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发生矛盾协商解决 有了困难互相帮助
  昆仑农场和民族大队加强团结发展生产
本报讯 广东省海南岛国营昆仑农场,建场二十多年来,与附近的澄迈县仁兴公社民族大队的干部社员关系密切,很少发生纠纷,即便出现矛盾也能互相谅解,妥善解决,成为场社团结、共同发展的模范。
场社为什么能团结得这样好?首先是昆仑农场在发展农场生产的同时,坚持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生产。他们认为,要办好农场没有当地群众的支持是不行的,因此,在工作中注意与毗邻的民族大队黎族群众搞好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农场党委每逢年节召开座谈会,征求当地社员对农场的意见。场领导还亲自接待群众来访,听取意见,密切了农场与社员群众之间的关系。大队干部也常常教育社员爱护农场的财产,支持农场的工作。
1960年,民族大队几百万亩早稻遭受毁灭性的病虫害,社员生活发生困难。昆仑农场的领导知道后,发动全场干部职工节约大米三千多斤,捐赠给有困难的黎族社员。这种“雪中送炭”的情谊,至今仍在社员中传颂。一次,农场党委书记王澄标同志到基层检查工作,发现生产队里的稻苗长得很差,经了解知道是缺肥料,立即支援民族大队几吨化肥,使几百亩稻田及时追肥,获得丰收。农场每年用汽车帮助队里运送公粮,用拖拉机为生产队开荒,帮助种植橡胶、甘蔗,修建养鱼塘,还从物资上支援生产队建造社员住房,大队70%的社员结束了世世代代居住草房的历史。农场的医务人员也热心为社员治病。现在,民族大队人均达一亩橡胶,户有3头耕牛,粮食亩产八百多斤。
民族大队对农场的困难也同样热心帮助。农场五连没有土地种菜,荔枝头生产队主动让出十几亩好地;农场建新点,找不到合适地方搞基建,大队就把二百亩凋谢的槟榔园让给农场;农场五连有部分橡胶树在大队学校附近,一些顽皮的孩子常常打破胶杯,大队干部就配合学校老师和家长对学生进行耐心教育,近二年胶杯损失大大减少。
昆仑农场与民族大队有时也发生矛盾,但双方领导能及时协商,顾全大局,进行妥善处理。农场的领导从严要求自己,凡是出现矛盾都主动上门找大队干部磋商,就是有的问题农场方面的意见是正确的,当地干部群众一时接受不了,也不强加于人,而是耐心再做工作。1976年,有一次农场派人到大队附近属于农场的山上砍木材,因在林地界线上发生争议,大队扣留了这批木材。农场不是急于要回木材,而是等待把界线弄清后再解决。在明确木材属于农场所有以后,农场看到队里建学校缺木材,就把木材送给了大队。有些农场职工养的家禽损害社员农作物,社员们不是采取打和毒的办法,而是通过领导对职工进行教育,采取措施来解决。
这样,场社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农场橡胶产量持续上升,大队的生产也有较大发展。


