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孙中山和他的老师康德黎
周锡荣
1896年10月,孙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获释,曾经轰动英伦。从此,孙中山的名字更为世人所知。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述:“予之以奔走国事,而使姓名喧腾于英人之口,实始于是地。”伦敦的死里逃生,对孙中山以后的革命生涯确实发生了深远影响。因此,人们每当纪念辛亥革命或孙先生生平之时,都不会忘记曾经营救过他的英国老师詹姆士·康德黎以及其他英国朋友。
提到孙中山和康德黎的师生之情,还得从中山先生在香港求学谈起。1887年,孙先生21岁时,由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校转学到香港西医书院即雅丽氏医院附设医大就读。入校后,他结识了英籍外科医生、该校创办人康德黎教授,师生交往弥密,感情甚笃。1892年7月,孙中山以优异的成绩在该校毕业,又是第一届毕业生,深得康德黎器重。康德黎曾亲自为孙中山颁发了博士文凭。毕业后,孙中山即在澳门、广州等地行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895年10月,广州武装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迫逃往香港,重访老师康德黎,随即东渡日本神户,并由横滨转赴夏威夷群岛,就寓于檀香山。在赴檀香山的路上,不意又遇见回国途中的康德黎夫妇。他们给孙中山留下了伦敦的住址,师生依依惜别。
1896年6月,孙中山考虑“久留檀岛,无大可为”,就毅然离开檀香山赴美国旧金山。三个月后,乘轮船“麦竭斯的”号东行至英国利物浦,10月1日到达伦敦。第二天,孙中山来到康德黎寓所,师生在欢乐中重逢。康德黎夫妇殷勤款待,并安排孙中山迁居到他们寓所附近的葛兰旅馆。那时节,清政府正在到处缉拿孙先生。它曾命令驻英公使馆“不惜一切代价捉拿孙中山,死活不论”。10月11日(星期日)上午十时半,孙先生由葛兰旅馆去老师住处途中,清政府驻英使馆的歹徒竟悍然违反国际准则,将孙先生秘密绑架,囚禁在使馆三楼一间窗户有铁栅的斗室里。中山先生被囚后,急于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康德黎老师,曾托使馆英国工人送信或用信纸裹着银币向窗外投掷,但屡试均遭失败。自此,使馆对孙中山的看守更加严密了。身陷囹圄的孙中山先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使馆对他千方百计的威逼利诱都一一破产。这时,清驻英使馆根据清政府密令,正阴谋用7,000英镑的高价,租一艘2,000吨的轮船,把孙中山装入一只特制的木箱内,准备几天后秘密押运回国处死。
