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记意大利总统佩尔蒂尼的几件事
贺海亭 郁泉锡
山德罗·佩尔蒂尼是意大利深受公民尊敬的总统。有一次,记者问他这是什么原因,他以简洁的语言回答:“因为他们知道我是他们中间的一员”。确实,佩尔蒂尼总统是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是意大利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但是他不愿意享受过多的总统待遇,而力求把自己放到一般公民的地位。
反法西斯斗争的老战士
佩尔蒂尼是一位著名的意大利反法西斯领袖。早在青年时期,他就从事反法西斯活动,1918年参加社会党,不久投入反对墨索里尼的斗争。他在1925年被捕,第二年流亡法国,曾当过汽车擦泥工和砖瓦匠。1927年秘密回国后又遭逮捕,受到特别法庭的审判,被判刑11年。在他从事20年的反法西斯斗争中,他曾被捕6次。苦难的监狱生活,动摇不了他为正义事业奋斗的决心。佩尔蒂尼热爱自己的母亲。他的母亲虽不赞成儿子的政治理想,但却支持他的反法西斯立场。一次,母亲到罗马探监时,曾要他起誓,决不能为了改善自己的处境而卑躬屈膝。
苦难的牢狱生活的折磨,使佩尔蒂尼终于得了重病。当这不幸的消息辗转传到他母亲那里时,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发生了:朋友们的敦促和爱子之心驱使她为儿子提出了一份要求宽恕的申请。可是,当典狱长把这情况通知重病中的佩尔蒂尼,问他是否同意请求宽恕时,他愤怒地拒绝了。这位正在遭受折磨的反法西斯战士,写了一封语气粗暴的信给他的母亲,指责她竟因营救孩子而向当局求情,认为这是一种背叛的行为,污辱了他的政治信仰。
这件事情虽然以后曾使佩尔蒂尼在回忆母亲时感到遗憾,但人们却从中看到了他在反法西斯斗争中绝不动摇的决心。
当了总统不住总统府
佩尔蒂尼当选总统后就同家庭成员订立“协定”,决不让总统的高位改变私人的生活方式。他的夫人卡尔拉向他表示,要继续干自己的工作,不愿变成“卡尔拉夫人”。
佩尔蒂尼当了两年多总统,他的家庭却一直没有搬进宽敞豪华的总统府居住。
卡尔拉是位心理学家,在罗马杰梅利医院从事挽救吸毒青年的工作。她从不愿意到总统府,平常即使早下班也宁愿在家里等候总统归来。总统曾多次出访,而且一次次在奎里纳尔宫豪华的宴会厅招待来访的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但是卡尔拉从来没有陪同丈夫出国访问,也没有参加过一次国宴。这一次将是例外,她将陪同总统访问中国。为此总统解释说:“因为她很想看看中国……对她具有说服力的是,中国官方礼仪很简单,不必穿礼服”。
总统认为,“政治家的妻子对她们的丈夫来说往往是一大祸害”。他庆幸地说:“但是,我没有这种危险。”
因为卡尔拉只愿从事她的心理学工作,而不愿意变成意大利第一夫人。
简化礼仪,自称“职员”
意大利总统府位于奎里纳尔山上,所以也叫奎里纳尔宫。它建于16世纪,原为教皇行宫,1870年意大利统一后成为意大利国王王宫,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成立后改为总统府。多年来,总统府存在着王权时代甚至教皇统治时期遗留下来的一些陈规旧习。
佩尔蒂尼总统进入奎里纳尔宫的头一天就接见总统府内全体人员,要求简化总统府内的礼仪,不搞形式主义。他首先要他的司机不必戴总统司机的帽子和手套,而穿适用的服装。他要求服务人员除了举行国宴外,不必穿伺候服。总统还同有关人员研究,准备取消“禁止穿行总统府礼宾院”的规定。他自称是“国家职员”。确实,他每天同总统府一般雇员一样上下班,只是每天早上比一般人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办公室阅读报纸。