第2版()
专栏:短评

  场社团结 共同富裕
在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有着数千个农、林、牧场和渔场。这些全民所有制的农业企业,同集体所有制的农村社队,亲密团结,相互支援,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了贡献。但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无政府主义的影响,也有少数人目无法纪,利用在自然资源开发等问题上的一些矛盾,任意砍伐国有林木,侵犯农场利益,损害国家财产。这种状况应当迅速制止。对于农场和社队之间存在的矛盾,要通过双方协商,妥善解决。海南岛昆仑农场和民族大队的事实说明:只要场社干部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以大局为重,互助互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这些问题是能够得到完善解决的。
国营农场是全民所有制农业企业,不但要搞好本场的生产建设,发挥示范的作用;还要发挥农场机械装备、科学技术力量的优越条件,加强对农村社队各业生产的支援,支持农民尽快富裕起来。长期以来,各地农场在财力、物力、科学技术、农机修理、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给社队以很大的援助。近一两年,不少地方的农场与社队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行经济联合,把加工、销售的部分利润返还给社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也有的农场同当地社队协作不够,对于群众的利益缺乏应有的照顾,应当加以改进。
农村的广大干部社员,在支援、保护国营农场发展生产上,曾做出了不少努力。有的地方也发生过盗窃农场的农产品和牲畜,破坏林木和水产资源这类事情。对此,各地党委和政府要善于做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维护国家利益,支持农场的生产。对极少数破坏国家财产和乘机煽动群众进行破坏的分子,要严肃处理。对于场社之间发生的纠纷,应该实事求是地及时调解。要经常注意调节好场社关系,改善国家和集体、国家和农民的关系,在少数民族地区还要处理好民族关系,努力促进场社团结。
繁荣国营农场和社队经济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推动农场和社队实行经济联合,共同发展生产。这样,使得农场和社队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密切,共同的经济利益日益增多,就会相互关心和支持对方的生产建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希望各地场社做好这项工作,为加快农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海淀区农科所助理技术员、25岁的共产党员李春玲,在其他同志的协助下,首次培育成功柿子椒单倍体幼苗,并获得果实。
新华社记者 郑书福摄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要为牧民解“三愁”
不久前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采访时,看到党的政策在牧区逐步落实,牧业增产增收,牧民心情舒畅的情景,也发现牧民生活中还有一些令人发愁的事。
一愁吃不到炒米。炒米历来是牧民的主食,便于携带。做炒米的糜子主要产于陕北和河套一带农区,一向由国家统一调配、供应牧区。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农区“两杂”(杂交高粱和杂交玉米)挤了糜子,炒米只能在过年过节时供应几斤,牧民舍不得吃,只能留着待客。牧民不得已将玉米和高粱破成“碴子”炒熟当炒米吃。这样的炒米又硬又涩,既不好吃又不易消化,日子久了,牧民得胃病的很多。
二愁买不到蒙古袍、马靴。据了解,现在的商业部门很少经营此类商品。包乐合少公社有几位牧民想买几件蒙古袍,跑遍旗里、盟里、包头和呼和浩特的商店,都没有买到,到缝纫店加工,也没有一家承揽。后来,旗里乌兰牧骑到北京做舞台服装,才给捎着做了几件,每件花了80元。新召公社牧民老大娘色比勒玛对记者说:“我儿子二十多岁了,想买一双光面马靴,四年多了还没有买到。”
三愁盖房没有木料。鄂托克旗草原的牧民大都是解放初开始定居的,原来的住房十分简陋。牧民们一直盼望改善居住条件。尤其是去年牧业丰收,要求盖新房的人很多。阿尔巴斯公社准备盖房的牧民有三百多户,占全社社员50%。可是,大多数因买不到木料而盖不成新房。
为什么牧民生活上的“三愁”解决不了呢?过去,主要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和干扰,谁强调要关心少数民族生活,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谁就被扣上“搞民族分裂”的大帽子,因此不敢抓这些事。现在粉碎“四人帮”好几年了,这些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责任就在我们的一些领导部门了。如炒米问题,内蒙古东部哲里木,西部的河套、土默川,都是传统的糜子产地,如拿出一百万亩土地集中种植,按一般亩产二百斤计,可产两亿斤,足够供一百万牧民作炒米食用。再如蒙古袍、马靴,如果有关部门把这些产品列入生产计划,也不是不可解决的难题。还有盖房木料,国家近三年拨给鄂托克旗1,600立方米。可是,大部分木料都被挪作它用了。
据记者所知,牧民生活上的这“三愁”,在整个内蒙古带有普遍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要为牧民解“愁”消“忧”,调动他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本报记者
刘云山


第2版()
专栏:

  发挥各自优势 促进生产发展
  麻城县采取多种形式试办联营企业
本报讯 去年以来,湖北省麻城县一些工业部门,打破行业、区划的界限,不受所有制的约束,先后与城关、白果、宋埠、张广河等公社,联合试办8家企业,发挥各自的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联营企业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国家集体合营。如麻城县白果麻袋厂,是县轻工业局与白果公社合办的,年产麻袋200万条,产值可达470万元,获利润由县、社按四六分成。
工农联营。宋埠轻机厂与张广河公社联营,生产挂钟、座钟外壳,所需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由宋埠轻机厂负责;而所需的木材由张广河公社供给,并在该公社设一半成品车间,年产值120万元,利润对半分成。
县社镇联营。如麻城县宋埠织布厂,是县轻工业局同邻近的中一公社织布厂、宋埠公社、五洲大队、歧亭镇织布厂等联合开办的。各方投资入股,合资经营,利润按股分红。
社队联办。宋埠公社的厂、场和生产大队等三十多个单位联合组成。千元资金为一股,利润按股分红。他们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农副产品任务后剩余产品为原料,办好加工业、手工业。
工业部门与社队联营好处很多。工业部门可以充分发挥资金、设备能力、技术力量的优势。农村社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如张广河公社同宋埠轻机厂合营后,每年只需拿出1,000立方米的残次木材,即以7万元的成本,就能增加18万元的收入;这样做还有利于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第2版()
专栏:

  华南农学院制成一种新型育秧机
据新华社广州8月4日电 为适应我国南方水稻产区早日实现育秧机械化、工厂化的要求,华南农学院农机系和所属农场,研究试制成功“华农——1型”自走式电动育秧机,已经广东省科委鉴定合格,准备成批投入生产。
用“华农——1型”自走式电动育秧机培育出来的秧苗规格化,有利于水稻插秧和栽培机械化。它具有省工、高效、操作方便的特点,去年用这种育秧机培育的秧苗试验,水稻单产达1,500斤。


第2版()
专栏:

  温江地区农村选用各种人才十一万
  有一技之长的人普遍受到重用,集体生产门路大开,社员收入增加
据新华社成都8月5日电 四川省温江地区12个县农村已经选拔起用各种人才11万多人。这些人包括泥、木、石、篾、铁“五匠”,以及在种植、养殖、编织、雕刻、采集、服务、经营管理等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温江地区各级领导认识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丰富的自然资源能否被综合利用,这与能否做到“人尽其才”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过去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的农村“五匠”和各种人才,现在普遍受到了尊敬和重用。
灌县有一个绰号叫“王冬瓜”的农民,从小学得一手种冬瓜的技艺。十年动乱之前,他家的三分自留地和房前屋后年年种冬瓜,每年收获四、五千斤,可卖二、三百元。当时他家八口人,只有两个全劳动力,因为有冬瓜收入作补充,一家人生活绰绰有余。1975年“四人帮”鼓噪打“土围子”时,“王冬瓜”被撤掉了大队党支部副书记的职务,并勒令他不许再种冬瓜。“王冬瓜”一家由富裕户变成了超支欠款户。现在,“王冬瓜”不仅恢复了名誉,而且被调到公社,负责指导全社的多种经营生产。
邛崃县羊安公社第一生产大队原有“五匠”等技术人才26人,除5人因生病和年老等原因未起用外,其余21人都按照他们的特长,分别担任了酿酒技师、购销员、服务员等工作。彭县以“五匠”为骨干,建立起5,000多人的建筑工程队,不但满足本县建筑工程的需要,还承包了成都市、阿坝藏族自治州等地的部分建筑任务。为了充分发挥“五匠”和有一技之长的人的积极性,有的县领导干部“三顾茅庐”,消除他们的顾虑,鼓励他们踊跃为四化建设贡献力量。
人尽其才使集体生产门路大开,社员个人也增加了收入。崇庆县羊马公社第六生产大队社员张吉祥,是个养蜂能手,最近二三年,他平均每年为集体养蜂创造纯利润8,000元,他个人也获得奖金,加上工分收入,平均每年净收入2,000多元。因为他养蜂成绩卓著,还被吸收为四川省养蜂学会会员。


第2版()
专栏:

  靖海公社渔业大队远洋捕捞船队破格提拔实干家
  内行当领导 半年变面貌
据新华社济南8月4日电 连年低产的山东省荣成县靖海公社渔业大队远洋捕捞船队,今年由于选拔一批内行的实干家担任船长、队长,仅半年时间就跃居全县的上游。到6月底共捕鱼虾672万斤,产值达160万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42%和70%,平均每个渔民产鱼10.5万斤,产值4,000元,创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平均对船产量、产值,由全县的排尾变成了排头。
前几年,靖海公社远洋捕捞船队是由外行领导,生产抓不到点子上,平均对船产量、产值连续十多年居于全县同行业的末尾。今年年初,渔队党总支破除“论资排辈”的旧传统观念,根据渔民的意见,并请示公社党委批准,破格提拔了9名年富力强、有捕鱼实践知识的实干家,担任船长、队长。新班子成立后,实行了编队生产,统一指挥。今年上半年全队没有一只船因人为造成事故而停港,渔船完好率和出海率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靖海公社渔业大队新提拔的船长、队长,不但能根据具体情况拿出生产章程,而且还能脚踏实地的带头把生产搞上去。9名新船长的所在船,上半年都是本队的高产船。


第2版()
专栏:

  修水利不能影响公路行车
去冬今春,我们县在搞水利建设时,有的社队开沟建闸,不顾大局,竟挖断了公路。全县共有主要公路线十二条,就有四条一度不能通车,给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带来了许多不便。如县城通往七一大队的公路被挖断了,几个月不能通车。由于交通阻塞,有的公社群众进城,要步行五六十里才能乘上车。建议社队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必须同有关部门商量,采取有效措施,做到施工通车两不误。
湖北潜江县 汪绍永 黄知青


