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我呼吁
叶圣陶
中国青年杂志社特地把今年第二十期《中国青年》寄给我,要我对这一期上的调查摘要《来自中学生的呼声》发表些意见。
我要家里人念给我听。念的人声音越来越哽咽,我越听越气闷难受。
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造成的不良影响我不是不知道,但是没想到影响竟这样严重。
请各级教育行政当局都认真读一读这篇调查摘要,听听中学生的呼声,看看他们—岂止他们,连同他们的刚进小学的弟弟妹妹——身受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严重摧残的情况。
教育部的领导同志们,我们教育部曾经说过,不要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又曾经说过,某些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做法必须停止,看来收效都不大。我们教育部能不能再说说话呢?能不能采取比说话更为有效的措施呢?我想,对中学生这样恳切的呼声,谁也不会无动于衷的。
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局的领导同志们,你们那里有没有片面追求高考升学率的问题呢?你们那里的中学生有没有同样的呼声呢?假如没有,那是好极了,我为你们那里的中学生庆幸,我代他们向你们致谢致敬,感激你们对他们的爱护。假如有,那么请恕我直说,你们切不要回避问题,摧残学生的身心来换取本地区的虚誉决不是什么光彩的事。请赶快设法把局面扭转来,解除中学生身上的压力,让他们得到复苏。你们这样做了,我也为你们那里的中学生庆幸,也代他们向你们致谢致敬。
请大专院校的领导同志和教职员同志也看一看这篇调查摘要,看一看那些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中学怎样在给学生“催肥”。你们要招收的决不是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的学生。你们要不要对中学教学提出你们的要求呢?你们要不要对他们在教学方面的那些不正确的做法提出建设性的批评呢?
请小学的领导同志和教职员同志也看一看这篇调查摘要,看一看片面追求升学率在中学里造成了多么严重的后果。你们千万不要在小学生身上就施加影响了。如果从小学起就一天到晚给学生灌输唯有考大学是一条出路,临到考大学的时候再给他们讲“一颗红心多种准备”,十寒一曝,能起什么作用呢?后果虽然在若干年之后,你们是爱护孩子的,一定会为他们的将来认真着想。
请中学的领导同志把这篇调查摘要反复细读。在这个问题上,你们起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如果上级领导要你们片面追求升学率,你们要顶住,为的是爱护学生。如果社会舆论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出发来指摘你们,你们要顶住,为的是爱护学生。如果家长为了子弟考不上大学找上门来,你们要向他们恳切劝说;怎么劝说用不着我说,因为这些道理凡是办教育的人都懂得。你们切不要向学生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切不要向老师施加压力。“剃光头”就“剃光头”好了,只要按党的教育方针办事就没有错。升学率大小不是教育办得好不好的唯一标准。我们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社会主义国家合格的公民,四化建设各个方面的人才;其中少数的一部分要由大学培养,极大部分可不然。实际情形是这样,“剃光头”又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凡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种种做法,如分设“快班”“慢班”,给毕业班指派“把关”老师并规定“指标”,尽量多发复习资料,无休无歇的种种考试,尽量提早准备高考的时间,等等,奉劝你们一律停止,为的是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
请中学的教职员同志也把这篇调查摘要反复细读。如果你们没有片面追求升学率,你们的学生有福了,我代他们向你们致谢致敬。如果你们在各方面的压力下,不得不那样做,那么今后能不能顶一顶,当然要用说理的办法顶。你们跟同学朝夕相处,经常听到他们的呼声,最能了解他们的心情。他们还是比较大的孩子,难道不应该玩一玩松一松吗?难道不需要体育活动吗?难道不需要文化生活吗?你们是爱他们的,一定能处处为他们着想,保护他们的切身利益。
请学生的家长们也读一读这篇调查摘要。象这样的出自内心的呼声,你们过去听见过吗?你们都希望孩子成才,这是当然的。进大学是成才的一条道路,可不是唯一的道路。再说,进了大学还得看自己肯不肯学,会不会学。从这一点来说,进不进大学一个样。不进大学,要是自己肯学,自己会学,同样可以成才。所谓成才,就咱们这个社会的标准来说,就是成为一个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能进大学固然好,不进大学,通过其他种种道路,同样能够达到这个目标。高中毕业生只有一小部分能进大学,这个情况在本世纪内大概不会有多大改变。所以孩子进不了大学,千万不要责备他们,把孩子逼坏了,甚至逼死了,那就成为毕生的遗憾了。
我还要请各种报刊的编辑同志看看这篇调查摘要。请你们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鼓吹哪个学校升学率高,哪个地区考分高;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介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方法和经验;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宣传高考成绩优秀的学生,因为考进大学只表明下一个学习阶段将要开始,他能不能学好还是个未知数;不要在你们的报刊上刊载试题和考卷,因为这些都将成为下一届毕业生的沉重负担。
我还要请各个出版社的编辑同志看看这篇调查摘要。请你们不要再印行历届高考试题解答之类的书,不要再印行供准备高考之用的各科问答。这些书轻则加重学生的负担,重则助长某些学生的侥幸心理。
爱护后代就是爱护祖国的未来。中学生在高考的重压下已经喘不过气来了,解救他们已经是当前急不容缓的事,恳请大家切勿等闲视之。
(原载《中国青年》第22期)


