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向“刀斧手”进一言
米博华
华君武近作漫画《削尖》,寓意颇深。你看,那位手执利刃削尖者的形象多么可憎,不知多少刚刚出土的新芽,被这种刀斧手砍削掉了。《中国青年报》有篇通讯《两个好姑娘为什么走上绝路》,大抵写的也是这类事儿。两个姑娘自杀的原因可以列数三条、五条、八条……但归结为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因为她们当了模范,出了头,冒点尖,因而受到周围的挑剔和压力。
在我们国家,历来有崇奉“中庸”,希图寻觅“无差别境界”的习惯。周全,当然不全是件坏事。不幸的是,这种心理变成僵化的思想就十分可悲了。倘有谁锐意求新,崭露头角,立刻会招致一些尖刻的批评家“三堂会审”。你一条,我一条,百般挑剔,千般磨难,直搞得你灰溜溜地自甘隐遁方才罢手。挑毛病也许是件很惬意、很轻松的事情。且不说常人,就是孔老夫子这样的“圣人”,他的弟子颜回还能挑几条呢!何况“小人物”,真是难以经得起这种“琢磨”。我想,当今之世,削尖的批评家越少越好,担忧的倒是尖子人才不能成千上万地破土而出。
平心而论,浅薄的批评家固然可悲,但仍不属可恶一类。可恶的是那些削尖成癖的刀斧手。所谓成癖,是指一种低级的卑劣感情——嫉妒。屈居我下,和颜悦色;在我之上,就难免疾首蹙额,少不得抡起板斧横劈竖砍。天津一位工人业余作者,写了几篇小说,受到群众称赞,于是就有人出来挡驾。又是查背景,又是上挂下连,仿佛非将此尖削平方能解恨。依本事而论,这些削尖者实在少才无能。因为无能,见到别人屡屡建功,所以有点忿忿然。话到此,不禁又想起了曹孟德。史称,此人爱才,思贤若渴。不过看到杨修才气过人,心里也有点酸楚,不免起了杀机。这一点,还是孔明更高一筹。来了个庞统,“卧龙对凤雏”,旗鼓相当。孔明以厚礼相待,共谋大业,这度量确实难能可贵。所以,我倒真心想对那些嫉才成性,削尖成癖的刀斧手进一言,还是把眼界放宽阔一点,为了四化的进行,多多行善为好。“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信,你就试试看!
现在,四化大业方兴,文化、教育、科学等各条战线多么需要一大批尖子人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毁林容易造林难呵!正因为这样,尖子才愈显珍贵,而削尖的刀斧手才愈显卑劣。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回故乡
李亮
在淮安插队8年,那里自然称得上是我的半个故乡。离开久了,思乡之情不时浮漾在心头。这次趁出差之便,绕道去到那里。一叶扁舟载我驶向目的地。撑船的小月珍是队长的女儿,现在好象长成大姑娘了。她只腼腆地叫我声“叔叔”,便低头划船不再言语了。船在河里静静地走着,河水清得象水晶。从水影里看小月珍,肩上背着书包,粉衣蓝裤,两颊红红,真象朵出水荷花!
小月珍,你那微驼的背终于挺直了!记得5年前,你只有8岁,天天一大清早,就让两岁的弟弟骑在你肩上,拿着镰刀,去野地里割猪草。背压驼了,脖子压歪了,手象锯齿样戳人,甚至额上也出现了细细的纹路……可今天,瞧你划船那副悠然自得的样子,哪还有半点忧愁的影子。你大概小学快毕业了吧?
傍晚,老房东秦大娘在老槐树下搭出桌子招呼我吃饭。大娘还是那样精神,而且眉目间好象还年轻了些,这大概是那身新做的海昌蓝褂子起的作用吧?她拿碗端碟,劝我尝尝在南京不易吃到的时鲜,说刚才这鱼还是活的。我顺口问道:
“大娘,谁抓的鱼?”
陪坐的队长正端了杯酒敬我,一听,惊诧地问:“怎么,没几年就忘啦?还有谁,寿生呗!”
寿生?是他!我忘不了插队第一年的春节。大年初一一清早,就有人闯进门来,说“咱是跑年的!”旧毡帽下是个30多岁胡子拉碴的脸。这样年纪的人还要饭,准是个二流子。我本想不给,但一想,过年要饭,这里叫跑年,无论谁都得给的。我抓了两个馒头,扔进他的破箩里。
后来我才知错怪了他。寿生是个好庄稼把式,可女人有病,三个孩子又小,队里一个工只有那么点钱,你叫他咋过?好在他人精灵,会摸鱼什么的。只要穿上皮衩,下河走一遭,就不会空手回来。为这他常常受到批判,被罚款。过去和城里人一谈到农村的艰苦,我的脑子里总不知不觉会出现寿生那张惊恐的脸……想到这里,我忍不住问:“怎么,寿生还在干那个营生!”
“嗐,瞧你说的,现在人家是里外有名的土技术员,只有贵客到,他才下水露两手呵!”大娘一边笑着,一边往我杯里斟酒。
“本想叫他一起来陪你,可他……”队长正说,一阵车铃响,一辆崭新的飞鸽车到了桌前,蹭地跳下个精悍的中年人来。咳,不是寿生是谁。他一把拉住我的手:“大兄弟,不能陪你啦,有事要走……”
我忙问:“上哪?”
“去夜校听农田水利课。明儿有空,好好唠唠。”
大娘端起杯子:“寿生呵,小黎千里迢迢回乡来,你就陪一杯吧!”
他端起酒杯和我一碰,一饮而尽。酒晕在他那刮得光光的脸上显得那样红润,我不禁问道:
“寿生哥,日子好过吗?”
“你问问大娘,再去看看左邻右舍,现在谁还不好过?圈里有猪,柜里有粮,自留地里有菜,喝口凉水都和这酒一样,甜在心哪……”他说着笑出声来。
月亮升起来了,我在村中熟悉的小道上漫步。夜风送来嫩草的清香和收音机里京剧、淮剧的声音。8点了,边上一幢新茅屋内响起当当的钟声。我透过窗棂朝里一望,那不是小月珍吗?正在做功课,用手托着脑袋想题目呢。我怕惊动她,悄悄走了……
这一宿我躺在松软的稻草铺上,翻来覆去总睡不稳,从小月珍想到寿生,从寿生想到大娘,想了很多。故乡啊,你变了,地变了,人也变了!


