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解开了手脚以后
——山西省左云县农村经济发展调查
本报记者 商恺
以贫穷落后著名的左云县,近两年来,农村经济迅速发展。1980年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比1978年增长了1.22倍;人均分配171元,比1978年增加了两倍。如果加上社员的家庭副业收入,人均达到220元左右。个别生产队冒了尖,人均分配在千元以上。今年秋粮尚未收打完毕,仅工副业一项,1至7月收入已达2,000万元。预计年终分配会大大超过去年。记者最近访问了左云县,所到之处,只见生产欣欣向荣,社员生活逐步提高。
违背自然规律的历史教训
左云县属山西省西北部黄土丘陵地带,地势高寒,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土地瘠薄,在历史上就是个穷地方。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初期,第一次解放了生产力,农村经济曾一度出现了较快的发展。从那以后,历经波折,“左”的一套把群众的手脚束缚得紧紧的。全县八万多农业人口,年年只在70万亩土地上种粮。可是全县粮食亩产一直在百斤上下徘徊。因此,二十几年来,左云县的人民一直是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
对左云长期贫穷落后的面貌,上级领导不是下来调查研究,帮助寻求发展生产的门路,而是接连不断地批评干部群众的所谓“右倾保守思想”。多次要“解剖”左云。所谓“解剖”,就是在大型会上,对左云县委的指导思想进行分析批判,以“端正”左云的方针路线。县委也要在大会上进行自我批评和检讨。当时的左云县委,在下有群众要粮吃、上有领导要“解剖”的双重压力下,只好硬着头皮大搞黄土搬家式的农田基本建设。1976至1978年的三年中,出动了全县的劳力,在农田周围打土板墙。这种土板墙高1.5米,厚0.5米,说它可以“保土保水保肥,防风防沙防霜冻”。实践证明许多是无效劳动。据统计,三年所打土板墙的总长度为1,500公里。今天在左云县境,还可以看到土板墙的残垣断壁。总之,那些年群众要干的不让干,群众不愿干的偏让干。县委书记卢功勋感慨地说:“当年干了多少蠢事啊!”
1978年继续投入大批劳力打土墙,化肥的施用量也比往年增一倍,实指望来个大丰收。没料到这一年偏偏遇上大旱,粮食不但没有增产,反而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后来县委背着上级抓了一下副业,增加了一点收入,年终人均分配才勉强达到57元,但是扣除口粮钱以后,全县尚有一半以上的生产队没有分配到一分现款。县长仝勇回忆说:“当时人无吃粮畜无草,集体生产无资金,真是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在失望之余,他们开始思考:只举大寨“一杆旗”,只念大寨“一本经”的做法对吗?难道左云就不能自己找到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吗?
解放思想发挥优势
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县委的思想解放了,他们深入实际考察,总结历史经验,重新认识左云,探索由穷变富的道路。县委公开为过去因搞工副业受批判的干部平反恢复名誉,并提出敢于一手抓粮,一手抓钱;敢于让副业收入超过农业;敢于让部分生产队和社员先富起来。这些号召鼓舞了8万人民。
这个县土地广阔,人均耕地8.5亩,另外还有很多荒山荒坡,这是第一个优势。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单一抓粮,打乱了农林牧的合理布局,其他经营几乎全部丢光。1979年春天,县委首先提出全面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辟致富的门路,大量植树种草,发展林牧业,提倡社员家家养猪、养羊、养兔、养鸡,不加限制。从粮田中拨出20%的土地,扩大油料作物——胡麻的种植面积。胡麻在这个县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它根系深,茎秆低,纤维多,耐旱抗风能力强;特别是这个县土壤的含钾量丰富,可供给它充足的营养。所以,种植胡麻,既能充分利用广阔土地,又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1980年,胡麻种植面积16万多亩,价值300多万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35.3%,油料加工以后的胡麻麸子和油渣饼,还可作猪牛羊的饲料。
地下资源丰富,是这个县的第二个优势。全县地下煤的储量达10亿吨,而且煤质好,煤层浅,由于它散布于大同煤田的边沿,国营大矿不好开采,这就给社队集体开办小煤窑发展工副业,准备了条件。左云开办小煤窑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长期以来,一直把发展工副业当作“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来批判,这一优势长期没有发挥,正象群众说的,是“锁着宝库啃山头,端着金碗讨饭吃”。县委突破了搞工副业的劳力不得超过5%的限制,积极支持各社队开办小煤窑。
由于地下煤炭资源分布不平衡,有的生产队地下有煤,有的无煤,如果不统筹兼顾,很易引起纠纷,为此县有关部门首先对煤窑的布点作了调整和规划,社社都参加,队队出劳力,这既避免了盲目竞争,破坏资源;又使没有煤炭资源的社队也能受益。在劳力配备上,坚持以专业采煤队为主,结合农闲多上,农忙少上的原则,搞工副业的劳力,常年能稳定在18%左右。保证了农业,也满足了工副业的需要。两年多来,全县社队开办的小煤窑已由1978年的14座增加到44座,1980年总产量达到163万吨。各社队还组织了运输队,办起了砖瓦窑、石灰窑、瓷窑以及各种作坊。1980年,集体工副业收入达到了1,548万元,占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的56.5%,比1976年增长了3.7倍。
这个县从本地实际出发,发挥胡麻和煤炭两个优势,使社员增加了收入,为生产积累了资金。长期陷于停滞状态的粮食生产获得了发展。1979和1980两年,从社队集体经济的积累中,给予农林牧三业的投资即达72.8万元。扩大了水利建设,购置了大批化肥农药和各种农用机械,并加强了农业科学研究。1980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6,130万斤,做到自给有余,林牧业也都得到了发展。


