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出路何在?
——评《纽约时报》20日社论
新华社记者 华庥
当前,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是危及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问题。美国高级官员称之为“极为敏感的问题”。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纽约时报》出来为摆脱白宫目前的困境出谋献策了。
这家报纸11月20日发表社论,承认里根政府在中国问题上陷入困境。而它开出的药方,却是改变向台湾出售飞机的型号,即向台湾提供一种改进型的F—5E战斗机,来取代过去的F—5E战斗机。
其实,美国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主要不在于向台湾出售什么类型、什么级别的武器,而在于:一方面要发展同中国的“战略关系”,一方面又不愿认真停止干涉中国内政,说到底就是在美国还有一部分人念念不忘要搞“两个中国”。中国舆论早就指出,搞“两个中国”是着死棋,无论怎么走也走不活的一着死棋。美国向台湾出售任何武器都构成对中国主权的侵犯和干涉中国内政。坚持向台湾出售武器,坚持这种干涉政策,同发展中美关系之间是难以调和的矛盾。只有消除对中国主权的侵犯,消除这种干涉,才能找到摆脱困境的出路。
几个月前,美国曾有人主张在卖武器问题上搞“平衡策略”,即用美国卖武器给中国换取中国同意美国卖武器给台湾。结果,碰了钉子。现在《纽约时报》又生一计,貌似新鲜,其干涉中国内政的实质未变。
《纽约时报》这篇社论说:“北京在法律上和道义上都无权否决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这话口气不小,确实具有霸道的味道。美国政府正式承认并一再重申,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领土。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是侵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非法行动。任何有民族自尊的中国人都要坚决反对,何况中国政府。难道在中国领土上涉及中国主权的事情上,中国自己不得作主,而美国反倒有专断权吗?
更有甚者,社论竟然质问:“为什么应由北京的共产党政权来确定美国同它的一个反共盟友的关系呢?”这一问问得妙。不管社论的撰写者本意如何,至少这话道出了美国某些坚持卖武器给台湾的人们的底细,原来这些人患有严重反共反华症。他们既同美国人民发展美中友好关系的潮流背道而驰,也同美国共和、民主两党发展美中“战略关系”的方针相径庭。
社论为了给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寻找借口,竟然宣称,“北京在1979年同华盛顿的外交关系正常化时同意了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而这条法律使美国有义务向台湾提供自卫的手段。”
这是无中生有。在1979年末,中美两国就外交关系正常问题达成协议的时候,华盛顿还没有炮制出这个涉及侵犯中国主权的美国法律。几个月以后,这条法律才出笼,而中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这个法律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美建交协议原则表示反对。这一点,举世皆知,有目共睹。应当说:象《纽约时报》这样一家美国大报也不致于孤陋寡闻到如此程度。
《纽约时报》社论还发表了一个在美国一部分舆论界十分流行的怪论:中国“害怕苏联,因此它不大会让一笔武器交易来破坏它同美国的关系。”这种怪论是经不起事实的检验的。凡能客观观察国际事务的人都承认,中国武器装备虽然还落后些,但是,中国在不怕苏联的军事讹诈和威胁方面,决不比某些强大的、拥有先进装备的军事大国为差,中国人民在受到外来侵略时,从来不低头,“不信邪”;中国地方大、人口多,又有以落后武器打败先进装备的敌人的传统。这些都是中国的优势。如果说世上有“怕苏联”的人,在某些反对发展中美关系的美国人当中就有,他们十分害怕激怒苏联。他们用自己的怯懦,来揣度中国人离不开对美国的依赖,并且从而推论中国会在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上吞下美国的“苦药丸”。我们已经向华盛顿表明,如果有谁不尊重中国人民在台湾问题上的民族感情,侵犯中国的主权,干涉中国的内政,照此下去只会严重危害同中国关系的发展,甚至引起停滞和倒退,这是中美两国人民所不愿意看到的。