第8版()
专栏:连载

欧陆风情
吴祖光
九、印刷厂传奇
这个小标题有点费解,印刷厂何传奇之有?原因是“传奇”二字我用了点艺术夸张。
意大利是欧洲古国,十天之中我们游历了四个城市:罗马、翡冷翠、米兰、威尼斯。所到之处,名胜古迹如罗马的斗兽场,教廷梵蒂冈、圣彼得和翡冷翠大教堂、悉那的赛马节、威尼斯的马尔科广场等等,真是美不胜收。看来意大利是一个深具思古之幽情的国家,他们在用最大的努力来保留前朝故物:古代罗马的败瓦颓垣、古堡老屋都顽固地依旧屹立在现代的大街小巷里,许多街道还是古代的尺来长的石块铺地至今不改,尤其是样式古老的马车,以及有轨电车、车顶上的弧形的弓子拖在天线上、叮叮当当地沿着地上的铁轨和现代化的小汽车一起行驶。使我联想起旧北京的三座门、四牌楼和历代的城墙都已杳无遗迹;甚至于中南海里的居仁堂、万字廊、绘云楼也被拆掉,有七百年历史的闻名世界的古天文台正在倒塌……
使我满心喜悦的是威尼斯的赛纳德塞玻璃厂。里面的许多陈列室摆满了他们生产的玻璃制品,真乃是千姿百态巧夺天工。这里是一个玲珑剔透的水晶宫,是只有在儿时梦里才见过的七彩斑斓的神仙世界,每一样制品都是精巧的美丽的,奇幻通灵,信非人间所有。不到那里去看一看,是难以凭空想象的。
另外的深刻印象是一家印刷厂。这个印刷厂是属于蒙达多里出版社的6个印刷厂之一,因此先说说这家出版社。
我不知道这家出版社在意大利属于多大的等级。首先是他的社址,一座设计新颖,结构特殊的楼房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著名的巴西建筑设计师欧西加·尼玛耶设计了这座奇特的建筑,在一块空地上栽上一圈扁平长方形的钢骨水泥柱子,然后把每根柱子连接起来凌空悬挂起这一座五层的大楼。主楼之外设有餐厅、商店、宿舍,楼下池塘里养着一对昂着头的骄傲的天鹅。后面的花园里还有室内和室外的游泳池,另外还有专为孩子设置的浅水游泳池。大人带着孩子们快乐地划着水,草地上排列着的躺椅里,休假的人们赤裸着身子晒太阳……五层办公楼里有消声设备,很大的办公室里,不少人来回走着,却听不见什么声音;地上铺着很厚的地毯,即使在打电话的人,声音也低得使人们听不见。这里的工作人员共有1,500人。 ?


