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互相学习 互相尊重 互相支持
宁城县蒙汉领导干部协力搞建设
本报讯 据《内蒙古日报》报道: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宁城县委领导班子中的蒙、汉族干部互相学习,互相支持,紧密团结,从当地实际出发,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积极发展生产。
宁城县七山半水二分半田。全县有48万人,其中蒙古族有4.5万人。三中全会以后,县委全面分析宁城自然资源,决定在抓紧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尽快让群众富裕起来。县委常委中的4名蒙古族干部和8名汉族干部同心协力,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县长、蒙古族干部韩殿义发现蒙古族和回族聚居的社队有饲养牲畜的专长和进一步发展畜牧业的要求,就支持群众,并同他们研究发展畜牧业生产的具体措施。老韩把情况汇报给县委书记、汉族干部刘明三,当即得到热情支持。去年用贷款和扶贫等资金,先后从巴林右旗等牧区购进3万多头牛羊,使凡有饲养能力的蒙、回族社员都养上了牲畜。1979年春,县委书记刘明三在八里罕公社等地发现群众对国家关于油料顶粮和交售超过包干任务加价的政策不了解,向日葵种植很少。于是通过电话与县长韩殿义研究,提出向群众宣传政策的建议,得到韩殿义的赞成。他们两个人立即分头跑了十几个公社进行宣传,使全县向日葵种植面积一下子扩大到10万亩,去年又增加到20万亩,仅此一项,两年收入1,200多万元,相当于1亿多斤粮食的价值。
这个县委的蒙汉族领导干部每年都要召开两、三次谈心会,在一起交流思想,统一认识,为发展经济献计献策。他们在积极发展农业、多种经营的同时,积极发展制糖、老窖酒、陶瓷、采矿、羊毛衫、地毯等产品的生产,并实行了层层利润包干等形式的经济责任制,产值和利润连年增加。


第4版()
专栏:报刊文摘

正确地对待报纸批评
要使报纸上的批评真正成为进行四化建设的动力,除了提高对开展批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以外,还应该针对现实情况,着重就目前情况来讲,要开展正确的健康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迫切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端正态度,严于律己。报纸上开展批评的主要目的,是教育被批评者,以及广大干部和群众。达到这两个目的的主要前提是被批评者公开作自我批评。因为批评只有通过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才能解决矛盾,教育本人,启迪他人,才能使缺点错误转变为精神财富,成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动力。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不少同志缺乏自我批评精神。他们对于党员和群众在报纸上的批评,不是持热烈欢迎、坚决改正的态度,而是“闻批即跳”,抵触抗拒,对批评者嘲笑挖苦,打击报复;或者到处“告状”,纠缠不休。他们不但不作丝毫的自我批评,反而蛮横地要批评者和报刊向他们“赔礼道歉”,甚至要求治以“诬陷罪”。报纸批评若是涉及某些领导干部“关系网”中的人,几乎都要遭到强烈地抵制和反对,当然更谈不上给报刊及时、认真地回复,作象样的自我批评了。这种现象极不正常,它反映了我们的党风尚未根本好转,亟需在各条战线、特别是在报纸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使犯错误、有缺点的同志正确认识和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地洗刷灰尘,端正党风,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二是深挖病根,一心为公。要知道,只有发扬包括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内的党的三大作风,我们的党才有希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才能取得胜利。但是,有些同志并不是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们所犯的错误更不是由于认识不清,而是明知故犯,知错不改。诸如对党的方针、政策阳奉阴违,顶着不办;在思想和作风上,损公肥私、结帮拉派、打击报复等等。显然,这绝不仅仅是认识问题,而是有关立场、人生观的大问题。这些同志摆错了自己同党和人民的位置,不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个人利益第一;不是做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服务,而是当官作老爷,借权以营私。这些人的病根就在于立场和人生观不对头。如果他是站在党的立场,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那就会“闻过则喜”,就会抛弃个人杂念,正确地对待报纸的批评。
三是党委支持,各方配合。许多事实告诉我们,对于那种犯有极端个人主义错误的人,很难指望他们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还得有人帮助;而群众在报纸上的批评,就是这种帮助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但是,正如有的批评者说的,“报纸只有舆论权,没有处理权”,因而对报纸上的批评,不是不予理睬,便是用“以攻为守”的办法企图把事实搅乱,使批评不了了之。究其原因,除了报纸本身态度不坚决,不能有效地使用“继续批评”这个武器以外,主要是有关党委的支持不够有力,纪委、行政、司法等有关部门的配合不够紧密。报纸是党的舆论工具,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问题上,它的作用是很大的,但又是有限的,如果得不到党委的有力支持和各方的紧密配合,就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党中央在1950年的决定和1954年的决议中,都要求各级党委坚决支持并保证报纸开展正确的健全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指出这是衡量党委领导强弱的尺度。只有党委重视,各方配合,才有利于促使被批评者认真作自我批评、坚决改正错误,重新迈开前进的脚步。
当然,要使报纸上的批评真正成为进行四化建设的动力,报纸本身也要坚决执行党的有关规定,切实作到实事求是,留有余地,与人为善,有错必纠,坚持始终,并且讲究方法和效果,使批评富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团结和进步。这也是党报工作的优良传统和长期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
(《陕西日报》10月8日社论摘要)


