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发展中国家的粮食为什么短缺?
赵穗生
粮荒象一个魔形,在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徘徊。成千上万营养不良的贫民挣扎在饥饿线上。据“国际发展问题独立委员会”(简称勃兰特委员会)1980年的报告估计:发展中国家目前约有8亿人处于贫困之中,其中大部分人吃不饱饭,数百万人饿死,或是身体发育受到损害。
联合国粮农组织也指出,发展中国家严重营养不良人数目前已达4.5亿以上。
全世界缺粮最严重的地区是非洲。4.5亿非洲人口中60%的人吃不饱。其它地区的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面临着粮食严重短缺的问题。据统计,世界上31个最不发达国家中每人每天从食物中摄取的热能量平均只有2,000卡路里,远远低于2,500卡路里的平均最低需要量。粮农组织还估计世界上有3亿人每天所得热能量甚至低于1,500卡路里的临界需要量。
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由于遭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长期的剥削和压迫,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非常落后。许多国家迄今仍然保持着由殖民主义统治造成的单一经济的畸形状况,只生产某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而未能充分发展粮食生产,改善粮食供应状况。少数发达国家垄断世界粮食贸易,也使发展中国家深受其害。
世界粮食出口国主要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仅美国和加拿大出口粮食就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额80%,而进口粮食的则多为发展中国家。估计今年一年内,发展中国家需要进口的粮食将达9,600万吨。每当世界粮荒,少数发达国家便利用垄断地位,乘机牟取高利。据统计,按小麦、玉米、大米三个主要品种的平均价格计算,国际市场粮价1980年比1970年大约上涨了186%。此外,与发展粮食生产有关的化肥、农药价格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因此,许多发展中国家进口粮食和化肥的费用,甚至大大超过其用于发展农业的投资,这就势必影响和阻碍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的发展,并使它们难以负担日益高昂的粮食进口费用。
其次,在一些发展中国家里,还保留着束缚农业生产力的土地占有制度。少数地主和大农场主,往往只占农户总数的5—10%,却占有耕地总数的40—60%,而绝大多数农民则只有零星小块土地或根本没有土地,地主通过租佃制和分成制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例如,据印度报刊报道,在印度农村,占人口总数40%的贫苦农民,仅占有全部农业收入的13%,而只占人口总数20%的富人,却占有全部农业收入的53.1%。这种土地所有制及其分配方案不利于粮食生产发展和解决饥饿问题。
还有,某些发展中国家本身的经济、社会状况,也使粮食短缺日益加剧。例如在许多国家里,人们将木材作为主要燃料,不加限制地对森林进行商业性采伐,因而加速了水土流失、加剧了洪水泛滥和沙漠的蔓延,降低了土壤的肥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1975—1980年的五年间,仅由于森林被毁而破坏的土地在非洲是3,700万公顷,亚洲为1,220万公顷,拉丁美洲为1,840万公顷。另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日趋城市化,大批青壮劳动力流入城市,大量肥沃农田被占用于修建住宅、公路和工厂,也造成了粮食产量的锐减。还有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太快,在六十年代,全世界128个发展中国家里,有56国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增长率,到了七十年代,这类国家增为69国。缺粮最严重的非洲地区,也是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地区。例如尼日利亚的粮食生产每年只增加0.5%,而人口增长率却是3%。如果这种趋势继续下去,到本世纪末,非洲人口将翻一番,达到9亿多人口,粮荒势必更加严重。
此外,在某些发展中国家里存在长期遗留下来的不利于粮食生产的物价政策和农业投资比重偏低,缺乏水利设施或水利设施管理不善而无力抵御自然灾害,以及用来发展农业的科学技术力量的欠缺,农业生产工具的落后,农业技术人材的严重不足等等,也是影响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7版()
专栏:

访罗纪事
《人民日报》代表团
五、“一切为了人”
8月23日,罗马尼亚国庆的游行队伍红旗似海,人群如织。人潮中显现出一副高高的大标语牌,红地黑字写着:“一切为了人”。紧接着,工人队伍气宇轩昂地抬着一排排的长方形乳色标语牌,一块饰着花朵的牌上写着:“解放后所建的新住宅,使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居民搬进了新居”;另一块上写着:“1980年工人的报酬比1950年增加了6.6倍”;后面的一块写着:“全国商品销售额1950年至1980年间增加了315倍”……
这些醒目的数字使我们联想到在罗马尼亚生活中的感受。
仲夏的罗马尼亚,有时淅淅沥沥地下点雨。早上醒来打开收音机,我们会听到广播员亲切的声音:“今天有雨,上班、出门的同志别忘了带雨具。”一段音乐以后,那亲切的声音又响起了:“现在小学生们还在暑假期间,开汽车的人要特别注意过街的孩子。”过了一会,广播员又告诉你,节日快到了,不要在宴会上吃的过饱,如果晚上狂欢熬了夜,第二天可要睡个午觉……。这些叮咛的话语使人感到温暖,有如置身于一个团结、和谐的大家庭中。
我们深深感到,人民群众的命运受到罗马尼亚党和政府的深切关怀。在罗马尼亚,关心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原则。
我们每到一个地方,当地领导给你介绍情况时,总是兴致勃勃地讲到,他们那里修建了多少新住房、俱乐部、影剧院、托儿所、商店,本年度还准备修建多少这些关系群众生活的建筑物。他还会满怀信心地告诉你,他们一定会超额完成计划。
我们到过的不论是大城小镇,都可以看到一片高楼林立的新的住宅区。这些居民楼都盖得比较讲究,具备各种必需的设施。商店、学校、托儿所、街心公园等等也有布局合理的安排。不仅楼房之间有一定的绿化面积,宽阔的马路两旁都种有花草。苏恰瓦的女县委书记在谈到他们把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作为县委一项主要任务时说:“我们一定要设法不让人们在劳动时为生活问题分心,在劳动一天之后回到家里能够舒适地得到充分的休息。”
解决居民的住宅问题,首都布加勒斯特的成绩尤其突出。这个人口从解放初期十几万增加到今天200万的城市,近三十多年来开辟和建设了4个大规模的新住宅区,加上分布在全市各处的零星住宅,一共修建了45万套新住房。首都城市设计院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计划在今后五年中再建15万套,使更多的人住进舒适的新房,消灭两家合住一套住宅的现象,并且进一步扩大人们的居住面积。全市居民的平均居住面积已从1951年的8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2平方米。他信心十足地说:“我们到1990年就可以完全解决布加勒斯特全体居民的住房问题。”
在布加勒斯特游览市容时,陪同我们的罗马尼亚同志指着一些新的大楼告诉我们,那是在1977年地震中倒塌的废墟上重建或者修复的。这些大楼比原来的旧建筑更美观。他们还谈到当年正在非洲进行国事访问的齐奥塞斯库同志获悉国内发生严重地震的消息立即赶回国内亲自指挥救灾的往事,并且说:“党总是教导我们要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
在罗马尼亚,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一天中午,我们到达苏恰瓦县只有5,000居民的索尔卡市访问。我们在大门上了锁的市政府办公楼的门外等候了半天,才见那位四十岁上下的女市长约乃斯库气喘吁吁地从远处赶来。她一边拿出钥匙开门一边向我们表示歉意说,她刚刚去参加一位居民的婚礼,所以来迟了。后来我们发现这个市政府连个秘书和勤杂人员都没有,一切杂务都是市长自己动手做。这位精干的女市长告诉我们,她在办公室的时间不多。每天固定工作程序是照例到镇上各处走一圈,看看市场的供应情况怎样,医院挂号排队的队伍长不长,托儿所的卫生搞得好不好,啤酒厂或者手工业合作社的生产有什么问题,然后才到办公室来,和其他一些领导成员一起研究处理各种问题。后来她陪同我们去参观啤酒厂、地毯厂的时候,我们亲眼看到这位一市之长同群众的关系是多么的亲近和融洽,有的女工甚至向她打趣说,她今天打扮得很漂亮。
山城桑捷洛斯的纺织工人出身的女市长阿玛丽亚也同样有着密切联系群众的好作风。当她和我们正要离开市政府到各处参观,看到她的办公室外站有几个披着羊皮袄的男女,一问才知道他们是山上的个体牧民,因为昨天降温山上降了小雪,特地赶来请求市长安排他们把羊群赶到山脚的牧场来避寒。阿玛丽亚吩咐了别的干部帮他们解决之后才陪我们一起走。她告诉我们,按制度规定,所有单位的领导人每周都固定有半天接待群众,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群众任何时候都会找她,她觉得这是群众对她的信任。在饭店陪我们一起吃午饭的时候,阿玛丽亚好几次被唤去听电话,我们说“你真忙”。她笑着回答道:“谁叫我当大管家。刚刚一个母亲要求把孩子送托儿所,又有一个女工让我调解他们夫妻吵架的家庭纠纷。这些事我不管行吗?”
在罗马尼亚,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一个标语:“是人建设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是为了人。”我们感觉到这两句话所概括的原则,正在罗马尼亚这个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实践。(全文完)
(附图片)
图为布加勒斯特在地震废墟上重建的新建筑。


第7版()
专栏:

粮农组织和“世界粮食日”
刘建英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是根据一九四三年五月召开的有四十四国参加的粮农问题会议的建议,于一九四五年十月十六日在加拿大魁北克成立的。它于一九四六年十二月成为联合国专门机构之一,总部设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现在粮农组织共有一百四十七个成员国家和地区,中国是它的创始国之一。从一九七三年四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了它在粮农组织中的活动。
粮农组织每两年举行一次大会,在会上向成员国或其它国际组织提出有关粮农问题的建议,审查通过决议和接纳新成员国。大会休会期间执行大会职权的是理事会,以及作为理事会执行机构的秘书处。
粮农组织的任务和活动包括:研究世界农业和粮食形势,为发展中国家发展农业提供服务、援助和贷款,组织提供粮食援助和紧急救济,促进世界农产品贸易和粮食安全,推广新技术、组织技术交流和农业科学研究,协调国际农、林、渔各种专业委员会的工作等等。
近年来,粮农组织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搞好粮食和农业生产上。仅在一九八○年一至九月,粮农组织投资中心就派出了一百八十六个工作组,帮助六十二个发展中国家制定了有关乡村发展、灌溉、信贷以及提高林业、渔业和畜牧生产等方面的投资项目。一九八○年,粮农组织还在我国开展了蔬菜研究和发展油橄榄生产的项目。
为了唤起世界公众注意长期存在的粮食短缺问题,鼓励各国更加关注农业生产,开展技术合作以及发展新的作物,一九七九年粮农组织第二十届大会决定以一九八一年十月十六日(粮农组织成立三十六周年纪念日)为“世界粮食日”,以后每年称此日为“世界粮食日”。今年十月十六日,我国将和世界各国一道,广泛开展纪念第一个“世界粮食日”的活动。


第7版()
专栏:

第三世界国家的粮食状况
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调查,1980年全世界有近8亿人由于贫困,得不到足够的食物,至少有4亿多人严重营养不良。饥饿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第三世界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遭受长期干旱的撒哈拉沙漠以南的20多个非洲国家。
现在,第三世界国家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发展粮食生产,改善粮食供应状况。下面的一组照片,反映了当前第三世界一些国家的粮食情况。 世华编
(附图片)
第三世界许多国家的粮食生产,目前仍然满足不了本国的需要。图为苏丹港口在卸运进口粮食。
改善灌溉条件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有效办法之一。图为巴西农民在灌溉土豆,力争丰收。
这个挣扎在饥饿线上的家庭,是今天世界上成千上万营养不良的人们的一个典型。
使用化肥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方法。图为厄瓜多尔的农民在学习合理使用化肥。
发展中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图为印度农民领取修建水利工程中应得的以工代赈的救济粮。


第7版()
专栏:

苏联物价上涨和对外扩张
——美国《新闻周刊》谈苏联经济状况
9月28日出版的美国《新闻周刊》刊登一篇报道,谈到苏联的物价与经济情况,摘译如下:
尽管莫斯科各大报纸上,充满了基本食物价格二十年来并未上涨过的报道。可是俄国人却对苏联报界的宣传烟幕始终保持着警惕。在食品商店、加油站、酒铺以及珠宝首饰商店门前,到处可见顾客们排着长长的队伍。仅仅这一现象就足以说明苏联经济实况的一斑。
最近,苏联政府当局不得不承认,烟酒的价格确实已提高了好多。但据说涨价的目的,是为了要“限制这方面的消费量”。可是,在一个公开声称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国家里,竟到处物价上涨,这似乎有点讽刺味道!另一方面,为了自我解嘲,政府当局又强调指出,它已增加了工资,改善了社会服务,并通过大量补助津贴使食物和房租的费用保持在一个低廉的水平上。然而,它对涨价的另一个原因却讳莫如深,即苏联推行扩张政策以夺取海外利益。正如一位面对一双价值150美元的皮靴而发愁的年轻苏联妇女所说的那样:“如果我们卷入新的军备竞赛的话,你可知道将由谁来支付代价呢?”
波兰的动乱也许会迫使莫斯科采取行动。在莫斯科的一位西方外交官说道:“他们(指莫斯科当局)要么使波兰在经济上勉强维持,要么就准备战争。”这两者都意味着要老百姓勒紧裤带。占领阿富汗以及对古巴和越南的大量军事、经济援助也使苏联每年负担好几十亿卢布的巨款,而这些钱总要有来源才行。
在过分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和臃肿的官僚主义制度的双重压力下,再加上这些额外负担,苏联经济实在难以发展。另一方面,它还面临日益衰退的工业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惊人的酗酒率、分配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极不灵活的农业生产体制等等。预计将连续出现第三次谷物歉收。据美国方面最近的估计,苏联今年的谷物收成只达1.8亿吨,几乎比去年的坏收成还要少收1,000万吨。
尽管物价高涨,物品匮乏,但是酗酒之风在苏联还是无法加以抑制。为买伏特加酒而排成的一条条长龙,在莫斯科市区到处可见。即使涨价也解决不了多少问题。据西方人士估计,自1955年以来,酒的消耗量已增加了300%,而看来目前并无下降趋势。
(许邦兴 摘译)
(附图片)
在莫斯科一家加油站前等待加油的长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