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专论

从油价冻结看世界石油趋势
丹林
最近在维也纳举行的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部长特别会议,决定把油价冻结在6月阿尔及尔会议所规定的水平上。同时,绝大多数成员国还同意削减10%的原油产量,以制止世界石油市场上供过于求状态的继续发展。近两个月来,以鹿特丹为中心的欧洲石油现货市场已出现疲软,伦敦等城市的汽油零售价格开始下降。油价跌落,驾车人喜形于色,但有心人对前景并不乐观。
当前市场供过于求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世界原油价格两度暴涨。目前,阿拉伯轻质油的标准价格为每桶30美元,与1973年10月相比,上涨了10倍。但是石油的价格波动和其他商品一样,仍受供需关系的制约。两次“石油危机”之间,即1975年至1978年,世界石油供需平衡,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原油表面价格虽上涨15%,但如扣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实际价格却下降了17%。1978年下半年起,世界第二石油输出国伊朗因政局动荡,石油生产持续下降,出口大减。到去年第二季度,世界石油的供求平衡遭到严重破坏,因而导致了世界油价的第二次暴涨(共上涨130%)。
去年第三季度开始,西方工业国经济进入新的衰退,对石油的需求减少。据报道,英国石油消耗量减少15%,美国下降12%。由于世界的石油产量没有随之作相应的收缩,石油市场上出现供过于求,每日过剩约200万桶左右。按常理,一旦供过于求,油价就会下跌。然而,由于苏联入侵阿富汗、进逼波斯湾,中东局势动荡,西方担心中东石油供应中断,纷纷抢购现货,增加储备,因而今年上半年出现原油虽然过剩、油价却继续上涨的“混乱而反常”的现象。
目前,西方石油储备已达50多亿桶的最高纪录(可供100—120天之需),抢购的劲头减弱,市场逐渐正常,油价疲软,零售价不降。
未来供应仍将紧张
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使西方国家意识到摆脱这一依赖的必要性。工业国家提出了不少节约石油消费、发展替代能源的计划,并加快对北海、阿拉斯加和墨西哥湾油田的开发。但是,据估计,西方能源转换至少需要20—25年才能实现。因此,在本世纪内,西方经济仍须仰赖产油国的石油输出。
由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13个主要产油国组成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产量和出口量分别占世界总产量和总出口量的50%和85%,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可想而知。近年来,石油生产国为了民族利益,决心把握住“历史上仅有的一次机会”,要把不可再生的资源转换为“永久性的财富”(即建立起独立的民族经济)。它们采取限制生产的政策,延长资源开采年限,稳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据报道,目前除沙特阿拉伯外,产油国都依照限产的政策,降低了日产水平。石油输出国组织秘书长认为,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们不可能增加产量。按西方经济专家预测,1979—1985年间西方经济将缓慢发展,年平均增长率可能为3.4%;如按经济每增长1%,能源需求将增加0.8%计算,能源需求的年增长率应为2.7%,而同期世界石油产量的年增长率将低于1%;到1985年,石油市场将日缺原油400万桶,1990年缺1,000万桶,二十一世纪初有可能短缺2,800万桶。因此石油供应日益紧张仍将是基本趋势。
油价将在波动中上升
油价上升的前景是显而易见的。目前围绕油价问题一直进行着极其复杂的斗争。石油进口国通过战略储备,控制勘探、采油技术和设备,掌握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以及石油消费国组织的共同购油政策,作为与产油国斗争的主要手段,力求按最低价格获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产油国则通过减产,减少对石油公司的供应量,扩大自己将石油直接投放市场的能力,来控制供求关系,以便按有利的条件确定油价。产油国为了避免由于通货膨胀和作为石油结算唯一货币的美元不断贬值而造成的损失,不得不经常调整油价以“保值”。
影响油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产油国之间的分歧。产油国,特别是中东产油国,由于在国际事务中政治态度的差异,各国经济利益的不同,以及对石油市场前景的估计不一,在油价问题上存在着尖锐的分歧。利比亚等非洲产油国常常率先提价,伊朗也加入了力主高价的行列。而产量约占石油输出国组织总产量30%的沙特阿拉伯,却凭借能左右局势的生产能力,阻止油价的急速上涨。当去年伊朗大幅度减产时,沙特阿拉伯决定每日增产原油100万桶,以缓和市场紧张,牵制油价。今年6月的阿尔及尔会议确定标准油价每桶32美元,之后,沙特阿拉伯仍保持每桶28美元的售价,直到这次维也纳会议,它才同意把油价提高到30美元,但增产水平不变。沙特阿拉伯希望通过增加产量迫使力主高价的产油国同意恢复统一油价。
当然,影响油价的还有政治因素。伊朗、伊拉克边界冲突的扩大,已威胁到波斯湾原油的外运。美国政府官员估计,世界市场的石油供应量可能要减少7.5%。万一冲突在短期内不能和平解决,战争进一步升级,那末世界石油市场和油价出现新的动荡将是难免的。


