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7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留在侵柬越军尸体上的家书
编者按:两年前的今天,越南侵略军入侵民主柬埔寨,悍然占领了金边。越南当局叫嚷,要在两到三周内彻底消灭民主柬埔寨的爱国力量。侵略的气焰是何等嚣张。
然而,两年过去了,柬埔寨军民并没有被征服。他们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度过了极为困难的时期。现在,他们正在坚持战斗,不断打开新的局面。相反,越南侵略者却日益陷于困境,处处挨打,军心涣散,惶惶不可终日。从下面这些侵柬越军的家书中可以看出,越南群众对侵柬战争是十分不满的。因为这场可悲的战争,不仅给柬埔寨人民,也同样给越南人民带来了不幸和灾难。
据民主柬埔寨电台广播,柬埔寨国民军和游击队不久前在马德望省三洛县被击毙的侵柬越军身上发现一些信件。这些信件字字句句流露出同亲人离别的哀怨和对越南当局的控诉。
一个名叫黎文力的死者身上,留下一封他父亲寄给他的信。信中说,黎文力到柬埔寨后不久,他的两个弟弟也被强征入伍,家中只剩下两个老人。为了糊口,老人不得不带病干活。因没钱买药,他妈妈不久就病死了。“现在各地还在征兵,姑娘也在征兵之列。你的未婚妻莎与别人结婚了。莎的父亲说,不能等你了。不结婚的话,人家担心自己的女儿要被征入伍。”“你的自行车,我卖掉买米吃了。现在合作社每人每月只分给九公斤稻谷,有的合作社只分给三公斤大米。我们现在生活十分艰难,辛辛苦苦收获的一点稻谷,被当局收走了。”这位老人在信中嘱咐儿子:“千万小心,不要发生危险。如果能请假,一定要回家来。我老了,孤苦一人,很想你。”这位老人没有想到,他的儿子已怀着他的这封信,死在异国一场不义的战争中。
在马德望省诗梳风县,柬埔寨游击队最近在一次伏击中打死越军25人。在打扫战场时,从一个名叫邓文根的士兵尸体上,发现了两封还没有发出的信。
一封是写给他哥哥邓文格的。信上说:“我思乡情绪越来越强烈。最近收到了妈妈从安乐寄来的一封信”,“妈说,咱们的更弟也被征入伍了,只剩下奇弟一人同妈妈在一起。妈说,国内各地现在粮食和食品奇缺”,家庭“入不敷出”,“现在大米已涨到一公斤八越元(编者注:一越元约合人民币0.72元),猪肉一公斤涨到30越元”,“生活越来越困难”。他在信上问他哥哥:“你在胡志明市认识不认识什么大人物?是否可以托人家把我调回故乡,至少是否可以调我到胡志明市同你在一起?不管要破费多少钱;我保证这一辈子将努力工作,偿还这一笔钱。我呆在这里,是没有希望回家与父母见面的。这里疟疾流行,每天都有人病死。柬埔寨游击队也打得很凶,我们每天死伤很多。”
另一封信是写给他的未婚妻阮氏燕的。信中说:“如果我能长出一对翅膀,我将立刻飞回家里同你见面。我和别的越南士兵被人家派到这个地方,同亲人天各一方。往前走,一片黑暗;向后退,千里迢迢。”“这里山多林密。我整天提心吊胆,说不定什么时候掉进陷阱或踩上地雷。我真想害一场病,好住进医院,以便找机会跑回家里。但生病也很苦,特别是恶性疟疾,正在不断吞噬许多人的生命。”“我难以用语言来形容我们的困难,这比越南战争时期困难多了。”信中说:“咱俩哪一天才能见面呢?士兵和小干部离开部队一步,也会有人跟踪。开小差的人,轻者被关,重者处死。”他在最后写道:“在这里,危险包围了我。”不出所料,他死了,连给未婚妻的信也未能发出。
正如向柬埔寨游击队投诚的越南士兵所说的那样:“越南侵占柬埔寨不仅是柬埔寨人民的灾难,而且也是越南人民的苦难。”


