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南斯拉夫试行“政治工作非职业化”
近年来,南斯拉夫在共盟、社盟、工会等社会政治组织内试行“政治工作非职业化”。南斯拉夫有关人士认为,这有很多好处:防止少数人把政治工作作为特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促进领导与群众的相互了解与平等关系;有助于选拔出以公心的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减少行政开支。现在南共盟180万成员中,只有一千多名专职政治工作干部
王义民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主义自治关系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南斯拉夫在共盟、社盟、工会、老战士和青盟等社会政治组织内开始试行“政治工作非职业化”。所谓“政治工作非职业化”,其基本思想在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让更多的劳动者在这些政治组织里担任领导职务,而不是形成由少数人对政治工作的专权。
据报道,拥有1,300万成员的南斯拉夫最大的社会政治组织——劳动人民社会主义联盟在去年年末曾召开主席团会议,讨论了如何执行铁托同志的要在南所有社会生活领域里进行集体工作和集体作出决议的倡议,并要求削减职业政治工作人员的数目。联盟负责人科·希罗卡在会上解释了为什么需要提出仅仅担任一个时期政治工作和在任期届满以后回到原来工作地方去的倡议。他说,这并不意味着“贬黜个人”,目的在于使做政治工作不应成为一个人的终身职业。
在今天的南斯拉夫,职业政治工作人员已有明显减少的趋势。拥有180万成员的南共联盟只有1,100多名职业政治工作人员。在试行“政治工作非职业化”最早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巴托齐纳区,其主要社会政治组织的领导人(主席、书记)都不是专职的脱产干部,而由其它行业的劳动者兼任。例如:社盟代表会议主席是一个小学校长;工会主席是公路建设利益共同体的秘书;老战士协会主席是一个汽油加油站站长;青盟主席是区议会的女法律工作者。他们的工作关系都是在自己原来的工作单位,平时在本单位工作,业余时间从事所担任的社会工作。塞尔维亚共盟主席团执行书记德拉戈维茨说,随着铁托关于“集体工作、集体决定和集体负责”倡议的贯彻,社会政治组织的工作方式、方法也随之改变,加上已实行的干部轮换制、选举制等一系列措施的进一步落实,将进一步为政治工作非职业化创造有利的条件。
南斯拉夫有关人士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很多:其一,有利于防止某些人把政治工作作为特权,对政治工作进行垄断。因为这些兼职的领导人都是群众选举出来的,干得好可以连选连任,干得不好的群众可以把他选掉甚至中途把他罢免掉。其二,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一个人长期担任领导职务,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官僚主义。推行政治工作非职业化后,兼职的干部本身就是劳动者,他们平时和普通群众一样从事日常工作,能直接了解群众的心声。这就从客观上消除了领导与群众的隔阂。其三,可以促进领导与群众相互了解,发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对建立一种真正由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关系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其四,可以更好地把那些热心为大家谋福利、又有才干的人选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来。其五,由于兼职政治工作人员和群众有广泛的联系,了解实际,所以工作效率较高。加之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工作,也不允许召开冗长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会议。其六,减少了行政干部的开支。这些领导人不象过去那样,要领走一份较多的个人收入,而只领取职务补贴费。
但是,如上所述,“政治工作非职业化”目前在南斯拉夫还只是处于试行阶段。
用塞尔维亚共和国社盟主席的话说,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并逐步解决一系列体制性的问题。


第7版()
专栏:

西德的科研管理工作
李宣澄
西德是一个科学技术水平发达的国家,在世界科学技术发明创造总数中,西德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6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被摧毁,大部分科学家流亡国外,科研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因此,现在西德的发达的科研事业,几乎全是战后重建的。
目前,西德全国共有317,000个科研人员,平均每200人中就有一个,这个比例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从50年代以来,西德科研经费的平均年增长率约为12.7%,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但是,西德的科研事业之所以发展得比较快,其重要原因是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
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科研
西德政府部门与各研究机构(政府各部直属的研究机构除外)之间没有直接的领导关系,它们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即通过资助科研经费来实施其所制订的科研政策、专业规划和重点项目,对各研究机构的工作进行计划管理和统筹协调,而不是单纯依靠行政命令手段。
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工作,西德是用不同的经济管理办法进行管理的。对基础研究工作,西德采用基金会的管理办法,即:各研究机构,甚至个人都可就其打算进行的科研项目自由申请资助经费,经同行科学家评议后,政府择优资助。这种管理办法的特点是鼓励自由竞争,促进缩短科研周期,加快出成果。对应用研究工作,西德采用合同委托的办法进行管理。接受委托的科研单位应定期向委托单位报告项目进展和经费使用情况,项目结束后,应提交工作总结报告、研究成果报告和经费结算报告。研技部负责审查和批准上述报告。对大型科研工程项目,西德则采取严格控制、加强协调的集中管理办法。一个大型科研工程项目是否上马,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程序经过同行业科学家的评议和咨询,然后由政府作出决定。项目确定后,要编制详细的实施计划。在预先研究阶段,还应进一步论证该项目在科学上的必要性和技术上的可能性,并作出确切的经费预算。
由于西德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来管理科研工作的,所以西德的科研机构大多是按有限公司私法人的组织形式建立起来的。科研机构可以多一点自主权,少一些官僚主义,从而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和财力,提高科研效率。
科研为国民经济现代化服务
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一直是西德科研政策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西德科研经费的分配完全反映了这一科研政策。1978年西德联邦政府的科研经费支出为83.9亿马克,其中31.5亿马克用于国民经济现代化(包括能源、原料、数据处理、通信技术、电子元件、光学和测量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等方面的科研项目),占37.5%;16.3亿马克用于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占19.4%;在用于国民经济现代化的科研经费中,能源和原料的科研经费占一半以上,是研究重点中的重点。70年代后,西德又开始大力加强非核能源的研究,主要是:能源的合理利用和节能、太阳能和地热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高等教育紧密结合科研
在历史上,德国科研事业就是从高等院校兴起的。西德的高等院校不仅为科研机构培养、提供新生力量,而且也是科研工作、特别是基础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许多重要的科研项目是从高等院校搞起来的。例如,西德第一个研究反应堆是由慕尼黑高等工业学校主持建造的,在它的基础上,现已发展成为著名的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
西德高等院校的科研工作分别在各教研室进行,不设独立的研究所。西德政府和工业企业都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和设备,委托其进行科研项目和培训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其它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还相互兼职或兼课。这样既可密切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促进研究成果的推广利用,也可扩大教师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教学质量。
重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西德在大力发展本国科研工作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把这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他们认为:许多研究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常常是不同国家在前沿水平工作的科研人员互相启发、促进和补充的结果。此外,随着科研工作的规模日益扩大,由于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限制,一个国家不可能面面俱到,哪一个领域都搞,都保持领先的地位。因此,一个国家必须根据本国的特点,确定科研工作的重点,同时积极开展国际科技交流和合作。
(附图片)
西德科学家在实验室里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可敬的市长
读8月22日报载罗马尼亚通讯《市长的一周》,感触颇深。锡比乌市市长清早走出家门,就到菜市场和食品店去看供应情况。除了在机关开会布置工作之外,他还要亲自会见来访的群众,到工厂和建筑工地视察,带领干部到农业社帮助抢收土豆。在有一个星期内,他有7个半天活动在基层单位。
锡比乌市只是一座16万人口的小城市,我国大多数县、市人口都远远超过它。但是,恐怕有为数不少的县、市领导干部,其工作作风和工作效率都远不及锡比乌市的这位市长!要是我们许多身负重任的市长、县长们也能象这位市长一样,有一张紧张的工作日程表,到基层,到生产、劳动和工作的第一线去踏踏实实地干,扎扎实实地抓,该有多好啊!
南京 孙宅巍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总统救火的联想
8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葡萄牙总统救火的消息。埃亚内斯总统驾车经过葡萄牙东北部卡多伊科地区时,发现森林起火,就不顾下属劝告,毅然离车,抓起树枝,冲向火场扑火。后来,总统随员和村民也赶到了,协力控制了火势。
身为国家元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亲自救火,令人钦佩。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今年2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一篇通讯。在石家庄棉纺四厂遭受大火的危急时刻,正在该厂主持会议的一个市经委副主任,却在该厂的会议室里正襟危坐,毫不动容,自始至终连“救火”两字都没提一下子。象他这样的领导干部,头脑里究竟有没有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地位?他要是看到这条消息,不知有何想法?
陕西 陈晓勤


