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开会就是开会
陈奋 潘春涛
据报载,最近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工业交通工作座谈会,袁宝华同志提出:“开会就是开会,要集中精力,全力以赴,一切活动都要服从开好会这个中心,与会议无关的内容基本不要安排。”根据这个指导思想,这次会议没有组织游览;开幕以后不搞文娱活动;一律以同志相称,不开小灶、特灶;外出、参观活动,一般乘大轿车;会上不提供紧缺商品,甚至代表们到厂参观,工厂为每个参观者准备的三袋包装精致的出口的火柴,也婉言谢绝。
读了这篇报道,耳目一新,为之振奋,不免为这个好会风拍案叫好!
开会就是开会,是个会风问题。开会要有好会风,历来为我党所提倡。长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内乱的干扰、破坏,我们的会风确实存在不好的倾向,如有的白天开会,晚上一连放两三部与业务毫不相干的“参考”电影;有的会议期间安排很多时间游览名胜古迹,名曰活跃生活,实则游山逛景;有的则在生活上铺张浪费,大吃大喝;有的出售所谓“内销”、“处理”商品,诸如茶叶、老酒、香烟等,应有尽有;有的还赶制纪念品,提包、茶杯、钢笔、水瓶……由于这些安排与会议本身无关,结果喧宾夺主,冲淡了会议主题,使一个好端端的会议开得松松散散,流于形式,收效甚微。会上打瞌睡的有之,争购紧俏品的有之,甚至打牌、酗酒,造成很不好的影响。
开会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吃得好一些,看看文艺节目是必要的,有条件和可能,就近安排适当的参观和游览,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但是,这都不能过分。至于大吃大喝,买短缺商品,更是不应该做。开会是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而开会中的这种种不良倾向,同这一宗旨是格格不入的。会议中的这些倾向,一坏党风,二伤民财,三无效果,于国于民都不利。因此,刹住会风不正的问题确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搞好会风,做到开会就是开会,对于负责组织会议的领导者来说,至为重要。领导者召集会议,主观上都是力图把会议开得好一点,收效大一点,指望会议开不好的,我想是没有的。但为什么有的会议会出现主观愿望同客观效果不统一呢?这里面除了一些特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有些领导同志对这种不正之风问题认识不足,甚至把让与会者吃得好,喝得好,玩得痛快,当作会议的重要宗旨。结果是过多追求生活,反被生活所累。把与会议内容无关紧要的东西安排多了,必然冲淡主题,甚至本末倒置。
会风是党风的一种表现。如果各级领导同志能够带个好头,做出样子,我们人人都来关心这个问题,继承和发扬我党的好会风,我们的各种会议,一定会开得更好,更有成效。


第8版()
专栏:文艺新书

通俗·明朗·赤诚
——《行知诗歌集》读后
陈允豪
《行知诗歌集》最近由三联书店出版。
关于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现在的许多青年人是不太熟悉的了。至于作为人民诗人的陶行知先生,熟悉的人那就更少。因为从1947年以后,三十多年来没有出版过一本陶先生的诗集。对陶行知怎样评价,在他生前和逝世后几十年来争论不休。历史多情,人民公正,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一切被林彪、江青、康生等人搅乱了的历史拨乱反正了,陶行知先生也恢复了他正直、明朗、为真理而献身的真实形象。1946年7月25日,周恩来同志向陶行知遗体告别后给中共中央的电报中说:“十年来,陶先生一直跟随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的正确路线走,是一个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周恩来同志的这段话,也是党和人民对陶行知先生的正确评价和崇高赞语。
一个留学外国回来的“洋博士”,不受反动政府高官厚禄的引诱,不惧国民党反动派的黑名单、黑枪、黑牢的威胁,无保留地追随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事业,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怎不令人肃然起敬!
陶行知先生办晓庄师范、办育才学校、办山海工学团,为农民服务,为工人服务,为孩子们服务,这是历史的真迹,谁也抹杀不了的。陶先生诗中说:“宇宙为学校,真理是吾师”、“社会为学校,人民是老师”。追求真理,忠于人民,最后无保留地追随党,为党的事业而奋斗,这是陶先生历史的脚印,历史的真实。
《行知诗歌集》选辑了540多首诗。陶先生生前写下的《锄头舞歌》、《镰刀歌》、《手脑相长歌》、《怎样写大众文》、《瞻仰马克思墓》、《邹韬奋先生挽歌》、《大闹沧白堂有感》等名篇都收集在内了。
陶行知先生的诗的特色是十分明显的:通俗、明朗、赤诚。陶行知自己说:“有人说我是诗人,我可不懂。鸣破了喉咙,无非是打仗的号筒。”1936年,诗人萧三在《中国的大众诗人——陶行知》一文中说:“陶行知先生屡次自己声明他不是诗人。人们都说,这是陶先生的谦虚。我却认为这正是陶先生之所以为真正的诗人。陶先生之所以别于其他‘诗人’的是,陶诗别有风格,非常通俗,大众化而又富有‘诗味’,读了令人兴起,令人深思,这正是我们时代和我们大众所需要的诗。”
四十多年前萧三同志对陶诗的评语,看来今天对我们还是有用的。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是需要大众所需要的诗。诗可以多种风格,但通俗、明朗、为真理而歌的诗是永远为人民需要的。最近在报上读到张劲夫同志写的一篇纪念陶行知先生的文章中引用了陶先生生前写的一副对联:“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副对联是陶行知先生为劳动人民办教育事业,为人民写诗,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自我写照。张劲夫同志文中说:“这符合实际情况,说的并不过分”。


