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孙中山先生在新加坡的革命活动
李兆乾
新加坡市郊处处鸟语花香,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椰林,一幢幢别墅掩映在绿树丛中。孙中山先生曾经在新加坡从事革命活动的故居,就座落在这十分宁静的郊区。
这个故居名叫晚晴园。园内碧草如茵,鲜花芬芳。中央有一个喷水池,水池后面是一个一米多高的石墩,上面安放着孙中山的铜像。孙中山的住所就在铜像的后面,那是一幢凸字形的二层楼房。
为了纪念孙中山在东南亚进行革命活动,1936年,新加坡华侨对这个住所修葺整新,定名为“孙逸仙别墅”,在这里展出了孙中山在东南亚从事革命活动的史料和遗物,对外开放,供人瞻仰。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被日军占领,孙中山故居曾遭日军蹂躏,室内的孙中山纪念品被毁殆尽。1965年,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拨款重修了孙中山故居,把它辟为中山纪念馆,于1966年重新开放。现在底层室内的墙壁和柱子上悬挂着孙中山的史料图片,但已无孙中山的遗物,只在玻璃柜中陈列着一些当地死难烈士的遗物。楼上是孙中山的办公室和卧室,挂着孙中山的半身画像和身穿军装的全身像,还陈放着一尊孙中山的半身塑像。现在这里为图书馆,存有许多孙中山的革命史料。据说近十多年来,已有许多学者从世界各地来到这里,研究孙中山的革命史迹。
从1906年至1910年,孙中山先后7次来到新加坡,每次都居住在晚晴园,有时长达数月。孙中山在新加坡建立了同盟会新加坡分会,会址就设在晚晴园。他在新加坡期间,夜以继日地辛勤工作,到处讲演,向华侨宣传革命道理,指出革命的目的是为推翻君主专制的腐败清朝政府,摧毁一切陋俗弊政,以建设新的国家。孙中山还教导革命党人,无论做什么,都应按真理去做,这样即使牺牲了还留下荣誉。他主张对罪恶的和不仁不义的事,都应革除。他要求党人不要存心做大官,否则就会失去党员的真精神。
孙中山曾走遍东南亚各地,为起义筹募经费,支援国内蓬勃发展的武装斗争。他还写文章,揭露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路线。1908年,当新加坡革命党人与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时,孙中山亲自组织同盟会重要成员黄兴、林时塽等人前来参加斗争。
孙中山还以“南洋小学生”的笔名在《中兴日报》发表文章,批判改良派。孙中山在东南亚各地建立了许多同盟会分会,创办了进步报刊《中兴日报》等,宣传革命主张。他还培养了大批革命党人,有力地支援了国内武装斗争。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许多革命党人回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民国临时政府的工作。
孙中山在新加坡的革命事迹,至今在东南亚国家的华侨中传颂。每逢孙中山的纪念日,这些国家的华侨纷纷前往新加坡瞻仰孙中山的故居。如今,晚晴园也已成为新加坡的重要名胜,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人。(附图片)
孙中山在新加坡的故居——晚晴园


第7版()
专栏:

孙中山先生两次到曼谷
新华社记者 马胜荣 本报记者 丁好德
沿着曼谷闹市区的耀华力路西行至国泰戏院向南,进入一条约5米宽的小街,这条街北头长约50米的一段,就是1908年孙中山先生来曼谷时,向旅居泰国的华侨发表演说、宣传革命思想的地方。人们为了纪念中山先生在泰国的活动,后来就把这条街称为“演说街”。七十多年过去了,原来简陋的小街已经一改旧貌,当时跟随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的人士也已作古,然而孙中山先生为中国民主革命所作的努力却一直为后人所赞颂。
1905年8月,孙中山先生在日本领导成立了同盟会。三年之后,即1908年,在革命风暴即将到来的前夜,孙中山先生从新加坡来到曼谷。泰国的华侨对中山先生的到来十分高兴,纷纷赶到中国同盟会在曼谷的分会——“中华书报社”欢迎他。中山先生在曼谷停留了10天,经常在“演说街”发表演说,号召华侨参加反对清政府的斗争,并为革命筹集资金。许多华侨听了中山先生的演说,热泪纵横,当即剪辫、献款,场面十分感人。
中山先生十分重视海外华侨的革命热情。早在1903年9月,他就从日本起程,游历欧美,向各地侨胞传播革命思想,中山先生首次访问曼谷是在1905年6月。当时他和当地的华侨取得了密切的联系。一些华侨企业家、侨团组织的负责人,积极在旅泰华侨中宣传孙中山先生的学说。几位著名的华侨民主运动人士还创办了《湄南新报》和《湄南周报》,成为宣传、发动华侨参加推翻清王朝斗争的重要阵地。以后又成立了同盟会的分会“中华书报社”。这些都为中山先生第二次来曼谷宣传革命思想,为辛亥革命筹集资金创造了条件。
由于孙中山先生的积极活动,他的革命思想很快地在泰国华侨人士中传播,并取得了广泛的支持。广大的华侨工人、职员、商人和企业界人士,为了推翻清王朝,挽救中华民族,都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孙中山先生的号召。曼谷的一些企业家和银行界人士都为辛亥革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帮助。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王朝的消息传到泰国后,曼谷和其他城镇的华侨都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市区各地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他们还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会,通宵达旦,盛况空前。


第7版()
专栏:

板门店纪行
人民日报访朝代表团 裴达
从平壤乘汽车南行。一路山明水秀,林茂荫浓,田禾黄绿相间,秋实累累。好一派喜人光景!进入开城,市容整洁开朗,这个“青春之城”满城新兴气象。再往东南,行十余里,山回路转,板门店来到眼前。
板门店早已世界闻名。二十八年前,在这里,美国打破自己历史纪录,第一次低下头来,签署了停战协定。美国将军克拉克在《从多瑙河到鸭绿江》一书中写道:“我执行政府的指示,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第一个在没有获胜的停战书上签字的美国司令官。”这段自嘲的话,至今被人们引为笑柄。
今日板门店仍为世界所注视。在这里,美帝和南朝鲜傀儡依旧坐在被告席上。他们不接受失败的教训,蓄意破坏朝鲜停战协定。到今年8月,他们已违反协定32.4万次。
登上板门阁,纵目观看,不禁想起郭老的诗篇:
板门店里席依然,一线分开两样天。南甸无人成废地,北山有鸟颂丰年。万方视听明而彻,二鬼巡逻往复旋。纸虎鳞伤犹耀武,剧怜自窜火坑边。
1958年10月22日,在平壤庆祝“朝中友好月”的诗人晚会上,中国人民代表团团长郭沫若朗颂这首诗,愤怒谴责美帝分裂朝鲜的罪行,表达了中国人民期望朝鲜早日统一的心情。二十三年又过去了,朝鲜的民族悲剧仍然没有结束。望不断的铁丝网,数不清的美伪军碉堡,把完整的朝鲜国土拦腰切断。在军事分界线南侧,一片荒芜。朝鲜同志告诉我们,那里的居民被赶走了,屋子里的泡菜坛子空空的。门前的九月菊,自灭又自生,花儿在默默开放。它们不知主人是谁,流落在何方。在北边的合作农场里,一位妇女按照当地的风俗,从南方来娘家生下第一个孩子,就回不去了。孩子长到三十岁了,还没有见过父亲的模样。在开城75%的家庭,都有亲人在南方。在全朝鲜,千千万万的人在忍受着骨肉离散的痛苦。诉说的朝鲜同志满腔哀怨,参观的中国战友心情激愤。
旧恨未除,又增新仇。在板门店附近的一个高地上,我们观察了美伪集团的新罪行。他们违反停战协定,在240公里长的分界线南侧,修筑了一条钢筋混凝土障壁。墙高5至6米,底宽10至15米,上宽2至3米,设有大量火力点、监视所和永久碉堡,隔不远就有一个大铁门,可开出重型坦克,墙后面存放着许多军事装备。人民军战士愤怒指出,敌人如此猖狂,是对渴望团聚的全体朝鲜人民的挑战,也是对希望朝鲜统一的世界人民的侮辱!
障壁虽厚,掩不住美伪集团的险恶用心。他们妄图用钢筋水泥永远分裂朝鲜,永远把南方人民禁锢在牢笼之中。可惜这只是痴人梦想!驻军指挥员告诉我们,今年8月14日,南朝鲜伪军第一师团大尉中队长石鼎铉,就是在这个地段,利用巡查的机会,通过障壁来到北方的。我们在平壤,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这位连长。他在记者招待会上讲述了弃暗投明的经过。他生长在南方,1974年应征入伍,上过步兵学校,当上了大尉连长。他家有父母弟妹和妻子,一未遭受当局迫害,二无生活出路之忧。他不满的是全斗焕的黑暗统治,反对的是镇压自己的同胞,希望的是祖国和平统一。他向往北方,因为光明在北方,希望在北方。正义感和民族爱,促使他离别亲人,冒着生命危险投奔到北方。人们从石鼎铉的这一行动,自然联想到南方广大人民的心愿。那些生活无出路的,遭受着残酷迫害的,日夜思念北方亲人的人们,不是比石鼎铉更加向往着北方,更加盼望祖国早日统一吗!这种千万人民的共同意志,正蕴积着日益强大的斗争力量。于无声处听惊雷,笑看障壁水泥堆。墙再厚也挡不住历史的车轮,到头来,它无非象板门店的会场一样,将成为美伪集团失败的见证。
回返平壤途中,夜幕徐徐降临,绚丽景色缓缓隐去。汽车里静静的。驻守板门店的朝鲜战友的话语,又回响在耳边:“请转告中国兄弟和世界人民,统一祖国的斗争虽然艰巨,但是我们在伟大领袖金日成主席号召下,满怀必胜信心,加紧进行建设,做好一切准备,为实现南北联合、建立高丽民主联邦共和国而奋斗。”是的,回想我们参观访问,所到之处,正是这样。大安重型机械综合工厂工人,在开展增产运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把更多更好的设备提供给新建单位,而且准备将来支援南方建设。歧阳灌溉工程第一期五年计划,一年零八个月完成,灌溉区的粮食产量大大提高了。管理所的负责同志对代表团说,我们正在建设更多的水库,祖国实现统一后可供南方农田灌溉,进一步提高南方的农业产量。倍化高等农业专科学校很有成绩,已培养出3,000名技术人材,他们当上了农场管理委员长、管理组长和技术员,为繁荣农村起着骨干作用。校长说,我们一刻也不忘南方的农村青年,希望早一天把农业技术传授给他们,让南方农民也过上幸福生活。在英雄351高地上,驻军指挥员面对敌人哨所,怒斥他们的挑衅行为。他说,我们指战员继承当年勇士们用15分钟夺取高地的革命精神,时刻准备着为完成统一大业而战斗;豺狼本性不改,只要它一露头,就要拧住它的脖子,把它打倒!
祖国要统一,是5,000万朝鲜人民的坚强意志;骨肉要团聚,是南北同胞的共同心愿。这种强烈的意愿,使我们深受感动。9月9日,朝鲜国庆节,我们在平壤牡丹峰体育场,观看了大型团体操表演。精彩节目显示了工业、农业和文教等各条战线的巨大成就。在不断变换的背景图案中,也出现了南北分裂的画面。这时,运动场上男女青年整齐有力的动作,表示着为祖国统一而斗争的坚强意志。忽然,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画面上的军事分界线消失了,朝鲜天空朝日鲜明,三千里江山更加光辉灿烂。一列满载物资的火车,由北方开来,气势轩昂,畅行无阻,直抵南方。顿时,千万观众掌声雷动,全场一片欢腾。朝鲜人民多么迫切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啊!
汽车进入平壤市区,繁华的夜景赏心悦目。少年宫里,孩子们在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大学图书馆内,青年们在专心研究学问;新建居民大楼灯火通明,家家户户欢庆乔迁之喜;万景台剧院演出大型歌舞,台上台下沉浸在欢乐之中;广大职工一天工作之余,度过又一个愉快的夜晚,准备迎接紧张战斗的明天。美丽的首都,英雄的人民,辉煌的成就,美好的生活。我们衷心祝愿:和平幸福之花早日开遍全朝鲜!


