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内罗毕,美丽的肯尼亚之都
蔡临祥 俞跃良
树色葱茏,风景秀丽;鸟鸣蝶飞,气候宜人……肯尼亚的首都内罗毕以其妩媚的风光,使多少人为之神往。
从地图上看,肯尼亚地处赤道,濒临碧波万顷的印度洋,但内罗毕却座落在吉库尤大斜坡的起点,海拔5,453英尺。它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种酷暑,气温很少超过摄氏27度。每当夜幕降临,习习凉风,更使人倍感舒适。
“内罗毕”,在肯尼亚主要部族马萨伊族的语言中,是“清水之地”(或“凉爽之地”)的意思。原先,这里是一片水草丰茂的放牧地,马萨伊部族经常赶着牛羊到这里吃草饮水。据历史记载,内罗毕之形成城市,是偶然的。1898年,当英国殖民政府将乌干达铁路修到内罗毕时,人们发现这儿地理和气候条件异常优越,风光迷人,于是就在这里扎下营来。以后人口日增,成为一个集镇。从此,它一天天发展,变成一座繁华的城市。1905年,殖民当局把首府从蒙巴萨迁到内罗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批批现代化建筑相继出现:商店、工厂、住宅楼房、高层办公楼、豪华的饭店、漂亮的公寓……,还有著名的建筑物东非共同体总部、议会大厦、市政大楼等。现代化建筑群的出现,使这座东非名城焕然一新。
内罗毕具有光荣的政治斗争史:1952年秋发生的著名的“茅茅”运动,就是以内罗毕为主要的斗争中心。这场在肯雅塔和基马提等领导下的斗争,有力地动摇了殖民统治,为肯尼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开辟了道路。烈士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解放了的肯尼亚人民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功勋。以在斗争中牺牲的“茅茅”运动总司令名字命名的基马提大街,以反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领袖名字命名的科伊南吉大街,为缅怀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命名的独立大街——内罗毕几条最美丽繁华的街道,已成为人们纪念先烈的丰碑。
内罗毕是肯尼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独立后的肯尼亚有了自己的民族工业,尤其内罗毕,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市内著名的内罗毕大学和肯雅塔大学等高等学府,每年为国家输送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市内文化设施也很完备。肯雅塔会议中心
(原东非共同体)、原东非铁路和东非海运的行政管理总部都设在这里,联合国一些组织也常在这儿开会。
内罗毕是美丽的。从市区到郊区,处处草木葱笼,各种热带作物婀娜多姿,奇花异卉争妍斗艳。郊外,一排排拔地而起的椰子树,一片片深绿色的咖啡园,迎风摇曳的香蕉林与一座座具有独特风格的农舍和漂亮的别墅相映衬,充满着田园风光和诗情画意,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感受。在郊区的44平方英里的野生动物园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百兽之王”——狮子,而且还有种类繁多的15,000多只其它野兽和无数鸟类。这是非洲的又一奇观。野生动物园里有豪华的旅馆,但游人更喜欢在那儿的帐篷里过夜,在夜阑人静时倾听各种飞禽的鸣声和走兽的吼叫,领略东非莽原上特有的情趣。(附图片)
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街道


第7版()
专栏:

纽约的苏州庭园
今年4月,在美国纽约市中心的曼哈顿,一座中国苏州式的美丽庭园已经建成。它座落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北翼的二层楼上,称作“明轩”,是仿照苏州网师园中的“殿春簃”建造的。从此,那些向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美国朋友,不须远涉重洋,只要到曼哈顿“明轩”,就可略窥中国园林的雅趣了。
修建“明轩”的设想最初是由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远东专家文峰(音译)提出的。阿斯特基金会为这座庭园的建设捐赠了300万美元。该馆负责建筑设计的副董事长阿瑟·罗森布拉特参加了设计。应邀协助设计和建造的,还有我国苏州园林局的22名手工艺匠、5名工程师和建筑师。他们用了两年时间进行设计和规划,于今年1月2日动工兴建,4月份完成。这是在西方国家建起的第一座这样的庭园。
苏州的殿春簃是我国明代独具特色的庭园建筑,以秀丽小巧见称。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仿建的“明轩”,式样基本与此相同,保留了原建筑的风格,显示出中国第一流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粉墙画栋,池阁回廊,以及太湖石堆砌的假山,无不精致优雅,绰约多姿。还有那用塑料袋从苏州装来的鱼儿,在池内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给这幽静的庭园增添了活跃气氛,更使人有置身苏州的亲切之感。无怪有的美国友人盛赞纽约“明轩”的建成,并把它作为中美人民交往中值得庆贺的事件。 李景卫(附图片)
上图:纽约曼哈顿的苏州式庭园——“明轩”。
下图:“明轩”的建设者——中美两国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一起劳动。