是的,他不愿受礼仪的束缚,常以一个普通公民的身份出现在公众之间。今年4月25日——意大利全国解放日,总统在米兰参加了一整天反法西斯纪念活动后,傍晚,他不参加官方宴会,而带着几位助手走进了一家饭店用餐。这几位“不速之客”虽然引起了顾客的惊讶:“总统来了!”但并没有给店主增添麻烦,更没有影响饭店正常营业,而是给饭店增加了热闹气氛。总统向顾客频频点头微笑,还有人站起来和他握手问好。
佩尔蒂尼总统十分喜爱青少年,他同青年在一起“感到年轻”。据报道,他两次担任议长时,曾接见过55,000青年,任总统以来又接见了近3万人。他关心青年们的学习和成长,意大利的许多学校都留有他的足迹,一批批青少年也常进入总统府来到他身边。总统喜欢同他们自由交谈,并请他们随便提问。一次,青年们提出了意大利当前的许多社会问题,总统给他们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勉励青年要走正道。总统也要求老年人给青年“树立榜样”,“否则难以要求青年”。他常说:“我是乐观的,因为我相信意大利的青年,他们是未来”。
自花路费返故里 对号入座乘客机
佩尔蒂尼总统老家在意大利西北部萨沃纳省。他青年时代就在这一带开展反法西斯斗争。如今那儿不仅有他的亲属,而且还有一些老战友。在他当选总统后,家乡亲友一再希望他回去看看。
1978年7月29日,佩尔蒂尼总统抽空看望他的热那亚家乡。他掏出58,500里拉,请秘书代买了一张罗马——热那亚的往返飞机票。
这位年逾八旬的老人既不声张,也不带警卫人员,就到福米齐诺机场(罗马民用机场),登上普通班机,对号入座,坐在两位普通旅客之间。只是在他向身旁的妇女打招呼时,那位妇女才惊奇地发现,坐在自己身旁的原来是国家的总统。在热那亚一塞斯特里机场候机的时候,佩尔蒂尼象普通旅客一样,自己拿着机票到服务台领取登机证。女服务员把登机证递给他时,他亲切地伸过手去同她握手,表示感谢。这时女服务员才认出他是总统。
总统在到达自己出生地斯泰拉时,乡亲们马上把他围了起来。老年人仍象当年那样亲切地叫他“桑德鲁”,而不称他为总统。
佩尔蒂尼到达家乡后,有位官员替他买了一束红丁香花,准备总统为父母扫墓。总统见到花后马上就问明价钱,随即掏出11,000里拉交还给那位官员。在家乡,他给奎里纳尔宫打了一次电话,谈的完全是公事,本来可以由总统府报销的,但他还是自己付了电话费。在整整8小时的“还乡”旅行中,总统既没有花国家的钱,也没有揩地方的油。据报道,他这次享受到的唯一“特权”,就是在高速公路入口处,由于正逢休假季节,汽车很多,路警发现总统的汽车,为他疏通出了一条通道。
(附图片)
佩尔蒂尼总统在米兰同少年握手


第7版()
专栏:综述

苏联在强化侵略阿富汗战争
增兵——侵阿苏军从八、九万人增加到12万人。反游击战部署——把苏军师的单位分散划小,加强机动性;把阿富汗划分为7个军区,各派一名苏军将领统辖。军事设施——加紧修建大型机场和战略公路。镇压——喀布尔政权在各地大肆逮捕和杀人。
归通昌
苏联当局为了摆脱它在阿富汗深陷泥潭的被动局面,正强化侵略阿富汗的战争,力图巩固它在阿富汗的霸权主义统治。
据西方报道,苏联当局从7月初以来“一直在把受过反游击战特殊训练的新部队和新装备运进阿富汗”。报道说,经过最近的增援,苏联在阿富汗的兵力“已从早先估计的8万人到9万人增加到了12万人”。
据报道,不久前撤回国的苏联重型坦克部队“已经由一些以最适用于进行反游击战的轻武器为配备的精锐部队取而代之”。这些新到的苏联侵略军“正在努力适应打游击战”,他们把一些师分成四、五支部队,每支部队大约2,500人到3,000人,“这样就能够迅速地调去对付”阿富汗游击队。
最近,苏联还派遣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去阿富汗对苏军和阿富汗军队重新进行整编。目前,阿富汗已划分为7个军区,苏联向每个军区派遣1名将领和1,000名突击队。这7个军区名义上由卡尔迈勒政权各派1名高级成员领导,但实权却操在充当“顾问”的7名苏联将军手里。