第7版()
专栏:

尼日利亚石油工业的明珠
——卡杜纳炼油厂
丹林 冯建伟
为了参观卡杜纳炼油厂,热情的尼日利亚朋友放弃了休息,在一个星期日的上午陪同我们乘飞机从拉各斯飞往北方。从拉各斯到卡杜纳,地面距离约1,000公里,但飞行仅1小时。飞机临近卡杜纳时,凭窗眺望,绿色原野中有一块黄色的斑点显得十分突出。随着飞机下降,黄色的区域愈来愈大,慢慢地呈现出一排排的塔罐,原来这就是我们慕名千里而来的炼油厂。
尼日利亚是非洲最大的原油生产国,目前年产量达1亿多吨。但是,过去尼日利亚生产的原油全部出口,而消费需要的石油制成品则仰赖进口,这是极不合理的。独立后的尼日利亚政府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1965年建立了哈尔科特炼油厂,接着又在1978年建成瓦里炼油厂。尽管这两座工厂的日处理能力已达16万桶,仍不能满足国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因此政府从1975年起就着手研究建立第三座炼油厂的计划。为了促进北方的发展,满足内地市场的需要,政府决定把新的炼油厂建设在远离油田的卡杜纳。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卡杜纳炼油厂。据总经理阿尔哈吉·贝洛先生和技术经理约翰先生介绍,这座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的现代化炼油厂是由日本、荷兰援建的,日处理原油能力为10万桶,总投资5.04亿奈拉(约合8.5亿美元)。从签订建厂合同到设备安装完毕仅用了36个月的时间,全部工作量中82%是由尼日利亚技术人员和工人完成的。尼日利亚朋友们说,卡杜纳炼油厂的建成结束了进口石油制成品的时代,是尼日利亚发展民族经济的里程碑。
工厂有两条生产线,一条提炼尼日利亚原油,另一条提炼进口原油。技术经理约翰先生就这一问题作了解答。他说:从经济效益和提高设备使用率来看,进口部分原油作为原料是合理的。尼日利亚原油质量好,适合于提炼航空油和高级汽车用油,但副产品少,价格高;进口的如委内瑞拉原油,杂质多,价格较低。两种原油配合使用,既可增加副产品,又可使设备利用率达到98%,何况硫磺、石蜡、润滑油、沥青等还是国内市场需要的。
还在工厂设计阶段,就派了15名各种专业的工程师去日本接受为期20个月的培训,随后又派2名计算机工程师和56名技术人员前往日本培训。与此同时,选派400名工人去哈尔科特炼油厂和瓦里炼油厂进行培训和实习。目前全厂1,800名职工(内生产和维修人员1,100人)中,外籍技术人员不到7%,打算三、四年后实现人员完全尼日利亚化。目前,尼日利亚技术人员已掌握了全厂设备联动的启动与停车等关键技术。为了防止有些人学会了技术就走,工厂用扩大职工福利来吸引职工,收到一定效果。
最后,我们在厂方人员陪同下,乘坐排气管有特殊装置的防火汽车参观厂区,所到之处,各种设备和厂房都显得整洁、清新,给人以朝气蓬勃的印象。唯独那终年燃烧的石油气似乎在提醒人们,自然资源还未全部利用,需要继续努力。(附图片)


