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兴趣与引导
——从文艺书刊的出版发行引起的一点联想
宗建
最近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我们有些青年对理论不感兴趣,不爱看理论书籍,专爱看一些侦探小说;还听说,有的立志于创作的青年作者鄙视文艺理论,甚至对马列主义的文艺理论也不感兴趣,表示要
“离得远一点”,而对西方一些新奇的“理论”却视为珍宝。于是,我们有些出版、发行部门便迎合他们的“兴趣”(也许还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安排出版发行计划:不出或者少出理论书籍,多出侦探小说和各种奇怪的理论著作。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怪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这样的经典著作只印六、七千册,某些权威的评论家的著作也只印几千册,其他评论家的著作则拒之于出版社和书店门外,而翻译过来的外国二、三流的侦探小说则几十万、上百万册地印刷发行,有的小说同时在几家出版社印行。
如果说,某些青年和青年创作者在阅读兴趣上的偏废现象值得我们关注的话,那么,出版发行部门用什么标准和原则决定出版发行计划,也就是说用什么精神食粮去引导青年的“兴趣”方面,尤其值得我们社会的关注。
笔者曾经向有些出版部门的同志询问:为什么你们对出理论书籍兴趣不大,甚至连《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这样的著作也只印六、七千册?出版社的同志答曰:我们也没有办法,计划是由发行部门决定的,印数是由书店决定的。这可能是个复杂的问题,也许“不当家不知油盐柴米价”。但是,有一个问题是否值得考虑:我们的出版发行部门除了作为一个企业之外,还担负着宣传教育的任务。为什么不在引导读者、引导青年们健康成长方面多考虑些问题,多尽些责任呢?
我们需要理论,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作指导。林彪、“四人帮”败坏了理论的名声,他们鼓吹的那套“学理论”、“天天读”、“活学活用”、“立竿见影”,目的不在于使广大干部、群众和广大青年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使他们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而是实用主义地阉割马克思主义,贩卖林彪、“四人帮”及其御用文人梁效、罗思鼎之流的假药。人们对林彪、“四人帮”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理论”不感兴趣是理所当然的。打倒“四人帮”以后,我们在许多理论问题上拨乱反正,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我们党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其中一项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学习,逐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去解决各种领域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我感到,如何适应党的这个需要,不仅是专门做政治思想工作部门的事,也是出版发行部门的职责。我们的书刊的出版发行要考虑适合群众的需要,但不能仅仅以某一部分人的“兴趣”为转移。群众所希望的是要把工作做得更好,多出一些理论和实际结合得更好的书,使一些对理论不感兴趣的人感兴趣起来。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兴趣,但对“兴趣”加以引导也是必要的,有意义的。


第8版()
专栏:

