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展农业必须重视科学
河北省科委 许铁城
我在河北从事农业科学组织管理工作已有25年,读了《人民日报》7月17日《农业增产靠科学》的社论,很有感触。社论指出,“长期以来‘有权的人不懂行,懂行的人没有权’的局面必须改变。如果让甘当外行的人继续领导下去,我们的农业是没有希望的。”社论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现在讲一讲亲身经历和一些意见。
痛 心 的 回 忆
“文化大革命”前,河北省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周围兄弟省市中,还不算落后。但在“文化大革命”中,却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省革委会成立不久,一位主要负责人就讲什么“开天辟地几千年,没有科学也种田”。此后,砍光了全省所有的农业科研院、所,连设在农村的试验站也不留一个,把全部农业科研人员都赶到了农村去劳动。
在十年动乱中,河北省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一个没有任何农业科研机构的省份,科学技术处于可有可无的地步,代之兴起的是:学大寨不变样,一步一个脚印;“开门办科学”;“工农兵是主力军”;还有江青在宁晋县米家庄搞的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生产试点。这一系列做法,把科学否定了,把专家勾销了,把思想搞乱了。河北省农业缺水,为了求得有个正确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政策,许多在河北平原工作的省内外水利、水工、水文地质、土壤化学、农业地理等方面的专家,一再建议:一要充分利用地上水,把每年入海的几十亿水拦蓄一部分;二要先用浅层地下水,它开采容易,补给方便,投资少;三要少用或不用深层水,它开采困难,补给更困难,投资也多;四要注意机井合理布局,不要集中开采,避免地下水发展成漏斗。但是当时的领导人却不采纳这些意见,反而说:“河北省没有地下水漏斗,漏斗是知识分子们造的,他们谁和孙悟空一样钻到地底下看过?我就不相信把水都给漏到美国去!讲漏斗、讲浅层、讲拦蓄,其实质是反对打深井,是反省委。”这么一讲,某地委便在四级干部会上当“圣旨”传达,某地委就让自己的报纸发文章批“漏斗”。在1975年以后的一段时间中,全省水科研这个领域一片白色恐怖,曾经提过意见的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些人被点名批判,一些人的学术观点被点名批判。结果,许多社队不计经济成本,盲目打深井。吴桥县杨家寺公社,境内有两条大河,地上水比较丰富,浅层地下水又好,根本用不着深层水。上边为了搞深中浅结合的形式主义,也逼着打深井6眼,把社队多年积累的十几万元公积金白白浪费掉。许多社员批评说:“远看是个坟,近看是个锅,掀起锅一看,底下扣着3万多(一般打一口深井需3.3万元)。”
在这种粗暴破坏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情况下,河北省的机井越打越深,机泵越换越大,群众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地下水的漏斗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水位下降越来越深;一些漏斗区地面也在下沉。据不完全统计:从1973年至1978年6年间,新打机井48.8万眼,其中废井达22.8万眼,占新打机井的46.7%。投资23亿元,废井损失10.7亿元,占总投资的46.5%。1978年全省新打机井69,543眼,而当年报废机井竟达61,569眼。打井费国家给点补助,而大部分是农民自己拿。开采地下水又没有任何技术政策规定,长期光开采不补给,总认为地下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加之机井布局不合理,所以,没有漏斗的地方有了漏斗,小漏斗变大漏斗。如沧州漏斗1974年仅80平方公里,水位埋深10米左右,到1980年5月,漏斗面积已达7,050平方公里,中心水位埋深达78米,地面下沉144毫米。市民吃水无保证(两个水场已停一个),现有工业难维持(已有4个工厂国家停止供水),新上工业因无水源而上不去。
“文化大革命”前,河北省棉花黄枯萎病很少。“文化大革命”中跃升上来的一个领导人,原本不懂科学,又执意不听科研人员再三提的意见,硬要从南方引进一千多万斤有黄枯萎病的棉种,结果使棉花黄枯萎病遍及全省,至今束手无策,给棉花生产带来极大的灾难和损失。
1974年12月27日,省革委农办党委派人向我们这些搞科学组织管理工作的人讲,农办党委让转告:“科学研究不要干扰生产,科学研究不要左右生产,科学研究不要指挥生产”;“科研要为省委的政治服务,省委向中央要深井补助费,你们搞科研的就不要再说浅井还可以打了。”从这些话看,似乎科学是一个怪物,是发展生产的绊脚石,只有排斥了科学,取消了科学,生产才能搞上去!
