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月3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南斯拉夫通讯

为二十一世纪培养人材
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米·贝丘利奇博士是南斯拉夫著名的社会学家。他以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结合南斯拉夫正在广泛讨论和展开的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看法和建议,从科学的高度研究大学的远景、发展问题,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材作出自己的贡献
如何为未来培养人材,这是大学当前面临的任务,也是贝尔格莱德大学校长米洛斯拉夫·贝丘利奇博士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贝丘利奇博士比我想象中的大学校长要年轻得多,1981年1月才迎来他第52个出生日。他给人的印象是精力旺盛,既有学识渊博、举止文静的学者风度,又有和蔼热情、平易近人的政治工作者作风。了解这位大学校长走过的生活道路和他今天想些什么,显然是很有兴味的。
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战争中度过的。14岁的贝丘利奇参加了敌占区的共青团地下组织,以后加入了党。革命胜利后,先后在区和市的团委和党委工作。经济建设的热潮激励了这个青年人。他决心既做社会政治工作,又要懂得一门专业。经过努力,得到党的允许后进入了大学。
他选了法律系,毕业后当上助教,以后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达到了校长这个职位。在他担任教学工作期间,一直是一位积极的社会政治工作者。1964年南共联盟第八次代表大会上,他被选进党中央委员会,在九大又进入党中央主席团和执委会这些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当他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脸上泛起了幸福的微笑。在中央主席团和执委会里,有铁托、卡德尔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他属于年轻的一代。他说,同他们一起工作是极大的荣誉,那几年是他一生中极好的学习机会。他学到了如何敏锐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同时又如何建设性地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即使在担任党的领导工作期间,他也从未间断过在法律系的教学工作。他认为,联系生活,联系社会,了解人民的需要,是做好党的工作所必不可少的。
三年前,在贝尔格莱德大学的代表大会上他当选校长。我们的谈话就在校长办公室里进行。办公桌后面的高背太师椅是历届校长坐的,它的历史可能同贝尔格莱德大学一样悠久。这所大学培育过一批争取自由、独立的革命知识分子。解放后的35年间有13万人在这里毕业,成为一代人民知识分子。今天,贝尔格莱德大学已是一所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组织科学等方面24个系、五个学院的综合性大学,有教员三千六百多人,正规学生和非正规学生共八万,担负着为未来培养人材的重担。
贝丘利奇博士是南斯拉夫著名的社会学家。他1961年获得博士学位。今天他以其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开始研究全世界大学的现状,特别是未来的大学问题。作为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去年出版了新作《大学和未来》。他又结合南斯拉夫正在广泛讨论和展开的高等学校的改革提出了他的看法和建议。
根据南斯拉夫大学目前的状况,他提出的建议主要有:①使个人愿望同社会需要更加协调,大学要同生产单位和社会政治组织一起估计今后的社会需要,规划干部的培养,既不能官僚主义地对待这个问题,也不能使其放任自流;②使教育同劳动更好地结合,鼓励学生在三、四年级时同生产部门签订合同,用后者的贷款上学,毕业后到这些部门去工作;③大学要更接近工人,更多地教育那些在工作岗位上的人,鼓励青年中学毕业后先就业,在工作岗位上继续学习,靠企业的资助每年学习150——300小时,为此要扩大夜校、电视大学、开办星期六、日休假日讲课的学校、暑假期间开课的学校等。
贝丘利奇博士认为在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改革。他建议:①要使学生掌握广泛的知识而不是狭窄的一门专业知识,因为在科技革命时期,技术飞速发展,工艺日新月异,狭窄的专业知识很可能过时无用,而广泛的知识可以使人在几个星期内掌握一种新的专业;②大学要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创新的能力,而不是要学生去死记硬背,重复一些公式;③在实行学分制,学生自由听课的情况下,到三、四年级时组织35人左右的小组,在教授的指导下进行有组织的学习和研究;④学生用85%的时间学主要专业,用15%的时间选学有关专业,特别是当学生毕业前已明确今后工作方向时更应如此。
当然,这些建议还有待讨论,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是长期任务。贝尔格莱德大学是一个联合组织,各系是完全独立的,校长只是主持研究和解决对各系都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因此,贝丘利奇博士有可能从科学的高度研究大学远景、发展的问题,为培养21世纪的人材贡献自己的知识,尽到大学校长应尽的义务。