第7版()
专栏:在外国报刊上

美国用工厂方法养猪
美国《纽约时报》8月11日刊登一篇题为《农业革命席卷美国养猪业》的文章,摘译如下:
身体瘦瘦的、说话温柔的罗伯特·乔斯林在圈外看猪。乔斯林养猪的方法很怪。
一场革新正在席卷美国的养猪业,乔斯林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这场革新是指在农场使用工厂方法。如果使用这种称为圈养法的养猪方法,个体农场主以及公司和投资者可以在四周围起来的较小的地方内养上千头猪。这种方法给中西部,尤其是衣阿华州(它是头号产猪州)的养猪业和农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因为它使农业实现了工业化。
据农业部的农业历史学家记载,美国农业曾出现过两次革命。第一次是用马取代了人力,第二次是用拖拉机取代了马。许多从事农业的人说,象在乔斯林农场使用的这种工厂方法在今天带来的变化,可能象前两次革命中的变化一样带有根本性质。
这种工业方法依靠的是,严格限制家畜的活动、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喂食和喂水系统、抗菌素和其他使得能够在完全圈起来的情况下饲养牲畜的药物和经常清除粪便的专门系统。
长长的灰色建筑物的地板采用的是水泥条板或塑料条板,粪便从条板中掉到八英尺下面的粪坑里。机械系统把粪便从粪坑吸入粪罐,然后用卡车运到田里作肥料。
乔斯林养了20头至25头公猪,大约400头母猪。他期望每头母猪一次产仔两三窝,每窝产仔八至十头。
温度调节系统使产仔圈的温度夏天保持在华氏80°左右,其他猪圈的温度也不太冷或太热。如果他的猪圈依赖的电力中断,一种报警系统就会通过电话发出警报,把他或他的助手请来排除故障。各猪圈都有自动供水系统;公猪学会了从水龙头喝水。水龙头靠猪嘴的压力向外流水。
乔斯林对建立和经营这样一种先进系统的想法似乎很感兴趣。


第7版()
专栏:

荷兰首都的公共交通
交通工具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首都,人口只有八十多万,是世界著名城市之一。它象一把由北朝南倒置的扇子,以背靠河流的中央火车站为扇把,成一百六十五度向外伸展。市内许多地方是围海造成的,因此,常常低于海平面一至二米。据说由于征地皮税主要是看建筑物傍街的宽度来计算的,所以,那儿的建筑物都是贴街往纵深发展,沿街房屋都象挤得喘不过气来的细挑个子,又窄又高。市内交通工具为汽车、地铁、有轨电车等。令人惊异的是,早已被认为落后的有轨电车,却在阿姆斯特丹大行其道。因为那儿的街道十分狭窄,汽车过不去,而有轨电车却能顺利地擦肩而过。大大方便了市民。相反,现代化的地铁却使人议论纷纷,因为那儿地低土松,水位高,工程相当艰巨,耗资巨大,并不实惠。
最引人注目的还是自行车,几乎家家都有。荷兰朋友风趣地说:“荷兰成了欧洲的中国了”。
买票 阿姆斯特丹的公交公司是国营的。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利用公共交通、避免开空车,他们挖空心思制订了一套售票办法。在市内几个地点每日有出售月票、周票、日票、来回票、次数票以及团体票,各车通用。
月票的价格按照通行区域而定。周票的价钱是月票的四分之一。这样对在一、二周内去某处办事的人是很方便的。如果买一张通用的月票,那么,无论在市内乘什么车(包括地铁)到什么地方去,就都可以了。这就大大方便了临时到首都来的外省人和外国游客。
此外,假如你乘某路汽车去某地,又要在当天乘这路车回来,就可以买来回票,价格便宜百分之十。还有次数票,不限日期,可以用满规定次数。票价也比一次坐车买票要便宜,四人以上还可以买团体票,票价也可便宜百分之十。
方便乘客 为了便于识别,阿姆斯特丹的汽车都有统一的颜色。市内汽车用紫红色车身,车前上部中央用红底白字说明路数。郊区车用黄色车身,车前上部中央用绿底黄字说明路数。冬天汽车内放暖气。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每一路车,不管市内、近郊,汽车、电车在每一个站上都有一个时间表,说明这一路车每天某时某分经过此站,有的加车还要说明哪天经过,哪天没有。除特殊原因外都很准时,这对要连换几次车、分秒必争的乘客来讲是很重要的。 丁大纲


第7版()
专栏:

日本文明施工一瞥
张清政
日本的建筑工地,周围几乎见不到建筑材料,地面干干净净,如不注意,简直看不出那就是工地。建筑材料由专门的加工厂负责加工、运输。水泥是在工厂搅拌好的,装车后,为防止途中凝固,车上的搅拌机还要不停地转动,一到工地,立即进行浇灌。其他材料也是随用随运,用多少运多少,不在工地堆积。
日本朋友认为,在工地堆料,用的时候将要产生第二次装卸和运输,这就浪费了人力和时间,而工地同建筑材料加工厂直接挂钩,就避免了这种浪费。当然,在高楼林立的日本大城市,要在工地附近找个堆料的空地,那是极为困难的。即便能够找到,也得付出昂贵的租金。在日本,一般高层建筑施工工地,不仅不堆料,连起重机也不架在周围地面上,而是架在正在施工的建筑物内部上方,随建筑物升高而升高。工程竣工时,把小一号的起重机拆开吊上去,在房顶上安装起来。接着把原有的起重机拆开,用所架起的起重机运下来。然后把再小一号的起重机拆开运上去,按前一个程序把第二个起重机运下来。依此类推,接力拆运。最后运上去最小型的起重设备再用简易电梯运下来。当然,这是其中一种办法。
日本地铁施工也颇为清洁文明。我曾见过一个施工工地周围用整齐的铁栏杆围起一个长方形区域,其大小只能停两辆卡车,里面是施工的地铁洞口,外面空地上空空如也,极为干净;栏杆外面,车水马龙,一切照常,附近也没有堆料场所。无怪乎日本马路干净,环境清新,即使一连几天不擦皮鞋,鞋底鞋面也是干干净净的。除自然条件好、工厂文明生产以外,文明施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
(附图片)
日本城市中用先进的雷达仪器测量空气污染的相对密度


第7版()
专栏:

墨西哥是怎样搞好公路建设的
陈森
去过墨西哥的人,无不对墨西哥的公路交口称赞。墨西哥的公路布局恰当,线型合理,路面坚实、平整,排水系统完善,安全设施齐全,质量是相当好的。
1925年,墨西哥才开始大规模地修建公路,到1978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已达到19.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62公里。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5万多公里的联邦公路网已基本形成。目前,墨西哥共有汽车400多万辆,汽车货运量占全国总货运量的70%,汽车客运量占总客运量85%。由于公路运输在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墨西哥十分重视搞好公路质量。
近年来,墨西哥政府对公路建设的投资按5%的年递增率增长。当然,还有从上到下一整套专门机构进行公路管理工作。中央主管公路建设的公共工程部内设有不同类型的公路局,以及经济分析和机械设备局等等,配备有足够的技术力量与设备,通过固定试验室,流动勘测队来调查掌握全国公路沿线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资料,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编好公路网规划,确定建设项目布局、技术标准和规模。
墨西哥的公路网规划既考虑到首都与各州政治中心、边防重镇的连接,又考虑了人口、工农业生产、商业、旅游等方面的需要。使得公路与铁路、干线与支线的分工合理,流量平衡。以泛美公路及铁路干线为主轴,布置了许多东西向的支线,加强集散与联系,把全国各城镇与铁路干线及泛美公路联结在一起。
在公路施工方面,墨西哥工程部有一整套技术先进、切合实际的设计规范、施工规程、检验验收办法及指标。重大的桥梁、高级路面的建设都经过模型试验及室内模拟试验,来确定设计、施工方案。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事先都经过室内环道试验,通过按设计轻重及交通量加载,达到行车15年磨损面积不超过20%来制定。墨西哥的大学为配合生产承担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工作,为设计、施工提出可供选择的优良方案。
为了确定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方案、质量指标及工期要求均由公共工程部提出,交由承包商估价,从中选出10个条件较好的承包商提出的密封投标文件,由主管副部长亲自召集会议,根据经济指标、造价及施工技术设备条件等因素综合确定最合适的承包单位,选中的承包商要向政府提出书面保证,然后报众议院批准。
施工时,公共工程部派一名工程师为工地监理负责人,严格掌握工程进展的质量。工程竣工后,要经过试验鉴定验收,全部合格才签署验收。但结算的工程款要扣留15%,作为质量保证金。保证金在每月付款时预扣5%,竣工清算再扣10%,一年内如工程发生责任在包商的质量事故,就用保证金进行修复或加固,年终退回余款,如不发生质量事故,一年后全部退回。
此外,在公路养护方面,墨西哥还十分重视结合本国特点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如在公路航测技术方面,墨西哥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总之,墨西哥在公路建设方面,已经根据本国的特点,形成了一套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办法,在国家经济生活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附图片)
图为墨西哥的高速会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