令 人 焦 急 的 现 实
粉碎“四人帮”三年多了,全国科学大会已过去两年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也已开过一年有余,而河北省科学技术工作中许多实质性问题很少得到解决。全省科研机构的领导班子基本上没有调整,尽管提起了几个技术人员,但都是副职,实际作主的还是不懂行的人;农业科研工作中对极左路线未进行批判,肃清流毒;大量科研任务还是沿袭“四人帮”那时的作法,由生产队去搞,大批项目打粘糊仗,其中有的历时8年而毫无结果;科研人员中的冤假错案,还有一批至今未得落实,特别是几起重大冤假错案,仍被顶着不办;科研条件得不到应有的改善;科研的前后方至今未协调好,科研人员自己跑后勤的局面依然如故,大批行政辅助人员并不为科研服务,还是卡东卡西;必不可少的科研制度和程序至今未建立起来,即使有些章法,也是一纸空文。总之,科研中的无政府状态还相当严重,许多领导机关对农业科学的重视仍然停留在口头上,既不下去了解情况,更不解决任何实质问题。
把农业生产搞上去,几年内主要靠政策、靠科学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但目前有相当多的领导者,对科学一不懂、二不学、三不用,可是手中有权,他不点头,你什么都不能干;而他要干的不符合科学的事,你劝阻他,他也不听。今年河北省夏粮减产,气候不好是原因之一,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也还是一个原因。今年1月,已是大地封冰日夜不消,有关领导机关还在号召进行冬灌,致使大批冬小麦冻死在坚冰之中。而这一条减产的原因,是应当避免也完全可以避免的。有些社队坚持不在这时浇水,麦苗死的少,减产幅度就小。又如年年春季抗旱,滴水贵如油,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按理讲,应当接受历史教训,变得聪明些,于头年汛期蓄点水,存于坑塘,放于水库,灌(渗)于地下,以备来春所用,做到遇旱有水。可是有些领导人,不但不采纳这些出之内行人的忠言,反而责骂抓地上水是反对省委的治水方针,搞回灌补给地下水源是两倒手。每年春天抗旱时,报上连篇累牍“男女老少齐动员,盆盆罐罐齐上阵,大打机井,狠抓配套”。折腾一个春天又一个春天,常因无水而减产。讲到这里,我想起列宁在《论统一的经济计划》一文中说过的一段话:“随随便便地纠正数百个优秀专家的工作,用一些庸俗的笑话来回避问题,以自己有权‘不予批准’自傲,——难道这不是可耻的行为吗?”遗憾的是,列宁批判的现象现在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的是。
殷 切 的 希 望
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正在逐步落实,我国农村出现了喜人的兴旺景象。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发展生产,必须重视科学。为此,建议如下:
(一)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切切实实地解决不重视科学、不依靠科学的思想和作风,再也不能把“科学种田”当口头禅来念了,重要的是见诸行动。
(二)坚决按照全国科学大会的要求,调整那些应该调整的农业科研机关的领导班子,一定要把懂行的人选拔上来当领导,调换既不懂行又不热心党的事业的领导人。
(三)彻底改善农业科学的组织管理工作。重要的是首先有一批懂行的人来做这门工作,多少年来,人们普遍深切地感到,科学技术要上去,需要有作为的科学家,也需要有战略眼光的有才干的组织家,二者缺一不可。就河北省而言,目前农业科学的组织管理,不仅是初步的,在某种程度上讲,还徒有虚名,因此农业科研中的各自为政,重复作业,力量分散,条件分散,成果不能及时推广,科学技术还形不成生产力等现象,依然严重存在。
(四)坚决改变按行政区不按自然区划设科研机构的作法。这个问题已拖了多年,人力物力的浪费,科研任务的重复,成果出的慢,都在于此。有不少研究所长期有名无实,有些研究所根本形不成试验能力,而却向上级领导机关要条件,要基建,要编制,唯独年年不交试验报告。这样继续下去,怎么得了!
(五)对各高校和科研所的设备要进行一次普查,有计划、有步骤地增添科研仪器。没有必不可少的仪器,便没有办法进行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杜绝那种借口“四人帮”破坏而无休止的索要经费和设备,家家搞“小而全”的倾向。这两方面的问题,现在都存在着。
(六)在科学组织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中,要树立重视科研成果的观念。科研的根本任务是出成果出人材。它是衡量科学技术前方和后方一切工作的尺度,终年辛辛苦苦,忙忙碌碌,就是为了这个。