在这十分危急的时刻,孙中山从事的革命活动和危险处境感动了使馆英籍清洁工人柯尔。10月17日晨,柯尔冒着危险为孙中山送信。当天深夜,由柯尔之妻秘密投书康德黎住宅,大意是:“君有友自前星期日来,被禁于中国使馆中。使馆即拟将其递解回华,处以死刑。……如不急起营救,必将罹难。”第二天,柯尔又亲自将孙中山用英文书写的两张名片面交康德黎,内容是:一、我于星期日被绑架到中国使馆,将被偷运回中国处死,请急速救我;二、目前请照应这个送信的人,他很穷,为了替我做这件事,他不免失业;三、中国使馆已雇一船,载我回中国去,我沿途将被封锁起来,不能与任何人通消息。
康德黎17日深夜得知孙中山被绑架后,连夜赶到苏格兰场警署,请他们出面干预此事。第二天,他又约孙中山在港相识的英籍朋友孟生医师同去外交部,报告清政府使馆非法绑架、囚禁孙中山事。但是都无结果。康德黎又到清驻英使馆交涉,更遭冷遇。他们两人心急如焚,深知稍有迟疑,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他们果断地一面由孟生告知清使馆:囚禁孙中山已为外人所知,英国政府和伦敦警察署将出面干涉。一面由康德黎驱车至《泰晤士报》馆,拟约见该报记者,详细揭露清使馆在英国侵犯人权事件的始末。同时,康德黎为防止清使馆提前行动,又雇了私人侦探,坐在离使馆大门不远的汽车里,注视着使馆的一举一动。过了不久,孙中山从柯尔送来的煤篓里收到一张纸条,带来了令人高兴的消息:“勉之,毋自馁!吾政府正为君尽力,不日即可见释。康德黎。”这一夜,孙中山在囚室里安睡了。
10月19日中午,康德黎按英国外交部的通知将其学生被囚经过上报。英国外交部经过调查,得知清政府使馆确已向格来轮船公司租船,证实了康德黎的申述。于是,英国政府在舆论压力下,派了6名警察守候在清使馆门外,加以监视。10月22日,英国《环球报》以《惊人消息!》为题,首先披露了中国伟大革命家孙中山在伦敦被绑架事件。《中央新闻》、《每日邮报》的记者纷纷来访康德黎。接着,伦敦各报均以特大标题相继报道了清廷使馆的这一丑闻。消息传开,广大同情中国革命的伦敦市民拥向清廷使馆,强烈抗议清廷的非法行径。清驻英使馆在各方舆论压力下,被迫同意释放孙中山。10月23日,康德黎迎接恢复自由的孙中山。当孙中山走出使馆后,伦敦的街头人山人海,热情的英国人民向孙中山挥手致意。孙中山则向报界和公众揭露、控诉了清政府绑架的卑鄙阴谋。孙中山获释后,曾投函伦敦报纸,对各界在他蒙难时相助表示感激。1897年,他在伦敦用英文撰写了著名的《伦敦被难记》,书中谈到他的老师为营救他而全力四出奔走,“不禁感极而泣矣!”
康德黎的晚年,由于营救孙中山成功而引人注目和受到尊敬。他曾任伦敦市议会顾问医生,1921年在伦敦设立皇家热带医药卫生协会,发行《热带医学评论杂志》。1925年,孙中山因病不幸逝世后,他还拖着年迈的身体参加在伦敦举行的中山先生追悼会。1926年,康德黎也离开人世,享年75岁。
康德黎营救孙中山一事,是他生平光辉的一页。这不仅表明他们师生的深挚情谊,而且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英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附图片)
孙中山先生当年在伦敦蒙难时被囚禁的住房。陆运祥摄