为了适应苏军侵略战争日益升级的需要,苏联还在阿富汗加紧修建大型机场和战略公路。为此,最近苏联和阿富汗当局签订了一项把喀布尔机场扩建成一个“大型机场”的协定。据报道,目前的喀布尔机场大部分被苏联军事设备占据着,实际上已变成苏联的一个空军基地。这个机场扩建后,将成为阿富汗最大的机场,可供“一切类型的大小飞机使用”。
为了切断阿富汗游击队同外界的联系,苏联当局还在阿富汗同巴基斯坦交界的库纳尔省布雷,并派兵封锁阿富汗和伊朗接壤的边境地区,妄图进行关门围歼。正如西方通讯社所指出的,苏联采取这种行动,恰恰表明它在镇压阿富汗游击队方面“遇到了困难”。
苏联还授意卡尔迈勒政权强化军事机器。据报道,在苏联的策划和支持下,卡尔迈勒的“人民民主党”最近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宣布“加强国家武装部队、警察和其他保安部队”以配合苏联侵略军和阿富汗伪军镇压游击队。据报道,卡尔迈勒政权“在听了上个月月中到阿富汗访问的一个权力很大的苏联军事代表团的意见后”最近决定再征召10万名正规军。卡尔迈勒还派了一些部长亲自到全国各地去指挥和监督对阿富汗人民和游击队的镇压。
为了防止游击队在城市里的活动,苏军在坎大哈实行封锁,下令挨户搜查。许多青年被捕,并被遣送到喀布尔。市内实行了军事管制,苏联直升飞机散发传单,告诫人们不要帮助游击队,并要他们交出武器。卡尔迈勒政权的交通部长瓦坦贾尔中校在这里将35人判处死刑,并在监狱里在他亲自监督下把他们处以电刑。在赫拉特和昆都士省,喀布尔当局还以所谓“危害国家的活动”等罪名,大肆捕人。在喀布尔,每天都有一批出租汽车司机被带到内政部进行审问,检查他们的执照和身份证,防止他们“帮助游击队”。
为了对阿富汗青年进行奴化教育,苏联还加强了对阿富汗教育的控制。据报道,苏联将接管阿富汗高等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大部分职责。苏联将派42名教授来充实喀布尔大学的师资,并修改课程。苏联还派专家“帮助”管理工农学校,并实行一项“普遍实行的教授俄语的计划”。
苏联在用武力残酷镇压阿富汗人民的同时,还指使喀布尔当局发表“声明”,宣称“保证尊重阿富汗人民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传统”,宣布要成立一个包括阿富汗各“社会和民主力量”在内的“广泛的全国祖国阵线”,并要求全国要“团结反帝”,妄图以此来诱使阿富汗人民放下武器。然而,苏联入侵阿富汗8个多月来的情况表明,誓为民族独立而战的1,900万阿富汗人民,既不会被任何武力所屈服,也决不会被任何花言巧语所欺骗。不管苏联当局施展什么阴谋诡计,都只能是徒劳的。


第7版()
专栏:

美国的“快速部署部队”
章嘉琳
在今年烈日炎炎的6月中旬,美国西部地区笼罩了一股紧张的战争气氛:一批批空降部队从CSA运输机着陆后,迅速建立了指挥所,卸下了装备、弹药、燃料,然后闪电般地攻占了加利福尼亚州莫哈维沙漠中的“油田”。与此同时,一百多架B—52轰炸机、B—15战斗机、武装直升飞机、雷达和电子干扰飞机在邻近的内华达州上空轰鸣而过。这是新建立的美国快速部署部队(RDF)为了适应将来可能在中东沙漠地带和高温气候条件下作战而举行的一次实战演习。
早在1977年,卡特总统就提出了建立一支快速部署部队的设想,以便“能够对欧洲和朝鲜以外地区的意外事件”迅速作出反应。经过两年的酝酿,去年夏天国防部开始组建这支部队。苏联人侵阿富汗后,矛头直指波斯湾地区,严重威胁西方的石油运输通道,使美国大为震动。今年以来,美国总统卡特和国防部长布朗多次发表讲话,宣布美国将使用一切手段,包括军事手段在内,反击“外部力量”对波斯湾地区的进攻,并决定加速组建快速部署部队。这支部队的任务是:一旦需要,立即开到中东或波斯湾,抢占战略要地,以阻止或迟滞苏军向波斯湾推进,对抗苏联的南下扩张战略。今年2月,美国政府决定在1981年财政年度的国防预算中,拨款100亿美元供快速部署部队采购装备。3月1日快速部署部队司令部正式开始工作,海军陆战队中将保罗·凯利被任命为司令。