第2版()
专栏:名词解释

地下水漏斗
地下水漏斗是国际上通用的水文地质学术术语。地下水在地下亦成水平状况,由于人工干预,在一定区域内进行超量开采,而成为一个漏斗状下降区。水文地质界对此简称:地下水漏斗。


第2版()
专栏:采访札记

陕北农村急需发展大家畜
说到动力,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机械。可是对于陕北部分困难社队来说,主要还是大家畜。当你置身在高低不平的黄土沟壑,面对行走都感到艰难的山路和陡峭的山坡以及挂在山坡上的耕地,就会切身感到,在目前,拖拉机之类的机械在这类地区确实难有用武之地。更重要的是,困难队还用不起。拿延安地区来说吧,农业机械不少,也发挥了很大作用,但目前光生产队欠公社拖拉机站的资金就高达768.4万元。公社拖拉机站欠国家贷款622万元,每年利息就要付13万多元。农机具负债很大。此外,还有油呀、零配件呀等等一系列问题解决起来不那么顺利。因此,贫困队的农民说:我们这里主要还是靠畜力,靠牛、靠驴等耕畜。
可是,近年来畜力缺乏在陕北困难地区已经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一是数量减少了,二是质量下降了。延安地区前几年大家畜是下降的趋势。子长县1955年有大家畜18,624头,多年下降后,去年底才达到17,549头;榆林地区1954年有大家畜310,300头,最近几年一直在28万头左右;神木县合作化时有4万多头,目前只有32,000多头。当然,这里面也有因机械增加而减少的因素,但绝大部分都反映了畜力不足。愈是穷困的社队愈显得突出。
当前,陕北困难社队生产力水平都很低,其中畜力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延安市郭家沟大队1956年有大家畜60多头,人均产粮1,000斤。这些年大家畜下降到37头,牛从18头下降到11头,从役使80天增加到120天,工效降低三分之一,有三分之一的耕地靠镢头。这个大队耕地从4,800多亩减种到3,300多亩,人均产粮只有500斤。这虽是个别的,但这种消极退耕的原因是由于动力不足。
这两年,陕北畜牧业有所发展。当我们谈到这方面的情况时,干部群众高兴地告诉我们:猪增了多少,羊增了多少。大牲畜虽然也增加了,但发展缓慢。其根本原因是多年来一些极左政策造成的。过去,大家畜禁止私人饲养;集体的又必须集中喂养,越公越好;没有明确的责任制,赏罚不明,养好养坏一个样,这怎么能不导致牲口下降和退化呢?为了解决陕北当前普遍存在的畜力不足问题,需要及早采取措施。首要的一条,就是落实政策。延安市划了部分饲料地,允许和鼓励社员饲养大家畜,今年私养大家畜达270多头,比去年底增加了三倍。这说明,这是发展大家畜的一条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集体家畜要实行责任制。 这方面群众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子长县平庄大队马林山生产队13户人家有13头毛驴,一户一头,队有私养,为队里干活计工分,队里给分草分粮,繁殖小驹二八分成,效果很好。牲口全部长膘,不影响集体干活。现在已有7头配了种,其中有5头是骡娃。类似的做法,在陕北已出现不少。接触到的干部都认为这些办法可行。延安市有些同志并认为在困难地区实行队有户养是解决牲口退化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发展大家畜也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例如资金问题,有些队非常困难,他们迫切希望在支援穷队款中抽出一部分用于发展畜力。过去贷款大部分用于买拖拉机,这当然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真正困难的深山沟里往往享受不到。他们说,能帮助我们解决些牛、驴就是最大支持。此外,还有品种问题,饲草问题,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解决。
本报记者 何加正