第7版()
专栏:札记

均势是假 优势是真
笛新
本届联大开会之前,苏联宣传机器发动一场和平攻势,大谈所谓“苏美战略平衡是国际安全的保证”,宣称苏联无意取得对西方的军事优势。《新时代》杂志针对美国写道:“要求占优势并不是为了防御。取得优势——这是侵略意图的标志”。
这家周刊还特地引用勃列日涅夫在苏共二十六大关于苏联“过去和现在都不谋求对另一方的军事优势”的话,以资证明。
但是,莫斯科的这番表白同它一贯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两码事。过去十年来,它的军事投资超过3,500多亿美元,目前仍以4—5%的军费年增长率扩充军备,其结果是使它取得了对西方的常规武器以及战略核武器某些领域的优势。正是在这种情况之下,莫斯科或恫吓威胁,或利用代理人发动侵略战争,或自己公然入侵,推行它的全球侵略扩张政策。
事实早已表明,苏联所追求的并非是什么均势,而是优势。
它所谓要均势以维护国际安全是假,要优势以推行侵略扩张则是千真万确的。
也许,勃列日涅夫和苏联宣传界人士有点健忘,但是据第三世界国家的某一位领导人曾提醒人们注意,正是勃列日涅夫本人,1973年9月在东欧国家高级领导人的一次集会上明确地宣称:“苏联打算在争取同西方和解的同时加强自己的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到八十年代中期……,苏联的力量将壮大到我们能够在同西方打交道方面确立一种独立的优势地位的程度,不必再依赖和解”。
多年来,每当世界舆论揭露苏联的扩军计划和谋求军事优势时,它总是矢口否认,或者反咬一口,说这是人们“强加”给它的。但事实不是在年复一年地证明,莫斯科的所作所为,不就是跟勃列日涅夫的这一番私房话一模一样吗?


第7版()
专栏:

举世关注的淡水问题
顾玉清
目前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或无卫生用水现象,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机构的莫大关注。
现在,淡水短缺现象已从“淡水贵如油”的中东沙漠地带和干旱酷热的非洲大陆,扩展到欧洲以及拉丁美洲。近两年来,印度、巴基斯坦、巴西、澳大利亚和墨西哥等国缺水问题也日趋严重,美国、日本、西德和东欧等国开始感到水源不足,甚至连淡水资源比较丰富的苏联和加拿大的一些地区也受到了缺水的威胁。据估计,全世界60%的地区面临供水不足,四十多个国家都在闹“水荒”。
其中最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以及由于环境污染使许多本来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报废,人类最起码的饮用水变得越来越紧张。有些饮用水因极不符合卫生标准,对人体带来了很大的危害。据世界卫生组织透露,不干净的饮水使全世界约4亿人得了肠胃炎,3,000万人患了河盲症。在每年1,800万死亡的儿童中,约50%的死因与饮水不良有关。
国际卫生组织呼吁,若不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控制污染,饮水中毒的现象将会进一步加剧。
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不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而且对淡水的消耗也相当之大。据计算,制造一辆汽车需要40万公升水,生产1公斤钢需要150公升水,1公斤纸需要700公升水,1公斤合成橡胶需要2,000公升水。
淡水短缺普遍存在,而且还在发展,除了与淡水消耗量有关外,还存在淡水分布很不均衡的问题。世界上有的地区年降水量超过了蒸发量,形成了密集的河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有的地区却终年无雨,沙漠一望无际。可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则是:淡水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在地球的总储水量中,海水占97.5%,淡水仅占2.5%,而且淡水中又有70%是冰,再扣除包含在空气和土壤中的水分,真正可利用的江河水量,估计不超过0.0001%。
水的紧缺程度正迫使世界上许多国家起来采取补救措施。在防治污染方面,一些国家正在研究无公害的化工、造纸、印染、炼钢以及热处理等工艺,有的已经投入使用。
在开发新的水源方面,有的国家采取了开河、凿井的办法,有的国家提出了向南极冰山要水的大胆设想。目前世界上实行得最多的,人们也觉得最有发展前途的办法就是海水淡化。
人口仅100多万,面积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科威特在去年就已建起了3座海水淡化工厂,另一个正在修建中,竣工投产后,四家工厂可日产淡水1.02亿加仑,基本上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