第7版()
专栏:新闻综述

步履艰难的欧安会预备会
张允文
欧安会第二次续会的预备会于9月9日在马德里开幕。这次预备会是为11月11日要在马德里举行的欧安会续会作准备的,主要安排11日会议的议程和讨论规则。
召开马德里续会的决定是在1977年—1978年贝尔格莱德欧安会续会上作出的。
去年年底苏联入侵阿富汗后,一些国家曾经想用延期举行马德里会议来“惩罚莫斯科”。后来美国和一些西欧国家认为,苏联侵略阿富汗是对“欧安会”最后文件的违反,应当在欧安会上受到追究,同意如期举行会议。停顿了4个多月的筹备工作又重新继续进行。
东道国西班牙为准备这个预备会议,事先作了大量的工作,同有关方面进行了多次磋商。据说,有人曾力求在预备会上不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以免影响正式会议的召开。既然预备会只为正式会议规定一个议程、时间表和议事规则,这并不是什么复杂的任务。但是,会议的进程依然是步履艰难。
会议进行了3天,好容易根据匈牙利代表团的建议就马德里会议的名称达成了一项协议。这是一个累赘的名称:“在最后文件关于会议连续性的决定的基础上举行的欧安会参加国代表的1980年马德里会议”。
接着会议开始对马德里续会议程作一般性辩论。直到9月15日,各国代表团还未提出有关议程的正式建议,可是却出现了“程序僵局”,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主张要检查苏联违反欧安会最后文件精神的情况。苏联则通过报刊责骂西方想故意挑起争论,声称苏联准备反击。双方分歧的焦点在于:西方国家要求会议基本上采用贝尔格莱德会议规定辩论规则的文件,即所谓“黄皮书”的议事规则。根据这个文件,会议可以不受限制地讨论人权问题和苏联军事干涉阿富汗问题。而苏联则暗示,贝尔格莱德会议的经验“是消极的”,要“吸取教训”。观察家指出,莫斯科是要对“黄皮书”的规定作重大的修改,以便使续会主要讨论所谓“军事缓和和裁军”,把会议从阿富汗问题和人权问题上引开,以清谈裁军来装饰它的缓和骗局。
苏联由于害怕在马德里会议上处于被告地位,早就制造舆论,宣称阿富汗问题与欧洲缓和无关,鼓吹“以建设性的精神”来对待马德里会议,指责主张把阿富汗问题列入议程的国家“破坏会议”,“毒化国际气候”,使会议变成“斗牛场”。而西欧国家也早就表示,赫尔辛基宣言的签字国对于即使是欧洲之外的军事干涉“也不能无动于衷”。它们指出,苏联违反了最后文件有关安全的10项原则中的7项,因此“不能指望会议能够回避阿富汗问题”。美国认为,阿富汗事件应成为会议的“中心议题”。
预备会有一点十分耐人寻味。据西方报纸报道,尽管美国和苏联之间立场尖锐对立,但在会上表现得“非常谨慎”,苏联代表显得“沉默”,避免明确表态;而美国代表也不表现“积极”。观察家认为,这是因为大家都不愿意承担破坏会议的责任。因此,会议在幕后进行了大量的活动。会上一些中立国和不结盟国家相当活跃,出面协调。这些国家希望会议能够开成,借以在欧洲维持一个平静的局面。于是,各种各样折衷方案就端出来了。9月17日东道国西班牙代表团提出了一项书面建议。建议中的程序草案近似“黄皮书”,要求会议主要就执行赫尔辛基文件的情况“深入地交换意见”,这就使西方国家能够提出诸如人权、阿富汗事件这类问题。西方国家对此表示欢迎,而苏联则“吞吞吐吐”。匈牙利则提出了一项有利于苏联的提案。
9月23日,捷克斯洛伐克又提出一项提案,要求把正式辩论局限在一周之内,并且根本不提欧安会的连续性问题,但没有被美国接受。现在,会议只通过了南斯拉夫的提案,确定欧安会在“国家代表”一级继续进行下去。除了这个关于会议级别问题的协议之外,会议没有任何其他的进展。至于会议今后的进展如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7版()
专栏:

