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2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东京通讯

  伊东外相的亚洲五国之行
  本报记者 陈弘
日本外相伊东正义从8月24日起,开始了他就任新外相以来的亚洲五国之行。迄今为止,已先后访问了泰国、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预定9月2日到达中国。
伊东外相这次出访,是铃木内阁成立后首次重大的外交活动。铃木内阁把首访地点选在亚洲,是一个受到人们注意的举动。此间新闻界认为,这次出访,是对国内外显示日本“重视亚洲”的“亚洲新外交”。
自从越南占领柬埔寨、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东南亚和西亚地区局势动荡不已,亚洲的和平与安全受到严重的破坏和威胁。这不仅影响到日本的石油来源,而且也威胁到它的海上运输线。因而日本对于亚太地区的形势发展极为关切。不久前日本内阁会议通过的1980年度外交蓝皮书指出:“为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在经济方面,而且在政治方面也要开展积极的外交”,在面临严重的抉择时,有时还要准备作出牺牲。蓝皮书还说,“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对日本的安全与繁荣来说是不可缺少的。今后要以日美友好合作关系为基轴,通过维持和增进同亚洲、太平洋地区国家的友好关系,致力于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伊东外相亚洲五国之行,可以说是根据外交蓝皮书的既定方针,首先在亚洲付诸行动,也是日本重视亚洲的表现。
日本越来越重视它今后在国际事务中的应有的积极作用。35届联大将讨论柬埔寨和阿富汗问题,这都是日本所关心的。日本将竞选出任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在这方面日本将需要很多国家,首先是亚洲国家的支持。
现在,伊东外相对泰国、缅甸、印度和巴基斯坦这几个国家的访问已经结束。据报道,日本为支持泰国政府为东部居民建立新村的计划以及发展农业,向泰国提供了600多亿日元的援助;在访问缅甸期间,日本表示除向缅甸提供24亿日元的援助外,还决定提供320亿日元用于开发石油资源的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伊东外相在访问期间,对日本与东盟的关系以及印支、南亚地区的形势表示了重大的关心。伊东在曼谷散发的对外政策声明以及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日本外交政策的主要支柱之一,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以便同东盟国家一起为维护亚洲的和平与稳定作出积极的贡献”。他还认为,“东南亚的稳定对日本的安全也是重要的,同苏联入侵阿富汗一样,不能容忍越南的军事入侵”,“越南军队必须撤出柬埔寨,让柬埔寨人民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此外,在民主柬埔寨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上,伊东强调日本将与东盟国家采取同一步调,支持民主柬埔寨。伊东说,“日本的任务就是,为了给柬埔寨带来和平,支持东盟国家的立场,并努力把这一想法转达给其它国家”。为了了解越南军队占领柬埔寨、对泰国进行威胁的真相,伊东外相还专程去泰柬边境的泰国巴真府达帕耶县的农沙美村和暖马木村等附近地区,了解越军入侵真相,并访问了难民营。
另外,伊东外相在访问印度期间再次强调,“日本不能接受用军事力量在柬埔寨和阿富汗建立政府这种局面”,“反对外国军队的干涉”;在巴基斯坦他也参观了位于巴、阿边境的阿富汗难民营。
日本舆论界认为,伊东外相的亚洲之行,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一外交行动是“明智的”,“合乎时宜的”。它说明,承袭大平内阁的外交政策的铃木内阁,将继续实行以重视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友好关系为特征的“积极选择外交”。
伊东外相的亚洲五国之行,铃木内阁的“亚洲新外交”,得到亚洲及国际舆论的好评。这对于亚洲地区的和平与安全,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7版()
专栏:专论

