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巴勒斯坦人民的愿望定将实现
安国章
前不久,在地中海东岸发生了持续15天的巴勒斯坦—以色列战争。以色列当局妄图用大规模突袭的办法,一举消灭巴勒斯坦人民抵抗力量,结果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不得不接受停火。虽然以色列和美国仍然顽固地拒绝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却无法否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交战、停火的一方,也无法否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执行停火协议中的权威性。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武装力量单独与以色列侵略者对阵,并挫败了它的可耻阴谋。
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场大规模军事对抗中,赢得军事、政治和外交上的胜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是不可战胜的,是消灭不了的。
1948年以来,以色列依仗美国的支持,以“生存”为借口,不断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侵占了联合国决议划归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土地,迫使400多万巴勒斯坦人背井离乡,颠沛流离,或在以色列军事占领下过着屈辱的生活。巴勒斯坦人民为返回家园、恢复自己的民族权利奋起反抗,展开了顽强的斗争。1964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诞生,斗争有了核心,于是孤立、分散的斗争走上联合统一的道路,武装斗争迅速发展。目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统率下的武装力量已发展到2万多人。
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领导武装斗争同时,还积极开展政治和外交活动,团结广大阿拉伯国家,争取第三世界和一切主持正义国家的支持,愿意通过政治解决途径实现斗争的目标。为公正解决中东问题,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曾于1969年和1974年两次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今年8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又提出一项关于解决中东问题三阶段计划。这一切都充分说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力求寻找一项公正、持久的解决办法,其目的正如阿拉法特主席多次声明的,“不是要摧毁任何国家”,而是要让“巴勒斯坦人享有建立独立国家的权利”。
为此目的,一年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导人多次出访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取得可喜的成果。据统计,目前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已同世界上120多个国家建立联系,在80多个国家和国际机构中设立了办事处或派遣了常驻人员。一些曾对巴勒斯坦解放事业有过不同看法的国家也已改变或正在改变他们的立场。逐步认识到巴勒斯坦问题不是一个难民问题。例如法国已宣布巴勒斯坦人民应拥有自决权;英国外交大臣卡林顿也说:“如果你想解决中东问题,你必须考虑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观点。”欧洲经济共同体去年也第一次正式声明,解决中东问题必须“承认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权利”。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正日益成为中东和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之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贯支持阿拉伯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为收复失地和恢复民族权利所进行的正义斗争,深信巴勒斯坦人民的愿望一定能实现。中国是最早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国家之一。北京是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阿拉伯世界以外最先设立办事处的地方。为加强中、巴人民之间友好关系,阿拉法特主席曾于1964年和1970年两次访问我国,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进行过亲切的会见。此外,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其他领导人和各种代表团共三十多个也先后访问过我国。在国际活动中,中、巴双方一直保持着必要的接触和友好的合作。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珍视中、巴人民之间的友谊,巴勒斯坦人民也把中国看作是他们的忠实的朋友。阿拉法特主席第三次来我国访问,定将使中、巴人民之间的友谊进一步发展。(附图片)