第4版()
专栏:

新疆决定开展学习彭加木活动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7日电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广泛开展向革命烈士彭加木同志学习的活动。
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10月13日作出决定,号召自治区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科技工作者、各族干部和群众,向彭加木同志学习。学习他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赤胆忠心,以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同疾病进行斗争,把全部精力倾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崇高思想;学习他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敢于坚持真理,抵制错误,具有远大的革命理想和坚强的党性观念;学习他热爱边疆,建设边疆,为边疆的科学技术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学习他无限热爱祖国的科学事业,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忘我工作,不怕困难,不畏艰险,努力实践,甘当发展我国科技事业的“铺路石子”的崇高品德,为建设一个文明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新疆不断作出新贡献。


第4版()
专栏:

文化部召开的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指出
发展民族艺术教育 壮大民族文艺队伍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5日电 在今天结束的全国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强调指出,积极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大力培养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民族艺术工作者,是发展、提高民族文化艺术、适应民族地区四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座谈会是由文化部主持,于10月7日在北京开始举行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文化教育部门,中央和地方的高、中等艺术院校,以及文化部、国家民委、教育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代表共8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这次民族艺术教育工作座谈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议主要是总结建国以来发展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的经验,研究当前民族艺术教育工作中的问题,讨论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发展民族地区的艺术教育事业。
座谈会认为,做好民族艺术教育工作,积极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壮大民族文艺队伍,是社会主义新时期民族工作中一项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会议希望各级党委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扶持,使民族艺术教育事业在调整的基础上有一个积极稳步的发展。
会议期间,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国家民委副主任杨东生,教育部副部长臧伯平到会讲了话。


第4版()
专栏:

谷牧会见日本长期金融友好访华团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7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今天下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以日本综合开发研究会会长平田敬一郎为团长的日本长期金融友好访华团。
谷牧在同日本客人交谈时指出,最近外界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前阶段的经济调整是强调发展轻工业,现在又要强调发展重工业了。谷牧说,这种议论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一贯认为,轻、重工业应该按比例发展。去年年底,我们决定对国民经济作进一步调整,不仅是轻、重工业之间失调的比例关系需要调整,就是重工业内部比例关系也应该进行调整,例如,钢铁工业同煤炭、电力和交通运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决定暂时放慢钢铁工业的发展速度,而对煤炭、石油、电力和交通运输方面的建设增加一些投资。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我们提出,在进一步发展轻工业的同时,也要注意使重工业保持一定发展速度。这并不意味我们调整方针有什么改变。


第4版()
专栏:

赵紫阳同西蒙·伊菲德·奥古马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观后感

向高峰进击要练好基本功
——一九八一年全国体操锦标赛观后感
韩毅
在南昌举行的1981年全国体操锦标赛已经结束。从今年上半年的体操分区赛到这次锦标赛,中间只隔三个多月。经过这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广大运动员所做的规定动作的质量和稳定性有所提高。在自选动作的比赛中,出现了不少难度较大的新动作,还表演了一些高档的成套技术动作。
进入七十年代以来,体操运动在国际上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被称为“旋”的空翻两周加转体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过去单纯空翻转体的格局。由于这些动作十分复杂,因而对运动员身体和心理素质、基本技术、驾驭时空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这次,我们高兴地看到,我国运动员在掌握这种超高难度动作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对于“旋”,不仅许多著名的运动员能够掌握,一批青少年运动员也会运用;不但男运动员可以做出来,女运动员也能完成。他们在这次比赛的自由体操、单杠、吊环、跳马项目中都有出色的表演。
随着教学实践的深入和训练理论的发展,各地都加强了对青少年体操选手的培养。参加这次比赛的运动员年龄普遍较小,获得男子全能冠军的许志强是18岁、女子全能冠军黄群是12岁,获得前6名的运动员也都很年轻。在比赛中,他们的灵巧身段、优美动作、顽强意志,博得了观众的好评。
但是,从这次比赛看,我们在通往世界体操高峰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技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有些动作完成得比较勉强,不能到位,有的在联接中被迫停顿,时常出现多余的用力、不必要的缓冲和无价值的过渡。二是临场发挥较差,主要是不能发挥平时的训练水平,失误较多。临场发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里有训练、技术、心理、身体状态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只有做到各种因素的协调平衡,才能保证运动员在比赛时有正常的发挥。而技术质量的提高,则有赖于平时的严格训练。
体操运动是一个艺术性很强的项目,每一个动作,每一套表演,都应该犹如乐章诗篇般地引人入胜。过去,我国一些著名运动员的动作编排匠心独具,构思精巧,表演时想象丰富,能准确地把握住动作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们留下美好的记忆。我们要引导新一代的运动员向他们学习,强调从艺术的高度来领会动作,把技术质量上升到艺术质量的高度,使我国的体操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第4版()
专栏:体育之角

