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拉美国家在南北对话中的重要作用
郭伟成
举世瞩目的南北会议将于本月22日在墨西哥的坎昆举行。由于这样一个重要会议是在一个拉美国家的倡议下、并在拉美国家召开,因此,拉美国家在南北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理所当然地引起了人们特别的关注与重视。
的确,在第三世界中,拉美国家有它不同于亚非发展中国家的特点。从经济上说,列为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多数在亚洲、非洲。拉美国家虽然发展很不平衡,但总的来说,都有一定的发展。截止1979年,拉美国家的人均产值便已达到1,300美元。从政治上说,拉美国家的独立先于亚非国家一个多世纪;从历史传统、宗教、文化等方面来说,西方的烙印很深。
正因为这一切,拉美国家真正认识到自己在第三世界中的地位,并进而发挥应有的作用,是有一个过程的。在这中间,代表了拉美各国“新中等阶层”和进步知识分子的一种称之为“发展主义”思潮,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种“发展主义”思潮起源于五十年代初的民族民主运动,表现为对美国的控制、剥削的不满,以及发展本国民族经济,改善人民生活的改良主义愿望。最具代表性的是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创始人劳尔·普雷维什的思想。普雷维什在他的《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一文中,分析了拉美国家与美国等西方工业大国和跨国公司间的矛盾,强调拉美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实现工业化。从而论证了拉美国家一如亚非国家,都是属于第三世界。当然,“第三世界思想”在拉美国家的确立和深入人心,还是后来的事情。但是,在普雷维什的指导下,拉美经委会从六十年代以来,就竭力主张改变现行的国际贸易格局,要求工业国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对拉美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作出让步,以便改善拉美国家的外贸地位,促进经济发展。
拉美国家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逐渐意识到,只有加强团结和合作,协调各自的政治与经济策略,才能以集体的力量抗衡跨国公司,在同发达国家的对话中取得某种成果。为此,拉美国家先后成立了6个地区性经济合作组织,实行集体自力更生。在拉美国家团结合作的压力下,以前受美国控制的美洲国家组织,也成了美国与拉美对话的场所。美国不得不就经济与发展问题同拉美国家讨论。委内瑞拉的一位外交官曾在该组织的年会上说,美洲国家组织并不是一个区域性组织,而是联系工业化的美国和发展中的拉丁美洲两个不同地区的组织。正是对国际剥削的谴责,使得拉美国家改变了传统上把自己看作西方,而只是比美国和西欧穷一些的观点,更多地倾向于同亚、非国家的一致性和共同点,确认自己是第三世界的立场。在同发达国家争取经济平等权利的斗争中,拉美国家和亚非国家日益联合起来。在有名的“77国集团”以及石油输出国组织等国际组织中,亚非拉国家就共同战斗。贫穷、不发达、遭受国际剥削,这成了联系拉美同亚非国家的纽带。
随着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认识到这一真理,它们在世界政治中发挥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拉美国家率先联合亚非国家,要求联合国成立贸易和发展的国际机构,使“南北对话”形成制度。这一提议尽管一开始就遭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反对,但由于第三世界的共同努力,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还是于1964年召开了。拉美国家很早就提出了“促进南方各国多方面协作实行区域经济自主,打破南方对北方的依赖”,以便解决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资金和技术转让及原料价格等问题的重要设想。石油输出国组织就是拉美国家委内瑞拉发起成立的。当发达国家把世界性通货膨胀的责任推给产油国,以图分化第三世界时,拉美产油国家又是最积极提出扩大对最穷国的援助计划,并付诸实行。
近年来,拉美国家更是在国际经济领域和海洋法问题上大声疾呼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沿海经济区,以维护第三世界的民族经济利益。1974年,联大通过了墨西哥倡议的《各国经济权利与义务宪章》以及《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行动纲领》这样一些极为重要的文件,表达了南方第三世界国家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格局,维护民族权益、发展民族经济的强烈愿望。由于拉美国家在南北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1977年至1978年在巴黎举行的南北会谈,选出了委内瑞拉代表作为大会的两个主席之一。尔后,拉美国家又在联合国与其它场合积极活动,促使新的一轮南北会谈的早日举行,并在各种多边与双边的外交活动中进行密切磋商,为讨论制订新的国际经济发展战略发挥作用。
可以预言,随着南北对话的不断开展,拉美国家在第三世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中,将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第7版()
专栏:

南北首脑会议22日将在墨西哥坎昆市举行。图为坎昆市的旅馆区一角。 新华社记者 韩晓华摄


第7版()
专栏:

西方舆论看里根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
张德真
美国国务卿黑格在本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一篇有关国际经济政策的演讲,提出了关于“较富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互利的建设性合作”的经济战略计划。西方报纸认为,这次人们期待已久的讲话,“是对里根政府有关第三世界发展政策所作的第一次条理清楚的阐述”。这次讲话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南北首脑会议之前表明美国的态度。
里根政府对第三世界的政策,过去曾经有过一些阐述。里根上台之初就郑重声明,它的对外政策的“四大基本目标”之一是“致力于同第三世界建立一种新的、较公正的、有责任感的关系”。里根政府还在不同场合一再声称,要遏制苏联在全世界的扩张,不能单靠美国一家的力量,而必须同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一种广泛的“战略合作”,以共同配合行动。为此,里根政府上台不久就派国务卿黑格和其他政府要员分别访问了中东、非洲和亚太地区,同这些地区国家的领导人进行了广泛的接触和会谈。为了防止苏联南下扩张,里根政府对于处于苏联直接威胁之下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某些第三世界国家,如巴基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等,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军事援助。从某些方面来看,里根政府对于同第三世界的关系还是重视的,在加强双方面的合作上也表现了一定的积极性。显然,里根政府为了实现它的战略计划是需要借助于第三世界这支强大的力量的。
不过,也正如西方舆论所指出的,里根政府还没有“明确宣布一项对整个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在里根的外交政策中,“第三世界国家还没有占突出位置”;在某些问题上,里根政府还是停留在口头声明上,同它的“实际行动之间有很大差距”。更令人注目的是里根政府执行的一些政策,都与它宣布的目的背道而驰,造成了它同第三世界的某种紧张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里根政府的第三世界政策究竟向何处去,便成了当前和西方舆论界议论的话题。
西方舆论指出,里根外交政策的一个很大弱点是,忽视第三世界在当前国际局势中的重要作用,过份强调东西方关系,甚至将南北关系从属于东西方关系。它们认为,这是由于里根政府的决策人中间流行着这样一种看法,即“东西方紧张关系贯穿整个世界;南北冲突是表面问题,总的说来是苏联煽动起来的。”《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特别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苏联的侵略扩张往往是通过第三世界内部的动乱来插手的。它警告说:“第三世界的经济和社会越来越不稳定是头号安全问题”,是对西方利益的严重“威胁”。如果美国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视而不见,以致让苏联乘虚而入,酿成大乱,那是“危险的、不现实的政策”。
西方舆论认为,里根政府的第三世界政策中一个明显的矛盾是它要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关系,但又不肯改变支持少数同第三世界敌对的几个“老朋友”的态度,从而得罪了第三世界的大多数。美国《时代》周刊在评论中东问题、阿以争端事件时说:“美国同以色列密切携手已经妨碍了美国想同欧洲共同体协调外交活动的努力。这也使得美国同第三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几乎所有的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复杂化”。路透社的一篇报道指出:里根政府在中东问题上一味偏袒以色列,拒不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使华盛顿站在了大多数阿拉伯政府的对立面”,美国在中东谋求“战略一致”的计划非但没有顺利实现,反而“使克里姆林宫有了进入这个多事地区的新通道”。美国报纸还批评了里根政府对南非当局入侵安哥拉、霸占纳米比亚罪行进行袒护的错误政策,指出美国同臭名昭著的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站在一起
“不符合美国的利益”,在全世界“破坏自己的信誉”,并且使美国的非洲政策陷入混乱和自相矛盾之中。
关于美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关系,是美国报刊最近议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它们的看法是,里根政府对于第三世界国家提出的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设想并不热心;在对第三世界提供经济援助方面采取了“严厉”的态度。如大量削减以第三世界为主要对象的对外经济援助,1982财政年度将削减26%;压缩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承担份额的拨款;推迟贫富国家之间的全球性谈判的举行,等等。特别是美国阻挠经过160个国家长达8年之久讨论通过的海洋法草案的实施,更是激起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强烈不满。这些政策引起一些西方人士的不安。世界银行前行长麦克纳马拉曾说:“如果美国继续执行它无视第三世界发展需要的政策,违背它所承担的对穷国的义务的话,那么它的利益将遭受各种威胁”。
总之,西方舆论认为,里根政府要实现它所声明的同第三世界建立一种“新的、较公正的、有责任感的关系”,就必须改变它对第三世界的一些目光短浅的政策,切实尊重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利益和愿望,真正同它们建立一种平等、互利的关系,而不能再沿袭超级大国的那条老路。里根政府能不能调整它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在行将在墨西哥举行的南北首脑会议上将是一次考验。


第7版()
专栏:

阿拉伯国家着手解决人材外流问题
安国章
人材外流,是当今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联合国统计,大约有40万高级技术人员从发展中国家流入工业先进国家。美国、加拿大、英国是这些人争相投奔的地方。据报道,1962年至1972年的10年间,流入这几个国家的高级技术人员占世界外流人员的75%。
人材外流的浪潮也严重地冲击着阿拉伯世界。据阿拉伯劳动组织的估计,到目前为止,阿拉伯世界约有12万高级技术人员外流;至于那些并非高级技术人员,但有相当技术水平的人材外流现象更为严重,大约有48万人之多。许多阿拉伯国家为加快建设、培养人材,近年来派出大批人员出国学习,但学成之后有40%的人没有回国。这对正在致力于发展民族经济、人口只有两亿左右的阿拉伯世界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损失。
人材外流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原因,也有社会和经济因素。据阿拉伯报纸报道,最有吸引力的还是科研条件和工资收入、物质待遇等。
目前世界各国的年人均国民收入相差很大,而且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据1979年统计,约占世界人口25%的富国的年人均国民收入为0.5万—1.7万美元,而占人口25%的贫国年人均国民收入只有875美元,其中有的国家低于200美元。在阿拉伯世界中,虽有年人均国民收入很高的国家如科威特,达1.7万美元,但大多数阿拉伯国家都不是很高的,有的国家才300美元左右;阿拉伯世界就其整体来看,年人均收入也只有800美元左右。
另外,教育政策本身也有弊病。一方面极力扩大在校人数,增加毕业生数量,但另一方面却不管毕业生的分配,这是造成人材外流的一个重要原因。缺乏必要的科研设备和机构,过多地强调外国经验,忽视自己的经验和特点,这也促使不少人材外流。当然社会、政治的稳定及社会福利问题也是不可低估的因素。
人材外流问题已引起阿拉伯国家的普遍重视。一些国家已开始从不同方面着手研究解决这一问题,如根据发展民族经济的需要,制定长远的教育计划;教育每个公民热爱自己的祖国;鼓励科学研究,并努力使科研设备现代化;重视各方面人材的意见,深入、认真地研究人材外流的动机、原因,并制定可靠措施,减少人材外流。此外,对正在国外学习、进修、训练的人员,从精神和物质方面给予关怀和帮助,教育他们要爱国;努力争取已外流、但还未完全定居下来的人材回国;对那些已在国外定居并有重要科学成就和地位的人材,则争取与他们建立合作关系;对那些乐意回国的人则提供充足的物质条件。
目前,尽管阿拉伯国家的人材外流仍在继续,但由于阿拉伯国家已着手致力于解决,相信不久以后,人材外流将会减少。


第7版()
专栏:

西德足球队获进军西班牙资格
欧洲足球冠军西德队十四日在维也纳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赛第一组的比赛中,以三比一战胜了奥地利队。西德队六战六胜,实际上已取得进军西班牙的资格。
目前,这个组的西德队只剩下对阿尔巴尼亚队和保加利亚队两场比赛。奥地利队七战五胜二负,得十分,保加利亚队六战四胜二负,得八分。阿尔巴尼亚队七战一胜六负,得二分,芬兰队八战一胜七负,也得二分。


第7版()
专栏:

欧洲区第二组比赛接近尾声
荷兰足球队和爱尔兰足球队十四日在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赛第二组的比赛中,分别以三比○和三比二战胜了比利时队和法国队。
分在这个组的共有五个队,比利时队八战五胜一平二负,得十一分,肯定可以出线。塞浦路斯队七战七负,已失去出线希望。其他三个队,爱尔兰队(八战四胜二平二负)、荷兰队(七战四胜一平二负)和法国队(六战三胜三负),谁将获得进军西班牙的资格尚难预料。


第7版()
专栏:

欧洲区第三组形势仍不明朗
威尔士足球队和冰岛足球队十四日在威尔士斯旺西进行的比赛中,以二比二踢成平局。这是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赛第三组的一场比赛。至今这个小组的形势仍不明朗。
这个小组中,除冰岛队(八战二胜二平四负)和土耳其队(八战八负)已失去出线希望外,威尔士队虽然以七战四胜二平一负得十分,积分暂时领先,但苏联队(五战四胜一平得九分)和捷克斯洛伐克队(六战四胜一平一负得九分)更处有利地位。


第7版()
专栏:

丹麦足球队三比二胜希腊队
丹麦足球队十四日在萨洛尼卡进行的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赛第五组的比赛中,以三比二战胜了希腊队。
目前,这个组中的南斯拉夫队和意大利队均是五战四胜一负,各得八分,处于小组领先地位,最有希望出线。丹麦队已赛完八场,四胜四负,得八分,希腊队六战三胜三负,得六分;卢森堡队六战皆负。


第7版()
专栏:

苏格兰足球队获世界杯决赛权
世界杯足球赛欧洲区预赛第六组十四日进行了两场比赛,瑞典队以二比一胜葡萄牙队;苏格兰队同北爱尔兰队以○比○踢平,苏格兰队已获得参加决赛阶段比赛资格。
至此,这个组的五个队中,苏格兰队七战四胜三平,得十一分。另一个队将由谁出线还难预料。其他各队目前的战绩是:北爱尔兰队七战二胜三平二负得七分。瑞典队已赛完八场,三胜二平三负得八分。葡萄牙队六战二胜一平三负得五分。以色列队六战三平三负得三分。(据新华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