第7版()
专栏:海外游踪

百慕大行
黄星
一个十分偶然的机缘,把我们带到慕名已久的百慕大岛。
当座机穿过云层,临近百慕大上空时,遥瞰远方,仿佛出现了一幅光彩夺目的油画:天蓝色透明的海水,縠纹细细,漫无边际,在海天连接处,万顷碧波中漂浮着深绿色鱼钩状的一群岛屿,周遭由粉红色和金黄色的沙滩组成一条镶边。“鱼钩”上面还点缀着在强烈阳光照射下闪光的白色屋顶——这只海上的“巨钩”,就是每年吸引五六十万北美大陆游客的百慕大岛。
笑容可掬的海关官员,翻阅了我们的护照后,彬彬有礼地说:“欢迎第一批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客人!”
位于大西洋中西部的百慕大是由大小140多个岛屿组成的群岛。岛上没有高速公路和高楼大厦。但曲折、起伏、整齐然而狭窄的公路却也四通八达,贯穿岛上的每一个角落。该岛严格限制大型轿车进口,在公路上穿梭来往的是供游客租用的小型双人摩托车。戴着五颜六色头盔的男女青年骑着摩托车风驰电掣般到处游逛,别有情趣。公路两旁长满花团锦簇的热带丛林。这里有成片的棕榈树、杉树,还到处长着我们十分熟悉的夹竹桃、金银花和百合花。我们到达时正是夹竹桃盛开季节。深红、浅红、紫红和白色的夹竹桃使人眼花缭乱,有时还不知从哪里吹来阵阵香风。海面上不时掠过五颜六色的帆船和游艇。从摩天楼林立的纽约来到这里,的确是换了一个世界。
这个以旅游为其“第一工业”的岛屿确实充分发挥了它的优势,做到了精心设计、地尽其利。这个只有54平方公里的岛屿群,简直是每寸土地都得到了充分利用。喜欢打球的,可以找到供日夜使用的网球场和高尔夫球场。爱好水上运动的,有名目繁多的水上俱乐部。这里也是潜水运动员的乐园。带上潜水具,可以潜入海底,探寻海底奇珍。我们曾乘上一条特制的玻璃船底的游船在近海遨游,妩媚多姿的珊瑚似乎垂手可摘。五光十色的海扇、海蚌、海参、海鳖和叫不出名目的大小海鱼在脚下自由自在地游动。看罢“鱼翔浅底”,再到另一个浅红的细沙滩上,卧看弄潮儿在近处逐浪沉浮,粉白相间的轻帆在天际出没,顿时忘却了尘世的喧嚣,解除了身心的疲劳。
岛上除首府哈密尔顿的街上有现代化的商店外,其余的地方随处可以看到几百年前的房屋、教堂和狭窄弯曲的街巷,挂着的也是古老的街名牌。在深巷中漫步,有点象是回到了多年前北京前门外的小巷,缺少的只是小贩的叫卖声。
提起百慕大的过去,倒有一段颇具浪漫色彩的历史。据说,远古的大西洋中,并没有这个岛屿,它是若干世纪以前一次海底火山口爆发喷出的岩浆凝成的,后来在上面又聚积了重重叠叠的珊瑚礁。岛上长期以来生长了各种动植物,但是荒无人烟。直到公元1503年,一个名叫胡安·百慕迪兹的西班牙水手驾驶一只帆船漂浮到这里,发现了这片海上绿洲,并由此而命名该岛为“百慕大”。但百慕迪兹并没有在那里定居下来。又过了106年,即公元1609年,一艘叫作“海上探险”号的旗舰,在大西洋海面遭到风暴的袭击,经过五个昼夜的搏斗,这艘百孔千疮的旗舰,在百慕大近滩触礁搁浅,幸存的水手们上岸后看不到人迹,却意外地遇到成群的野猪、海龟,树上挂满了野梨和其他野果。用这些,他们填饱了饥肠,在岛上生存下来。船上的一对男女还生了两个孩子,男孩叫百慕大,女孩叫百慕黛丝。一年之后,落难的水手们伐木修造了两艘帆船,驶往北美的弗吉尼亚州,只留下三人自愿定居岛上,伴随着“海上探险”号的残骸度过了无数岁月。据说“海上探险”号的事迹,曾给予莎士比亚以灵感,写成他的名著《暴风雨》。那时英国人把这个岛屿群称之为“魔鬼之岛”。险礁和风暴使许多船只闻而生畏,裹足不前。
到了1612年,英国的弗吉尼亚公司就把这个岛屿划归该公司,其后,这家殖民公司从非洲大陆,接着又从北美大陆运来黑人和印第安人,为他们在岛上服劳役,有段时间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囚犯也被发配到这里,加入殖民地奴隶的行列。1684年,百慕大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百慕大很早以前就同北美大陆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国独立战争的岁月中,英国政府禁止岛上居民从北美大陆购买粮食。岛上居民不堪虐政,私下派代表到费城会见华盛顿,要求提供粮食。当时华盛顿领导的游击队同英国殖民军正进行艰苦的奋战,苦于缺乏火药,探知岛上储藏有一百箱火药。双方瞒着英国当局达成协议,偷偷地以粮食换火药,在1775年8月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些居民把这一百箱火药偷偷地装上帆船,运给华盛顿,帮助华盛顿的游击队击败了英军,攻占了波士顿。(下期续完)


第7版()
专栏:

外国谚语(阿拉伯)
知识是个闭封的富矿,打开它的钥匙是持之以恒的努力。
多则价廉,万物皆然,唯独知识例外。知识越丰富,其价值就越昂贵。
令人痛苦的真理胜过令人高兴的谬论。
天才只不过是血汗的结晶。
谁想使自己的晚年获得成功,就必须从青少年时做起。
青年应当有志创业,切莫坐享父老功绩。
不学无术的人宛如寸草不生的荒地;缺乏韧性的人犹似一盏没加油的灯。
用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胜过用珠宝装饰自己的躯体。
敢于跋涉沙漠的人,岂有惧怕尘沙之理。
种而无收,损失一年;目不识丁,枉度一生。
时延春辑译


第7版()
专栏:

列支敦士登拾趣
吴富贵
位于瑞士和奥地利之间的列支敦士登是一个山地小国。正因为它国小民寡,许多方面有其独特之处,为世界各国所罕见。
它是世界上唯一的“无兵国”。1868年以来就没有军队了。自从最后一名老兵于1939年95岁时在家中病逝后,全国便再没有当过兵的人。
列支敦士登也可算是个“非警察国家”。全国仅有37名长期任用的警察、29名临时辅助警察和一头警犬。每年夏季,游客纷至,汽车如梭。为了指挥交通,不得不临时添雇半义务的“短期警察”。国内只有一个拘留所,设在首都瓦杜兹的政府大楼内。犯人在此被拘留几天后就送到瑞士监狱中去,列支敦士登向瑞士支付有关费用。
列支敦士登实行低税率制,个人所得税率最高仅达10%。列支敦士登居民享有欧洲“最高生活水准”,按人口平均收入居世界前列。
列支敦士登所藏古典名画甚多,用名画复制的列支敦士登邮票,更为名贵,为各国集邮爱好者所赏识。
它全国土地面积仅160平方公里,而它的“皇族”却有72位王子与公主。平均每2.2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一位“皇族”。另外还有11位王子、公主未曾分配到“采邑”。
现任列支敦士登国家元首的姓名是全世界最长的。其全名为:佛郎西斯·约瑟夫二世·玛利亚·呵罗伊斯·亚佛烈德·卡尔·约翰尼斯·海因利奇·米凯耳·乔尔治·伊洛纳修斯·本尼迪克杜斯·吉尔哈杜斯·马吉拉,共有94个字母。他的祖父在位71年,是欧洲以至全世界第二个在位最久的君主。
瓦杜兹是列支敦士登最大的城市,居民仅5,000人。这里没有电车,市民也未必需要它。市内的房屋大部分只有一层,好象是与该国微小的面积相适应。
列支敦士登现在仅有五名外交官。该国没有飞机场、没有海关人员和边防人员,各国游客可以自由出入。它有制造葡萄酒、萨拉米肠衣、假牙等手工、半手工作坊。在欧洲,这是唯一保持着中世纪古色古香风貌的国度。(附图片)
群山环抱的中世纪古堡瓦杜兹,现在是列支敦士登国家元首的住所。