第2版()
专栏:农村杂谈

从统计数字中解脱出来
司马长
到地县去采访,经常被数字所包围。你一坐下来,介绍情况的同志包括领导同志,打开本本,把一套一套的统计数字介绍给你,等到把各种数字讲完,情况介绍也告结束。许多同志已经习以为常,以为他们的工作、任务就在这些数字之中,或者就在于掌握这些数字。
数字是重要的,它能说明一些基本情况,能从一些数字的对比中看出事物的发展状况。有些同志一问三不知,说明他对自己工作的基本情况不明。准确的统计也是必要的,是了解情况,作计划的重要依据。但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主管同志不能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陷于数字之中。我们在听取这些数字的过程中,常常感到,主讲人对这些数字没有什么分析,一些重要的思想、人物、经验、问题,大都淹没在这些统计数字之中。难得听到哪位领导同志讲讲他印象很深的人或事,或者是深思熟虑过的某一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偶尔举个例子,也是离数字很近的事,否则就说不大清了。
这种情形碰得多了,使我们得到一个印象:现居领导或主管地位的一部分同志,是靠统计数字吃饭的。开会要数字,电话催数字,向上汇报数字,给外来者介绍数字,机关里有一大批人也就不得不整天忙于各种报表和统计,以应付四面八方的需要。久而久之,领导人自己也就陷于洪水般的数字之中。一旦离开数字,他反而感到很空虚。
这种状况反映了我们一部分同志工作作风上存在着严重的毛病。他们高高在上,脱离实际,没有调查研究,很少到下面走一走,脑子里没有新情况和新问题,手里没有典型。他们的思想方法是不对头的,以为掌握了数字就等于掌握了实际情况。用数字来代替千变万化的实际生活,这也是某些领导人在一些问题上受骗上当的原因之一。
四化建设是一个新的课题,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应该把自己从统计数字中解脱出来,亲自到丰富、复杂的现实生活中间去,才有可能作到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发展和验证统计部门提供给你的各种数字。


第2版()
专栏:

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兴建新房
潮安县四分之一农户居住条件改善
据新华社广州9月17日电 广东省潮安县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最近两年来,全县农村新建房屋4万多间,有四分之一的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改善,许多农村旧貌换新颜。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潮安县由于党的农村经济政策得到落实,农民收入增加,普遍要求盖新房、改善居住条件。在新形势面前,中共潮安县委把农村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放宽农村建房政策,允许和鼓励社员建新房。各社、队按照全面规划、正确引导、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因地制宜、逐步建设的方针,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筹集资金建新村。
建工部门已派出10个设计人员,到农村调查研究农村建筑特点,设计编制农民所喜爱的、经济适用的农村建筑参考图,供农民建房选用。