第7版()
专栏:友谊之花

阳光清水温馨的回忆
——肯尼亚友情小记
李肇星
烈日灼人的赤道线上,终年积雪的肯尼亚山巍然屹立;湛蓝湛蓝的维多利亚湖畔,茶园和咖啡林郁郁葱葱,除虫菊一片金黄;夕阳西下的野生动物保护区里,成群结队的大象在悠闲地漫步;浩瀚无际的印度洋西岸,各国游人在凭吊古代东方大航海家郑和的踪迹……啊!我记忆中的肯尼亚,你这一幅幅色彩缤纷的画面多么令人陶醉!然而,更使我难忘的是那里质朴的人们,是他们对中国人民的纯真、温馨的友情。那点点滴滴的往事,象颗颗晶莹的宝石,嵌在我的心田……
总统和中国姑娘
肯雅塔总统在世时是非洲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在肯尼亚工作将近7年的时间里,我多次看见他乘车驶过内罗毕的街道,见过他在节日里与各个部族的群众一起翩翩起舞,也听过他用斯瓦希里语发表演说,然后亲自为那些不懂这种语言的客人翻译成英语。
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1976年,也是我最后见到他那次。那天晚上他出席观看中国歌舞团的访问演出。歌舞团里最年轻的女演员古丽用汉语和斯瓦希里语唱了几支歌,赢得了热烈喝采。但八十多岁的肯雅塔总统还嫌不够,古丽谢幕之后,他亲自提议再次为这位刚满18岁的中国姑娘鼓掌,感谢她为两国友谊而献出美妙的歌声。于是,全场又一次掌声雷动,并响起了“哈伦贝”(意为“齐心协力”)的口号声,久久不能平息。这如涛的掌声、口号声,正是日益发展的肯中友谊的生动写照。
收门票的博士夫妇
还是中国歌舞团访肯那次。歌舞团人员很多,而肯方专门负责接待的两位官员中,一位就是外交部亚澳司的第二把手。他在美国得过博士学位,我们对他惯常以博士相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为了这次访问演出的成功,他流的汗水不少于我们歌舞团中的同志。演出计划他参与制定,旅行手续他经手办理,食宿交通他细致安排,演出广告也由他起草并送往报社。他的夫人也热情地担任了义务售票员。
终于,首演开始了。当我们随着人流步入演出大厅时,我发现,博士和他的夫人一起,正在高兴、紧张地检收门票,两人眼里满含笑意,黝黑的脸庞上缀着汗珠……
我们深知,正是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促使这位肯尼亚博士不放过任何可以为中国朋友做点事情的机会。
木 瓜 的 温 馨
一次,我去内罗毕一家小商店购物。一个素不相识的年轻售货员突然叫住我,指着我的手臂说:“你怎么不治一下这些汗斑呢?办法很简单,用半熟的木瓜汁涂几次就会好呀!”
原来,去肯尼亚前我曾在祖国南方一个叫牛田洋的地方劳动。可能由于不习惯当地气候,身上长了不少汗斑。想不到这竟引起肯尼亚朋友的关心。
小伙子认真地向我介绍了治汗斑的经验,并说,可以经常把他家种的鲜木瓜送给我。质朴的语言、真挚的友情,使我深受感动。我告诉他我的办公室门口也有木瓜树,我一定试着办。告别时,小伙子用热情的眼光盯着我,象是说:可要相信我呀!
我相信他,照他的话做了。没过多少天,果然所有的汗斑都消失了。当我去向他道谢时,他抚摸着我的手臂,满意地笑了,那样子简直比我还要高兴。就这样,我们成了好朋友,我每次去买东西,都要同他聊几句。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彼此虽然没有通报过姓名,但这又何妨!他满足于知道我是中国人,我满足于知道他是肯尼亚人。这种相互之间的真诚关心和信赖,正是我们两国人民友谊中的最可贵之处。
“全是业余的”
早就听人赞扬肯尼亚运动员的刻苦精神,说他们的奥运会金牌获得者都是从凌晨4点多钟开始锻炼,8点钟又准时上班的。在我国广东省羽毛球队访问肯尼亚时,我们又亲眼看到肯尼亚运动员的刻苦精神如何化为对中国同行的一片深情。
中国球队到达时,主人方面从官员到运动员,凡有汽车的都亲自开车到机场迎接。在欢迎酒会上,肯尼亚运动员殷勤地招待客人;在赛场内外,他们暂不上场的运动员有的负责收门票,有的担任播音员和计分员。比赛一结束,他们又变成送客人回旅馆的司机或整理场地的工作人员……
广东羽毛球队的一位年轻运动员感动地说:“他们太辛苦了——打球、开车、招待、播音……全是业余的啊!”当我们向主人表示慰问时,肯尼亚羽毛球协会的一位官员说:“我们这样做,一是有需要,二是心甘情愿,为了向中国朋友表达一点心意,累一点大家是高兴的!”
多么质朴而又深情呵!
清水与阳光
记得初到肯尼亚时,当地朋友告诉我,他们的首都内罗毕在马萨伊语里是“清水”的意思;它还有个别名叫“阳光下的城市”。这是多么美好的称号啊!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话语在我的心中又获得了新的含义:肯尼亚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不也是象清水般纯洁,阳光般热烈吗?(附图片)
肯尼亚野生动物园中的长颈鹿群。