第7版()
专栏:世界物产

金黄翠绿话香蕉
世绍
这是令人难以想象的:一百年前,在西欧和美国,香蕉还被视为稀有的外来珍品。十九世纪初,当香蕉首次运到美国时,成群的人聚集在纽约和波士顿的码头上,带着惊讶的神色迎接这一珍品的到来。1876年,在美国费城建城一百周年的博览会上,数以百计的美国人排着长队,为的是要破天荒地尝尝香蕉的滋味。
据记载,香蕉在亚洲种植已有悠久历史。早在公元前327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在印度就发现了这种作物。古罗马的百科撰稿人泼利尼(公元23—79年)曾写道,印度的智者坐在香蕉树下讨论哲学,他们常常不吃别的,只以香蕉充饥。香蕉一直是亚洲人喜爱的食品。到了七世纪,阿拉伯商人才把它带到西非。后来,西非人用非洲语称它为“巴纳”、“阿巴纳”、“富奈纳”、“布奈纳”等,与今天英语“香蕉”一词的发音相似。差不多就在同一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探险者和牧师把香蕉传到了加那利群岛,然后又传到了中美洲和南美洲。
1860年前,世界上生产的香蕉大部分用于本国消费。之后,大面积的香蕉种植园在中、南美洲建立起来,香蕉开始成为出口商品。目前,世界上生产香蕉较多的国家有巴西、印度、厄瓜多尔、洪都拉斯、泰国、墨西哥、委内瑞拉、巴基斯坦、哥伦比亚、菲律宾等。中、南美洲生产的香蕉占世界总消费量的三分之二。
今天,香蕉已是世界各国人民都喜爱的水果和食品,其广泛程度仅次于牛奶。1979年曾有人估计,全世界香蕉的消费量达到4,300万吨。据统计,美国和加拿大差不多要消费世界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人每年吃22磅,多数西欧国家的消费情况也差不多。按人口平均消费量最多的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90磅。
人们不仅把香蕉当作水果,而且还用来做各种各样的食品。西欧人喜欢把它作色拉(凉拌菜)和甜点心。中国的宴会上,常有拔丝香蕉这道菜。拉美人把它和菠萝混在一起做成酱,加上糖和香料做成布丁。阿拉伯人用它来做蜜饯或甜饼。油炸或清蒸香蕉也成了一种营养丰富的佳肴了。在东非和西非,香蕉是主食,不仅煮、烤、蒸,还做成汤或稀粥。乌干达、坦桑尼亚人甚至用来做啤酒或烈性酒。
香蕉不仅香甜可口,有较高营养价值,而且还能治病。据说,很早有人把它的根块用来治黄疸病、头痛、麻疹等。最近有的科研成果表明,它能治痢疾和其它一些肠胃病,因为它刺激性不强又能起中和酸性和便于消化的作用。香蕉含钾的成分多,还有维生素甲、乙、丙三种。据分析,一只香蕉可为刚会走路的孩子提供每天所需丙种维生素的四分之一。
香蕉不是“树”,但它是高大的草本作物,可长到30英尺高。它繁殖方便,生长也很快。种下后,无需管理。为此,亚洲人把香蕉称为“上帝赐给人类的礼物”。它的每一部分都有用处,其干、叶、花、根可制淀粉、醋、纸、染料、燃料、纤维板、牲畜饲料等。菲律宾妇女把香蕉的嫩叶当阳伞。在非洲,人们把老叶用来盖屋顶。新的用途还在不断发展,如将香蕉制成粉末与其他食品混合在一起,可作为营养价值较高的婴儿食品。
香蕉由于在世界普遍受到喜爱,种植方便,花工又少,气候适宜的地方可以大力发展,它的生产潜力还是很大的,有待于人们去进一步发掘。


第7版()
专栏:

担任击剑教师的机器人
机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聪明”。在一些工业先进的国家,逐渐使用机器人代替一般工人所不易完成的生产或工作项目,已经取得一些惊人的成就。随着机器人“用武之地”日益拓展,最近,日本有些地方中、小学生练习击剑,已使用机器人代替体育教师。机器人动作正确,而且无论练习击剑的学生多少、时间多长,它都不会感到疲劳。
机器人穿着击剑用的服装,戴着击剑用的面罩、护胸和日本式击剑时必须穿的古典式裙子,手戴长统护手套,并持竹剑,从外表看,俨然和击剑教师一模一样。机器人体内装备很多信息电脑。当练习击剑的学生手持竹剑向机器人刺剑时,机器人能随着刺来的剑路把它挡住。同时,机器人还能按照日本击剑的剑术规律,自动向练习者的手腕、面部、胸部、喉部刺剑。这样,不仅能提高练习者的兴趣,并能使多数练习者在一定时间内普遍都能得到同等水平的训练。这是普及体育锻炼和提高体育质量的一个新方法。 ·光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