全斗焕外强中干
吴德烈
独裁者全斗焕,在登上南朝鲜“总统”宝座时曾经讲过几句笼络人心的话,说什么要创造“正常的政治和社会气氛”、建立“民主的基础”等等。但是,20多天来的情况表明,他的这些言论只不过是为了强化法西斯统治而施放的烟幕。
9月4日,也就是南朝鲜新“内阁”组成后的第三天,全斗焕窜到光州市“视察”。在那里,他威胁市民,宣布今后“不准议论光州事件”。接着,他把著名民主人士、竞选“总统”的有力人物金大中,以煽动光州事件等罪名悍然加以逮捕,并在最近判处了死刑。众所周知,这是全斗焕为了清除异己而捏造的一大冤案。光州人民起义发生在金大中被捕入狱之后。狱中的金大中怎么能成为光州起义的“背后操纵者”呢?因为缺乏足够的证据,军事法庭在进行第15次审讯时,伪检察官曾经撤回了诬陷金大中的“煽动叛乱”罪。但是,全斗焕决心杀害金大中,仍然横蛮地给他强加了这条罪名。金大中在法庭上的申诉在汉城的报纸上只报道了短短的几行字。除了金大中以外,目前仍有16,000多名爱国者被关押在牢里。
为了冲淡独裁政权的军事色彩,全斗焕在新“内阁”班子里安插了一批非军人出身的经济界人士和“实务家”。但是这种做法,根本无法掩饰政权的法西斯实质。在新的“内阁”中,有5名军人出身的人把持着国防、科技以及总务等要害部门。不仅如此,全斗焕还控制着南朝鲜军队和特务机构。现在南朝鲜“中央情报部”部长、陆军参谋总长、保安司令、陆军士官学校校长以及第3集团军司令等,都是全斗焕集团的智囊人物。一些重大决策,都经过这个军人小集团讨论并由它作出决定。
全斗焕一伙由于执掌军政大权而头脑发胀,忘乎所以,但又不能不为潜藏着重重矛盾的动荡局面感到忐忑不安。全斗焕集团内部也因权力分配不均而勾心斗角,互相倾轧。
南朝鲜的经济,由于世界能源问题的影响,出现了严重萧条。今年上半年,国际收支逆差高达27亿美元,失业人数已增至80多万人。这是多年来的最高数字。全斗焕为了度过难关,再度起用曾经作过朴正熙政权“副总理”兼“经济企划院长官”的南德祐任“总理”,还物色其他8名“经济通”入阁,但是,由于全斗焕之流推行疯狂镇压民主人士和强化军事法西斯独裁政策,南朝鲜日趋激化的社会矛盾和经济困难是无法解决的。全斗焕集团外强中干,它的反动统治是持久不了的。