第7版()
专栏:埃及通讯

基辛格在中东进行新的穿梭访问
本报记者 林皎明
此行主要目的是为里根到中东地区摸底,试探有关各方对里根中东政策的反应。共同对付苏联在中东地区的威胁,是基辛格与有关国家领导人交换意见的重要议题。基辛格强调指出,华盛顿反对苏联的扩张,不能让苏联继续制造麻烦和混乱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里根政府即将上台的前夕,于去年12月28日开始,对埃及、索马里、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等一些中东国家进行巡回访问。
基辛格是在他的著名“中东穿梭访问”七年之后,以在野人士身份重访这个地区的。尽管他目前并未在里根的班子里担任任何职务,但他在出访中,却受到接近于国宾规格的待遇,与萨达特总统,西亚德总统以及贝京等要人进行会谈。他的访问受到普遍重视。此间观察家认为,基辛格这次中东之行的主要目的,是为里根到该地区摸底,试探有关各国对里根中东政策的反应。
基辛格与萨达特总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长时间会谈”后,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东有三个主要问题,一,苏联在这个地区的扩张;二,这个地区“激进国家”和“温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三,埃以争端和萨达特的“和平行动”。基辛格认为这是些必须同时、一并处理的主要问题。
据认为,共同对付苏联对这一地区的越来越明显的威胁,是基辛格与有关国家政治、军事领导人交换意见的重要议题。看来,这也将是里根政府中东政策的基本着眼点。基辛格在和记者们谈话中指出:“保证本地区的力量均衡是极为重要的”,“在阿富汗事件之后,再也不能允许类似有苏联顾问存在的国家发生阿富汗那样的扩张事件”。他还提到美国在“这个地区的军事存在的必要性”。基辛格明确指出:“华盛顿认为,它必须保卫这个地区国家的安全,反对苏联的扩张,反对由苏联武装的地方势力”,“不能让苏联和由它支持的地方势力继续制造麻烦和混乱”。
关于中东问题和埃以争端,埃及方面仍然强调戴维营道路是“和平的基础”。基辛格回避直接提到“戴维营协议”,他说,“美国新政府将致力于同埃及的接近”。然而他又说:“里根就职后,将分别举行美埃和美以之间的双边首脑会晤,然后再举行三方首脑会晤”。人们注意到,基辛格的表态与前不久里根班子对戴维营协议的表态稍有不同。有人估计,里根政府有可能在埃以双方同意的情况下,就和平解决中东问题采取某些变通的做法。美埃双方在约旦参加自治谈判的问题上,也是有不同意见的。萨达特总统在与基辛格会谈后,仍坚持只有在自治谈判取得基本成果后,约旦才能作为一方参加进来,而基辛格认为:“约旦参加谈判或许能发挥它的作用”。有消息说,基辛格曾决定在访问埃及后,去约旦访问,但由于侯赛因国王不在首都,基辛格改变了日程。这是耐人寻味的。
至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美国新任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艾伦曾重申里根的话,攻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恐怖组织”。看来,里根总统中东政策的这个基调仍没有改变。基辛格说:“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下阶段参加谈判可能使局势复杂化”。然而,有些观察家指出,继续排斥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拒绝它作为巴勒斯坦人民的代表机构,是否明智,是否真的“符合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根本利益”?这是值得怀疑的。
另据报道,基辛格在访问以色列期间,视察了埃及拒绝以色列向美国提供使用的西奈的两个空军基地。埃及报纸对此未作任何报道。事后,基辛格对外界透露,埃及仍然不同意在西奈向美国提供任何军事方便。
基辛格的中东之行仍在进行之中。埃及《金字塔报》以《基辛格曾交给里根的卷宗》为题,进一步预测里根的中东政策。确实,许多中东国家正密切注视,里根能从基辛格的中东访问中探取到什么东西?


第7版()
专栏:

访孟加拉国农业研究所
新华社记者 徐邦文
前不久,记者访问了孟加拉国农业研究所。这个研究所位于孟加拉国首都达卡以北35公里的侨伊德普尔。
据研究所负责人介绍,这个研究机构建立于1909年,当时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农业试验站。如今,它已发展成为孟加拉国最大的农业研究中心。所内设有九个试验室,有三百多英亩的试验田和农场,现有职工两千二百八十多人,其中具有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农业专家530人。它在全国还设有四个地区研究站、九个分站和五个专业性研究站。它的主要任务是培育和从国外引进各种农作物的优良品种,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和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近几年来,这个研究所在孟加拉国政府和人民为实现粮食自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孟加拉国地处热带、亚热带。人民以大米为主食。为了尽快实现粮食自给,孟加拉国政府提倡农民在种植水稻为主的同时,多种植小麦、谷子、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发展蔬菜生产。研究所的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就围绕这个课题,开展研究工作,努力培育各种农作物的良种。他们培育出的一些能在干旱的条件下良好地生长,并耐抗各种锈病和黑穗病的良种,深受农民的欢迎。现在已大面积推广种植。前年,孟加拉国遭受空前的干旱,水稻大幅度减产,但是,小麦的产量却由1978年的48万吨增加到1979年的一百二十多万吨。这固然与扩大了小麦的播种面积有关,但研究所培育出来的良种在增产中无疑也起了重要作用。去年,他们又培育出四种玉米良种,其中SADAF和SWAN两个品种产量高,防虫害能力强,已经较普遍地予以推广。
在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和普及农业知识方面,这个研究所也做出了许多贡献。所内设立了一所农业学院,现有学生五百多人,它每年向国家输送八十多名毕业生。此外,研究所还定期开办训练班,抽调各地农业官员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以进一步提高农业科学技术水平。研究所还经常举办学术讨论会,讨论研究试验成果,探讨农业技术的改进以及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他们不仅邀请外国的农业专家们讲授经验,还经常派自己的专家出国考察,并引进国外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优良品种。专家们出国访问后,都要写出专题报告,根据情况还要进行试验。所里规定非技术人员不能作为考察组成员出国访问。
陪同记者参观的农业部官员说,这个所的专家们把从国外引进的良种经过精心培育,许多已适应了孟加拉国的自然条件。现在巴基斯坦小麦、印度玉米、美国棉花、日本西红柿以及中国大白菜等都已在孟加拉国各地茁壮生长。