第7版()
专栏:

南太平洋的宝石——新西兰
在南太平洋的粼粼碧波上,在澳大利亚以东,两座青翠喜人的巨大岛屿象两颗绿色的宝石,一南一北,相互依偎。这就是美丽富饶的国家新西兰。1642年,荷兰航海家阿贝尔·塔斯曼首次登临这里的土地。从此,人们把它称为“新西兰”。“西兰”,本是荷兰西南方的一个省名,意为“海中之地”。“新西兰”,在当时的荷兰人眼里,它是“新的海中之地”。
岛上最早的居民是毛利人。大规模移民始自19世纪中叶。那时,南岛发现了黄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淘金者蜂拥而至,从此人口骤增。
新西兰地处南半球中部。从高空鸟瞰,它就象安卧在太平洋温暖的怀抱中,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这儿没有汗流浃背的酷暑,也没有冰天雪地的寒冬,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当地人自豪地说:新西兰的自然风光能使来访者心醉。
一次,我乘车沿高速公路北行,满目苍翠。远处,是青松覆盖的山峦;近处,是芳草萋萋的牧场。阳光和煦,海风轻拂,牛羊马鹿在悠闲地吃草或休息,这优美的画面,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
两百多年来,使每个来到新西兰的人感到诧异的是,这样一个生意盎然的岛国,全境却没有蛇蝎蜈蚣,没有豺狼虎豹。从南至北,在长达1,700多公里的土地上,唯一的原生哺乳动物是蝙蝠,其他牲畜动物都是从海外引进的。新西兰人喜欢穿林旅游,周末假期,往往全家驱车去深山野营,没有毒蛇猛兽的威胁,这确是旅游者感到惬意的。去年突然在海边发现了一条蛇,这下子可轰动了全国。新闻记者、动物专家纷纷赶到现场,电视广播也多次报道。后来查明,这条蛇不是境内原有的,可能是外国船无意间带进来的。这样,整个国家才转惊为安。岛上原生动物中大多是些不会飞翔的鸟禽,最著名的是新西兰特有的基维鸟。它体大如鸡,羽毛如发,呈棕褐色,可惜现已濒临灭绝,游客通常只有到奥克兰动物园才能一睹“芳颜”。基维鸟是可爱的,在新西兰被视为国鸟,货币、商标上经常可以看到它的图案。很多新西兰人对外自称“我是一个基维”,意即“我是一个新西兰人”。
新西兰全国三分之二的土地适宜农牧,丰茂的牧草,遍及各地。成群的牛羊,日夜放牧在开阔的牧场上。这种放牧方法,使牛羊既不掉膘,也极少生病,成长迅速。
天时、地利,加上新西兰人民的勤劳和科学的经营管理,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世界上最早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农牧业国家,也是世界上极少发生动植物严重病虫害的国家。名扬四海的毛肉兼用的考力代绵羊就生长在这里。用新西兰人自己的话来说,他们国家是种草的,然后由“四蹄工厂”
(牛、羊)加工成黄油、奶酪、毛皮、奶粉,大量出口,换回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多年以来,新西兰的羊肉和奶制品出口一直居世界第一,羊毛出口居世界第二,人造林面积也是世界第一。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在50年代初期,曾达到西方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现在仍居世界第22位。
新西兰,确是一个绿宝石般的岛国。
刘纯豹
上图:新西兰的议会大厦(附图片)