巴勒斯坦女游击队员


第7版()
专栏:

三代珍藏
——记宫崎一家保存的辛亥革命历史文献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灾难重重,风雨飘摇。为了推翻清朝政府,挽救民族危亡,孙中山先生在1895年组织第一次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后,流亡海外。他奔走于欧美和日本,继续宣传革命,在华侨中积蓄革命力量,准备组织新的起义。就在这一期间,1897年秋他从英国到日本时,结识了宫崎滔天等一批日本友人。
宫崎滔天原名宫崎寅藏,号白浪滔天,少时受日本自由民权思想的熏陶,随其兄宫崎民藏等参加过日本反封建的土地复权同志会的活动。他同情中国人民,认为中国的兴亡关系着亚洲的前途。他在会见孙中山以前,曾读过孙中山写的《伦敦被难记》,对孙中山的伟大革命气质十分倾慕。自从与孙中山相识后,他以各种方式援助兴中会和同盟会。1905年11月,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在东京创办《民报》。宫崎于1906年创办《革命评论》与之呼应。他不仅积极支持,而且直接参加过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正象孙中山所说:滔天“为他人国事,坚贞自操,艰苦备尝”。1911年武昌起义后,宫崎滔天随孙中山到南京,参加了临时政府成立典礼。
宫崎滔天于1922年病逝于东京,终年51岁。
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前夕,我们访问了宫崎滔天的孙女蕗董和她的丈夫宫崎智雄。他们现在居住的东京丰岛区西池袋的住宅,就是当年孙中山先生和黄兴等同宫崎滔天经常交往的地方之一。
宫崎智雄从库房里取出三个皮箱,里面珍藏着辛亥革命的重要史料。其中有孙中山与宫崎滔天的笔谈录,孙中山、黄兴等给宫崎滔天和他的儿子宫崎龙介的信,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照片以及孙中山、黄兴等为宫崎家写的字画。还有一封是毛泽东同志和另一位同学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写给宫崎滔天的信。据蕗董夫人介绍:1916年黄兴逝世,她祖父宫崎滔天曾去长沙参加黄兴葬礼,这封信可能是那时收到的。此外,箱内还有李大钊、吴玉章同志写给宫崎滔天的短信。这些史料被宫崎家视为至宝,从蕗董的祖父滔天,经过她的父亲龙介,到她和她的丈夫,三代人八十多年,为珍藏这些历史遗物费尽心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东京遭受美机轰炸,宫崎龙介等精心地将这些资料藏于地下,才得以保存。
宫崎夫妻首先取出孙中山和滔天的笔谈录给记者看,不时地加以说明。由于经过了八十多年星霜,笔谈录的纸已变成浅黄色,但字迹清楚。孙中山多用铅笔写,滔天多用毛笔写。有几张笔谈录是一倒一正地写的,可以看出这是当时两人面对面地坐着写在一张纸上的。这些笔谈录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注明年月日。其中,孙中山写下了一些具有方针性的重要主张,还谈及革命的战略战术问题。例如,他写道:“今日有志者到处皆是,惟不敢言而已。是以吾辈不忧无同志,祗恐不能发一起兵而矣。有一起兵,即如置一星火于枯木之山矣,不必虑其不焚也。”“盖起兵之地,不拘形势,总求急于聚人,利于接济,快于进攻而矣。”(编者按:标点符号为编者所加,下同。)
孙中山和滔天在一些笔谈中,谈到过反清起义和抗御欧洲列强的问题。如:滔天写:“兴灭国,继绝世,用其方新之力,阻遏西势东渐之凶锋者,天理人心之所会也。”孙中山写:“极是极是。惟不可先露其机,以招欧人之忌,则志无不成也。”“且数处齐起者,不祗惊动清虏,且震恐天下,则不祗俄人力任救清之责,吾辈亦恐蹈纳波伦(编者按:即拿破仑)之覆辙,惹欧洲联盟而制我也。盖贵国维新而兴,已大犯欧人之所忌矣。”
还有一段笔谈,说明滔天非常关心孙中山的安危,反映了他们的亲密友谊。滔天写:“今清国公使恐先生甚,严侦查其举动。故先生远入内地非得策,暂定住京地,慎交通往来,使清国公使安心,而后宜待时入内地……。”孙中山写:“清国公使侦查之事,由何而知?”滔天写:“自警视厅报告外务省。”孙中山写:“清国有无行文到贵国政府论及弟事?”滔天写:“犹未有。”孙中山写:“有无在此雇侦探,窥伺弟之行踪?”滔天写:“日清战争后,此类之人甚多,有侦查先生之行踪者亦难测,故虽日人不可安心。”
记者正在抄录笔谈内容,坐在对面的宫崎智雄先生微笑着说:“我父亲龙介在世时常讲,他曾陪同孙文先生躲避侦探。一天傍晚,侦探进了我家的大门,我祖父滔天叫龙介和孙文先生从后门走出,到附近躲一躲。他们两人在街上绕了一阵,最后到白山神社里休息。夜深了,突然看到天空一颗彗星光芒四射。孙文见此情景,高兴地握着龙介的手说:“革命一定成功!”
孙中山和黄兴给宫崎滔天的信,多半发自美国、欧洲和香港,也有在日本两地之间的通信。信的内容多是询问日本的政局或请宫崎协助解决某项具体问题的。如孙中山在一封信中写道:“弟近日由加拿大到美国,明日往东京,专为见彼政界人士,”“近闻东京内阁变更……,弟入日本之问题,能否向新内阁再开谈判?迩来东亚大势如何?日本人心如何趋向?请时时详告,俾得有所取资决策。”
还有一封,其中写道:“惟英米(美)政府皆疑日本有大野心,欲并吞支那者也。弟以贵国政府不容居留一事证之、亦不能不疑贵国之政策实在如是。今见东亚义会发起人,多故交旧识,心稍释焉,惟未知民党之力能终胜政府之野心否?”