第8版()
专栏:文化鳞羽

戏曲之首
苏蠡
我国的戏剧,起源于先秦的俳优,但是,作为唱、做、念、舞熔于一炉的戏曲艺术,却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时期,到南宋初年才正式形成。它诞生在东南沿海的浙江永嘉一带,故名“南戏”,也叫“永嘉杂剧”。
南戏的第一个剧目叫《赵贞女蔡二郎》,约产生在宋光宗年间,写蔡伯喈中举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的故事,明人称为“戏文之首”。
元末,高则诚把它改编为《琵琶记》。由于作者有感于元朝“九儒十丐”的黑暗统治,把出身于士大夫阶层的蔡伯喈改成为好人,并成功地塑造了劳动妇女赵五娘的形象。艺术风格清丽,婉约,标志着南戏的走向成熟。因而,明人也把《琵琶记》称作“南戏之祖”。
清代乾嘉年间,民间艺人又把《琵琶记》改编为《赛琵琶》,将剧中人改名为陈世美和秦香莲。陈世美又成了妄图杀妻灭子的负心者。情节与原作相似,惟加“女审”一出,由秦香莲后堂审陈世美。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劳动妇女要求改变社会地位的愿望。
到了清末民初,秦腔又把它改编成《铡美案》,也叫《秦香莲》。把“女审”改为包公“铡美”,删去了大团圆结局,加强了反抗最高封建统治集团的思想。几乎所有地方戏曲剧种都竞相演出,直到目前还活跃在舞台上。
从《赵贞女蔡二郎》到《秦香莲》历时800年,久演不衰。就因为它在各个历史时代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与愿望。人民性,就是戏曲艺术的生命。


第8版()
专栏:

黄果树瀑布〔木刻〕 王树艺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徐有功刚正不阿
蔡国平 曾楚楠
在唐代的历史上,徐有功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地位,但在史学家刘知几的儿子刘餗所著的《隋唐嘉话》中,却留下他几则颇为感人的记载。
早在蒲州当司法参军时,徐有功便“为政宽仁、不施敲扑”,很有政声。后来他当了司刑丞,对武则天及其手下那帮酷吏的滥施刑罚很为不满。当时坏人当道,朝野莫敢正言。徐有功却敢于犯颜累谏。一次,武后要杀一个不该判死罪的人,他当场和武后理论起来,争议越来越激烈,武后大怒,令“拽出斩之”,徐有功犹回顾大叫:“臣身虽死,法终不可改”!后来,“至市临刑得免,除名为庶人。如是再三,终不挫折”。
酷吏皇甫文备曾经诬害过徐有功,后皇甫文备又为他人所告,案子刚好由徐有功审理,徐恰如其分地给他定了罪。有人问徐:以前他差点儿害死了你,你为何不借此机会杀了他呢?徐说:“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以私害公?”
当然,徐有功所拚死维护的法,是封建之法;他所恪守的“公”,也只是地主阶级的权益。但是,他那种为了本阶级的利益,不以私害公,不怕罢官,不怕杀头的“终不挫折”的精神,还是有其可取之处。特别是在酷吏横行,毒刑滥施的武后时期,具有他那种刚正不阿的精神,更显得难能可贵。
现在,我国已先后制定了多项法律,这标志着我国的法制建设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但要真正使法制健全起来,尚待作巨大努力,除了普及法律知识,使法制观念深入人心,形成人人守法的社会风尚以外,其关键还在于要有一支执法如山的司法队伍,要有一批敢于坚持原则、绝不“以私害公”的司法战士。从这一点上来说,就象为历代人民所广为传颂的包拯、海瑞一样,徐有功同样是一位值得怀念,可资借鉴的历史人物。


第8版()
专栏:

灯塔
宋曙光夜海里:你象一颗明珠,碧水间:你是一朵奇葩。你站在汹涌的波涛之上,放射出照耀四海的光华。你礁石一般坚挺的身躯,再大的风浪也难以摧垮。热爱那海的抚慰浪的亲吻,风浪中矗起生命的钢骨铁架!没有泯灭,更不会沉没,你永是一支烛照航线的火把。怀着温存的、慈祥的母爱——你送远航的船儿去海角天涯。有多少来自大洋彼岸的巨轮,带着你的祝福穿越海峡。海员说:灯塔如同目光闪闪的母亲,日日夜夜把赤子迎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