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文艺随笔

切莫埋没人才!
——从寻找一位儿童文学获奖者谈起
令德
在今年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活动中,发生过一桩找寻作者的“趣事”:一等奖作品童话《小马过河》的作者彭文席“下落不明”,以致从评奖活动开始后,人们长时间地为找不到它的作者而困惑。在查访过程中,一度甚至为该作品有多种外文译文而对作者是否“中国人”产生过疑问。最后,经过多方奔走,反复找寻,总算在浙江瑞安农村找到了这位作者。
一篇语言优美、哲理深刻、文笔生动、发表25年来一直深受广大小读者欢迎而又曾被教育部列为部颁教材,并先后被译成英、法等十几种文本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作者,在今天通讯联络、出版发行如此现代化的20世纪80年代,却要花上近一年的时间才找到,这样的“趣事”,实在是值得深思的。而寻访得来的作者,竟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农村中学代课教师;这篇一等奖作品《小马过河》又是作者25年中唯一公开发表的作品,更是人们所料想不到的。
25年,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属短暂的一瞬,但在人的一生中,却是极宝贵的时光。当年,彭文席发表《小马过河》时,还是一个29岁的青年,而今已是两鬓染霜的54岁的老人了。尽管,彭文席在今天还有很大的决心,准备用自己的笔,为孩子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然而,过去了的25年却是不可挽回了。如果当年有关单位在发现这篇优秀作品时,就能加以充分重视,跟踪追“迹”,给他创造便利写作的条件,并且建立经常的联系,加以热情的辅导、培养的话,不用说,今天兴师动众地“寻找”之事绝不会发生,而且很有可能,彭文席同志已是一位硕果累累的儿童文学作家了。根据彭文席的条件,当时的“跟踪追迹”是完全必要的。因为他在中学时代就喜爱文学,高中毕业后,在一所小学任教时就偏爱寓言、童话一类儿童文学作品,在《小马过河》这篇童话发表前,就曾写过十多篇童话作品。然而,遗憾的是,尽管《小马过河》这样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发表了,并被广泛传诵,而作者却很少有人问津,以致既造成了25年后作者的“下落不明”,又使彭文席同志在25年中再没能发表一篇作品。
当然,在今天,彭文席同志的才华是再不会被埋没了,因为他的作品已获得了一等奖,他本人也参加了北京的授奖大会。然而,在当前的业余作者中,还有类似彭文席同志25年前发表《小马过河》那样的境遇的。尽管在某些会议上,不少人一再呼吁要大力培养青年作者,然而反响似乎还不大。翻翻最近某些杂志的目录,几乎成了“名人录”。名家固然值得尊敬,然而,哪一个名家不是从无名开始的呢?希望报刊杂志多注意、多关心一下无名小卒,即使多花一些心血,这心血也是不会白费的。
寻找得奖者既是“趣事”,又是教训。但愿文艺界的一些同志能以此为鉴,采取更有效的措施,积极为“造出大群的新的战士”(鲁迅语)而努力。
人才急需,切莫埋没人才呵!


第8版()
专栏:

风情多采 舞态婆娑
——看菲律宾师范学院巴朗盖民间舞蹈团访华演出
海燕 士枚
地处热带的菲律宾,四季滴翠,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创造了婆娑动人的舞艺。最近来华访问演出的巴朗盖民间舞蹈团以精采的表演,生动地反映了该国民间舞苑的繁盛景象,再现了菲律宾的风土人情。伊戈罗特族的北部山区舞蹈,保存了传统的部落生活风貌。其中的《巴雅》和《杜瓦旺》等,通过选取典型的生活画面,刻画了顶罐和欢庆节日的动人情景。妇女们头顶叠在一起的5个陶罐,边舞边歌。低沉、优美的无伴奏女中音齐唱,成功地渲染了部落生活的淳朴意境。《杜瓦旺》舞以男女对舞形式,表现了节日里青年人的欢悦心情。这个舞蹈韵味浓郁,语汇丰富,那细浪般荡漾的行走步伐和委婉婀娜的舞蹈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是穆斯林的聚居地。这里的舞蹈,大多是比较纯朴的土风舞。它的音乐伴奏,不用电子琴和吉他,而用传统的乐器套锣和鼓。表现田园生活的舞蹈,是最能激起兴味的组舞。这类节目,散发着纯净的乡土气息,充满妙趣迭出的欢乐情趣,象一幅幅色彩明艳的水粉画,把我们带进菲律宾风光迷人的田园之中《农作舞》描绘了插秧、收割、扬簸、舂米的劳动过程;在动作的提炼上,它忠实于生活原型,不追求大幅度的艺术变形,因而显得朴实、亲切。菲律宾最著名的民间舞蹈《竹竿舞》,仿效了长腿鸟在农民逮鸟的捕夹中跳跃的动作,竹竿的夹击由缓到急,舞蹈者的步伐交换由简到繁,使演出节奏越来越快,紧扣观众的心弦。这种摹声绘色、维妙维肖的表演,博得了全场的掌声。
这次来华访问演出的艺术家,都是菲律宾师范学院的学生。他们怀着纯洁的情感和崇高的目标从事业余舞蹈活动,希望通过学习、表演民间歌舞,保持和发扬菲律宾的美好传统。我们深信,在未来的岁月里,这些脱颖而出的菲律宾艺术新秀,将会获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第8版()
专栏:

看到了他们的生活和斗争
——“罗马尼亚电影日”影片观后
李宁来
为了纪念罗马尼亚国庆36周年开始举行的“罗马尼亚电影日”,在北京等地放映了罗马尼亚的三部影片:《复仇》、《我过去的朋友》和《沉默的朋友》。这三部影片都是近年来罗马尼亚的优秀电影作品,它们反映了解放后,特别是近15年来罗马尼亚电影事业的发展,我们深为罗马尼亚朋友所取得的成就而高兴。
彩色影片《复仇》是一部历史题材的惊险故事片。它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共产党在极其复杂的历史条件下,把爱国群众团结在自己的周围,教育他们,启发他们,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的行列里。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法西斯德国对东欧各国愈益进逼。他们一方面在罗马尼亚国内组织象铁卫军这样的秘密警察组织,通过这个组织,对罗马尼亚政府施加压力,迫使罗马尼亚政府转向德国;同时,又从各个方面直接用军事力量威逼东欧各国政府,迫使他们就范。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尼亚国王不得不任命受希特勒信任的安东内斯库为首相,成立军事独裁政权。安东内斯库虽然和铁卫军组织之间矛盾重重,但他们又紧紧勾结在一起,逮捕和杀害共产党人,残酷地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
影片故事发生在1940年12月至1941年1月的冬季。这时,从1940年10月开始开进罗马尼亚的法西斯德国军队已经增加到50万人。在这国家生死存亡的时刻,罗马尼亚共产党,广大的劳动人民和许多有志之士都纷纷起来,用自己的行动保卫祖国。当时罗马尼亚全国各地的许多工厂都发生了有组织的破坏敌人军火生产的行动,多瑙河船运要道的码头工人也多次拒绝为希特勒德国装卸军火。在全国各地,罢工、抗议的浪潮此起彼伏。影片故事就发生在这样风雷激荡的形势下。警察总监莫尔多万虽然是个只知听从上级命令办事的人,但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不愿看到自己从小生长的土地被敌人蹂躏和侵占,特别是他心爱的儿子被敌人掳去作为人质,更使他心痛欲绝。这一切促使他投入反法西斯的战斗里。他和罗马尼亚共产党的接触,使他提高了觉悟和对形势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正象他说的:“在和你们认识以前,我是不过问政治的。”由于罗共对他的支持和帮助,例如向他提供情报,使他对敌人的斗争更加坚决和更有成效了。为了营救被敌人逮捕的罗共优秀战士,他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在影片中,罗马尼亚共产党党员的形象虽然只在有数的几个镜头里出现,但是我们却似乎处处都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看到,罗共团结和动员起千千万万的罗马尼亚人民,在当时那样复杂和困难的条件下,为保卫祖国,同法西斯分子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也为1944年8月23日的起义胜利作了准备。
解放以后,罗马尼亚的电影事业也和其他各个方面一样在快速地发展着,尤其是罗共九大以后的15年间,是电影事业繁花似锦的时代。首先是影片题材的丰富和多样化,从各个方面反映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社会生气勃勃的生活场景。这次电影日上映的《我过去的朋友》这部影片,很好地塑造了一个反法西斯老战士马代大叔的形象。他在日常生活中处处按社会主义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他对工作、对同志满腔热忱,甚至到了忘我的程度。他总是努力在帮助人,使人们按社会主义道德准则来生活。影片《沉默的朋友》通过表现狗的人格化展开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令人感到题材新颖,导演和摄影具有优秀的才能和技巧,剧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
近年来罗马尼亚摄制的影片都很注意提高艺术技巧,努力运用电影艺术的特有手段,使之富有表现力。在情节处理上,也很注意故事的戏剧性,紧紧抓住观众的情绪。总之,罗马尼亚的电影艺术正在努力跟上世界科学、技术前进的步伐。
我国人民对罗马尼亚的影片是熟悉的。最近几年来上映的《达契亚人》、《齐普里安·波隆贝斯库》以及《勇敢的米哈伊》等影片,都受到了我国广大观众的欢迎。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罗马尼亚电影日”,一定会进一步增进中罗两国人民兄弟般的情谊。


