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雄风撼关山
——向现代化进军中的人民解放军
本报记者 阎吾 熊铮彦 彭子强
1981年,正当人民解放军以新的英姿向国防现代化目标大步前进的时候,我们观看了一系列合成军队作战演练。红蓝两军对阵,千变万化,百战不乱,火箭腾空,山摇地动。从地面到空中,每个军兵种部队的行动,都是以分秒计算,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指哪打哪,叫停就停,组织得极其科学严密,构成一幅幅多层次立体战争的壮观场面,充分显示了我军指挥员对现代化联合作战的高超指挥艺术。
元帅的嘱托
在一次有军兵种参加的联合演练中,我们目睹了各路大军浩浩荡荡开进的动人场面。它向人们展示了奔向现代化的英雄军队崭新的军容和风采。
看,飞奔的军用列车满载标有“八一”军徽的坦克和大炮、摩托化部队、装甲步兵部队开来了!昔日的“铁脚板”,如今换上了汽车轮子、装甲履带。先进的通信指挥车队、防化洗消车队、火箭布雷车队、重型喷火车队、电子和雷达干扰车队鱼贯掠过,令人眼花缭乱。过去工兵布雷靠锹镐,现在运用了火箭的新技术、新装备,一眨眼功夫就能布下千百颗,管叫横冲直撞的坦克群顿时动弹不得。在行进的车队中,我们饶有兴趣地观看了给战车快速加油的技术表演,短短几分钟就同时把六台车“喂饱了”。而空中,强大的歼击机群、轰炸机群、直升机群穿过云朵,在轰鸣巡航,组成一道道支援和掩护地面长龙进军的钢铁屏障。
在那一张张伪装网下的指挥部里,呈现的是另一番景象。巨大的扇形天线、梯形天线在旋转。点线繁杂的空勤图表迅速作上各种“敌”情标记。电台、电话、荧光屏、各类仪器频频达递着“战场”瞬息变化的信息,把合成军的“神经中枢”——指挥部,同分散在数十里、数百里外不同军兵种的几十个战斗集体,联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空中和地面的一切“雷鸣电闪”,组成极有节奏的战斗交响乐。
面对这样壮观的图景,我们思绪万千。
六十年代初,我们访问过某部地空导弹“英雄营”。那时,它连续击落了多架美制蒋军U—2高空侦察机,营长岳振华告诉记者,朱德、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诸位老帅都曾来营视察祝贺。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贺龙元帅一手抚着昂立阵地的导弹,一手指点长空,勉励指战员成为一颗颗“种子”,让导弹之花、国防现代化之花开遍全军。“英雄营”没有辜负老帅们的嘱咐。今天,记者重访这支“种子”部队时,接待我们的已是第八任营长了。他说,这些年“英雄营”培养的骨干人才数以百计,相继被输送到了各个导弹部队。
时代在前进,英雄的军队在前进,老帅们的夙愿正在这一代指战员手中迅速变成现实。
披荆斩棘的一代
指挥现代化诸兵种协同作战,就象操纵一部结构复杂的庞大机器,驾驭机器的人必须具备现代军事科学的素养。我们欣喜地看到,从“小米加步枪”时代过来的我军许多指挥员,已经适应了形势的这种转变,学会了不少原来不懂的新东西,成为我军第一批具有现代作战组织指挥才能的合格指挥员。
北京部队某部副部队长、全国战斗英雄黄树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这位解放战争时期华北战场的英雄,入伍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认识,每次打仗总是争当突击队长、爆破队长,驳壳枪一挥,冲在前面。前几年他参与组织指挥的一次反坦克演习,被叶剑英元帅称赞为“高水平的组织指挥”。不久以前进行的一次阵地战科目的演练,空中地面,红蓝两军的反复争夺,空军航空兵、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以及包括导弹、反坦克火箭在内的多种新式装备,都在上级领导的统一规定下,由他加以具体实施。
在群山环抱的练兵场上,我们访问了这位刚过五十、年富力强的人民英雄。黄树英认为,从现代战争的外行到内行,中间的确隔着一座山,但只要有抱负、肯下功夫,就一定能翻越过去。他说:“我们这样年纪的人,一肩要挑两副重担:老一辈培育的优良传统,我们要接过来传下去,建设国防现代化,我们要敢于去踩路、攀登。”
早在五十年代,黄树英就曾被选送到南京军事学院学习。粉碎“四人帮”后,他又进军事学院高级系深造,毕业时门门功课都是优秀。他的床头放着马克思、恩格斯和毛主席的许多军事论著,《战争论》、《作战纲要》、《战争初期》等外国军事著作,还有《孙子兵法》等我国古典军事名著,经常学习到深夜,遇到问题随手记下来,深钻细研。他脱口便能回答出各种火炮的射程,各种型号坦克的优劣,又熟悉海军舰艇和空军飞机的知识。他说:“不懂得诸兵种,就没有资格当协同作战的指挥员。”今年,他还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运用毛泽东军事思想,撰写和发表了4篇军事学术论文,提出了不少很有独到见解的观点,受到军事学术界的重视。
学习军事科学,研究现代战争的指挥艺术,已经在今天人民解放军的各级指挥员中蔚然成为一种新的风气。一个个“合成训练攻关小组”、“外军研究小组”以及“军事学术讲座”,象雨后春笋一样遍布各部队。
在某地我们访问过某部新建的合成训练中心。部队长曹步墀告诉我们,真理标准的讨论,使他们解放思想,先在一个营开始了合成训练的探索。近年来,他们又进一步把一个练兵场扩大建设成了专门培养合成作战指挥员的基地,先后有200多名营以上指挥员在这里学习和集训过。较早开展合成训练的某大功团,营团干部人人已经掌握了步兵、坦克兵、炮兵协同作战的指挥艺术,最近又利用合练的机会,把空军战友请来讲课,探讨地面与空中协同作战的新课题。