第2版()
专栏:

  加强组织领导 严格执行政策
  山东省要求各地尽快收购棉花
本报讯 记者贾建舟报道:山东省人民政府针对今年棉花又是一个大丰收的形势,要求棉区各地加强领导,尽快把应收的棉花收购上来。
山东省去年皮棉总产突破1,000万担,今年又获丰收。棉花收购进入旺季以来,日收购量一直保持在20万担左右。截止10月23日,全省已超额完成了今年530万担的收购计划。形势之好是历史上所没有的。但是在收购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有:由于包产、包干到户的比重较大,社员分散售棉的数量增加,棉农售棉排长队;部分社员把棉花留在手里等待观望,有的到市场上卖高价;由于干旱,今年棉花衣分率低,影响棉农收入,给收购工作也带来困难。针对这些情况,山东省人民政府要求各地继续抓好棉花收购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棉区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棉花收购领导小组,专门研究解决棉花收购中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二、严格执行政策。特别注意教育有关部门和社队干部,不准以任何借口克扣社员的售棉款。集体必要的扣留,必须待收购基本结束后,与社员民主协商解决。要教育收购人员努力改善服务态度,严格执行政策,不准压级压价或抬级抬价。棉花超购加价款,仍按国务院和省有关规定,及时结算支付。三、改善收购方法,减少棉农等售时间。四、加强市场管理。工商管理部门必须坚决制止棉花上市,取缔黑市交易。对投机倒把分子,要坚决予以打击;对边界地区,要采取有效管理措施制止棉花外流。