第2版()
专栏:来信

  不要在路旁取土
我们公社隆周大队1974年在村北修了一条六米宽的大路,并排能同行两辆汽车,可是几年来,社员盖房用土,竟把路挖得只能勉强过一辆汽车。去年,这个大队第四生产队用拖拉机从平顶山拉煤,晚上路过那里,连车带煤翻到沟里。为了保证农村公路畅通,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建议农村各级党组织,教育干部和群众,不要在道路两旁挖土。
河南舞阳县姜店公社
邢丰歧


第2版()
专栏:河北通讯

  瓜园新事
河北省广宗县核园公社刘庄大队有“西瓜刘庄”的称号。这里的“血瓤”西瓜,方圆几十里内有名。今年因为天气适宜,底肥足,管理精细,还没有入伏,茂密的秧蔓就已遮掩不住那硕大的瓜体。人们老远就能看见瓜园里那白皮和花绿皮的大西瓜。
西瓜开园了,大队“西瓜顾问”张兴福老汉进出瓜园、瓜棚忙着,满脸是笑容。西瓜丰收给他带来了喜悦,更使他喜悦的,是瓜园出现的新气象。前些年,每逢西瓜开园,总有些公社、大队干部来瓜园白吃白拿西瓜,瓜棚里,经常瓜子瓜皮满地。张兴福老汉抱着大扫帚一边扫,一边唠叨:“吃瓜不给钱,这是哪家的‘王法’?这瓜再也种不得了!”今年西瓜开园十几天了,却没见干部来吃瓜。
往年,张老汉最害怕听到小汽车喇叭响。因为上边有的领导一来,前呼后拥一大群,办个“西瓜会”,至少也要吃上10个到20个好瓜;走时还要带上几个。有时,大队干部还给领导送瓜。张老汉上前阻拦,大队干部解释说:“现在兴这个。大西瓜要比圆戳子顶事哩!”由于上下左右向瓜园伸手,过去刘庄大队的70亩西瓜,每年都要流失三分之一。
今年7月15日县革委会三个副主任来核园公社检查秋季生产,大热天中午路过刘庄瓜园,正赶上瓜园卖瓜,他们就花了2元8角6分钱买了两个。付钱的干部发现少算了7分钱,当即把钱补上,并向张老汉开玩笑说:“老汉,你这样做买卖,完不成包奖合同,当心受罚!”把老汉逗得嘿嘿直笑,心里象吃了瓜一样甜。
以前,上级领导夏天来瓜园吃瓜,春天却到瓜园来砍瓜秧,说什么,“种瓜抓钱,是搞资本主义,毁瓜种粮才是社会主义”。队干部和张老汉要经过一番苦苦央求,部分瓜苗才得幸存。可是到了开园时,砍瓜秧的干部又来吃瓜了,亲热地拍着张老汉的肩膀说:“老汉,你种的瓜又沙又甜,味道就是正!”张老汉肺都快气炸了,私下说:“种瓜是资本主义,吃瓜可就成了‘共产主义’,天下的事真稀罕!”今年春天,县委和公社党委领导同志都来过刘庄,根据这里的土质和种植习惯,鼓励刘庄多种些西瓜。瓜苗出土后,县革委会领导同志不断来刘庄查看西瓜生长情况,学习管理技术和经验。开园前,基层供销社派人来,问他们的西瓜销售有啥困难。张老汉听说帮助他们找销路,高兴得不知咋好,想让人家吃西瓜,还没熟,就急忙跑到瓜园北头甜瓜垄里,摘了两个熟透的甜瓜。当他回到瓜棚里,人早走了。
干部今年为啥不来瓜园吃瓜?这里边的秘密张老汉最清楚。一是今年对西瓜实行包奖责任制。刘庄大队八十多亩西瓜,由八个专业组,30个瓜把式承包起来,实行定产量,定收入,超产超收部分按比例分成,减产减收视不同情况受罚的办法。张老汉被推选为第七专业组的组长、大队“西瓜顾问”。瓜把式们心里明白,过去种西瓜收入少,主要是因为干部白吃白拿,西瓜流失太多。因此,开园前夕,各瓜园都挂起牌牌,上面用醒目大字写着:“干部社员吃瓜一律按价当场付款,本园概不招待、赊欠!”二是干部通过学习《准则》,觉悟提高了。今春安排生产计划时,县委针对往年干部白吃白拿集体西瓜的问题,组织全县党员干部讨论,并把不准干部无偿吃集体的瓜果,作为一条纪律规定下来,干部们都自觉遵守了。张老汉高兴地说:“今年刘庄的西瓜,一个也没流失。预计卖西瓜可收入近两万元。”
新华社通讯员 张立礼
新华社记者 侯志义
(本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