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要让专业干部在其位能谋其政
  本报评论员
大批具有专业知识和才能的干部选拔进各级领导班子后,如何使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发挥作用,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正确解决。
沈阳市建工局党委选拔专家进入领导班子,真心实意地依靠他们,按照每个人的才能和专长委以重任,尽一切努力支持、帮助他们,为他们创造条件,扫清障碍,使他们能集中精力抓好分管的业务工作,甩开膀子挑重担。这样的单位是不少的,专业干部感到有职有责有权,能够人尽其才,各得其所。
但是,也有相当多的单位、部门,专业干部进了领导班子,感到壮志难酬,心情苦闷。有的有职无权,在其位不能谋其政;有的杂务缠身,专业荒疏;有的兼职太多,整天在会议里打圈子;有的用非所学,用其短而弃其长;有的只能充当摆设,等等。因此,有人认为专业干部进了领导班子简直是一种“牺牲”。这种使用不当、浪费人才的现象,绝不能再继续下去了,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选拔专业干部,要考虑每个对象的发展方向,怎样安排使用最合理,对国家的建设事业和个人的发展最有利。要选拔那些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才能,又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的人充实领导班子,而不要单纯着眼于业务尖子。真正有发展前途的业务尖子,应当鼓励他们在业务上有所建树。要考虑到领导班子的构成。各种岗位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业务性质不同的生产、行政、后勤,就不能使用同样的人才。总之,我们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
对于选拔进领导班子的专业干部,政治上应当信任。要尊重他们的意见,放手让他们大胆处理职权范围以内的事情,在他们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热情有力的帮助和支持。兼职过多,并不等于政治上的信任,看上去可能挺光彩,实际上是害了他们。
领导干部的职务不能是终身制,专业干部更应当实行任期制。这既可避免因长期任职而业务荒疏,又可使更多有才能的人有机会参加管理,施展抱负。应当建立独立的生产指挥、技术质量、经营管理系统,每个系统权限清楚,职责分明,党委只管大政方针,不应干涉具体业务。原有的体制、机构、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四化需要的,应当逐步改革,使其更加完善、合理。这样,才能保证专业干部在其位能谋其政,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才能,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多贡献,他们自己也可以在工作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加智慧,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第3版()
专栏:

创造条件 用其所长
  沈阳建工局合理发挥专家的领导作用
本报讯 记者李新彦报道:沈阳市建筑工程局1978年以来选拔了121名有干劲、懂生产、懂技术、会管理的专家内行充实各级领导班子,并尽力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聪明才智。
建工局调整后的领导班子发生了可喜的变化。8名正副局长基本上都熟悉生产,3名有工程师职称,其中2名是高级工程师;所属6个县团级单位的领导成员中,内行的占72.8%;队、厂、站一级的领导干部中,内行的达到90%。初步形成了以经理为首的生产指挥系统,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以总会计师为首的经营管理系统,推动了全局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开展。1979年全局提前两个月完成了全年生产计划,在辽宁省同行业工程质量评比中,取得了土建、安装、构件三项第一名。1980年,全局工作量、竣工面积,不但完成了年计划,而且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11%,其他各项经济技术指标也都超额完成了计划。今年1至9月,工程质量和建设速度又有提高,工作量已完成年计划的88%,竣工面积已完成年计划的97%。对比前后变化,群众赞扬说:“这是内行当家的结果。”
沈阳市建工局党委经过细心考察了解,根据每个技术干部的特点安排他们的工作,把那些既有专长又有组织领导才能的专家,选拔到党政和生产领导岗位上来。全局有9名专家担任了一、二把手,有7名主管生产、技术、经营方面的工作。他们在其位谋其政,有职有权,尽职尽责,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对那些学有专长,但不擅长做领导工作的技术干部,就安排到适当的专业岗位上,使之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为了更好地发挥技术干部的专长,防止他们“职务升、业务扔”,从精通技术的专家变为“样样通,样样松”,建工局党委在提拔技术干部时,一般不让他们身兼数职,而是让他们集中精力抓好分管的本职业务。
对选拔上来担任了领导职务的技术干部,建工局党委一方面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做好重视科学技术、尊重科技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为技术干部的锻炼成长扫除障碍;发现无理顶撞科技干部的现象就严肃处理,为专家撑腰。另一方面又注意做好技术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勉励他们甩开膀子挑重担。对他们提出的意见和要求认真对待,特别是合理化建议坚决采纳。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从而使这些走上领导岗位的技术干部,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支持下迅速锻炼成长起来。