第2版()
专栏:短评

  利用自然先要适应自然
贫穷落后的左云县,在短短两年内开始由穷变富的事迹说明:农业生产的发展,必须适应自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才能取得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效果。
农业上左的指导思想表现之一,就是有些领导干部不看自然条件,凭主观意愿行事。说的是“改天换地”,实际上是引导人们去干蠢事。过去的左云,耗费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在农田周围打土板墙长达1,500公里。这看起来农田建设规模可谓巨大,主观上认为可以“保土保肥,防风防沙防霜冻”;实际上是黄土搬家,搞无效劳动,最后只剩下几堵断壁残垣。这就是不知道适应自然,搞瞎指挥造成的恶果。
左云县的干部和群众,为了摆脱“山穷水尽”的困境,在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指导下,解放思想,调查研究,认识当地自然条件的特点和优势,然后调整农业内部经济结构,解开群众的手脚,让他们充分运用自己的智能和经验,广开致富的门路,全县经济面貌迅速改观。比如,根据当地气候干旱多风和土壤含钾丰富的情况,恢复和扩大传统作物胡麻,就把广阔的土地利用起来了。胡麻增产,为扩大再生产积累了资金,为发展牲畜增加了饲料,为改善生产条件开辟了财源,一举多得。其他如植树种草,养畜养禽,开办小煤窑等等,都是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有效措施,因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左云的实践说明,只要认真执行党在三中全会以来制定的方针、政策,查明情况,看准当地的优势,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哪怕是自然条件较差、经济贫穷落后的地方,也可以把农村经济搞活搞富。


第2版()
专栏:

  邯郸郊区农民在市内办影剧院
本报讯 河北省邯郸市内又一座由农民投资上百万元修建的大型影剧院——光明影剧院,开始接待观众。邯郸市内目前已建成和正在施工的农民投资建设的影剧院共有8处,其中大型影剧院5个,大型电影院一个,小型影剧院两个。
这个市的领导和文化部门认为,农民在城市办影剧院有四个好处:一可较快地增加城区娱乐场所,满足城市人民文化生活需要;二能挖掘农村资金潜力。近几年来,由于多种经营的发展,郊区农村逐渐富裕起来,仅市内和靠近市区的15个大队,现金积累平均在50万元以上,最多的达150万元;三可解决地少劳力多的菜农就业问题。这8个影剧院全部建成后,可以为8个大队和生产队安排300多名劳力;四是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北关电影院自今年4月份对外开放以来,到9月底已获纯收入2.2万多元。
邯郸市发动郊区社队在市内办影剧院的过程中,始终注意由城市规划部门和文化部门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做到布点合理。在影剧院的设计、建筑上给予指导,使其符合城市的要求。演出都由文化部门统一安排指导。管理、技术、服务等人员也统一进行培训。
           韩连璧 卢庆昌


第2版()
专栏:

满足农民学用农业科技的要求加快发展农业
  农业部新增八项重点示范推广项目
本报讯 为了加强技术推广工作,满足群众学科学用科学、加快农业发展的要求,农业部在去年制订的19项农业科技重点示范推广项目的基础上,又增加8个推广项目。
这8个项目是:粳型水稻杂交种“黎优57”、玉米单交种“京早7号”、高产抗病甘薯品种“徐薯18”、棉花抗枯萎病高产新品种“86—1”、甘蔗新品种“桂糖10号”、长江中下游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细绿萍快速繁殖技术、山东省土壤速效锌普查和施锌肥技术。
以上项目,都是荣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二等奖的科研成果,一般都具有技术可靠,经济合理,投资小、见效快、收益大的特点。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

  “秧套稻”是一项栽培新技术
农业部颁布的1980年全国农牧业科研成果技术改进奖项目中,秧套稻栽培技术名列最前(见10月8日本报第三版)。什么是“秧套稻”?它有哪些特点?
“秧套稻”就是在后季水稻秧田的秧沟栽插杂交稻。江苏套栽的方式主要一种是窄板沟套式。这种方式的秧板宽1.8—2尺,沟宽0.6—0.8尺,在秧沟两侧套栽两行杂交稻。拔秧后的秧板,有的休闲,有的栽一行大苗。
“秧套稻”具有充分利用空间和光能、改善秧田小气候、合理组成生态体系、争季节早栽早熟、发挥边际优势等优点。据江苏省三年示范推广,这项新技术不论在平原或山区,都显示了增产稳产作用,一般比拔秧后栽插的每亩多产二、三百斤。
“秧套稻”1977年在江苏江宁、江都等县开始试验。次年省、地、县水稻技术人员参观了江都宗村公社后季秧田套种的杂交稻。在典型经验示范下,这项技术得到迅速推广,面积达13.7万亩。1979年全省发展到35万亩,占后季稻秧田的15%左右。1980年“秧套稻”由淮河以南推广到淮河以北。这年,浙江、湖南、江西、安徽等省也试验示范了这项栽培技术。
齐向农