在某摩托化步兵部队访问时,部队长李连秀对我们说,当好一名合成部队的称职指挥员,必须树立高度的全局观念,具有广博的军事科学知识。在一次近似实战的合成军队演练中,方圆数十里的演练场,集中了大量汽车,还有各种炮车、装甲车和坦克,往返穿梭,纵横驰骋,演练的科目又很复杂。某师参加这次演练的六名团长都是年轻干部,他们善于把科学技术变成战斗力,人人都比较好地胜任了本级指挥,彼此之间有机地协同成一支整体的打击力量。
新星满军营
顶着酷暑的骄阳,我们观看了一场闪电式的反空降作战训练,又在部队参加了一个“群英会”,各种各样的专业技术人员济济一堂,漫谈的命题是一个“快”字——反空降作战如何做到以快制快。
在多年的军事报道实践中,我们还没有经历过这样新鲜、丰富的采访,听着大家的介绍,使人仿佛遨游在科学知识的海洋。
侦察参谋讲的是怎样又快又准地给指挥部提供情报。他们一口气详细介绍了包括电子科学在内的几十种新的侦察手段。
炮兵和火箭兵的介绍,解开了我们心中之谜:对空降立足未稳的蓝军进行炮火急速袭击,炮弹为什么都打得那么准?原来是这些部队的专门家们把激光雷达、气象研究等许多最新科技成果,成功地运用到瞄准上,给火炮装上了一双“火眼金睛”;
后勤保障战线的技术干部,不仅给我们讲物资供应,更是滔滔不绝地说开了他们的专题学术研究。围绕保证反空降部队快速开进、快速歼“敌”的需要,通过学术研究,他们连续完成了十几项技术革新和创造。
每一个环节的“快”,都饱含着各个岗位专业人员的辛勤劳动;每一个环节的“快”,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科学技术来保证。看了这场组织得如此科学、严密的精彩练兵,我们深切体会到,现代战争是科学技术的一种较量。掌握了各种军事科学知识的专门人才,是指挥员的得力臂膀。没有他们,指挥部确定的战略战术思想再好,也难以顺利实现,协同作战这盘棋还会走乱了套。
在某师,我们访问了被誉为“国防现代化有心人”的作训科长景继生,再次具体感受到科学知识在协同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位年轻的科长,高中毕业参军后,对数的计算有着浓厚的兴趣,担任作训参谋后,平时自学科学文化就重点攻数学,还把数学家们总结的统筹法、网络法原理运用到了参谋业务中。他对我们说,我国古代兵书《三十六计》开卷即讲:“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现代化诸兵种协同作战三要素:时间、地点、行动,更是哪一个都离不开“数”。我们过去讲惯了“兵贵神速”,从协同作战的要求看,在强调快的同时还必须严格做到“准确适时”。没有精确的时间观念便没有协同,数字里面出战斗力啊!在今年夏天进行的一次合成训练中,这个师担负的任务战线长,配属单位多,加上摩托化机动,对道路依赖大,有一个环节扣不紧,都会使全盘失调,引起混乱。景继生和科里的参谋们根据网络法原理,把复杂的训练实施计划简化成一目了然的两张时间表,前后左右上百个环节调度得妥妥贴贴。师长张宝义、副师长张浩畔参照他们的计算科学指挥,有条不紊。
为了建设现代化的革命军队,我们的国家在把大批新式武器装备这支军队的同时,又把许多现代科学的新技术源源输送到了部队。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本身也已经是一所学习现代军事科学的大学校,正在把一批批有理想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战士培养成为各种专门人才。
我们访问某部导弹连时兴奋地发现,一个陆军基层连队竟有三名技师,而且都经过专门技术的训练和培养。战士们结合专业认真学习数学、物理和有关导弹的理论,在荧光屏前训练,练兵场就象一个实验室。
在访问全军第一支雷达干扰部队和电子对抗部队的时候,指战员告诉我们说,当国家以新研制的装备组建这两支部队的时候,这项专业技术在全军几乎还是空白。现在,一批有理论、会操作、懂战术的专业干部已经成长起来了,他们还自己编写教材,担负起了培养第二代、第三代这一方面人才的任务。
一场场扣人心弦的演练结束了,许多前所未见的精采场景,依然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我们抚今追昔,想起三十多年前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连续战胜了国内外敌人,那时,外国军事评论家纷纷评论,用大象来形容中国的陆军。大象性情温良,力大无穷,从不主动犯人,但是,如果谁惹怒了它,一定会遭到沉重的惩罚。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比喻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这里还带有一种讥讽,他们是在嘲笑我们的陆军没有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现代的军事科学,不能展翅翱翔。
今天,人民解放军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已经揭开。这支军队昔日的英雄气概犹在,如今又披上现代化的戎装,如同猛虎添了翅膀。
(附图片)
某师指挥所正在组织部队对“蓝军”空军、坦克部队的协同进攻实施反击。
王建民摄