第3版()
专栏:杂谈

  “驰骋边疆多壮志”
  ——二谈学习彭加木
  罗荣兴
1965年,郭沫若同志赋诗赞彭加木,其中有“驰骋边疆多壮志”之句,赞扬他的战斗风格。
古人说:“志当存高远”;“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彭加木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首先是因为他胸有“壮志”:决心把祖国的边疆建设成科研工作的乐园。
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条件,在我国辽阔的国土上,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不平衡,科学事业集中在少数几个沿海大城市。广大的边疆地区,有无数待开发的自然资源,有许多急需解决的工农牧业发展问题,等待着我们的科技人员去研究、探讨。边疆的草原、森林、沙漠、高原、冰川等等,也正是不少学科的研究对象,远离这些对象搞研究,无异雾中看花。当然,边疆的生活是苦的,研究工作的条件是差的。这一方面需要有关部门制定合理的政策,鼓励人们到那里去;另一方面,更需要象彭加木这样的有志者,“具有从荒野中踏出一条道路的勇气”,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艰辛的劳动改变那里的条件。
彭加木在边疆纵横驰骋二十多年,足迹遍及十多个省区,为建设边疆乐园作出了贡献。愿更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象彭加木那样,“驰骋边疆多壮志”!


第3版()
专栏:

  “病友之家”
——记“模范军医”吕士才生前所在的长征医院
“模范军医”吕士才生前所在的上海长征医院,每天要诊治数千名病人,其中95%是地方人民群众。医护人员以吕士才为榜样,全心全意地为伤病员服务,许多群众把这个医院誉为“病友之家”。
长征医院的急诊量每天500多人次,医护人员人手紧张,但他们说:“急诊室就要在‘急’字上下功夫,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办好急诊室。”一天中午开饭时,一所中学送来13名被压伤的学生,当医院放出紧急抢救的广播后,正在食堂里就餐和下班走在路上的医护人员急忙往回返,在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有40多名医护人员赶到急诊室,在领导的统一指挥下,经过一个多小时的紧张抢救,13名学生安然脱险。
病房的医护人员象对待亲人那样,精心服侍每一个病人。今年5月,一位厌氧菌感染造成脓胸并伴有癫痫持续发作的女病人被收进病房后,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臭气熏人,同房的病人都要求调房。但护士郭凤英、王桂芹却不怕脏,不嫌臭,给这个病人从头到脚洗了一个多小时。以后每个班次的护士都坚持给病人擦洗、定时翻身和更换引流瓶、导尿管。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护理和治疗,病情逐渐好转,使原来要求调房的病人不再嫌弃她了,并十分感动地对护士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你们做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精神实在感人,真不愧是吕士才生前所在的单位。”
“开设家庭病床,当好义务医生”,这是长征医院学习吕士才的一个重要内容。仅门诊部一年内就利用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上门送医送药170多人次。吕士才生前所在的骨科的同志,去年以来开设了47张家庭病床,为这些不能住院的骨折、截肢病人送医送药上门。
“疑难病人,来者不拒,全力救治”,这是长征医院提出的响亮口号。有的教授说:“我们医院的大门,什么时候都要为人民群众敞开。对疑难病患者,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有一个患颈段脊髓肿瘤的病人,下肢完全瘫痪,大小便失禁,几个医院都不收治,最后从外地专程来到长征医院。脑外科的同志明知收治这样的病人会担风险,但他们想到病人的痛苦,毅然将病人收进病房,经过认真检查,周密制定治疗方案,成功地进行了手术,仅两周时间病人就痊愈出院了。他回家后给医院写信说:“在我走投无路、悲观失望的时候,吕士才生前所在医院给了我希望,使我得救了。”
近几年来,长征医院在改善服务态度的同时,大力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脑外科对重型颅脑伤采取第一次清醒期手术,使死亡率下降到5%以下。泌尿科和上海中心血站研究肾离体保存成功,填补了国内医学上的空白。口腔科运用吕士才生前教给的小血管缝合技术,用游离皮瓣进行全舌再造成功,是国内首创。他们为解决伤残病人面部凹陷,与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研究成功国产医用注射型室温硫化硅橡胶,为我国医用高分子材料填补了一项空白。骨科环锯法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取得成功。这些新技术在临床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医疗质量。
本报记者 刘时平 本报通讯员 何衍善 周松耐