第2版()
专栏:

  遂溪建成利用海水造肥工程
本报讯 广东省在遂溪县建成一处利用海水造肥的工程,已在近期正式抽水启用,效果良好。
海水中含有大量的钠、镁等化学元素,用海水沤制肥料施于稻谷、薯类、甘蔗、花生等作物均可获得较大增产,遂溪县农民历来有使用海水沤肥的习惯,即使离海较远的村庄社员也常常往返数十里挑回海水使用。这项工程全长28.4里,从港门埠延伸到北坡圩边,途中分别建了4个蓄水池和3台加压设备。社员们可以在附近的蓄水池挑到海水,港门、北坡两公社的大部分农田及城月、杨柑、乌塘等公社的部分土地均可受益。这个县将继续把输水管道逐步延伸到其他公社,扩大受益范围。


第2版()
专栏:农业知识小品

  鹿驰原野
  蔡远福
鹿体态玲珑清秀,皮色斑斓雅洁,十分招人喜爱。我国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人民,很早就懂得养鹿。据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的白鹿洞洞志记载,唐朝李渤养的一只白鹿训练有素,将袋与钱系在鹿角上,它能到星子县城替主人购买书纸笔墨,投寄书信。
鹿是一种“家野不分”的食草反刍偶蹄类动物。在冰原上乱跑的是野驯鹿,被人们收养就成家驯鹿了。鄂温克人养的驯鹿,平时任其在山野中自由觅食活动,需要时才召来役用或食用。鹿反刍象牛,善跑象马,还象猪一样爱在泥水中“打溺”。有趣的是,它们具有保存种族的遗传习性,一旦发觉敌害,全群立即逃奔,并把尾巴竖起,露出下面的白色,好象挂着一面小白旗。这是它们的一种联络信号,使后继者不致于迷失方向,跑乱了套。更奇特的是,每当落叶满地的时节,大老远就能听见山谷里牡鹿的战歌。那些争夺配偶的牡鹿,吼叫着在一起恶斗,经过多次的挑战、较量、淘汰,最后胜利者占有雌鹿,进行一年一度的配偶活动,而失败者只能站在远处观看。这种自然选配法使得新生小鹿几乎都是具有优良血统的最强者的种。
人间自古就有“鹿身百宝”之说。许多雄性鹿科动物的额上长有一对分杈的实角,每年脱落一次后又逐渐长出幼角,幼角外面裹着一层天鹅绒状的茸皮。这种尚未骨化的幼角就是鹿茸,为鹿身上的精华。最常见的鹿茸,按鹿种分为花鹿茸、马鹿茸;按茸型分为花二杠、花三杈、花再生、花初角茸等;按取茸方式与加工方法又分为锯茸、砍头茸、带血茸、排血茸。由于梅花鹿和马鹿已进行人工饲养,故其产茸量较高。梅花鹿的一等二杠茸每斤价值688元,一斤马鹿茸最少也卖380元。鹿茸为我国传统名贵中药,可强身健脑、滋阳补肾、防治神经衰弱和各种虚弱症。此外,骨化了的鹿角可制做装饰品;鹿脯一向是宴席佳珍;鹿皮是制革工业的优质原料;鹿尾、鞭、筋、胎、内脏都是滋补强身之良药;鹿血、肾、脑、髓、花盘等也是制药的原料。由此可见,保护并发展鹿资源,是大有好处的。
(李锡武 插图)
(附图片)