第8版()
专栏:剧评

刺破青天锷未残
——话剧《一代风流》观后
吕国庆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一代风流》(作者张健钟、董君志,导演胡辛安)通过塑造蔡锷的艺术形象,热情地歌颂了为再造共和、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英雄。
《一代风流》从蔡锷以大局为重、毅然携眷进京,揭开了序幕。通过“会袁”、“做寿”、“对棋”等几场戏,正面展示了蔡锷和袁世凯的斗争。初次交锋,袁世凯即以“培植党羽,扩充兵源,笼络民心,图谋割据”的罪名给蔡锷来个下马威。蔡锷沉着机智、从容不迫,反以“身为民国的一个军官,如不勤以治军……又以何面目告谢天下父老”的质问,争得主动,迫使袁世凯强作笑脸,连封官职。随后,袁党又布置“消闲会”,企图用醇酒美人销蚀蔡锷革命壮志。蔡锷将计就计,巧与周旋,把袁党当作“千军万马”的艺妓小凤仙,变为自己的掩护,加紧筹划反袁大计。袁世凯在对蔡锷以酒色腐蚀的同时,又派人强行搜家。蔡锷敏锐机智,早有防备,袁党一无所获,反倒使蔡夫人争得了先行南返的机会。再次显示了蔡锷的随机应变、足智多谋。
《一代风流》在对蔡锷与小凤仙关系的描写上,分寸也掌握得比较适当。剧中没有把俩人的关系写成爱情关系,而是围绕着复辟帝制和再造共和的矛盾主线,描写了蔡锷对小凤仙的思想影响,以及小凤仙对蔡锷等起义将士的拥戴之情。“和画”一场,两人初识,剧作者极力在小凤仙敬佩蔡锷救国救民的英雄气概上着墨,显示了这个青楼女子品格的高洁。“传书”一场,从小凤仙拒绝劝进签名,怒撕《岁寒三友》图,及至明白真相后转怒为喜,更进一步揭示了她的这个可贵品格。最后,小凤仙挺身而出掩护蔡锷出京讨袁,生动地说明辛亥革命后,共和民主思想深入人心的情景。这个人物起到了突出主题、烘托蔡锷的作用。
《一代风流》中,蔡夫人和冯汉棠这两个人物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蔡夫人毅然陪同将军进京;搜家后,与蔡锷合演“夫妻反目”之计,为将军出京创造条件。在剧中,她和蔡锷不仅是一双情投意合、患难与共的夫妻,也是志同道合、心心相印的战友。蔡夫人的形象有力地陪衬了蔡锷。同盟会元老冯汉棠的三次出场,形象更为鲜明:第一次,在总统府,他大义凛然,当面质问袁世凯解散国会、践踏民主的罪行。第二次,他秉烛昼行,在“消闲会”上,辛辣地讽刺袁党“昼夜不分”,黑白颠倒。第三次,面对袁世凯,冯汉棠唇枪舌剑,列数罪状。他笔如刀锋,以自己全部心血,凝成这篇讨袁檄文。画为心声,冯汉棠在《岁寒三友》图上画的挺拔墨竹,恰是他一生的写照:“为人就要象这竹子,心中无私,保持气节。”
“刺破青天锷未残”。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之际,我们缅怀爱国先烈,重温这种革命精神,不是也有教益吗!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土苗人民的好戏班
近几年来,湖北省宣恩文工团通过定下乡天数、定演出场次,定演出收入等“三定”和评比竞赛活动,使上山下乡为农民演出形成了制度。去年,他们把戏送到了90多个大队,演出173场。今年上半年又送戏到20多个大队,演出近90场。去年夏季的一天,他们在赴沙坪公社老岔口大队演出途中,被山洪阻隔,当地干部见水势凶猛,越涨越大,劝他们退回去。演员们想到老岔口的社员正眼巴巴地盼着他们,怎么能叫群众失望呢?于是,他们男的护着女的,体强的扶着病号,硬是涉过激流,到达了目的地。谁知闹台锣鼓刚响,天又下起雨来。为了不让社员白跑路,演员们临时变换舞台,把观众安排到避雨的地方,将幕布改作遮雨篷,观众又主动给乐队打伞,终于冒雨演完了全台戏。演出结束,演员的衣服全湿透了。一次,他们在前往麻阳大队演出途中,被烂泥坝大队的社员“截”住了。怎么办呢?留在这里演吗?麻阳大队已安排妥当。不留下吧?社员们看戏的心情又这样迫切。经过商量,他们决定让两处的社员都看到戏。当晚留下演出结束后,装未卸,人未歇,大家打起火把,用40多分钟赶了十几里山路,深夜12点又开始了第二场演出。许多六七十岁的老人说:“戏动人,演员们的精神更动人”。第二天,社员群众敲锣打鼓放鞭炮,依依不舍地把演员们送下了山。
中共湖北恩施地委宣传部 刘培芝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阿Q正传》话剧剧本三种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话剧《阿Q正传》三种单行本即将与全国广大读者见面。这是为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而出版发行的。这三个话剧剧本是:陈白尘根据鲁迅《阿Q正传》改编的新作;田汉在三十年代根据鲁迅的《阿Q正传》、《孔乙己》、《风波》和《故乡》等著名小说改编的;许幸之在三十年代改编的,这次再版又作了修改。
三种版本的《阿Q正传》,都以原著为基础,再现了辛亥革命前后,旧中国的广阔历史画面;并以话剧的表现手法塑造了阿Q的典型形象。
(肖荣)


第8版()
专栏:文艺出版简讯

《井冈之子》出版
反映井冈山革命斗争、歌颂红色少年美好心灵的儿童长篇小说——《井冈之子》(傅汉清、殷定生作),最近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品着力刻画了山生、山宝两个红色少年的典型形象,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井冈山土地革命时期的历史真实。(莱芳)


第8版()
专栏:

江南小镇〔水彩画〕 王大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