黄兴给宫崎滔天的信,保存完好的有4封。其中有一封很长,谈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及黄兴为推翻清政府从事辛亥革命而牺牲个人利益的气魄。信中说:“弟从事革命来,久不知有家。九年相交,皆所目睹。非弟忍心而不顾也。实以弟眷在湘,前清政府不正注意,又有各亲友时相接济。是以弟得一身奔走国事毫无羁碍。”信中还说:“从此誓漫游世界一周,以益我智识。愿以积极手段改革支那政治。发挥我所素抱之平等自由主义,以与蟊贼人道者战。”黄兴决心推翻清政府的革命献身精神,洋溢于字里行间。
还有几封信,从中可以了解黄兴在征集革命力量和筹措革命经费时,求助宫崎滔天。有一封信中说:“革命军不日大起,人材缺乏。乞速招集步炮工佐尉官多名,前来助援。”
对宫崎滔天给黄兴的支持,当时还是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生的毛泽东同志,在他和另一同学写给宫崎滔天的一封信中,作了高度评价。其中说:“先生之于黄公,生以精神助之,死以涕泪吊之。今将葬矣,波涛万里,又复临穴送棺,高谊贯于日月,精诚动乎鬼神。”
蕗董夫人对记者说:毛主席当年给宫崎滔天写信的事,是1956年“五一”节,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我父亲宫崎龙介时讲的。我父亲回到家里,果然找到了这封信。于是,将它用硬纸板裱糊好,珍藏起来。
在宫崎家保存的大量照片中,有同盟会部分会员宋教仁、廖仲恺、章士钊等人的合影;有1924年孙中山和宋庆龄从神户回国上船之前与宫崎龙介两兄弟的合影;还有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赠给宫崎滔天夫人的孙中山的照片。
采访将近结束,主人拿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成功当天于香港写给滔天的题词:“纪念 清之亡年12月20日重逢香港舟中。宫崎先生属。孙文书”。
这时,突然天降豪雨,雨声把人们带回到七十年前中国人民为推翻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掀起的革命风雨中去,并且想到在这场革命风雨中中国革命先驱者同日本朋友之间的共济之情。
新华社记者 吴学文 王守荣


第7版()
专栏:

贝宁政府重视发展农业
孟宪科
贝宁位于西非,南临大西洋,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北部阿塔科拉高原虽地处内陆,但因受热带季风的影响,年降雨量也在1,000毫米以上。全国高温多雨的气候为其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由于历史上殖民主义者推行种植单一经济作物的政策,贝宁在独立前只有棉花和油棕榈具有一定基础,粮食生产一直处于原始落后状态。1960年独立后,贝宁曾多次发生军事政变,政局长期动荡不稳。工农业生产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贫困,当时人们曾把贝宁称为“西非病儿”。
1972年10月克雷库执政后,强调“以农业为基础”,并特别重视粮食生产。为迅速发展农业,尽快实现粮食自给,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一、克雷库总统和一些内阁部长经常到农村视察,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生产,实现粮食自给”。由于全国荒地多,政府提倡垦荒,并有计划地建设了一批国营农场,同时规定农民垦荒归自己所有,不缴纳农业税。二、设立农业信贷银行和成立全国农业生产公司。农业信贷银行以优惠条件向农民提供贷款,全国农业生产公司负责向农民供应化肥、农药和农机具。另外,各省还建立了农村发展中心,主要任务是培训农业技术人员、推广优良品种和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三、国家对农业提供财政补贴。如化肥进口价格是每公斤90西非法郎,农药进口价格是每公升1,200西非法郎,而向农民出售1公斤化肥仅收25西非法郎,出售1公升农药只要300西非法郎。国家每年给农业的补贴约8亿西非法郎。四、注意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据贝宁政府公布,国家每年都要调整和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同时规定粮食的最低收购价格,以刺激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有力的措施带来了可喜的成果。近年来,贝宁粮食作物产量有明显提高。据统计,1979年玉米产量增至30万吨,木薯74万吨,山药63万吨,豆类4万多吨。同1975年相比,玉米增产38%,木薯增产60%,山药增产42%,豆类增产近一倍。目前农村粮食已基本自给,丰收年时,还有余粮向邻近国家出口。不过城市所需大米、面粉仍需进口。