在成绩后面……
——从第35届世界举重锦标赛谈起
今年以来,我国的举重健儿继续取得较好成绩。最近,在法国里尔举行的第35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中国队以96分名列团体第八。在这之前,我国运动员已打破一项世界纪录,破了一批亚洲纪录和全国纪录,并以较大的优势获得第13届亚洲举重锦标赛团体冠军。
尽管如此,我国举重运动的现状仍不容乐观。中国队上次参加世界锦标赛,虽以104分名列团体第九,但在比赛中打破了一项世界纪录、两项青年世界纪录,夺得一块金牌、一块银牌、两块铜牌。而这次比赛,我队只破了一项全国纪录,没拿到一枚奖牌。目前,我国举重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不能与全盛时期的1966年相比(当年我国保持了七项世界纪录),甚至比1979年都显得逊色。
两年前,我国破世界纪录与青年世界纪录的喜讯接连不断,一批新手奋然崛起,近10人的成绩达到或接近世界水平,已初步形成一股冲向世界高峰的突击力量。但在今天,虽有吴数德等人登上了顶峰,但势单力薄,突破口并不大,阵地也不巩固。只是依靠那么几个老运动员置身一线拚搏的现象实在令人担忧。诚然,他们中间的不少人现正年富力强,还有很大潜力。但问题是,接茬的人距离他们较远,近来涌现的几名新手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二线青年队伍远远达不到吴数德、陈伟强等人当年的水平,致使我国选手先后保持的四项青年世界纪录如今只剩下一项(吴数德保持的52公斤级总成绩237.5公斤)。
下决心解决后备力量问题已成了当务之急。我国现有的那些尖子,都是1973年前后举重运动恢复时开始培养的。那时,有关部门与许多教练把全部精力放在下面,扎扎实实地物色、造就了大批年轻举重人才。可以说,今天举坛出现的青黄不接的状况,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们没有坚持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受多种条件的限制,举重运动在我国青少年中的普及程度不高,参加体校系统训练的只有近千人,比苏联、保加利亚等举重强国的人数少得多。因此,我们要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配合,纠正群众中流传的“练习举重对青少年身体不利”等误解,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加这项运动。有关部门要从现有条件出发,把尽可能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放在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办好少年业余体校。这里,相当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科学选才。在举重水平高度发展的今天,运动员不光要有力量,而且要有良好的爆发力与速度,而这还是我国一些优秀运动员所欠缺的。没有合适的人才,便无法接受新的训练方法,登攀世界高峰也无从谈起。总之,只有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举重运动的被动局面,大步赶上世界举重发展的新潮流。 黄伟康


第4版()
专栏:体育之角

风物长宜从远计
——八一女排教练韩云波热心培养新教练
今年7月份,在锦州举行的全国女排锦标赛上,人们惊讶地发现:八一女排担任现场指挥的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而老教练韩云波却坐在一旁的矮凳上观战。这是怎么回事呢?人们疑惑不解。
原来,长期以来,韩云波一直在考虑着这样一个问题:不仅要抓紧培养年轻的优秀新队员,也要培养年轻的教练员。正好,原八一男排队员栗晓峰在女排二队当了一段教练后,调给他当副手了。韩教练看到这个年轻力壮,富有实干精神的小伙子,非常高兴,决心全力以赴,把栗晓峰培养出来。栗晓峰谦虚谨慎,训练严格认真,刻苦钻研技术。韩云波热情扶持,言传身教。为了使栗晓峰早日担起一线教练的重担,韩云波就把训练计划的制订和指导,都放手大胆地让栗晓峰去干,他积极协助,使栗晓峰在训练上进步很快。今年以来,韩教练又把一些比赛的现场指挥权交给了栗晓峰。他说:“培养年轻教练,就要放到‘火线’上‘唱主角’,进行实战锻炼,而老的就要让出‘舞台’,为新手‘压台’、‘配戏’,搞好传帮带”。在这次锦州全国女排锦标赛一开始,韩云波就把整个现场指挥都交给了栗晓峰,他坐以运策,为栗晓峰助战。
栗晓峰在韩教练的培养下,这次比赛打得很顺利,初显出指挥才能,韩云波很满意。当比赛进行到最后一场对四川队时,栗晓峰有点犹豫,在“诸葛亮会”上,提出请韩教练指挥。原因是,虽然去年八一女排在锦标赛中获冠军、全国甲级联赛获亚军、今年上半年甲级联赛获冠军,但都败给了四川队,所以栗晓峰觉得这场硬仗还是韩教练指挥稳妥一些。可韩教练说:“小栗,比赛以来指挥不错,这场硬仗还是你指挥,胜了总结经验,输了就认真总结教训,勇敢些!”在韩教练的鼓励和支持下,栗晓峰勇敢地走上比赛场。比赛中,栗晓峰指挥得当,韩教练出谋划策,结果以3∶1获得胜利。
王保生 祝少东