第2版()
专栏:通讯

  井冈山上一农家
距离江西宁冈县城17里地,有个圳上村。人们说,这几年村子旺气着呢,有一户老俩口,不但不吃“五保”,去年还花了4,000多元钱盖了一栋12间青砖青瓦的二层楼房。县里的一位同志说:“您信不信吧,老人还订着一份《光明日报》、三份杂志哩!每天一边放牧鸭群,一边阅读报纸杂志,学习蛮认真。”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专程访问了这二位老人。
从宁冈县城出发,乘车东行十几分钟到了圳上村。正逢赶墟,一同来的同志说:“注意一下,看看何大妈在不在墟上?”果然在人丛中认出了何大妈。听说要访问她家,大妈同我们攀谈起来:“大妈,您今天鸭蛋卖了多少钱?”“不多,20元钱”,“家里养了多少鸭?”“80多只”,“一天下多少蛋?”“50多个”。同行的那位同志算着:“一角三一个鸭蛋,五十个是六元五角,加零头一天收入7元左右”。我说:“大妈,您鸭蛋收入不少呵!”大妈嘿嘿笑着。到了村里看见一栋崭新的瓦房,这就是大妈的新房。一位朴朴实实的老农站在门前迎接我们,“这就是何妹,何大伯。”大伯伸出双手,亲热地跟我握着。然后带我们观看了他的新房,新房与旧房之间是一块桔园,柑桔果实累累,旧房后面修竹茂盛。大伯、大妈还健步带我们登上一个高坡,坡上有一块不大的自留地,种着柑桔、梨树和红薯。
在桔园里坐下来,大妈张罗着要给我们煮鸡蛋,我们拉住不让煮。何大伯连忙在树上摘着桔子让我们尝,我们谈了起来。
“哇啥哩,我要哇三中全会政策好。”
“好在哪里?”
“老俵种地有了自主权。比如说前几年,我在自留地上种了5分柑桔,硬不让种。我对干部说,‘就象你送我一只鸡,我是炒吃、炖吃,由我作主,自留地分给我,还要管我种啥作物’?”
“这句话闯大祸了,大队开会点名批判我,柑桔收到队上去了,经济作物不能种了,果树不能种了,鸭不让放,鸡不让养了,干活冒得劲,生活真难熬。”
“这几年政策好了,我们家有60多棵桔树,现有22棵结桔子,少说也有2,000多斤,一年收入800多元,除自己吃、送人,也能卖六七百元钱;80多只鸭,光卖蛋就收入八九百元;喂了4头猪,2头大的2头小的,卖了
2头,收入400多元;一棵结果的梨树,去年大年收了600斤梨,今年小年冒收啥哩,平均每年能得几十元钱;承包了6亩田,十多岁外甥帮着做,今年冒讲科学,肥下多了,只打了4,000多斤谷子,除了征购,还剩3,800多斤;养了30多只鸡,10多只下蛋,鸡蛋留着自己吃;外甥农闲帮窑上做瓦,还能得百把二百元钱……”
“全年总收入在二千六七百元哩,加上外甥,人均收入也有900元左右吧?”“差不离”。
接着,何大伯又兴奋地告诉我们:“最近落实山林政策,听说还要分自留山、责任山啦!”“那您日子过得更火红罗?”
“是呀,好生活都是党的政策带来的,托党的福,托三中全会的福呵!”
最后我又问了句,“您认识字?听说您订了几份报纸杂志呢?”“我是雇工出身,只上了一年半学,认几个字,报纸对付着看。”何大妈见我们谈论报纸,立即上屋里提了一个竹篮出来,里面有《光明日报》、《中国柑桔》、《江西科技》等报纸和杂志。我指着这些报纸、杂志问:“大伯,您学习这些干什么?”
何大伯呵呵笑着:“政策咯样好,农活要越做越精,越弄越细,不学点科学哪行!”
本报记者 高新庆


第2版()
专栏:

河南省新乡县广大棉农战胜了今年阴雨、低温等自然灾害,棉花又获好收成。目前,棉农们正积极向国家交售新棉。
          新华社记者 朱广智摄


第2版()
专栏:

吉林通榆县创业大队西民主生产队老大娘雷桂珍今年3月将2个野生丹顶鹤的蛋拾回家孵化出2只鹤雏,她精心饲养,现已长大。
           新华社记者 袁兆义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