第3版()
专栏:

空中电波通信息
海峡两岸亲人盼团圆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在对台湾同胞广播中,专门设立了“台湾军政人员亲人信箱”节目。两年多来,这个节目帮助许多音讯久隔的亲人沟通了联系,并且使不少失散多年的家人得到了团聚。
许多台湾军政人员从“信箱”中听到家乡消息,百感交集,纷纷辗转给大陆亲人来信、打电话,或托朋友与大陆亲人联系。去年8月,一位国民党军界人士给在大陆的女儿的信说:“这几年经常有贴心的朋友告诉我,说你和你母亲在广播中寻找我。听到这些消息,我的心如刀绞。这些年来,我没有尽到作为丈夫对妻子、父亲对女儿的职责,心中的憾事是一纸难叙的,想不到当你长大懂事以后,不仅不怨我、恨我,还千方百计寻我,年年呼唤我,这使我象个罪人而自悔。”
一位台湾国民党空军人员,三十多年来,朝思暮盼想得到大陆亲人的消息。1979年5月间,他从“信箱”节目里听到家人的广播信,又惊又喜,感慨万端。同年12月,他给父亲回信说:“三十年来首次得到您和家里的消息,万分感动。您的音容又出现在我的脑海,童年的生活,母亲在世时,去世后,家里的情景,我离家那天的回忆,千头万绪的往事,一幕幕地在记忆中出现。情绪激动,一夜未眠。感谢上苍能体谅我们彼此思念之苦,终于找到彼此的行踪,联络上了。”
一些生活在大陆的人士,对“信箱”节目能为自己找到失散多年的亲人,深表感谢。山东有一位青年女医生通过“信箱”节目广播寻找到了在台湾的哥哥。当她收到哥哥的亲笔信和寄来的六张家人照片时,脸上挂满了激动的泪花。第二天,她手捧家书,向当地人民政府致谢。
有些台湾军政人员听到广播家信后,就想方设法绕道返回大陆定居,实现了同家人团聚的愿望。一位河南籍的原国民党空军人员,受够了怀乡思亲的痛苦。每当他从收音机里听到祖国大陆的许多母亲向在台湾的儿女呼唤的时候,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有时因此而彻夜不眠。1980年8月,他携带儿女,几经周折,终于踏上了阔别三十多年的大陆故土,见到了日夜思念的老母亲。当他在郑州看见自己七十九岁老母的时候,两眼泪水夺眶而出。这天晚上,他为了弥补三十余年逝去的光阴和报答生身母亲的哺乳养育之恩,怀着深深的惭愧和内疚,双膝跪在满头银发的老母床前,亲吻着妈妈温暖的双手,母子俩互诉离情别绪,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四点多钟。他的老母亲眼里含着热泪说:“今天可把你盼回来了,我这一世就再也没有什么心病了。”
一位回到大陆的原台湾国民党退役老兵说:“在台湾,我孤单凄零,举目无亲,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家庭的温暖,亲人的慰藉。在那三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我有三件心事:第一件希望得到一个稳定的工作,生活有着落;第二件是娶妻成家;第三件是回祖国大陆,与亲人团聚。1979年5月间,当我从广播里听到大陆亲人的家信的时候,就仿佛在黑夜里看到了祖国和人民在向我招手。结果,我回大陆一年,三十年的三个愿望就都实现了。”
现在,这位台湾归来人员还时常收听“信箱”节目,他说:“我永远不会忘记,它是我回归的‘指路人’,也是我们亲骨肉团聚的‘牵线人’。”
为了海峡两岸的千万同胞的意愿,“信箱”节目最近又增加了家信的播出数量,并且不断增强收听效果。他们决心为促进台湾归回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使千千万万亲人能够早日团聚而努力工作。
徐新友