本报记者 黄炳钧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甘苦沧桑两百年
——记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
展览会的近三万幅历史图片和文物,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人在美国两百年的奋斗历程。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和中美关系的发展,华人在美国的社会地位逐步有所改善。现在全美有八十万华人。大多数人勤劳好学,有的在科学、科技、教育、医药等领域内取得优异成绩,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们中许多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为此感到骄傲
在旧金山美国华人历史文物展览会上,一进门就是三张马上抓住观众的巨幅照片(见右上图)。左边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国农民,头戴广东农村流行的斗笠,身穿无领的布褂,他代表着清朝时期飘洋过海最早来到美洲的华人。中间那个完全西式打扮的年轻妇女,是在美国土生土长的华裔后代。右边这个可爱胖娃娃象征着美国华人的未来。这个展览会虽然英文名字叫做《美国的华人(1785——1980)》,而它的中文总题用的却是十分形象而又耐人寻味的七个大字:“甘苦沧桑两百年”。
由中华文化中心主办的这个展览,展出的近三万幅历史图片和很多文物资料中,许多都是罕见的,真实而生动地反映了华侨的奋斗历程。为了筹备这个展览,文化中心的麦礼谦、胡恒坤、陈依范等热心人士足足花了两年多的心血,得到了有关研究单位和全美各地华侨的大力支持。有的华侨甚至把家传的宝贝也献给了展览会。自去年10月4日展出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华人青少年把这里当作是重温自己历史的课堂,老华侨们看了往往久久不能离去,不知唤起了他们多少辛酸的回忆。
展览的第一部分有一份1785年给“大陆国会”的申请书,在21个签名当中有三个写的是中文:亚成、亚全、亚官。据说,他们就是在美国1776年建国以后最早来美的三个华人先驱者,1785年在马里兰州巴尔的摩港登陆的三名海员。华人大批移民美国是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当时,清朝腐败统治,政治动乱,经济破产,迫使华南沿海一带不少人离乡背井出洋另谋生路。到十九世纪末,在美国和当时尚未划入美版图的檀香山岛,有商人、工匠,有被招募的华工,也有被拐骗而来的所谓“猪仔”。正值美国开发西部时期,廉价的华人劳动力起了很大作用。展出的许多照片记录着他们在开发金矿、煤矿、水银矿和硼砂,建筑横贯美洲大陆的铁路,改造沼泽地为良田,以及兴办渔业中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但是,好景不长。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不景气传到美国西部,很多工人失业,在种族主义者煽动之下,出现了一股持续很长时期的排华风潮,甚至掀起反华暴动。到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排华法案,禁止华工入境。在此期间,华人普遍受歧视,许多州禁止外籍亚洲人购买土地;黄种人不准跟白种人通婚;许多住宅区、旅店、餐室和理发店拒绝华人。于是,华人的职业就多限于洗衣房、开餐室、任仆役,或者开小杂货铺。当时,华人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做后盾,只能忍气吞声,艰苦挣扎。
孙中山先生早期在檀香山和美国大陆的活动,在这里的华人中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也得到了他们的热情支持。辛亥革命给美国的华人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华人办起了自己的学校、医院和报纸,标志着在美华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两国共同抗日成为盟友,美国华人的历史随之也出现了一个重大的转折。1943年,美国国会正式废除了禁止华工入境法案。这虽然并不等于种族歧视从此消除,但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态度却在逐步改善。华人在科学、技术、教育和医药等领域里所取得的优异成就,更显著地提高了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象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等,象建筑学家贝聿铭和电脑专家王安,都已是享有国际声誉的人物。
这些年来,华人积极参加美国政治和社会活动,争取自己应享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引起美国社会要求重新估计华人在美所起的作用。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华人在美国的就业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在参加工作的华人当中,干服务行业和当农民的,1950年占35.7%,1970年则只占23.3%;专业技术和经理人员,1950年占26.9%,1970年则占35.4%。