第3版()
专栏:

来自中学生的呼声
《中国青年》杂志发表调查摘要
本报讯 《中国青年》杂志今年第20期,发表了题为《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来自中学生的呼声》的调查摘要,呼吁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重视中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中国青年》杂志社在调查中提了8个问题,请中学生回答。这8个问题是: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你一天中什么时候最愉快?你觉得生活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学校对你们有什么要求?家长对你们有什么希望?你对自己的前途有什么考虑?你愿意怎样度过自己的中学时代?学生们在回答“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时,说:我的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四个字:紧张学习。我们简直象个机器人,整天就在这繁忙的、枯燥无味的、劳累不堪的、十分厌烦而又不得不为之奋斗的学习中度过。
对于“你感到精神上最大的负担是什么”这个问题,许多同学说:最怕的是过不了高考这一关。我们就象在羊肠小道上赛跑,谁都想跑到终点,但随时又都有被挤掉的危险。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我们整天挤在这条竞争的小道上,同学之间在竞争,学校之间在竞争,家长、老师也在竞争。上上下下都让高考这根“指挥棒”指挥得团团转,叫人透不过气来。为了过好高考这一关,学校把有经验的教师集中到少数几个快班,一摞一摞的复习资料,纯粹是“填鸭”“催肥”。死记硬背的东西太多,缺乏独立思考和丰富的想象。同学之间成了竞争的对手,互相嫉妒,互相保密。
许多中学生说,现在学校的最大要求就是有更多的学生考上大学。成绩好的学生被看成是学校的“资本”。有的学校不得不千方百计留住本校的高材生;有的学校想方设法到处去挖“尖子生”。我们一进入高中,老师就说“高一要当高二上”,“为高考,时刻准备着”。学校虽然也开设了数学、物理等课外活动小组,但还是尖子里拔尖子,课外小组还是为追求升学率服务。我们老师说:不抓“4%”站不住脚啊!高考“剃光头”,社会舆论的压力受不了。
在回答“家长对你们有什么希望”这个问题时,有一位同学这样写:父母希望我象哥哥一样考上大学。我哥哥高中两年,电影、电视一概不看;每天除了在学校上课,就埋头钻进自己的小屋读书。一日三餐,饭菜端到了桌上才去叫他吃饭,连自己的衣服都不要他洗。去年我上高中后,也成了这种情况。有时我受不了这种约束,去看一会电视,家长就在旁边唠唠叨叨。光唠叨几句还是好的,有的家长轻则骂,重则打。这学期开学后的摸底考试,有个同学得了70分。他爸爸知道后,不问青红皂白,跑到学生宿舍,当着同学的面就给这个同学一巴掌,责骂道:有人得90分,你就不能得70!
对自己的前途,他们是这样想的,考上大学是“金饭碗”,能“顶替”是“铁饭碗”。如果考不上大学,又没条件“顶替”怎么办呢?在家待业,社会的压力、公众的舆论足以冷却一个年轻人的心。
《中国青年》杂志在为调查摘要而加的编者的话中指出:高考制度的恢复,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中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鞭策着我们中学教育工作者为培养人付出辛勤的劳动。这些对推进祖国的教育事业都发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一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滋长,在发展。它的危害所及,如果再不引起注意,并加以制止和纠正,将直接影响到6,000万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今天教育指导思想上的缺陷,会导致若干年后建设人才的匮乏。如果仅仅抓住了百分之几,而丢掉了百分之九十几,又何以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交代!
现在,少数重点学校门庭若市,多数普通学校冷冷清清,有些学校过早地给学生分科,教学上重视升学指导,忽视基础训练,题海战术,加班加点,结果既偏离了党的教育方针,也违反了教学规律。“羊肠小道上的竞争叫人透不过气来”,这发自肺腑的呼喊,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反省。
《中国青年》杂志开辟了“我们应该怎样成长?”的专栏,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第3版()
专栏:教学小议