第7版()
专栏:阿尔及利亚通讯

传授技术增进友谊
本报记者 柯月霖
10月26日,在阿尔及尔以南30多公里的布法利克的一幢两层楼房中,正在进行一场考试。学员们全神贯注地拆装着一台台缝纫机,解答着三位中国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当中国教员点头认可,表示考试已经完毕,学员们才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这是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和阿尔及利亚国营贸易公司合办的“缝纫机修理技术训练班”。学员在进行短期学习以后,已经准备毕业了。
为什么要举办这个训练班呢?这得从缝纫机谈起。
中国缝纫机在国外享有声誉,行销80多个国家。阿尔及利亚就是中国缝纫机的传统市场之一。据介绍,去年阿尔及利亚进口了3万台中国缝纫机。从今年开始到1984年,每年进口5.5万台。尽管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仍然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记者经常光顾阿尔及尔的几家大百货公司,从来没有看到过一台中国缝纫机,据说刚一进货就被抢购一空。一位阿尔及利亚司机告诉记者,他登记了一年才买到一台中国产的飞人牌缝纫机。阿尔及利亚人喜爱中国产的缝纫机,认为中国缝纫机价廉物美,方便耐用,比较适合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
为了对已经进口的大量缝纫机进行维修和保养,经中、阿两国有关部门商定,由中国派遣技术人员来这里培训缝纫机维修人员。“缝纫机修理技术训练班”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中国派出的都是些富有经验的老专家。阿尔及利亚国营贸易公司也从全国各地,包括南部撒哈拉沙漠的省份,抽调了17个年轻的专业人员进行专门培训。
这批年轻人在中国教员的指导下,经过近7周的学习,初步掌握了缝纫机的工作原理和机构原理,以及各个主要部件的装配技术和调试方法,能排除一般的常见故障,具备了比较全面的检修能力和保养知识。在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17个学员围着讲台排成半圆形,每人身前一台缝纫机,一个工具包。由中国教员讲授理论课并指导上实践课。在结业前,还就理论和实践分别进行考试。
在短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这么多的知识,不付出艰苦的努力是不行的。有一位名叫阿玛的学员,来自边远省份,听不懂教员的法文讲解。他开始很着急,眼看要打退堂鼓。其他16名学员就鼓励并帮助他。于是每天下课回到旅馆后,这16名学员就用阿拉伯语把课堂上刚学到的知识集体讨论一次,对阿玛进行辅导,终于使他跟上了进度。在考试中,特别是实践考试,他还名列前茅。
学员们对中国教师十分尊敬。他们说,中国教员吃苦耐劳,讲解耐心,不但传授了技术,还带来了中国人民的情谊。从沙漠城市瓦格拉来的拉嘎兴奋地说,我们处在沙漠中的绿洲,运来一些缝纫机真不容易!有时偏偏遇到机器故障,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能扔在仓库里。这次回去后就可发挥我学来的知识,把它们修复使用。他还热情地邀请中国老师去沙漠里旅游,强调现在正是观赏沙漠奇景的季节。中国教员除了讲课外,还主动维修损坏的缝纫机。他们给阿尔及利亚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参加这个训练班组织工作的阿尔及利亚朋友对中国技术人员表现了深切的关怀,在饮食、住房和交通工具等方面给予极大的支持。一天晚上,中国教员史延明突发高烧,素昧平生的邻居夏伯里立刻用自己的汽车把他送到医院,第二天还特来探望,盛意拳拳,感人至深。
在为结业式举行的招待会上,国营贸易公司总经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认为,“缝纫机修理技术训练班”不但传授了技术,而且为增进中阿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附图片)
图为中国教员和阿尔及利亚学员在一起 柯月霖摄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贸发会议会址变动说明了什么?
卢瑞书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常设机构。它自1964年成立以来,每4年举行一次全体会议。本月初它在日内瓦召开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第二期会议,决定于1983年在加蓬共和国首都利伯维尔举行第六届大会,从而打消了古巴想望已久的由它担任会议东道国的企图。
从表面上看,这不过是一次很平常的会议地址的更动,实际上却反映了一场复杂的政治斗争。
贸发会议的成员国现在已达165个,比联合国的会员国还多。它在国际上,特别是在第三世界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它的总部设在日内瓦。除了成立大会在日内瓦举行外,历届大会轮流在亚、非、拉三大洲召开,上届、即第五届大会是在菲律宾召开的。在第五届贸发会议尚未举行之前,古巴政府曾于1979年3月的一次特别贸发理事会上提出要做第六届大会的东道国,但是由于古巴多年来在拉丁美洲搞地区霸权主义,又支持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越南占领柬埔寨,干涉非洲国家内政,充当莫斯科的走卒,它在国际上早已声名狼藉,因而支持它的邀请者寥寥无几。许多国家表示决不出席在古巴举行的会议。因此,在第五届贸发大会期间,对于下一届大会会址问题上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决定由贸发会议理事会来解决。
但是前两年举行的理事会上仍然对此悬而未决,今年春季召开的第二十二届理事会上,古巴特地派去一名副外长进行游说,力图取得各国支持。结果会上发言支持以哈瓦那为会址的,除苏联和东欧国家外为数极少,古巴的处境十分孤立,不得不要求把会址问题交给下一届理事会去解决。可是,在今年10月的贸发会议理事会上,古巴仍未取得足够的支持。“77国集团”的拉美成员国为了顾全大局,建议把第六届贸发会议的会址让给非洲国家,将来第七届大会再在拉美国家召开。接着,加蓬政府正式提出邀请第六届大会在利伯维尔举行,被一致接受。待本届联合国大会作出正式决定后,加蓬即可着手进行筹备工作。
联合国贸发会议更改会址,虽然是件小事,但通过这件小事,人们看到了人心向背,看到了追随莫斯科的哈瓦那当局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间正在越来越陷于孤立。