挫万物于笔端
——《讴歌与挥斥》读后
王朝闻
宋振庭同志的杂文集《讴歌与挥斥》,给我的突出印象,是从大处着眼,在小处落墨。这种大与小的对立统一,符合读者对杂文的特殊需要。
一提到杂文,我不能不联想到匕首和投枪。这本文集反复打击着形形色色的极左思潮和各种各样的非无产阶级思想;但这种打击,并不靠剑拔弩张,而是举重若轻,委婉动人的。许多年来,我国流行着一种吓人战术。思想斗争仿佛不板着面孔不咬牙切齿就丧失了立场。其实,那种外强中干的八股调儿,是一种以压服为动机、缺乏说服人的自信的表现。本来,严肃的思想内容与轻松活泼的形式的对立统一,是我国小品文的优良传统。但是,这种传统长期受到压抑,好象将要失传似的。大而无当的断语满天飞,简直是一种精神上的灾难。相反,这本杂文集里的文章,如《我与书》等篇,读起来觉得既有益又有趣。其所以产生这样的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我国散文传统的创造性的继承。作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感到满足,他在《对怎样写杂文的一点看法》里说:“内容和风格过于千篇一律,不够多样……”作者向自己的写作提出了这么严格的要求,不等于是他对自己既有成绩的否定。仅就文风来说,把这些文章看成是对于长时期在我国流行的八股调头的一种批判,也不能说是过高的估计。
这本文集涉及的生活面很广,例如关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议论。在《致友人·谈文艺》一文里,作者指出:“文艺界当前还应该继续清除极左路线流毒,还要坚持解放思想,打开禁区,搞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这话说得很对,因为繁荣文艺的阻力的确不小。而且,我以为它对于不是从事文艺工作的读者,包括把说废话当作必要的工作的读者,也是很有帮助的。我相信,当读者读了《唯一律癖》或者读了《为什么讨论不起来》……之后,很有可能从这些反对形而上学思想的短文里,受到有益于四化和每个人自己的思想建设的启示。这篇文章所谈到的“唯一律法”和“削平机”,它们所起的消极作用,何尝只限于文艺工作。关于这一切,我相信别的读者可能比我能写出更深切的感受来的。当然,倘若某些读者象《懒汉中的一种》一文所批评的那样,“只忙着要知道结论……”,那么,也许不免还会感到隔膜。只有破除这些年来形成的教条主义等等习惯势力,才能从《我与书》这些好文章中,学习到有益于自己进步的态度和方法。如果说这篇破除教条主义的文章也是一种“软刀子”,那么,我欢迎这种能够割除肿瘤的医疗器械。
如果不是粉碎了“四人帮”,如果没有真理标准的讨论,如果没有解放思想的大好形势,这本文集的出版是不可想象的。这本文集的出版,有益于小品文的发展。四化建设需要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需要有益于创造这种局面的小品文,象需要有助于安定团结的各种文艺样式那样。正如作者所说:“小品文虽然所论、所述、所评的范围不大,或指一事一情、一题一物,但是都应该从中引申和启发人们联系到更深刻一些的思想……”这种看法是我们党的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原则在小品文方面的具体运用,也和古人所说的“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的道理是一致的。如何写,当然要影响写什么,但写什么却是如何写的决定因素,广大读者需要的不是任何心血来潮、信口开河的短文章。只要写作者的态度、方法对头,只要继续解放思想,清除极左思潮的影响,不为种种“妙论”所迷惑,前人所要求的“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的小品文,一定会越来越繁荣昌盛。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为观众着想
郭枢
常州市金星影剧院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为观众办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
“烈军属购票卡”
一部新戏新电影上演,购票总很困难。为了使烈军属、革命残废军人能优先买到演出票,常州市金星影剧院从1978年6月开始,试发了“烈军属购票卡”。这样,不管影剧票多紧张,烈军属和残废军人都可持卡到专门窗口随到随买,不用排队。
免费供应热开水
“下班看电影,夜饭吃不成。虽然有干粮,无水难吃进,影院供热水,喝在嘴里热到心”。这是观众对影院常年供应热开水的赞语。
过去,影院职工经常遇到观众要水喝,特别在吃夜饭前后上映的场次中,寻水喝的人更多。为了方便群众,在夏秋季节,他们供应冰棒、冷开水,冬春季节则供应热开水。
物品寄存处
农村观众难得上街看电影,常要捎带箩筐担子之类的大件物品上街,又要买点工业品回去,这就成了他们观看影剧的包袱。为使这些观众也能安心看好电影,影院职工在前厅挂牌设立“观众物品寄存处”。不少观众将捎带的物品交寄存处,少则几件,多则数十件。从未发生一次差错。
交通消息
金星影剧院座落在水陆交通要道上,观众中过往旅客很多。以往,常有观众问职工:往某某方向的火车何时开?往某某地方的轮船何时开?职工们却记不了这些。为了使这些观众安心看好影剧,职工们把从本地开往各地的车船行车时刻一一抄来,汇编成“交通消息”,抄贴在前厅观众入口处。观众说:“这下我们看电影心里就踏实了。”