据1980年人口统计,全美现有华人大约80万。他们虽然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3‰,是个很小的少数民族,但却极富有特色。不管他们背景如何不同,无论他们住在什么地区,他们都能够和各种族人民和睦相处,成为美国大家庭中的一员,以勤劳和好学著称,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尊敬。他们当中,许多人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为此而感到骄傲。自从1972年中美关系重新打开和1979年中美建交以来,他们当中许多人已成为促进中美人民友谊的积极力量,并且千方百计要为祖国的现代化作出贡献。
本报记者 张彦(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鲜花和鲜血
高峥
一张南非总理博塔的大幅照片在这个国家大量地散发着。在这张照片里,博塔身穿着讲究的礼服,面露着动人的笑容,手里端着一支步枪,而枪尖上还插着一朵鲜花。
这张照片,刊印在南非的兵役宣传品上。它似乎是要告诉人们,在南非服兵役正象假日的狩猎一样,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娱乐活动。
南非的白人种族主义政权,在国内推行种族隔离的反动政策,在它非法占领的纳米比亚镇压人民的解放斗争,因而穷兵黩武,不断强化军事机器。1977年南非当局的《防卫白皮书》规定,每一个17岁到65岁的白人男子都必须服兵役。这包括每年三个月、连续八年的国内执勤。此外还随时可能被派到纳米比亚去执行十个月以上的“边境任务”。为了广开兵源,南非当局就千方百计地向白人居民宣传“从军乐”。
然而,这种宣传看来并未收效。近年来,南非白人士兵开小差的越来越多。因为,那些应征的白人发现,同他们的枪支相联系的,并不是芬芳的鲜花,却是可怖的鲜血。
一个从纳米比亚战场逃离的白人士兵迈克尔·摩根揭露,南非军队在纳米比亚“杀死一切活着的东西,并把尸体捣碎。”在纳米比亚的不少南非士兵,由于不愿作屠夫,就开了小差。
现在南非当局已逮捕二千多名逃避兵役者,还对其余的一万名青年发出了限期报到命令或通缉令。《反恐怖法案》第六条规定,拒绝服役,课以三年徒刑,刑满后还要继续服役。如果再次拒绝,就要继续坐牢,直至65岁。至于私下议论时发泄对服役的不满,或在公开场合反对强制征兵,更要被指控为叛国罪,轻者监禁五年,重者可判死刑。但是苛政酷刑收效甚微。每年仍有六分之一的青年以种种方式逃避兵役。
逃之海外的南非白人青年,虽然政治主张和信仰不尽相同,但反对种族主义战争的共同立场使他们团结起来。一些白人青年还提出,必须进一步“和黑人兄弟联合起来共同战斗”。目前这个斗争正朝着反对整个种族主义制度的方向发展。这些抵制者编印的反战刊物《抵制者》、《向后转》通过了种种秘密渠道在国内散发。
为了加强对适龄青年的控制,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亚武装部队司令部的电子计算机里,存有他们所有人的姓名、职业、地址清单。然而秘密名册从这座警备森严的大厦里泄露,它帮助了“抵制者”们,数千册《向后转》从纽约的布鲁克林区,准确地寄到了适龄青年手里,告诉他们怎么和海外抵抗组织联系,并在其帮助下逃脱兵役。
南非当局采取了各种手段,企图消除这些“抵制者”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始终未能如愿。因为,他们想把血腥的屠杀说成是象鲜花一样美好的事业,终究是不可能的!
同衡 画(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共同市场国家妇女受歧视
去年年底,欧洲共同市场执行委员会公布了对共同市场九个成员国的30万在职妇女的民意测验,结果表明:36%的妇女声称,她们在工作中因性别受到歧视。这些歧视大部分是对怀孕或因孩子生病而请事假的妇女拒绝录用或提升。有的则是宁愿把同样的工作交由男人作,除非这妇女被迫接受较低的薪金或甘愿受凌辱。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英国女飞行员创单独飞行纪录英国女飞行员朱迪思·奇泽姆,不久前从英国希思罗机场出发,飞行15天创造了长达43,450公里航程的单独飞行纪录之后,飞回原地。
这位28岁的姑娘驾驶一架蓝白色的单引擎“百人队长”式小飞机,环绕地球进行了一次长达360小时22分又23秒的危险和疲劳的飞行。这次飞行至少创造了12项纪录。
她是驾驶“百人队长”式小飞机完成环球飞行的第一个飞行员。在15天的飞行中,她只睡了不足40个小时。她吃得少,喝得少,不断地吸氧气。她曾在塞浦路斯、阿曼、科伦坡、雅加达、悉尼、旧金山、温尼伯等地着陆。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用催眠分娩获得成功
瑞士第一次尝试使用催眠分娩,母子平安,获得成功。
使用催眠分娩的人叫阿兰。他最近在日内瓦为他的妻子进行了这种方法的试验。就是在产前一个月左右时间内每天为他的妻子进行催眠预备工作。当他的妻子感到子宫收缩较剧烈的时候,他就开始催眠诱导工作,一直持续到孩子出生为止。整个过程持续六个小时,产妇一切正常。
他的妻子产后说:“我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感到难以忍受的疼痛。”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里根的女儿忙起来了
当选美国总统里根的女儿帕特里西亚·里根近来忙起来了。迄今,她已接受了十几个演出任务,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事。