实际上,快速部署部队平时并没有自己固定的兵员和编制,而只是由各军种临时调集的部队所组成。按照美国国防部的计划,这支部队应包括:两个空降师、一个步兵师、海军陆战队的3个两栖作战旅以及几个海军航空母舰战斗群和空军战斗机、轰炸机中队,共20万人;如果再加上准备从各军种后备部队抽调的人员,总数可达30万人。根据计划,一旦中东或波斯湾地区出事,在48小时内可空运一营(800人)、72小时内空运一旅部队(3,000人)到出事地区。随后,空降师和海军陆战队将空运到邻近的“友好国家”的基地,从预先部署在附近的运输舰只上取出重型装备。同时,以航空母舰为中心的特遣舰队和战斗机、轰炸机中队也开往战区。整个部队的调集、作战计划的安排都通过一个密集的电子计算机网进行。
当然,仅有人员和装备而在波斯湾地区没有落脚的基地及支援设施,所谓的“快速部署”只不过是纸上谈兵。现在,美国已取得肯尼亚、索马里、阿曼和埃及的同意,将利用这些国家的军事设施。此外,美国对迪戈加西亚岛的军事设施正在加紧扩建,该岛距波斯湾约1,800海里,将成为美国在印度洋上的主要海空军基地。
今年6月,美国军方调集了7艘军舰和民用运输船只,满载供一个海军陆战队两栖作战旅使用的坦克、火炮、水陆两用车、弹药及食品等,驶往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作为“预先部署”的一部分。8月,快速部署部队的1,800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连同为他们运送装备的5艘舰艇,在印度洋停留了3周之后,已加入了在阿曼湾的美国海军舰队。外国通讯社认为,“这支部队的抵达证明,华盛顿决心在波斯湾地区保持一支军事力量”。美国在这一地区已经驻扎了两艘航空母舰和20艘其它舰只。
不过,美国有人认为,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空运到波斯湾地区的两万兵力,同苏联部署在伊朗边界附近准备南下的军队比较,只是一与十之比。如要把快速部署部队30万人全部调到波斯湾地区,需花费6个月时间,实在是远水难救近火。
还有一些美国军政界人士担心,向波斯湾地区派出地面部队,会激起当地某些阿拉伯国家的反对。有些美国军事专家主张,为了遏制苏联在这一地区的扩张,美国必须改善同这一地区国家的关系,还需要所有依靠中东石油的西方国家(西欧和日本)共同提供一支军事力量。


第7版()
专栏:

谁在威胁东南亚
荣久
苏联正在积极加强它在东南亚的军事存在。据报道,苏联扩建越南金兰湾军事基地的工程已快竣工。38,000吨航空母舰“明斯克”号首次开进了金兰湾。这里的军用机场也已扩建,苏联的大型运输机可以在此起降。
金兰湾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至泰国,南到新加坡、马六甲海峡,东到菲律宾,北到中国,它几乎居于中心位置,它对苏联推行全球战略部署关系重大。苏联的重型轰炸机由金兰湾起飞,不出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马六甲海峡。苏联军舰占据了金兰湾港口,就使得苏联的太平洋舰队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向南推进到了南中国海,这样,一旦时机到来苏联就能很容易地控制和封锁马六甲海峡,形成对东南亚地区的直接威胁。