第8版()
专栏:新书架

读历史小说《戊戌喋血记》
张永如
最近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戊戌喋血记》,反映了我国戊戌变法的历史事变,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部比较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
作品通过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党人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的斗争,深刻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中国的历史面貌。
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党人,步洋务派的后尘,积极创办工矿业,办邮政,修铁路,建商场……掀起了变法维新运动。
以慈禧、刚毅、荣禄等为代表的守旧势力,利用手中的政权和武装,捕杀维新党人,扑灭变法事业,把中国又一次引入灾难的深渊。结果,八国联军打进北京,中华古国又一次蒙受奇耻大辱。
《戊戌喋血记》中塑造了数以百计的各种各样的人物,这些人物中,许多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主人公谭嗣同,是从封建官僚和地主阶级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接受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思想之后,就坚决同腐朽残暴的封建专制主义决裂,奋不顾身地投入科学与民主的时代潮流中。为国家的新生和民族的觉醒,他毫不顾惜自己的头颅和鲜血。反动政变发生了,变法维新失败了。为了保存社会改革的骨干力量,他劝梁启超等赶快出走,自己却坚持留下来,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我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在刑场上,他视死如归,奋笔疾书:“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个有胆有识的刚勇义烈的坚定的资产阶级改革家,他的精神长留在人们心中。
刚毅则是最顽固守旧的大臣,他把变法维新视为洪水猛兽。就是这么一个昏庸腐朽之辈,仅凭忠顺于慈禧的奴性,居然爬上了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刑部尚书的宝座,操纵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和生杀大权!正是他,下令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作品对这个人物的刻画,也是有特色的。
对科学、民主的向往与歌颂,对变革之艰难曲折的揭示,对封建官僚主义和封建专制主义的剖析与抨击,使《戊》书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任光椿同志,从事文艺工作30年,有着较深的文学修养和较高的造诣。《戊》书虽然是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在极其艰苦的业余条件下创作的,但它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成就,是一部值得重视的作品。


第8版()
专栏:

舞剧《剑》和赵青的表演
洁云
中国歌剧舞剧院最近创作演出了大型民族舞剧《剑》。
在剧中饰演女主角铁匠女儿的舞蹈家赵青,从五十年代主演我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起,就为广大观众所熟悉。这次,她以纯熟的技巧、洗练的动作、奔放的感情,塑造了铁匠女儿热情、纯洁、正直的美好形象,展示了她高尚的爱国情操。第一场“剑誓”的双人舞,表现王子和铁匠女儿在月下倾诉衷肠的意境。突然,急促的战鼓报警敌人来犯,王子率兵御敌。二、三场表现了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铁匠女儿为寻找王子,孤身来到战场上,和王子同时被俘;而王子为了救出铁匠女儿,在卖国的降书上签了字,进而又替敌人赚开了国家的大门,使人民遭受灾难。当铁匠女儿得知这些之后惊呆了。第五、六场表现了她痛恨王子背叛祖国时悲愤欲绝的心情。这里是全剧的高潮,编导者们为此设计的大段独舞和双人舞,立意新颖,动作奔放,难度大,雕塑性强,充分发挥了赵青对人物感情的表达能力。扮演王子的姬麒麟与赵青配合协调、默契,达到了感人至深的效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附图片)
舞剧《剑》中,王子和铁匠女儿在月光下互叙衷情。
(中国歌剧舞剧院供稿)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上海演出话剧《血总是热的》
宗福先、贺国甫编剧,上海工人文化宫工人业余演出队演出的话剧《血总是热的》,最近在上海演出,轰动剧坛。主人公罗心刚的一段台词牵动着观众的心:“中国怎么办?只有靠我们共产党人团结中国的志士仁人,一起扎下脑袋往前闯,拚出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来!”这出话剧,反映了当前经济改革中的矛盾与斗争,着力刻画凤凰丝绸厂厂长罗心刚的形象,这个在战争年代与人民血肉相联的人,在向“四化”进军中,既是改革家,又是实干家。作者说,我们就是要讴歌这样的人,激发大家的信念,把国家搞好。(据新华社)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摄影理论年会在京举行
中国摄影家协会筹办的一九八○年摄影理论年会,不久前在北京举行。这是我国摄影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理论会议,与会代表着重讨论了摄影艺术的特性和功能,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的关系等议题。
大家认为当前应注重研究摄影艺术的特性,才能提高摄影在艺术园地中的独立地位。
(胡志川)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美学论丛》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研究室主编的《美学论丛》一、二辑出版,第二辑文稿主要有两部分。关于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的有四篇文章:中国古代美学的理性主义;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的珍贵文献——《乐记》;《沧浪诗话》剖析;曹丕曹植文学思想异同论。关于西方美学思想的论文有:狄德罗美学思想述评;论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王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