第7版()
专栏:

津巴布韦独立后的南非
——最后一个种族主义政权
自从1980年4月18日津巴布韦宣告独立以后,“南非共和国”成了非洲唯一残存的种族主义堡垒,陷于更加孤立的境地。
南非各族人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在津巴布韦人民的胜利鼓舞下,继续前进,并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暴力活动不断加剧。自1976年索韦托事件以后,武装斗争已有发展,并且出现了
“城市游击战”活动。1980年更是呈现出逐步升级的趋势。黑人游击队继1月武装袭击比勒陀利亚的一家银行以后,4月又袭击了约翰内斯堡的白人警察局。更引人注目的,是6月袭击约翰内斯堡的储油设施,造成七百多万美元的损失,这是前所未有的。
第二,有色人和印度人也参加了斗争行列。1980年4月,有色人学生首先掀起了反对种族歧视教育制度的斗争浪潮。接着,黑人、有色人和印度人的罢课、罢工斗争一直绵编不断、互相呼应,使得南非种族主义者大为恐慌。
第三,许多黑人更加明确地提出在南非实现黑人多数统治的要求。他们的口号是:“继津巴布韦之后就该轮到南非和纳米比亚”。他们已不满足于枝节的改良,而是要求根本的变革。当前,他们首先要求得到宪法上平等的公民权利。
在新的形势下,南非执政党国民党内部的矛盾进一步加深。国民党内部在如何推行种族主义政策方面一直存在着分歧,逐渐形成了所谓的“开明派”和“顽固派”。津巴布韦的胜利,使得这种分歧更加突出。“顽固派”认为,对黑人的任何让步,都将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开明派”却认为需要抓紧时间同黑人进行“和解”,防止他们“激进化”。从目前的情况看,受到现任总理博塔支持的“开明派”占着上风。博塔上台后,打出了“改革”的旗号,采取了一些答应城镇黑人逐步实行“自治”,放宽对他们的行动、经商、财产的限制,有条件地允许黑人组织工会,取消若干“小的种族隔离”等表面措施。但是,这种“改革”是有限度的,在白人统治和“分别发展”这些根本问题上,博塔并没有作出让步。相反,他和他的追随者毫不含糊地一再公开声称:“不准备接受在一个统一的国家里实行多数人统治的做法”,“分别发展是必要的”。博塔政府继续推行种族隔离的班图斯坦制度,目前正在加紧策划第四个“黑人家园”——西斯凯的“独立”。
南非当局在标榜“改革”的同时,从来没有放松镇压。他们继续加强军队和警察,控制舆论工具,对人民的反抗实行血腥屠杀和政治迫害。他们恣意侵略邻国,多次武装入侵安哥拉,骚扰赞比亚,对津巴布韦搞颠覆破坏。博塔公开威胁说,南非当局对于一切对抗已经“作好准备。”
关于南非的前途,西方现在有着种种推测和争论。据英国《苏格兰人报》报道,许多人推测和争论的中心已经不是南非种族主义政权能否永世长存,而是还能维持多久。这是意味深长的。当然任何反动派都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南非统治者也不例外。
夏吉生


第7版()
专栏:

苏联侵略军在阿富汗
原载沙特阿拉伯《阿拉伯消息》


第7版()
专栏:

访问西欧四国归来
中国人民对外友协代表团
去年12月初,我们离开了大雪纷飞的欧洲,穿过云雾,回到了晴朗的北京。正如一位英国朋友所说的,今年欧洲的冬天冷得早,也许是因为从西伯利亚刮来了寒风。但我们这次在西欧四国——卢森堡、英国、爱尔兰和荷兰一个多月的访问,却好象是在友谊的春天里度过的,感到温暖和愉快。
民间外交 方式灵活
这次出访,活动方式比较灵活,内容也丰富多采,体现了民间外交的特点,使我们进一步体会到开展民间对外友好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了同各阶层人民建立直接联系,增进了解,发展友谊,我们在各国进行了十分广泛的接触。我们结识的朋友既有工人、农民、学生、家庭主妇等基层群众,也有前总理、前部长、议员、大学校长、教授、律师、医生、记者、银行家、企业家等政界和各界人士;既有在野党的代表,也有执政党的成员。他们所属的阶层、信仰、政治派别和政治倾向各不相同,但有着共同的、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我们还有机会会见了各国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中央和地方政府官员、议长,也会见了旅居国外的一些侨胞。通过同官方领导人的会见、同议员们的会谈、群众性的聚会、朋友间的亲切谈心以及接受记者采访、举行记者招待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代表团向各国朋友介绍我国当前情况和国内外政策,就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澄清了对我国的一些模糊认识,加强了友谊和相互了解。
我们在各国结交了不少新朋友,也与许多老朋友久别重逢。他们往往远道赶来,同代表团见面。英中中心会长麦克唐纳是英国老资格的外交家,他在1962年举行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期间同王炳南会长相识,而且同周总理和陈毅副总理有过多次友好的交往。他住在距伦敦60公里的一个城市。代表团访英期间,这位年近八旬的老朋友,多次专程乘公共汽车并转乘火车到伦敦,主持对代表团的接待工作,有时晚间参加活动后,赶不上末班公共汽车,他就从火车站步行一个多小时,返回寓所。卢中友协主席弗朗克是年已87岁高龄的、深受人们尊敬的长者。他自五十年代以来,曾40次访华,终年为卢中友好事业而奔走,而且介绍了许多卢政府高级官员和各界知名人士来我国访问,使我们得以结识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卢森堡朋友。这次,他不仅为代表团安排了一个完善的访问日程,而且不怕劳累,亲自陪同我们到各地参观。弗朗克的女儿和外孙夫妇也是卢中友协的积极分子。他们一家,真可以说是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家”。
交换意见 不拘形式
友协代表团不受政府外交中礼宾规格的限制。在会见各国领导人时,可以比较自然地、不拘形式地就广泛的问题交换意见。各国领导人对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和苏联咄咄逼人的对外扩张攻势感到不安;表示反对任何国家对别国发号施令,主张西欧采取统一的、强硬的立场,并加强同中、日、美等国的联合,维护世界和平。
对于存在分歧的重大问题,我们也坦率地表达了中国人民的立场,代表团到达荷兰访问时,正值荷兰政府即将对是否批准RSV公司向台湾出售潜艇作出决定。王炳南团长出于维护两国友好关系的愿望,就此问题一再向荷领导人表明了我们的看法和态度。王炳南团长对荷兰有人散布的所谓“抓在手里的一只鸽子要比飞在空中的十只北京鸭有价值”的说法,进行了批驳。他希望荷兰政府从两国关系和世界战略的全局出发,从长远考虑,不要因小失大,拣了芝麻,丢了西瓜。访荷期间,不少荷兰朋友向我们表示,对荷兰政府这一背信弃义的做法,感到愤慨。有人还准备写信给政府,代表荷兰人民提出抗议。
大小国家 都有长处
我们访问的四个国家,除英国外,都是小国。通过在这些国家的参观访问,对于“国家不分大小,都各有长处,都值得我们学习”这一点,有了进一步的体会。
从自然条件看,卢森堡的确很小,只有二千五百多平方公里土地,36万人口,然而,它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容忽视。在国际政治中,卢森堡在联合国、北约、欧洲共同体等国际组织起着积极的作用。它又是欧洲煤钢联营以及欧洲共同体一些附属机构的所在地。在经济方面,卢森堡是欧洲重要的金融活动中心之一,经营欧洲货币和债券的一个重要市场。它工业发达,素有“钢铁之国”的称号,按人口平均的钢产量居世界首位。
爱尔兰只有三百多万人口。它自取得独立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也有明显的发展。爱尔兰生产的基内斯啤酒,行销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生产规模居世界前列。三十多年前开始采挖的泥炭,既可用来取暖、发电,又可用作肥料。目前,以泥炭为燃料的发电量,已占爱尔兰总发电量的20%。为了加速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应该学习所有国家的先进经验。不能只注意一些工业大国,而忽视小国的长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