越南当局为了取得苏联对推行地区霸权主义的有力支持,不惜以向苏联提供军事基地作为报答。前两年,河内还羞答答地说什么越南从来没有答应外国使用越南南方的军事基地,现在,他们干脆揭掉了这块遮羞布。越南外长阮基石公开承认越南当局“允许”苏联在越南“建立军事基地”。
越南当局自己侵略柬埔寨,又用提供基地使苏联的海空力量进入东南亚,从而使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受到严重的威胁。可是越南当局却一再污蔑中国对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构成“直接威胁”。这种谎言在今天,更是不值一驳了。人们要问:难道不是苏联而是中国派军舰飞机进驻金兰湾,从那里对东南亚展开了军事活动吗?东南亚各国人民看得明白,越南当局为了换得苏联的一点施舍而出卖越南的国家主权,把北极熊引进东南亚。正是苏联在这个地区的不断增加的军事活动以及越南狐假虎威,推行地区霸权主义,构成了对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的最直接、最现实的威胁。事实俱在,铁证如山。越南当局对中国的一切污蔑,都是枉费心机。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关于“午睡”的两种不同意见
本报8月21日的第七版,摘译发表了美国《洛杉矶时报》题为《午睡:中国根据传统休息》一文后,收到不少读者来信,就此提出两种不同意见,现将来信摘要综述如下:
表示反对的来信:一位读者说:“外国人士谈中国,尤其是谈论中国人的生活、休息等问题,他们的看法往往是不全面的”,“把他们谈论中国人有关生活、休息的文章不加调查研究就在党的机关报上转载,我认为是不适宜的。”
“纵观我们中国人民现在普遍的居住条件、饮食条件、工作条件和8小时以外为了衣、食、住而忙碌不停的情景,怎么也无法与大多数外国人士相比。所以说中国人民的休息不是太多了,而是不足。”
“确实存在着工作人浮于事,办事拖拖拉拉,效率不高,管理混乱等等弊病,但要改变这种情况,不从现行体制上、计划安排上、企业事业单位的领导作风和能力上作必要的改革,仅仅取消午睡是不能奏效的。”
另一位读者说:“我认为谈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目前,在我国一般人民的生活水平还是较低的,食物的质量和营养都不高,而我们习惯上早餐都比较简单。我们有的工种还存在着大量的笨重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很大。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一个适当的午休来恢复一下疲劳,很有好处。因为人们的工作性质、生活特点、年龄体质的差异都很大,所以对午休自然有不同的要求,不能强求一致”。
表示同意的来信:一位读者说:“当前,我们举国上下,正全力以赴地搞四化,以期在本世纪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非常艰巨,时间十分紧迫。”“我们必须分秒必争。可是就从我们这个午睡制度中,不知流失了多少大好光阴,白白浪费了多少宝贵时间”。“当然,午间短暂的休息,包括吃饭,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否有必要把午休的时间拉得很长,广泛实行午睡,这就值得商讨了”。
又一位读者说:“一到中午到处关门,影响工作效率,浪费时间、能源和资金,我们中国人早有意见,外国人更是目瞪口呆”。“中午时间本是社会交流的黄金时间,却被一个午睡打断了,显得我国整个生活节奏不慌不忙、缓慢迟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