第4版()
专栏:体育之角

“锻炼纯熟精神爽,行手虽老乐康哉”
——记辛亥革命老人刘心田
看着照片上这位雄姿英发的舞剑者,谁能相信他是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这位老人叫刘心田,七十年前参加过震撼世界的武昌起义。他曾是革命团体文学社的成员,担任过起义领导人的秘密交通员。武昌起义后,刘心田参加了革命党报纸《大汉报》的筹备工作。此后,一直当印刷工人。
解放前贫困生活的长期折磨,使刘老身患严重的肺穿孔、胃病、关节炎,半身不遂,每天只能吃二三两稀饭、面条。由于重病缠身,他在一九五八年退职。退职以后,他听说打太极拳对治疗慢性病有益,便怀着将信将疑的心情开始学习,很快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天都打,风雨无阻。几年过去了,刘老的身体奇迹般地康复起来,饭吃得多了,严重的疾病一一好转了。
一九六一年,刘老又深深地爱上了剑术。他找来一根檀木,绘出样式,加工成一把手杖剑,还在剑上刻下了“闻鸡起舞”的警句和自勉的诗句:“莫道光阴老渐衰,朝朝起舞太极来,锻炼纯熟精神爽,行手虽老乐康哉。”从此,这把木剑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
刘老锻炼不止,身体越来越硬朗。他在八十一岁时,拄着手杖剑,兴致勃勃地攀上了华山之巅。如今,刘老年近九旬,每天坚持到公园打拳、舞剑;下午还要到体育场快步行走六千米。他除耳朵有点背以外,无其它大病,每天还能帮助操持家务。最近为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他撰写了数万字的回忆录和纪念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刘老对记者说,他希望通过体育锻炼保持健康的体魄,在有生之年为祖国的统一和繁荣做出微薄的贡献。
本报记者 龚达发
(附图片)
刘心田正在练剑


第4版()
专栏:体育之角

泳坛新人李忠谊
30天内,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连破4次全国纪录的李忠谊,引起了全国游泳界极大的兴趣。
李忠谊出生在游泳世家。父母亲都是我国五十年代驰名泳坛的名将。在家庭的熏陶下,他刚下地走路,就跟着爸爸去看运动员训练。3岁的时候,就在父母亲带领下学习游泳。9岁时,在小学读二年级的时候,就参加了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儿童游泳比赛。在比赛中,他敢于与大个子强手拚搏的犟劲,受到了大会的一致好评。报刊评论他是一颗好苗苗!随后,他被吸收到合肥市业余体校,接受系统的、正规的训练。在训练中,他表现出超乎一般少年儿童的力量和速度。1977年全国少年游泳比赛中,他夺得少年男子200米仰泳冠军,100米仰泳亚军,初露头角。不久,被选进了安徽省游泳集训队。
正当李忠谊成绩不断上升,眼看可以在第四届全运会上大显身手的时候,他没料到,比赛时竟一败涂地;在1980年的几次全国比赛中,成绩也不理想,200米仰泳比赛成绩竟比平时训练测验成绩低5秒多!李忠谊经受住了挫折和失败的考验,在教练帮他分析了失败的原因之后,他开始了更加严格的训练:早晨6时按时起床,跑步,活动,做陆上体力锻炼;上训练课,一游就是1万多米。一份劳动,一份收获。今年2月,李忠谊随中国游泳队去英国参加国际比赛,战胜了英国选手,夺得200米仰泳冠军。今年5月,李忠谊被选派去澳大利亚集训。他珍惜这样的机会,训练更加自觉和刻苦。每天要游17,000米左右。8月份,他参加澳洲冬季公开赛,便以 2分10秒32的成绩首次打破200米混合泳全国纪录。
8月30日,他转战东京,参加8国国际游泳邀请赛,和战友一起,在男子4×1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以3分38秒04的成绩,打破全国纪录,在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赛中,以7分56秒76的成绩,创造了全国最新纪录。
9月3日,李忠谊参加全国游泳锦标赛,再一次打破了男子200米个人混合泳全国纪录。前几天,在成都的国际游泳邀请赛上,他获得了这个项目的亚军。 李佛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