第7版()
专栏:

国际通讯卫星漫谈
乐山
早在一九四五年,英国科学幻想小说作家阿瑟·克拉克在他发表的题为《来自地球以外的转播》一文里,首次提出了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通讯手段的设想。阿瑟·克拉克的设想,是把载人的通讯卫星射入同步轨道,由通讯卫星中的无线电话务员从卫星中向地球转播通讯。一九五五年,美国科学家约翰·鲁滨逊·皮埃尔提出建造不载人的通讯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或反射无线电信号,以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进行通讯联系。一九五八年的圣诞节,美国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转播了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圣诞节贺词。一九六九年,美国宇宙飞船“阿波罗Ⅱ”宇宙航行员在月球登陆的情况,通过卫星向全世界进行了转播,更是引起轰动。近年来,通讯卫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一颗颗同步通讯卫星相继上天,人们坐在家中观看通过卫星转播的电视,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享受了。
同步通讯卫星,又叫静止卫星。这是因为它被发射到赤道上空离地面约三万六千公里的静止轨道上。通讯卫星绕地球一周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二十四小时。所以,从地球上仰观,通讯卫星就象固定在空间的某一个点上,一动不动。一颗同步通讯卫星转发或反射的电波,大约可以覆盖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所以只需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上空各配置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即可实现全球通讯。
第一颗商业用的国际通讯卫星(本文右图)是一九六五年四月六日由美国发射的,重一百五十磅,通讯容量只有二百四十条线路和一个电视广播通道。这年美国成立了通讯卫星公司,专门从事卫星通讯业务和技术研究。在这之前的一九六四年,为了沟通、开展、协调国际间有关通讯卫星的发展研究工作,成立了十一个国家参加的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美国发射的第一颗商业用国际通讯卫星也是由国际通讯卫星组织负责的。现在在高空轨道上工作的国际通讯卫星约十多个,参加国际通讯卫星组织的国家已达一百零二个,世界上收播国际通讯卫星电视节目的地面站有二百多个。美国同世界各国的电话、电报和电视转播都可通过卫星线路进行。国际通讯卫星和海底电缆通讯相互补充,提供了国际通讯的绝大部分电路。
苏联于一九六五年四月二十三日发射了它的第一颗通讯卫星。此后还发射过多次通讯卫星。苏联的通讯卫星主要用于苏联境内的电视和通讯转播。从莫斯科到海参崴,苏联设立的地面站达三十多个。
到一九七九年底为止,国际通讯卫星组织已经先后发射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第四代半国际通讯卫星。每次发射新一代的国际通讯卫星,通讯容量大有增加,技术也更先进。八十年代的新国际通讯卫星(本文左图),由于新的技术措施,它的通讯容量将增加到一万二千五百个话路,并增添两个彩色电视转播通道。(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