第7版()
专栏:连载

名画历险记
(四)几度易手
11月10日上午,法国驻洛杉矶领事馆的新闻随员丹尼尔·拉布罗斯接到一个匿名律师打来的电话谈有关“拉比”的情况,说是他代表第三方提出,如果价钱合理,有人可能愿意出卖该藏画地点的情报。他答应11月14日再来电话。
拉布罗斯同驻华盛顿的法国大使馆联系,得知法国文化部拒绝为该画进行谈判。如那个律师再来电话,领事馆应立即报告美国联邦调查局。
11月14日没有人来电话。直到1972年2月9日,才有人给法国领事馆打电话,并留下一个电话号码。
几分钟后,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就查明,这部电话装在洛杉矶南面约30英里一个小镇的一所住宅里。住宅的租户迪安·卡明斯早被怀疑同墨西哥贩运毒品的活动有关。
卡明斯被带来进行盘问。他承认电话是他打的,说他最近到欧洲时得知某人手里有一幅伦勃朗的画。他愿帮助法国政府找回这张画,当然也希望从中得点报酬。
联邦调查局审查了卡明斯的情况,发现他最近并没有去欧洲旅行过。2月18日,卡明斯再次受到讯问。这回他说,他是在温哥华听一个叫“贾各斯”的人谈到“拉比”的。他还提供了一张贾各斯的照片。照片上是个蓄着长发的男人,正在仰头大笑,形象十分模糊。
虽然联邦调查局怀疑卡明斯可能是按贾各斯的旨意行事的,但却不得不放掉他。因为他毕竟没有触犯任何法律。
在加拿大和美国,有关当局都没有找到有关贾各斯的档案。联邦调查局把那张快照转给了巴黎的国民警察。他们也无法提供什么情况。
事实上,这个贾各斯正是菲迪特。菲迪特到达温哥华不久,就请一位当地律师作出售“拉比”的中人,并许以30%的报酬。这个律师向法国驻洛杉矶领事馆打电话后,从侧面了解到法国政府的态度,就打退堂鼓了。因此,菲迪特在一月初又让卡明斯为“拉比”活动。
但是,菲迪特并没有透露
“拉比”存放的真实地点。他在温哥华以东40英里的木材城米什租赁了一个小农场,把画埋在地下四英尺处。除他以外,只有他的密友保罗·诺曼德知道这个秘密。
对“贾各斯”是什么人的调查正在曲折地进行着,而
“拉比”这张画又一次转换了主人。原来,菲迪特由于毒品买卖中的财务纠纷,打伤了来自纽约的一个亡命徒冈道尔夫。
冈道尔夫决心要报仇。当1972年11月初菲迪特去玻利维亚时,冈道尔夫前去拜访了菲迪特的密友诺曼德。诺曼德对冈道尔夫同菲迪特的冤仇并不知情,在谈天时偶尔提到了菲迪特隐藏了名画“拉比”的秘密,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的埋藏地点。第三天夜里,冈道尔夫带着两个武装同伙又来了。他们把诺曼德及其女友捆了起来,用拷打和威胁迫使诺曼德说出了一切。于是,当12月10日菲迪特回来时,冈道尔夫早已带着“拉比”乘着菲迪特的车逃遁了。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嗅”出马铃薯病害的人工鼻
美国科技人员最近研制成一种人工鼻,它能灵敏地“嗅”出贮存的马铃薯早期腐烂所散发出来的挥发性物质。
这种办法是,从贮存马铃薯的地方收集空气样品,放入浸在液体氮中的高压圆筒内液化。然后用一种吸附物质吸收液化空气中的挥发物质。进行加热,挥发物质即恢复气体状态。对这种气体进行色谱分析,即可决定挥发物质是否存在及其浓度。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袖珍温湿度测量仪
法国一仪器公司生产一种袖珍温湿度测量仪,它能同时显示出空气中的温度和相对湿度。
该仪器仅重250克,携带方便,可测量0至100%的相对湿度和零下10℃至95℃的温度,该测量仪是由探头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的。当测量人体不能接近的地方时,可先将探头取下放在要测的地方,在探头与显示器之间用导线连接后,即可进行测量。(见下图)(附图片)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液体渗漏检测器
有些地方,如计算机房和电话中心等处,轻微的漏水也会带来严重后果。瑞士一家企业研制成一种渗漏检测器,当水层达一毫米时即可发出警报。这种检测装置也可用来检测管道渗漏和开始下雨等现象。此外,它还可检测其它非导电的液体,如油类与化学产品等。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轻型泡沫金属
“巴特尔西北太平洋”实验室的美国科学家詹姆斯维·帕顿成功地制造出泡沫金属。制造过程中采用气体喷射法,为此金属吸收了部分气体。加热时,气体在金属内便形成气泡。不过,气泡不能太大,否则金属强度就受到削弱。泡沫金属可用于制造直升飞机的旋叶和核反应堆的护壁等。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轻质新闻纸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发明一种新的造纸工艺方法,在原料不增加的条件下,每年新闻纸产量增产五千四百万平方米。主要是纸的重量减轻了,平均每平方米比原来减轻二克,而纸的质量同原来一样。从而使东德每年节约纤维木材六千五百立方米,运输上减少了车皮。