粮食产量的增长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1979年全国拥有牛75万头,羊183万头,猪44万头。同1975年相比,分别增加了18%、38%和20%。
贝宁政府在发展农业中主要依靠本国的力量,同时也重视外部援助。法国、西德等西方国家为贝宁农村发展中心提供了一些资金、技术和农机设备。中国和朝鲜帮助开垦稻田,向农民传授水稻栽培技术。中国援建的莫诺省德威垦区移交后完全由贝宁农民自己耕种,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去年垦区种水稻123公顷,一造平均每公顷产稻谷2.44吨。今年7月,克雷库总统亲赴德威垦区视察,称赞它是全国水稻生产的“典范”,并希望能“多出现几个这样的垦区”。
贝宁农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粮食和牧业增产的同时,棉花、油棕榈等经济作物却因气候条件不好和经营管理不善而减产较多,因而影响了国家出口收入。
贝宁政府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克雷库总统在最近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发展农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二者不可偏废,要努力提高棉花和油棕榈的产量,增加出口,以便多换外汇,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吃、穿、住、医、教5种基本需要。(附图片)
贝宁水上居民的孩子乘船前往学校上学


第7版()
专栏:

从南极到北极的环球探险
最近,两个英国人驾驶着一艘汽艇,经过加拿大最北端的西北海面向北极圈前进。这是他们为期3年的从南极到北极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最后一段路程。
这两位英国探险者,一个叫拉努富(37岁),另一个叫布尔东(39岁)。1979年9月,他们离开英国的格林威治,越过欧洲南端到阿尔及利亚的首都阿尔及尔,穿过非洲大陆到象牙海岸的首都阿比让,再乘轮船经过南非的开普敦,往南到南极洲;然后从南极洲到澳大利亚的悉尼,越过太平洋到美国的洛杉矶、加拿大的温哥华。至今,他们已完成这次环球旅行的四分之三的旅程。他们跨过了四大洲、三大洋,步行、坐车、滑雪、乘小艇和轮船,穿过浩瀚的沙漠、大片的原始森林,翻过高山,越过河流、冰川和辽阔的海洋。在南极海岸,他们搭起帐篷度过了1980年冬天,然后乘履带式雪上汽车穿过了冰冻的南极陆地。
今年7月24日,他们离开加拿大西北部的马更些河的河口,向埃尔斯米尔岛航去,全程3,000英里。这里的海面上浮满了大小冰块,他们不得不用杆子拨开冰块,为船开路。预计在年底到达接近北极的阿累尔特村。他们将在那里搭起帐篷,住上一个月。明年2月,拉努富和布尔东将开始乘履带式雪上汽车,带上各种装备,从北极的冰块上走过北极顶端的冰冠。整个冰上旅行将在无昼的黑夜中进行,气温在摄氏零下45度左右,这是一段十分危险的旅程。
这个探险队将于1982年4月抵达北极,从那里他们将返回挪威海面,登船驶向英吉利海峡,8月回到英国。
这次环球探险旅行的组织者拉努富,得到了英、美800家公司的资助。整个旅行费用估计要2,000万美元。探险队由3人组成,拉努富、布尔东和谢巴德。谢巴德对汽车、船的机器很熟悉,是队里的一名机械师。他们配备了一艘轮船和一架飞机,有25人做他们的后勤供应工作。
由于气温很低,人所需的热量要很大,虽然他们每天吃6,500卡的食品,还常常感到饥饿。他们在旅程中,每人体重减轻了28磅。
他们住的帐篷,只能起到部分防寒的作用,因此住在帐篷里,还要经受寒冷的考验。
然而,这些困难都还是可以预计或采取措施进行补救的。最危险的莫过于一些突发性的事件。一次,汽车在覆盖着白雪的冰块上前进。布尔东刚下车,一脚踩进了埋过膝盖的雪里,突然出现一个窟窿,窟窿下面正是一条裂缝,下面的冰只有3英寸厚,而汽车正停在这3英寸厚的冰上。在这紧要关头,他们小心翼翼地挪动汽车,最后终于到了坚实的大冰块上。他们形容这次行动就象在一个布雷区活动,不知道什么地方会再出现可怕的险情。
这次探险旅行也是为科学研究服务的。探险队经过南极时,队员们身上带着测心电图的微型机器,记下了一个人在最冷天气下进行体力劳动时心脏跳动情况。他们将把这份记录带回英国的医院,供他们进行科研参考。一路上,他们还收集了气象变化的记录,带着仪器,测量地球的磁性,因为地球两极磁性是最弱的。
世 绍 文
朱育莲 绘图(附图片)
探险者冒着南极寒风修理雪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