语重心长 情真意切
——从牛满江教授给失足青年作报告谈起
据报载,不久前,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前往天堂河农场,给700多名失足青年作报告。他从细胞的组成,讲到动物的天性和人的理性,讲到青年对国家所负的责任,情真意切,使许多失足青年深受教育,表示要下决心改造自己。
病树需要护持,病人需要照料,心灵受到创伤的失足青年更需要关心和教育。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失足青年新生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他们不仅需要公安部门的管教,还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著名画家黄胄曾呼吁,对于失足青年,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应该关心他们,教育他们。这个意见无疑值得社会各界重视。
“亡羊补牢,犹为未晚”,社会各界关心、教育失足青年固然重要,但是,“防患于未然”更不可忽视。我们的社会活动家、科学家、艺术家如果常到广大的青少年中间去,或报告,或讲学,或表演,或谈心,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这对他们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做人,大有裨益。
夏晓林


第3版()
专栏:

发挥自然优势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西藏研究利用太阳能取得可喜成绩
本报讯 西藏自治区注意发挥自然优势,积极开展太阳能研究利用工作,取得可喜成绩。目前太阳能已在农牧业生产、群众生活等方面开始得到利用。
西藏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由于地势高,空气中尘埃和水蒸汽含量少,因而透明度好,太阳能辐射强度大。拉萨地区每年每平方厘米的太阳辐射热为195千卡,高原西部地区太阳能辐射热还要大一些,因此,西藏利用太阳能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以拉萨为例,年日照时数平均达到3,005.7小时,这是全国其它任何地区所无法比拟的。
西藏太阳能的研究利用是我国开展得比较早的地区之一。1966年,自治区某些单位就在太阳能浴室、太阳能开水器、太阳灶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近年来,自治区科委对太阳能研究利用工作加强了领导,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自治区科协也积极做好太阳能利用的宣传、普及工作。目前拉萨市已建成太阳能浴室20多座,采光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这些太阳能浴室水温一般可达摄氏65度,舒适卫生,既节约了大量燃料,减少了城市污染,又方便了职工生活。最近,自治区科委太阳能研究所研制出一部携带式太阳能开水器和一部太阳能烤箱。这两部太阳能装置都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用于烧开水、熬茶、烤饼、烤面包、烤青稞等非常理想。
利用太阳能融化草原积雪,这是太阳能利用的又一特点。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草原面积辽阔,冬季气温低而多雪,降雪后往往因较长时间不能融化,致使大批牲畜吃不上牧草而死亡或掉膘。那曲地区气象台张传忠同志,根据黑色介质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的原理,在雪面抛撒牛粪粉末,多次进行对比试验,总结出一套快速消雪的成功经验,已在许多公社得到推广。
拉萨市城建局预制厂为解决冬季施工困难等问题,设计出一套太阳能混凝土构件预制车间图纸,经有关单位审定,认为这套图纸的设计是合理的。那曲医院利用太阳能蒸馏器生产蒸馏水,经过化验,纯度符合要求。自治区农机局技术人员参照有关资料试制了太阳能育种器。自治区农科所、农牧学院等单位,从内地调进器材,安装了太阳能黑光灯。这些太阳能利用装置有些虽然还不够完美,需要改进,但都不同程度地发挥了效益。 涂伯祥


第3版()
专栏:

中国科协向500个公社科普协会赠书
本报讯 为了配合农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支援农村开展技术承包责任制和多种经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中国科协将分批向全国农村赠书,帮助公社科普协会建立科普图书室。
第一批赠书300多种,近14万册,已经分别送往全国各省的500个公社科普协会。


第3版()
专栏:

上海举办高校科技成果展览会
本报讯 10月中下旬上海36所高等院校和上海市高教局直属单位举办科技成果展览,展出了应用科技成果和产品1,300项。内容包括能源、环境保护、农业、机电、化工、冶金等方面的新技术、新产品,以及多种技术服务项目。
展览会先后接待了7万多人次,与1,000多个工厂企业建立了技术和业务联系,并签订了多项协议和合同。


第3版()
专栏:来信

希望多出版些学术著作
目前许多出版社不愿出版有价值的学术著作。据了解,一些基层书店不向读者做书籍征订工作,即使出版了一些学术性的书,也不愿进货。例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是中国现代文学这个学科唯一的学术性丛刊,在许多大中城市都无法买到,但新华书店提供的征订数却已降到最高发行额的五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鲁迅年谱》上册在1979年印了12,000册,下册到1980年根据新华书店征订数只印了1,800册。还有些学术著作专业工作者也买不到。
为了发展学术文化,加强学术交流,我们希望出版部门多出版非盈利性的学术著作,恳切要求新华书店加强与学术界读者联系,做好这方面书籍的征订工作。
建议各地基层书店建立为购书者服务的制度,改变目前不少书籍在某些地方的书店大量积压,而在另一些地方的书店又脱销的现象。
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生 温儒敏 陈山 钱理群 马庆株