第3版()
专栏:科学知识

  太阳射电爆发是怎么回事?
10月12日我国紫金山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都先后观测到特大的太阳射电爆发,历时两个多小时,使地球的电离层受到严重骚扰,短波通讯中断。太阳射电爆发是怎么一回事呢?
来自太阳的无线电波,简称太阳射电。太阳射电包含有多种成分,最基本的成分称为“宁静射电”,强度相当稳定,基本上不随时间变化。一般认为这种热电波起源于太阳大气中的辐射。太阳射电中还有一种叫做“缓变射电”,它的变化幅度也不大。“射电爆发”则是太阳射电中特别引人注意的成分。它往往是突然发生的,变化很剧烈、很迅速,辐射强度非常大,甚至能超过宁静射电强度的1,000万倍。当太阳上有比较大的黑子群或大耀斑出现时,往往伴随有大的射电爆发。
在太阳射电爆发的时候,太阳辐射的紫外线、X射线与高能粒子流也大为增强。而当这些增强的辐射物抵达地球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地球物理效应,比如磁爆、极光与电讯干扰等。我们的无线电通讯(特别是短波通讯)的传递条件是随着高空电离层的状态和高度而定的。当大量紫外线与X射线射到电离层低层时,便大量吸收通过它的无线电波,导致在太阳光照射的半球上电波讯号严重衰退,甚至完全消失。
由于太阳发射的高能粒子流通常在射电爆发以后几小时才能到达地球,因此,在发现射电大爆发或大耀斑后,立即发出警报,对于通讯连络、宇宙航行和空间研究是有一定的实用价值的。
张敏


第3版()
专栏:为了下一代

  为千百万小读者说几句话
  《中国少年报》编辑部
两年多来,我们收到许多小朋友写给本报“知心姐姐”的告急信,他们在信里说:“每天一大堆作业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没有玩的时间,也没有星期天。”“我常常感到头疼,身体消瘦了。”“请爱惜我们这些祖国的幼苗吧!”有的信封上还粘了鸡毛,表示“十万火急”。
许多家长也心疼地说:“我们在晚上要为孩子伴读,给他们解难题,甚至代做作业。否则,他们不知何时才能睡觉!这样下去,孩子的身体怎么受得了!”
我们对学生负担过重问题多次作过调查,写了情况报告,在《中国少年报》上刊登孩子们的来信,并介绍了一些学校减轻学生负担的好经验,向教育部门、学校校长和老师们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
要求睡眠和休息,这是一个孩子起码的需要,为什么竟成了老大难问题,几年也解决不了呢?
我们认为,这要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上找原因。
社会上有一种看法:学生分数高,升学率高,便是教育质量高。于是,出现了上面层层抓统考,学校给孩子多补课,多出题,多练习的现象。分数、升学率名列前茅的,学校和老师得奖励;排列居后者,脸上无光,备受埋怨。一部分家长也用发奖金加打骂的方法来督促孩子争好分数。以上这些因素,加上教材、师资等因素,沉重的负担就落到了孩子身上。
“奔重点学校才有前途”,这是又一根无形的棍棒,驱赶着一大批学生、老师和家长,向重点中学、重点小学、甚至重点幼儿园直奔。一个七岁的孩子在入学考试时异常紧张,他说:“我考不上重点小学,就考不上重点中学,更考不上大学,将来就只好去当待业青年了。”孩子的言行反映了社会上人们的思想,似乎只有进重点学校、升大学才有出路。
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孩子成了分数的奴隶。他们没有时间看课外书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也不愿意参加少先队活动和公益劳动,有的家长怕耽误学习也不让他们参加。在社会上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有些孩子盲目羡慕外国,缺乏理想志气,不关心集体,不愿意在学习上帮助别人,生怕别人超过自己。
虽然有少数学生的分数高了,考上了重点中学,但是由于他们靠临时突击、死记硬背,学习的基础并不牢。他们的理解力差,分析能力低,入学不久,其中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就降下来了。
还有不少学生,则被沉重的功课压怕了。有的失去学习兴趣,认为“上学是最苦最苦的事!”有的孩子问奶奶说:“我什么时候能象您一样退休呀?”为了提高升学率,有的学校不让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进毕业班。有的学校竟出现了连续留级五年的学生,被称为“长胡子的小学生”。
这样片面地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为害甚大。教育领导部门、做父母的、做师长的以及所有的少年儿童工作者,都应当想一想: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
我们的目标是要建设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我们要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培养这样的一代新人,我们应该从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