  略谈“跨国公司”
  郭震远
跨国公司是国际性垄断组织。现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跨国公司1万多家,它们拥有大量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各有一套经营管理办法。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和海外资源,它们在其母国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进行生产、销售、金融等多种经济活动。这种全球性的网状组织及经济活动,对世界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由于跨国公司问题所涉及的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关系非常广泛,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1974年决定成立跨国公司中心和跨国公司委员会,负责协调和研究跨国公司的活动,以便把跨国公司的活动纳入对国际社会负责、为世界发展服务的轨道上去。经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选举,我国已成为跨国公司委员会的成员。不久前跨国公司委员会在墨西哥城举行第六次会议。我国政府首次派观察员参加了会议。这一切对我国今后研究跨国公司、利用跨国公司为我国四个现代化服务,将会是有益的。
跨国公司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资本家为追逐高额利润,便将其“过剩资本”输往资金少、地价贱、工资低、原料便宜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许多跨国经营的企业。当时,人们称这种跨国经营的企业为多国公司、国际公司、超国家公司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获得了空前发展。据联合国有关机构调查,1973年全球有跨国公司9,481家,在国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子公司共3万多个。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总额1976年达到2,870亿美元,集中于制造业、采掘业(包括采矿、石油和农业)、服务业、商业、银行和保险业。1971年至1976年期间,国外子公司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11%。
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形式主要分两种,一是直接投资,即在国外设厂和举办合营企业,这种形式是大量的,约占80—90%;其次是间接投资,如购买股票证券等。石油大幅度涨价,出现世界性能源危机以后,跨国公司更趋向于控制新兴工业部门,追逐技术密集型工业,争夺高消费市场,从而引起了投资格局的变化。过去,跨国公司主要向不发达国家投资,现在则注重在发达国家之间互相投资。如6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投资,要比别国跨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多得多;70年代以来,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加快了在美国投资的速度。现在,跨国公司40%的资金投放在美国、英国、西德、加拿大4个国家。
跨国公司有严密的计划制度和组织机构,它们的经济活动虽然遍及全球,但是在投资计划、科技研制、综合管理等重大问题上,决策大权集中在母国少数几个人手中。
跨国公司为避免和减少风险,投资前一般先要进行可行性考察,有时考察内容相当广,诸如当地是否需要,政府干预多少,竞争能力强弱,社会接受程度,市场潜力如何包括市场比重大小、价格波动情况、竞争对手的地位等因素。股权参与形式有两种,一种是股权参与,包括合营企业和拥占100%的股权。只有当子公司规模不大,或对母公司无关重要,或转移出国的业务量不多时,跨国公司才比较愿意同当地公司分享股权。另一种形式是非股权参与,包括许可证、供应合同、联合研究与发展,生产合作、专业化安排等。
跨国公司的决策机构虽然在母国,但是经济活动的相当部分在子公司之间进行。以美国为例,跨国公司对外贸易中的50%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内部贸易。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常常通过转让价格和内部协调,最终以盈利为目标。
近年来,跨国公司把国外投资的四分之一投放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主要投放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和巴西、墨西哥、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其作用因东道国、公司和工业领域的不同而异。从有利的一面看,它可弥补本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不足,能引进一些先进技术和设备,促进国内新兴工业部门的建立,增加和扩大劳动者的就业机会。但是跨国公司的高度垄断的专业化生产和销售,加上经营活动中的巧取豪夺,使东道国吃亏上当的事也屡见不鲜,造成东道国负债过重和经济结构畸形,甚至带来政治上的依赖;还有其他社会性弊病。
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同跨国公司打交道的过程中,尤其是从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些国家在立法中明确规定:未经政府批准,跨国公司不得自由进入;股权一般不得超过49%(但也有些国家和部门允许外资股权占100%),军事、电讯、交通枢纽等战略部门不让外国投资;监督公司的财务、收益及外汇的汇出额;董事会成员及最高管理人以当地人为主;争端一般由当地法律机构仲裁,等等。同时,还相应地制订完善本国发展经济的总体规划、部门计划和税务政策,设置专门的管理监督机构,建立自己的经济情报系统。从维护国家独立自主、保护民族经济出发,选优引进,善于利用,力争摆脱控制,避免造成依赖。


第7版()
专栏:

  苏联推进“哑铃战略”的一个步骤
  特安
近来,一些西方报刊揭露,苏联正扩大在越南金兰湾的军事活动,苏联军队已“在金兰湾整顿好常驻态势”,“金兰湾成了苏联的一个位于堪察加半岛以南五千多公里的基地”。这是莫斯科追求全球霸权,向海上交通的关键地区之一——马六甲海峡推进的一个重要部署。
近半年多来,苏联军队一直在金兰湾扩建军事设施,把金兰湾变成一个用于进攻目的的巨大海空基地。据西方军事观察家透露,苏联海军半年里在金兰湾至少完成了这样一系列的新设施:建立了一座大型的“电子监听站”,监视美国第七舰队的动向以及日本、东盟各国和中国的活动;建立了“VLF超低周波通讯系统”,指挥活动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的苏联舰队;添建了两条飞机跑道和四条小型飞机跑道,并把原有“机坪”容载量增加一倍,而且还在继续增建;加工扩建港湾内原有的一座“登陆艇专用码头”,把西岸码头通往内陆的轻便铁道铺成双轨;恢复使用港湾内原有的油库和可容纳5万官兵居住的兵营,港湾两岸3座码头也已全部启用;……据认为,苏联已经结束对在金兰湾的旧美军基地进行的第一期修改工程,一些轰炸机和其它装备正逐步从岘港移往金兰湾。西德《世界报》指出,河内现在已“把由美国军队建造的现代化的金兰湾深水港连同机场和电子侦察装置一起让给这个保护国(苏联)”。
事实上,苏联的海空军已经进驻金兰湾,“苏联军舰和飞机现在已经无限制地使用金兰湾,而且几乎是专用的”。据西方军事观察家们指出:目前以金兰湾为基地的苏联海军,建制上叫做“驻印支水域特遣舰队”,是“日本海分遣舰队”的一部分,也是属于苏联太平洋舰队指挥的。这支“特遣舰队”有13艘水面舰只,它们的威力,据说远在同等用途、同等数量的欧美军舰之上,其中“挪诺切卡级”导弹艇,被称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导弹艇之一,“克列斯达二级”导弹轻巡洋舰装备精,时速快,行动距离远,它们将给这个地区带来很大的麻烦。
事情还远远不止于此。苏联还派一个团的海军陆战队进驻金兰湾地区。据报道,苏联海军陆战队一共只有六个团,如今,它竟把1/6摆到南中国海上的这个战略据点。这就显得问题很不简单,它的战略意图也就一目了然。
被称为“世界四大天然良港”之一的金兰湾濒临西太平洋,同亚洲石油通道的咽喉要地马六甲海峡近在咫尺。苏联的重型轰炸机从金兰湾出击,不到两小时就可抵达马六甲海峡,“如果苏联人想封锁马六甲海峡的话,他们能一下子就把它封闭”。
苏联不断扩大以金兰湾为基地的军事活动,对东南亚地区,尤其对连结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战略的关键地带马六甲海峡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们知道,日本需要的石油的很大一部分,美、日、加等国进口的许多战略物资都需要经过马六甲海峡,美国在两大洋的军事力量也要通过马六甲海峡连结起来。一旦苏联以金兰湾为基地出击,控制了马六甲海峡,就能卡住美国和日本的脖子,而把它自己在两大洋的军事部署连成一气,从而在从波斯湾经印度洋到太平洋的整个“哑铃”地区建立对美国的战略优势。不难看出,苏联目前不断扩大在金兰湾的军事活动,正是它推进“哑铃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正象一家西方报纸在谈到苏联军队进驻金兰湾时指出的:莫斯科“所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全球性的目标”。
苏联在金兰湾加紧军事部署,这理所当然要引起东南亚国家的高度警惕。菲律宾《今日公报》最近发表文章指出:东盟国家对“苏联控制这个地区的海上通道的明显可见的攻势”感到关切;越南正在向莫斯科提供南下扩张所需的基地,这“预示着苏联会控制南中国海、望加锡海峡、龙目海峡和马六甲海峡”。泰国高级官员也揭露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是为了“谋取长期的战略利益。”(附图片)
  金兰湾示意图 朱育莲 绘


第7版()
专栏:

  乌干达的严重饥荒
在乌干达,有三分之一的人受到饥荒的威胁。每周有数千人死亡,有些部族濒于灭绝的境地。乌干达原是一个粮食可以自给的国家,由于阿明政权的暴虐统治和连年旱灾,造成了目前的情况
  德文
遭受严重旱灾的乌干达出现了大饥荒。据报道,饥荒严重的地区是东北部的卡拉莫贾、卡普乔瓦、索罗提地区和北部的阿鲁阿、基特古姆、莫约等地区。目前,全国有400多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受到饥荒的威胁,50万人粮食严重不足,每周有数千人死亡。在灾区,灾民们面黄饥瘦,衣衫褴褛,饿得精疲力尽。他们靠挖树根、采野果和啃干兽皮充饥。老人和孩子们更是瘦得皮包骨头,饿得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很多人背井离乡,外出逃生。据报道,饥荒最严重的卡拉莫贾地区,有14万人处于饥饿状态,已有5千人死亡,现在每天有数百人死于饥饿。估计有40万人的卡拉莫琼族濒于部族灭绝的严重境地。乌干达政府一再向国际组织呼吁援助。世界粮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难民署等国际组织和西欧共同体、美国及西方其它一些国家向乌干达提供了一些粮食和紧急援救物品。但是杯水车薪,还不足解燃眉之急。
乌干达是一个横跨赤道的高原国家,气候温和,土地肥沃,水源丰富,自然条件良好,历来粮食可以自给。在正常年景下,乌干达生产的粮食可以满足3倍于现有人口的需要。1971年以前,乌干达工农业生产逐年发展,市场繁荣,物价低廉,人民生活水平在东非各国中是最高的。造成乌干达目前这种大饥荒而不能自救的主要原因,是阿明军政权长达近8年的暴虐统治。
阿明当政期间,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把大量的国家支出都用于加强军队,而对占国民收入80%的农牧业,投资只占预算的6—7%。由于投资少,农民长期缺乏农具、化肥、农药及种子,再加上农业政策失当,农产品收购价格太低,农民积极性大大受挫,不少人弃农经商或干其它工作,导致大片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加上前年10月爆发的阿明政权和坦桑尼亚的战争,农业生产下降到7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结果粮食和生活必需品奇缺,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乌干达大饥荒的直接原因是严重的旱灾。近几年,乌干达东北部和北部一直干旱少雨。去年以来,灾情更加发展,有些地区由于土地干结,已无法播种;有些地区即使下了一点雨,由于农民们饥饿无力,无法耕作,何况不少农民连种子也没有。
加剧灾情的另一个原因是一些亡命之徒或阿明残部持械抢劫,残害百姓。坦乌战争期间,他们从阿明军营中抢走了大批枪支弹药,后来和阿明残部勾结起来,到处烧杀抢掠。前不久,他们仗着手里的先进武器,竟在光天化日之下抢劫救济灾民的物资,使救灾工作无法正常进行。天灾人祸,使乌干达的饥荒越闹越凶。
据乌干达农业部估计,要消除乌干达饥荒,至少需要30万吨粮食。仅卡拉莫贾一个地区起码需要1,500吨粮食。但今年以来,运抵卡拉莫贾地区的粮食只有800吨。最近刚从灾区视察归来的乌干达复兴部长孔亚说,由于罕见的干旱和阿明残部的不断袭击,灾区饥荒严重,需要更多的救济品,否则,灾情会变得“骇人听闻”。(附图片)
  图为忍受着饥饿的乌干达儿童。


第7版()
专栏:连载

  捡到一亿日元之后
  冬明
  (一)
今年4月25日下午7时51分,一个电话打到东京警视厅。铃声响处,守候在110号电话机旁的警官急忙拿起话筒,里面传出一位中年男子的急促的声音:
“请你们保持镇静,我本人在银座的垃圾筒旁拣到1亿日元现金。”
“你说什么?1亿现金!”警官显然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电话大为惊诧,“你该不是喝醉了吧!”
东京警视厅已有106年历史,它是日本最大的警察机构,人材济济,技术先进、机动力强,为日本各都、道、府、县的警察局之冠。110号电话,是该厅为了提高检举犯罪效率和加强防范能力于1958年设置的报警电话。人们在装有自动报警电话的地方,只要拨动110,喊一声“强盗!”警察便可迅速前往现场。在东京这个拥有一千多万人口的大城市里,110号电话的值星官们不知受理过多少五花八门的电话,但在闹市银座的垃圾筒旁拣到1亿日元的巨款,却是神话般的奇谈!
警官问清了对方的姓名、住址电话,心里还很不放心。他又一次拨了电话,了解到对方确非戏言之后,由警视厅通讯指令室立即通知拾款者居住区的本所警察署。
本所警察署的警官赶到墨田区太平四丁目,去找一个名叫大贯久男的人。当在他家里看到排列齐整的1万张面额1万日元的现金时,甚至连见多识广的警官,双手也不禁颤抖起来……。
据警视厅调查,迄今在东京都内拣到现款的最高额,是1976年1月丢在地铁车厢内的1,100万日元。而今1亿日元巨款(约合60多万元人民币)比那次高出好几倍,相当于一位中等职工一辈子所得的工薪。难怪警察署的署员不无感慨地说:“这么多的现钞,还是有生以来头一次看到!”
象这样的特大社会新闻,在号称“情报化社会”的日本,自然躲不过新闻记者的耳目。一群记者当晚就蜂拥到大贯家中。大贯把记者们带到离开自己窄小住宅不远的锦系公园,安排了一次即席的记者会见。记者们兴奋地对他发动了采访攻势。
“请你谈谈在哪里拣到这笔巨款?你以前拣到过类似的现金没有?”
“你认为失主可能是谁?根据法律,失主要以5—20%的数额作为谢礼奉送给你,你准备怎样使用它?你现在的心情如何?”记者们的提问简直没个完。(附图片)
  图为大贯拣到的一亿日元现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