第3版()
专栏:

少年发明者黄英明
台湾苗栗县少年黄英明,从雨水淋断卫生纸得到启示,发明了“窗门遇雨自动关闭装置”。
黄英明今年14岁。三年前的一个中午,他看见骤雨把一张卫生纸从窗口淋断,想了一会后,高兴地告诉妈妈:“用卫生纸捆住卷起的窗帘,夜里雨来,卫生纸会帮助把窗帘放下。”妈妈笑说:“窗帘能拦住雨吗?莫空想。”可是,黄英明还是继续思考、研究。他先是利用卫生纸牵制关闭窗门的动力砾袋,在床边窗门上试验,效果良好。以后,又研究将卫生纸改为电晶体,砾袋改为电动机。下雨时,由雨水感应装置,经电晶体操纵电动机将窗门关闭;雨停后,电动机自动将窗门打开。他的这项发明,不久前已获准专利。
黄英明现在是苗栗县文林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爱好电子、电机、生物等方面知识,经常利用课余阅读有关书籍。


第3版()
专栏:

悼友
喻培厚
吾友王纯碧女士是台湾“立法委员”,本年7月25日晚,于台北韶安公寓逝世。死后三日人方知,在台湾这个社会里人与人的关系可见一斑。
死者已矣,当此九秋天气,不觉悲从中来,赋七古一首作为吊念。
1981年9月22日于北京
噩耗传来心震惊,别夫弃子远离分。
卅年漂泊谁怜汝?统一未成目岂瞑!
大局已定水难隔,两地人民一样心。
今君不幸辞人世,生离死别总伤情。
待到和平统一日,载酒台北奠故人。


第3版()
专栏:

玉山高度下降
台湾第一高峰玉山的高度下降了47米,现在已经不是地理书上标明的3,997米,而是3,950米。这是经过反复测量后发现的。《台湾日报》报道说,目前地质学者和专家尚未研究出下降的确切原因。导致玉山高度下降的因素,可能是玉山附近地壳运动引起变化,或者是过去测量错了。


第3版()
专栏:

台湾连续捕获珍奇动物
三重市一居民捕获一只白面鼯鼠。它体形比兔子稍小,脸部有白毛,前肢与后肢有薄膜,能从高处往低处滑翔,又名飞鼠。台湾大学和师范大学师生先后捕获3只山椒鱼和一只长鬃山羊。山椒鱼是一种两栖动物,与青蛙同类,但体形象壁虎,有长尾,脚上有蹼;长鬃山羊既象鹿,又象山羊,毛黄褐色,又名“台湾羚羊”、“台湾毡鹿”。
(据新华社)


第3版()
专栏:

台湾粮食自给率越来越低
台湾大量进口外粮,不但使市面谷价长期低落,农民亏损,而且造成台湾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据透露,六十年代台湾粮食自给有余,现在已下降到只能自给57%。最近,台湾与美商签订了为期5年的谷物供应协定。台湾将向美商购买总值约50亿美元、共1,720万吨谷物。与1976至1981年的协定相比,美谷物供应商由9家增为18家;台湾采购量增加70%。 牧 星


第3版()
专栏:

高雄左营莲花潭,占地近百甲(约一千四百市亩),是宽阔的大水潭。潭中盛产莲花、菱角,因以莲花命名。南畔靠龟峰岩,北畔接半屏山,连成一片,自成美丽画面。七层龙虎宝塔傍潭而立,益增古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