第3版()
专栏:

  希望多一点这样的“启蒙老师”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杨乐
人到中年,回首往事,孩提时代的启蒙老师是忘不了的。在我的启蒙老师中,《中国少年报》就令人怀念。这里仅举几例。
1949年秋天,当时我正上小学六年级,是新中国的第一批少年儿童队员。两年后,队报——《中国少年报》诞生了,我积攒下零用钱,一期不差地订阅报纸,成为她的第一批小读者。每当一拿到报纸,我就津津有味地看个没完,连一个小插图也不放过。在小队读报时,我和小伙伴们都抢着发言,畅谈感想。
抗美援朝期间,我从《中国少年报》上读到了志愿军叔叔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受到很大的鼓舞。印象最深的是年轻的空军飞行员击落美国飞机的故事,我从他们的英雄事迹中得到启迪,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精神。正是在那个时候,我在代数上花的工夫多一些,遇到比较困难的题也能攻破它。但几何有些差距,遇到难题,有时就做不出来了。我一想到他们的英雄事迹,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我还清晰地记得,《中国少年报》上《动脑筋爷爷》、《老博士信箱》专栏,经常刊登一些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它象春风吹开了我心灵的门窗,开拓了我的视野,启发了我的学习兴趣,唤起了我对理想的憧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文化知识的追求。《中国少年报》帮助我张开了理想的翅膀!
在《中国少年报》创刊三十周年的时候,我热烈地祝贺她!同时希望祖国多一点象她这样的少年儿童的“启蒙老师”。


第3版()
专栏:

  我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中国少年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报——《中国少年报》,创刊于1951年11月5日,它的前身是《中国儿童》和《中国少年儿童》。1960年11月17日,全国性中年级儿童报纸《新少年报》与它合刊;1966年8月17日被迫停刊,粉碎“四人帮”后,于1978年11月1日复刊。
《中国少年报》是一份四开小报,每周出一期。读者对象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兼顾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创刊时发行量为9万份,目前最高发行数为1,124万份。
该报有几个深受孩子们欢迎的专栏。《小虎子》是一个活生生的新中国儿童的典型;《小灵通》是一个报道新闻的小记者形象;《动脑筋爷爷》是小读者的科学顾问;《知心姐姐》是一个少先队辅导员的形象。这4个人物虽然是虚构的,但孩子们都把他们当做心爱的良师益友。


第3版()
专栏:

拉萨市少年宫正式开放
拉萨市少年宫于国庆节正式开放。
这个新建成的少年宫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宫内设有音乐厅、图书室、阅览室、科技讲座室、乒乓球室、棋艺室等。今后还将在宫内修建篮球场、儿童游艺场等文体设施。
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党政部门以及一些群众团体,向少年宫赠送了儿童读物、文体器材。上海市有关单位发来贺电,并赠送各种乐器、图书和玩具。


第3版()
专栏:

北京举办儿童器材展销会
本报讯 北京市文体百货工业公司和北京市文化用品公司联合举办的儿童器材展销会于10月23日在北京工人体育场开幕。这次展销会共展出了北京市生产的儿童游艺器械、用品68种,乐器22种。11个省市的300多位代表,前来为儿童选购游艺器械。展销会上的展品大部分是新设计、制造的。


第3版()
专栏:

  锦西县举办科学育儿讲座
辽宁省锦西县托幼办公室的同志深入基层,举办科学育儿讲座,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个办公室自去年成立以来,利用办幼儿教师训练班、报告会等形式,先后为幼儿教师、私人办的托儿所的保育人员讲了10课,听众千余人次,促进了托幼工作。


第3版()
专栏:

西安儿童艺术剧院成立
最近,原陕西省西安市歌舞剧团改建为西安儿童艺术剧院。这是继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之后,全国成立的第三个专门为孩子们服务的戏剧艺术团体。


第3版()
专栏:

《中国少年报》社每天收到大量来信来稿。这是编辑部的同志在分发来件。 邵炎摄


第3版()
专栏:

四川省宜宾化工厂工程师曾向东,在设计金属阳极电解槽硅整流集中控制台时充分利用改造旧设备、旧材料,节约资金30多万元。
新华社记者 熊汝清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