第2版()
专栏:广东通讯

“点心状元”罗坤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广州泮溪酒家特级点心师傅罗坤,被许多中外人士誉为“点心状元”。
罗坤制作点心技艺高超。在一次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期间,有9位日本客商,听说泮溪酒家有位师傅可以做一千二百多种不同的点心,表示不大相信。他们到泮溪酒家,说明要吃高级点心,每天10份,每份16种,要天天品种不同,连吃1个月。这些客人连续吃了一个星期,尝了112种点心,果然没有重样,味道各不相同,他们信服了,提出不必再尝了。还有一次,几位外宾慕名到泮溪酒家,提出要吃7种不同辣味的点心。罗坤做了咖喱鸡粒角、百花酿椒子、沙茶牛肉夹等7种有辣味而又各有特点的点心,外宾吃了非常满意。
罗坤从事制作广东点心已经有46年了。他学习和继承传统技艺,不断创新。一位旅居美洲几十年的老华侨,回国观光到了广州,想吃传统名点“秋叶饺”、“青豆泥”。泮溪酒家点心部的师傅都不会做。罗坤当学徒时只是见过,但制作方法已记不清了,他下班后走访了几位退休的老师傅,请教这两种点心的制作方法。第三天,他终于把这种绿中透红、秋海棠叶形、味道鲜美的“秋叶饺”和晶莹碧绿、嫩滑香甜的“青豆泥”,送到老华侨面前。
点心的造型也是一种艺术。罗坤常常用五颜六色的炸蛋丝作陪衬,用色泽晶莹的大菜糕切成图案作装饰,用蔬菜瓜果雕成花草、小鸟、白兔、金鱼等拼边。他还汲取西点制作方法,在碟边用奶油、蛋泡、糖粉唧花。“丹凤朝阳”大花饼,就是用奶油在饼上唧成一个回头转身的大凤凰。
罗坤认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并运用学得的知识改进点心的制作方法。炸荷花酥,传统的制法是用慢火浸炸,让它随着油温升高而自然开瓣。这种制法起件慢,产量低。罗坤运用所学得的知识,改进制作方法,在浸炸时往油镬里洒水,滚油遇到冷水便噼噼啪啪地振动,加速花瓣的开放。这一制法的好处是浸炸时间短,色泽鲜亮,花瓣美观,层次分明,而且省油。他还钻研营养学,努力提高点心质量,增加营养价值。
为使烹调技术后继有人,罗坤除了在泮溪酒家和广州市饮食服务行业中培养接班人外,还多次赴上海、北京、郑州、昆明等地传授技术。他利用业余时间,主编了一本叫《广东点心》的书。
本报记者 史美泗


第2版()
专栏:

在川西北草原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新华社成都九月十六日电 基建工程兵某部在川西北草原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
川西北草原横跨红原、阿坝、色达、壤塘等县,面积约一亿六千万亩。这里有三分之二的地区干旱缺水,引起草场逐渐干枯退化,加上大片沼泽湿地因地表水淤积造成牧草腐烂,严重影响当地畜牧业的发展。一九七八年春天,基建工程兵某水文地质部队来到这个草原,立塔开钻,普查勘探,不仅找到了丰富的地下水资源,而且查明了沼泽的成因,提出了打井引水,改造干旱草原以及挖渠排水,治理沼泽湿地的建议。这个部队还结合普查工作,在红原、若尔盖等地为牧民打了几十眼水井,解决了部分人畜用水和草场灌溉用水的问题。
(附图片)
四川南充地区300多万亩中稻获得丰收,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去年。图为南充市火花公社八大队社员在抢收中稻。
新华社记者 吴祖政摄


第2版()
专栏:

呼伦贝尔草原铁路沿线奶牛多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9月16日电 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铁路沿线各城镇、公社居民点里,奶牛成群,乳品厂汽车往返收购牛奶。今年头7个月的收奶量,约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0%。
呼伦贝尔盟靠近滨洲铁路线的草原,历来是内蒙古乳品工业的主要原料基地。全盟9个乳品厂,就靠这里提供牛奶。去年以来,这里的奶牛饲养业迅速恢复发展。海拉尔市等地农业银行和信用社,先后贷款20万元,帮助生产队和个人购置奶牛。博克图公社用银行贷款加上社员自筹资金,共买进高产良种黑白花奶牛一千多头,使奶牛头数成倍增加。养一头奶牛的社员家庭,每天约可向乳品厂交售20公斤牛奶,每月收入150元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