来。职工们加快速度抢救库内物资。一台台电机、油泵拆迁到了高处;各种仪器和重要物品转移到了高处;7,200多桶成油被层层叠叠地摞了起来;14,000多只空桶被铁丝、篾绳紧紧地拴在一起,并压上了几十根沉重的石条。这么多的机件、设备,这么多的物资、油桶,一般情况下,就是百来个劳力上阵转移,也非用天数计算不可,而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竟被60多名干部职工几个小时干完了。
入夜,洪峰到达,油泵房被淹、机修车间被淹,职工宿舍被淹,生活区所有平房统统被淹。家具、木料你挤我碰纷纷荡出室外,数千只来不及捆绑、漂浮水中的铁桶到处胡闯乱撞。在这节骨眼上,库内所有电灯、探照灯一齐熄灭,电话线路也中断了,全库一片漆黑。
“电线击断,大家小心!”随着一声呼喊,电工伍军、罗绍成先后跳入水中,摸黑游向电闸,很快接好了电灯电话线路。
“轰!”不远处传来一声沉闷的巨响,库房西面一段长达20多米的砖石围墙在浪涛的冲击下崩塌了。拦截油桶的天然屏障被突破,随浪翻滚的各种漂浮物直奔缺口而去。如果墙内的木材、铁桶、尤其是浮力很大的几千桶汽油漂进激流,不仅直接威胁着横贯南北的交通动脉——嘉陵江大桥的安全,而且浮入市区的话,遇到火触就会爆炸、燃烧,后果不堪设想。此时此刻,如何立即堵住围墙缺口,控制油桶和木料外流,迫在眉睫。
“同志们,这边来呀!”喊声刚罢,公司的3名经理奋身跳入齐胸的水中。所有职工紧跟着跳了下去。他们手挽手,肩并肩,在激浪中筑起了一道人墙,死死挡住缺口……
厕所里的粪便随水漫过来了,恶臭溢散在人们周围,这堵人墙没有颤栗;逐波浮荡的各种废油钻进人们身上的伤口,引起针扎刀割般疼痛,这堵墙没有垮塌;东翻西滚的铁桶、木料不断擦破和撞击着人们的肌骨,这堵墙始终巍然不动!
4个小时过去了,洪水终于减弱它那嚣张的势头,开始败退,一夜里吵闹不休的铁桶也似乎精疲力竭,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时而发出沉闷的“呻吟”……
仪器保住了,木料保住了,4,500吨成油保住了,29,000只油桶保住了!
此刻,黎明已经来临,当一抹瑰丽的晨曦洒入江边油库的时候,六十四张油污尽染的脸膛一齐露出了胜利者无比自豪的欢笑!
武胜县中心区供销社退休职工赵银清、五十六岁,家住嘉陵江畔南溪公社一大队。7月14日中午,洪峰扑向南溪,赵银清家里水齐窗台,他老伴是大队党支部书记,正在别队指挥抢险、三个儿子两个参军一个在外工作,此时只有他一人在家,手忙脚乱地收捡着泡在水中的衣物。这时,忽听远处人声嘈杂,爬到屋后坡上一看,原来是队里来不及转移的部分群众和公社供销社抢运物资的部分职工被洪水包围在一座院子里,进退两难。他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回转身把门窗“叭”地一锁,迅速推出准备搬家使用的一只舢板划向险区。可惜,船儿太小,每次最多只能运送两人,他小心地掌握着船体的平衡,紧握篙竿稳重地向前划行。一回、两回、二十回、四十回、八十回,直到干部群众安全脱险,供销社的一批贵重物资完好无损。老赵搏风击浪,从死亡线上救出了148条性命;拚死拚活保住了集体和群众的200多件财产和物资。他累得精疲力尽了,可是听见邻队社员呼救,他站起来踩到船上,借着朦胧的月光,又划着小船一次次去抢救。几天后,当邻队被救的干部群众,前来向他表示酬谢的时候,他恳切而又生气地说:“唉呀!这样做不就见外了吗?我熟悉水性,帮帮大家有啥子不该嘛!”
象赵银清这样具有忘我精神的人物还有不少。
7月14日下午2时。地区林业局广元木材转运站的一挂木筏突然挣断纤索,漂离江岸。工人刘承礼操起篙竿狠劲一撑,顺势纵到筏上,双手死抱住粗大的后舵舵把。他只有一个念头:人在筏在!他左扳右拐,拚死控制着后舵,一次次避过了漩流和暗礁。与狂涛激浪顽强搏斗四个多小时,漂流180多里,终于为国家保住了价值2万余元,集材90多立方米的优质木料。
惊心动魄的日日夜夜过去了。今天,南充出现了更为壮观的场面:人民在重建家园,誓夺抗灾自救的新胜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