第7版()
专栏:

西德巴伐利亚州剪影
李世华
巴伐利亚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大也是最古老的一个州,地处阿尔卑斯山北麓和多瑙河高原。境内山多峰高,河流纵横,风景优美。在绵亘起伏的峰峦中,耸立着中世纪时期修建的800座城堡和宫殿,最负盛名的是中古时期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二世修建的“皇家古堡”,它高10层,全部用一米多高的花岗岩石块砌成。古堡内除宫殿庭苑外,还有教堂、民房、监狱、刑场、兵营、造纸厂、御花园、图书馆……等,共占地20多英亩,是西德古堡中规模最大的一个。
巴伐利亚州人大多数信奉天主教,也有信耶稣教的。州的首府慕尼黑在德语里就是“僧侣之地”的意思,十二世纪初,这里还是一个荒凉的小镇,据说有一批爱尔兰的僧侣到这里来传道,并在这里修寺筑院定居,小镇因而被后人名为慕尼黑。以后各种教派也在巴伐利亚传播开来,教堂和修道院逐步增加到15,000座之多,而慕尼黑也就成了西德宗教的中心。
巴伐利亚州城乡各地有许多中世纪的各种建筑风格不同的教堂和修道院。其中最著名的有:维尔茨堡的圣玛利亚教堂,它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境内最古老的教堂。慕尼黑市的大教堂塔高90米,与一对铜质拱形圆顶相互辉映。教堂里的钟重达8,000公斤。
巴伐利亚州一向被称为德国艺术与文化的沃土。除千姿百态的建筑艺术外,州内还有无数的戏院、歌剧院、画廊和博物馆。首府慕尼黑就是一座艺术和文化的名城。著名的音乐大师、“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就诞生在这里。市内有22座剧院和音乐厅。许多重大的国际性的文化活动常在这里举行。
巴伐利亚州还有许多著名的博物馆。慕尼黑的老绘画陈列馆珍藏着许多文艺复兴时期著名大师的杰作,被誉为世界六大画馆之一。
德意志博物馆是西德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展出各个时期科学技术的最佳产品,展览面积达4万平方米,共分30个馆,参观一次要走16公里的路程。此外,新绘画馆、巴伐利亚国家博物馆、王宫博物馆和石雕陈列馆等也都享有盛名。(附图片)
图为路德维希二世的“皇家古堡”


第7版()
专栏:

英选手道格拉斯获国际乒乓球赛冠军
英格兰乒乓球运动员德·道格拉斯二十二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六人国际乒乓球比赛的决赛中,以二比一打败中国选手梁戈亮夺得冠军。
五个国家的六名优秀运动员参加了这项比赛。他们是:德·道格拉斯和约·希尔顿(英格兰)、梁戈亮(中国)、蒂·克兰帕尔(匈牙利)、安·格鲁巴(波兰)、斯·本格森(瑞典)。比赛分两组进行。获小组前两名的运动员以交叉方式进行半决赛。梁戈亮在第二组中以二比○战胜约·希尔顿,和以二比一战胜蒂·克兰帕尔,在半决赛中以二比一战胜安·格鲁巴后,进入决赛,同获第一组第一名、在半决赛中打败蒂·克兰帕尔的德·道格拉斯对垒。
梁戈亮和德·道格拉斯的比赛,进行得比较激烈。三十岁的梁戈亮首先以二十一比十七拿下第一局。接着以九比二十一输掉第二局。在决定性的第三局中,梁戈亮曾以十四比二十落后六分,但他仍奋力猛追,连扳五分,最后以二分之差失败。