第3版()
专栏: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
积极发展职业高中教育
本报讯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积极稳妥地发展职业高中教育。今年秋季,职业高中班由原来的8个班发展到59个班;招生数由去年的352人增长到2,623人,占高中招生数的20%。学校开设木工、林业、林业机械、土木建筑、电工、财会等六个专业。
为了保证职业高中的发展,他们对职业班的毕业分配做了必要的规定,如大海林林业局明确规定招工时优先录用职业班毕业生30%,受到师生的欢迎。今年这个局初中毕业生报考职业班的猛增到1,000余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2%。 屈谦


第3版()
专栏:

立足本地资源 运用科技力量
淄博陶瓷创出风格打开销路
本报讯 记者吕建中报道:我国五大瓷区之一的淄博陶瓷工业,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努力把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淄博陶瓷过去有“陶移龙山,瓷比景德”之说,意即继承了四千年前龙山陶的传统艺术,学习了历史悠久的景德镇陶瓷工艺。但过去很长时间内,指导思想上因循守旧,曾阻碍这里陶瓷工艺的发展。他们意识到必须从发展科学技术入手,挖掘本地的资源潜力。于是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建立陶瓷研究机构,着力研究探索本地传统陶瓷特点及其工艺,逐步找到了以本地储量丰富的焦宝石、长石、滑石等原料试制出新产品的路子,并把科研成果及时应用到生产上来;二是自力更生更新设备,实现陶瓷工业机械化,把140多个旧式窑炉换成隧道窑;三是大力培养技术力量,组织老陶瓷工人进行传帮带,举办技术培训班,成立陶瓷专业学校,新一代陶瓷技术人才不断成长。
近年投产的鲁玉瓷,使来访的美国陶瓷专家甚为赞赏,现正派员来我国商订包购合同。另一种滑石瓷,瓷质纯净透亮,机械强度高,很受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欢迎。目前淄博陶瓷的产量产值是五十年代的50倍,年产值近1亿元,利润由1979年的560万元增至去年的800余万元,今年又可比去年增长17%左右。产品畅销48个国家和地区。


第3版()
专栏:

献身于业余教育的人们
——记创办钱江业余学校的几位退休老人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有一座办得十分兴旺的职工业校——钱江业余学校。每当人们看到一批批从这所学校结业的学员返回工作岗位的时候,就会交口称赞创办这所业余学校的詹少文等几位退休老人,赞扬他们献身于教育事业,热心为四化建设培养人才的崇高精神。
詹少文原为浙江省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十年内乱中经受过种种磨难。党的三中全会以后,组织上给他落实了政策,他心情舒畅,决心以自己的有生之年,为四化建设添砖加瓦。他毫不犹豫地把补发的4万元工资全部捐献出来,并联合其他几位退休的原工商业者,在省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创办了钱江业余学校。
退休老人办学,遇到的问题很多:一无校舍,二无教师,三无教材,他们不畏困难,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借用了一所中学的校舍。为了聘请老师,这些老人又不辞辛苦地到处奔走,广征慎选,终于聘请了100多名兼职教师。缺少教材,他们就想方设法到各地觅购,自己动手编印。
为了充分调动师生教学的积极性,老人们对师生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每天上课前,他们给老师准备好粉笔、教具、点名册,课后为教师们倒洗脸水。有些老年教师视力差,讲课音调低,他们就在讲台上增设了台灯和扩音器。老师生病了,他们一次次前去探望。老人们经常与学员谈心,主动进行家访,了解他们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安排补课辅导。每天晚上,学校操场要停放千把辆自行车,老人们主动去看管,把自行车安放得井然有序,并购置了大批塑料布,使自行车不致被雨淋湿。总之,不管大事小事,这些老人都是事必躬亲,不辞辛苦。
为了有目的地培养人才,这所业余学校从实际需要出发,确立了“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办学原则。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尽可能满足职工的要求。另外,在学制上也灵活多样,最长的是四年,最短的仅三个月。
现在,这所学校共招收了5,000余名学员,专业设置从办学初期的4个扩大到14个,班级从12个发展到100个。两年来,学校先后有1,000多名学员结业,经过培训和实践,他们已成为商业战线上的骨干力量。
本报记者 沈世纬 唐庆忠


第3版()
专栏:

对批评的反应
《人民日报》1981年9月24日刊登读者徐赋葆同志的《应该重视教科书的印刷工作》的来信,对我社重印出版的《青少年修养》一书提出了批评。这个意见很好。该书印刷质量的确不好。今年7月初,我社发现这些问题后,曾向承印此书的商务印刷厂提出过,你报发表批评意见后,我社又会同出版印刷公司和印刷厂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质量差的原因,对今后的工作商讨了改进的办法。
上海教育出版社


第3版()
专栏:

国防科委某发射场共产党员贺玉珊(左一),在戈壁滩上成功地引种了山东大白菜。
新华社记者 杨武敏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