帕特里西亚今年28岁,是职业歌唱家和电影、电视演员。她的艺名为帕特里西亚·戴维斯。“戴维斯”是她的母姓,她对观众隐匿了她的姓“里根”。
不久,她将在好莱坞一部名叫《布默来了》的影片中,扮演一位图书馆管理员的角色。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菲律宾苏禄岛生一怪婴
菲律宾苏禄岛一位叫诺玛的25岁农村妇女,前不久生了一个怪婴。
这个怪婴有三条腿,三支手臂,二个脑袋。这个怪婴实际上是剑突联胎。婴儿发育完整。但左体只有一条腿,一支手臂,脑袋发育不全,只有头发,没有五官。但有内脏(心、肺和肠)。
据报道,这个联体婴属正常分娩,目前仍活着,“而且活得很好”。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瑞典吸烟人数明显减少
瑞典近几年吸烟的人数越来越少,特别是最近一年,更有大幅度下降。
据瑞典全国调查烟草危害联合会调查,在成年人中,瑞典男性吸烟人数已从1976年的43%下降到1980年的31%,妇女吸烟的人数则从1976年的34%下降到1980年的26%。吸烟人数急剧减少是因为宣传吸烟危害的结果。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这是拿破仑结婚时用的床。不久前在瑞士伯尔尼的一次拍卖中,作为法兰西帝国的纪念物,以十二万瑞士法朗售出。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智利限制电视播放香烟广告
智利全国电视协会决定,从1980年12月15日起禁止电视台每天在21点30分之前播放有关香烟的广告。
这项决定是上述协会在不久前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作出的,其目的是为了维护青少年的健康。
根据全国电视协会的规定,青少年(指年龄在18岁以下的)每天不得在21点半以后观看电视节目。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修葺金字塔
由于近五千年的风吹日晒和各个时期所遭受的破坏,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的表层出现部分脱落和坍塌。埃及文物管理局已拨出专款,开始对开罗近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进行修葺,填补塔身所出现的裂缝,以稳固那些濒于坍塌的石块。
几千年来俯卧在金字塔前雄视东方的狮身人面像的颈部和胸部也被风化腐蚀。目前,埃及文物局正同美国一家研究中心进行研究,选择最适宜的石头对狮身人面像进行修葺。


第7版()
专栏:东南西北

拯救比萨斜塔
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意大利比萨斜塔最近又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近来的一些研究结果提出警告说,斜塔还在继续倾倒,濒临倒塌。
一位名叫里塔提的工程师用电子计算机对斜塔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尚有办法按现状将斜塔再维持几百年。其办法是在斜塔的地下打进桩子,并把地下水控制在离地面五英尺以下。


第7版()
专栏:海外书简

旅游者的烦恼
美国旅游者来到北京,都想带一些纪念品回国。但他们发现出售的纪念品种类太少,不易买到价廉物美而有特色的东西。海外读者建议增加件数少、单价便宜而吸引人的纪念品。
史密斯太太从美国东南的佛罗里达,首次到中国观光旅行。出国前就列出名单,预备为她办公室的同事、帮她看管猫狗的邻居,还有远亲近邻等带回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礼物。根沙里小姐,由墨西哥城横渡太平洋抵达北京,也想买回一些纪念品送给家人好友。她们都被安排在首屈一指的北京饭店。偌大的厅堂走廊已作到地尽其用,很多小型商店:珠宝、玉雕、景泰蓝、电器用品、烟酒等一应俱全,甚至连墙壁上都挂满了各家字画,极尽招揽之能事。但是,商品虽多,却解决不了她们二位的苦恼。固然史密斯、根沙里对中国的古代文化、历史渊源一无所知,那些生动的牙雕,细致的木刻,却依然深富吸引力。问题在于,她们有心而无力,留下买纪念品的余款极其有限。北京饭店商品的种类过分浓缩。她们又专程跑了友谊商店、王府井大街,仍大失所望。她们的结论是,北京是个不卖纪念品的世界之都。有钱没处花,不如去香港打主意。
她们的彷徨烦恼,具体反映了大多数游客的共同心意。以经济收入分等,她们都属于中产阶级。她们心目中的纪念品,可能是一个咖啡杯,上面印有中国著名的风景图案;一块手帕;一件佛像的复制品;一面三角旗;一本介绍北京风光的画册等。单价不贵,生动而吸引人。
一般说,生意人是无孔不入、挖空心思、予取予求的。观光胜地,往往是纪念品店充塞满地。
一支铅笔、一件汗衫都印上当地富有特点的图案,以纪念品姿态昂然问世。这些商品,制作容易,脱手快,积少成多,客人也无肉痛之感。很遗憾,中国有关方面或反应迟钝,或我行我素,对商业之事,好象永远停留在小学六年级的阶段。
不错,北京附近各旅游点,都设了纪念品售卖部,但你闭上眼睛也能如数家珍似地背出来,又是景泰蓝、玉器之类。另外,商品的结构也大有商榷的余地。北京饭店半数货物,文不对题。如衣料、电器用品,对国外来客,有什么吸引力呢?
以风景卡为例,北京年售几千万张,不足为奇。只要在发行与销售技巧上变更一下:化整为零,不要坚持非成套不卖;增加品种;陈列用旋转开架,以便任君选择。如此,必将受益匪浅。
归根结底,搞旅游事业的目的,是要四海朋友高兴而来,玩得开心,花得痛快;国家多赚钱,人民多收益。何乐不为呢?
美国旧金山 江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