第7版()
专栏:

八一队在泰国国王杯足球赛失利
中国八一足球队在泰国国王杯足球赛半决赛中负一场,平一场,失去了争夺冠军的机会,将与波兰队争夺第三、四名。
从本月十八日结束的预赛产生出来的两个小组的第一、二名,在半决赛中用交叉赛办法进行争夺战,即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队对中国八一队,泰国一队对波兰队。连踢两场决胜负。
本月二十日,八一队与朝鲜队的第一场比赛中,由于朝鲜队攻势猛烈,八一队技术发挥得较差,朝鲜队最后以二比零获胜。
二十二日晚,八一队再战朝鲜队,在九十分钟的争夺中,八一队虽攻势不衰,但临门一脚功夫欠佳,数次射门不破,因而以零比零平局告终。八一队以总分零比二负于朝鲜队。
另两场比赛在波兰队和泰国一队之间进行。在二十日的第一场比赛中,由于泰国一队人盯人防守和快速进攻的战术较成功,结果以二比零告捷。波兰队在二十二日第二场比赛中大脚长传技术发挥得较好,以一比零得胜。泰国队和波兰队赛两场的总比分是二比一,泰国一队获胜。(据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加拿大发现稀有的印第安人陶罐
据加拿大安大略皇家博物馆宣布,一位潜水员不久前在圣·劳伦斯河发现了两个稀有的印第安人的完整陶罐。
这两个陶罐一大一小,较小的罐装在较大的罐里。考古学家根据陶罐的装饰和形状,鉴定它们是公元700年左右的制品,已经在水下“不可思议地”埋藏了一千多年。
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现印第安人使用的器皿的碎片虽然可追溯到公元前约500年,但完整的器皿极少发现。这家博物馆收藏最古老的印第安人器皿是公元500年左右的制品,其它完整的罐子大多数是公元1500年以后的制品,而且总数也只有10多个。(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桑给巴尔修复奴隶城古迹
桑给巴尔土地、建设和住房部最近同联合国人类居住中心签署一项协议,决定保护和修复十八世纪石头奴隶城古迹。
桑给巴尔曾是殖民者在东非贩卖奴隶的中心。奴隶贩子把奴隶从坦噶尼喀边远的地方运到东部港口巴加莫约,然后用船把他们运到桑给巴尔岛,拘留在离桑给巴尔城5公里的石头城里。现在这个石头城的城堡和地窖已变成废墟,但曾经用来捆绑奴隶们的沉重的铁环等物仍然清楚可见。(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英国归还肯尼亚一件出土文物
一块非洲人猿头盖骨的化石10月25日从英国被运回到肯尼亚。
这块头盖骨化石是1948年在肯尼亚的鲁辛格岛发现的。据说是“迄今为止这类化石中最古老的一种”。1949年被借给英国作研究之用。
接运化石回国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理查德·利基在机场说,从1972年以来肯尼亚和英国就归还这块化石曾进行谈判。大英博物馆声称这块化石是赠送的,并已登记在案。但今年初,肯尼亚发现了证明这块化石是借给英国作研究之用的文件。经协商英国方面同意归还这一重要文物。(新华社)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西德发现二百具木乃伊
在西德提宾根大学的地下室里发现了二百具古希腊的木乃伊。这是世界上收集在一起的数量最多的
一批木乃伊。学者们认为,这些木乃伊是生活在公元前一八○○—三○○年埃及贵族的尸体。
(锦)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七千五百万年前的种子
瑞典考古学者不久前在瑞典南部城市克里斯蒂安附近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一些植物种子。经鉴定,这些种子是被一场森林大火的灰烬覆盖而被保存下来的,有七千五百万年的历史。
(丽嫦)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日本发现三万年前石器
日本考古学家,在本州岛的东北部进行发掘工作时,找到了四十八把用石头制造的劳动工具,其中有石铲和石镐。经过学者们的鉴定,这些石制工具是三万年前当时日本列岛上的居民使用的。
(梁)


第7版()
专栏:国际考古

图为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中的雷尼颅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