第8版()
专栏:

——试试我这个“嘴上没毛”的本事如何?
王大光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北京等地将举办《伊文思五十年电影回顾》
伊文思是国际著名的纪录电影工作者,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为了向他对中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表示谢意,对他五十年的电影艺术实践表示敬意,中国电影资料馆将于九月五日开始,在北京、长春、上海、广州等城市,先后举办《伊文思五十年电影回顾》。伊文思和他的亲密合作者、法国纪录电影工作者罗丽丹女士已来我国参加这项活动。
《伊文思五十年电影回顾》活动共分两部分,一是他本人拍摄的具有代表性的影片观摩;另一部分则为有关伊文思生平、创作生涯的图片展览。
在伊文思的影片观摩中,将放映他在各个历史时期拍摄的题材多样、风格各异的纪录片。如诗意短片《桥》、《雨》,反映三十年代工人运动的纪录片《博里那杰》,反法西斯纪录片《西班牙的土地》,抒情纪录片《塞纳河畔》以及他在中国拍摄的纪录片:《四万万人民》(一九三八年)、《早春》(一九五八年)、《愚公移山》(一九七二——一九七五年)和由他任艺术顾问的《六亿人民的怒吼》(一九五八年)。
图片展览将展出我党和国家领导人会见伊文思的照片,伊文思与我国文艺工作者交往的照片,以及伊文思本人生平的照片,尤其是他本人收藏的在五十年艺术生涯中的各种珍贵资料,包括拍摄提纲、镜头剪辑说明、工作照等。
为配合《伊文思五十年电影回顾》,中国电影资料馆还编辑、出版了专集,内容有我国有关人员的专文和伊文思的详细创作年表等。(钟 梓)


第8版()
专栏:文艺动态

《外国文学作品提要》第一册出版
《外国文学作品提要》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郑克鲁、郭家申、黄宝生、文美惠编辑,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外国文学从古至今,上下几千年,其作品数量浩瀚无涯,遍读为难。可是,至今还没有一部以“提要”形式较系统地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专书,已有的只是一些散见于报刊书籍中的评介文章,而且这些文章一般限于介绍古典名著,至于大量的现代、当代作品,特别是未经翻译的还很少论及。《提要》试图弥补这个空白,给专业研究人员和一般读者提供一部知识性较强、收罗作品较全的参考读物。
《提要》共分四册,总计二百余万字,收载五大洲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六百余位作家一千一百多种代表作品,体裁有小说、诗歌、剧本等。从文学史上已经公认的古典名著到我国读者不甚了解的现代、当代具有国际影响的作品,从不同流派到不同倾向的作品,从已有中译本的作品到四百多种尚无中译本的作品,都在收录之列,基本上勾画出世界文学的概貌,可以说是我国迄今为止的外国文学作品的一部大辞典。
《提要》每篇先列篇名、体裁、发表或出版年月、著者国别、姓名及生卒年。《提要》着重复述内容,对中、长篇小说、戏剧、叙事诗,一般介绍故事梗概,对于短篇小说集、寓言故事集或抒情诗集,则先扼要地全面介绍,再重点介绍其中的名篇。
《提要》在撰写方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不同于文学史的评介,而是紧紧扣住原著,不加评论,通过叙述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的故事,让读者去理解作品的主题和倾向。撰稿者绝大多数为外国文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人员,其中戈宝权、罗大冈和吴晓铃等久负盛名的老专家也参加撰写。
《提要》还精选了作品插图三百余幅,穿插书间。为了便于读者检寻,全书条目按作品中译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书末并附有按国别和作家编排的分类索引和作品中文译名的笔画索引。该书第一册共收编了二百八十多篇,已经正式出版。其余各册将于今后陆续出版。
(星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