第7版()
专栏:国际科技

无线电波勘探石油
波兰克拉科夫石油和天然气矿研究所利用无线电波勘探石油并研制成功一套相应的设备。在估计有石油蕴藏的地区使用这种设备可以更快更好地确定最有希望的钻探点。这套设备能发射电磁波窃听地下情况,据报道波兰已注册专利。


第7版()
专栏:坦桑尼亚通讯

经营有方游人多
——坦桑尼亚大力发展旅游业
新华社记者 吴让中 本报记者 李红
坦桑尼亚独立后,政府非常重视旅游事业,专门设立了自然资源和旅游部,领导旅游公司,经营旅游业务。现在坦桑尼亚旅游业的收入占外汇总收入的第7位,据认为在不久的将来将达到第3位以至第2位。
坦桑尼亚拥有天赋的良好条件来发展旅游业。
它不仅有旅游者喜欢的“阳光、海水和白沙”,而且有独特的风景区和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坦桑尼亚政府先后在全国开辟了11个国家公园,其面积几乎达国土的四分之一。乞力马札罗国家公园面积756平方公里,位于非洲最高的乞力马札罗山麓。这座休眠的火山,海拔5,895米,耸立于赤道线南侧。山峰的积雪终年不化,仿佛戴着一顶银光闪闪的雪冠。旅游者在这里不仅可以饱赏这“赤道雪山”雄壮瑰丽的景色,还可以爬上它的最高峰——乌呼鲁峰。旅游公司为游客和爬山者提供一切方便条件,例如在山脚可以借到爬山用具,在山腰有停宿旅舍。凡是上山的人都愿意在这儿的旅舍落脚,下山的人也要在这儿休息。
坦桑尼亚野生动物的数量和种类在世界上几乎是首屈一指。全国有9个国家天然动物园,有40多块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控制区,其中北部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是野生动物最集中的公园之一,在世界上也享有盛名。它的面积约14,000平方公里,有300万头野生动物在大草原和丛林之间游荡。最著名的是狮子,还有野牛、羚羊、象、长颈鹿、犀牛、斑马等不下170种。在每年5、6月份,生活在塞伦盖蒂草原的野生动物便开始大迁徙,成千上万只野兽在移动,情景颇为壮观。旅游者搭乘旅游公司的车辆,用较短的时间即可一饱眼福。
坦桑尼亚也利用文物古迹和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它的历史遗址、文物以及民族音乐、舞蹈、绘画、雕刻、手工艺品都能吸引旅游者。林迪的恐龙遗骸,奥杜瓦伊峡谷的早期人类化石,拉伊托利的原始人脚印,孔多阿的石壁画,沿海地区的寺庙、宫殿等,都是可供游览的项目。此外政府还要求旅馆的造型和装饰反映非洲风格,烹调有非洲风味,并让旅游者欣赏到坦桑的舞蹈、音乐和艺术。
坦桑尼亚近几年还发展一种称为“会议旅游”业务,即争取各种国际性会议在它的名胜地阿鲁沙举行,会议之暇,各国代表可以游览。据报道,两年来,在阿鲁沙已开了80个国际会议,有7,400多人参加,为坦桑赚得了可观的外汇收入。
经营旅游业的坦桑旅游公司在各游览胜地设有旅馆、车辆、免税商店,负责兑换外币。它在美国、英国、瑞典、西德、日本等国派有常驻代表。旅游公司还根据旅游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由于精心经营,世界各国来坦桑尼亚旅游的人日益增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