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30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西欧加强防务的新动向
新华社记者 郭萍
在苏联加紧扩军备战,美国丧失对苏联的核优势,而苏联在欧洲地区占有常规军备和战区核军备优势的情况下,西欧一些国家被迫采取加强防务的措施,以维护本国和西欧的安全。西欧加强军事力量,抗御苏联威胁,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正视苏联的威胁 在欧洲大陆上,苏联控制的华沙条约组织和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两军对峙。目前,华约拥有武装部队945,000人、坦克20,000辆、飞机4,075架。而北约只有武装部队630,000人、7,200辆坦克和2,350架飞机。1977年以来,苏联又部署了120多枚矛头指向西欧的SS—20型中远程多弹头核导弹,和100架左右可以携带核武器的逆火式超音速轰炸机。到1985年,矛头指向西欧的SS—20核导弹将增加到600枚,逆火式轰炸机将接近300架。
为了抗御苏联日益增长的军事威胁,北约集团去年年底通过了今后5年军备计划,要求各成员国每年军费实增3%,在常规军备方面,重点是继续提高防空和反坦克的实力。在核军备方面,决定从1983年起在英国、西德、意大利等西欧国家部署572枚美国的新型中远程核导弹,其中包括潘兴Ⅱ式导弹108枚,陆基巡航导弹464枚,以同苏联的SS—20导弹和逆火式飞机相抗衡。今年5月中旬,北约集团在布鲁塞尔举行了成员国国防和外交部长会议,着重研究了苏联一面在欧洲扩军备战,一面出兵入侵阿富汗、进逼海湾和印度洋的情况下,北约成员国如何进行“战略分工”的问题。据报道,西欧国家已同意在欧洲地区承担更多的防务,以便美国腾出力量在海湾、印度洋等地区应付苏联的挑战。同时,由于苏联在核军备上已经赶上美国,西欧一些国家担心美国的核保护伞会一旦失灵,因此纷纷采取措施加强自己独立的军事力量。
西德决定扩充海军 7月上旬,西德总理施密特在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访问波恩时强调说,法国和西德认为,西欧必须建立足够的抗衡力量以对付苏联庞大的军事力量。7月21日,西欧联盟7国常务理事会同意西德的倡议,决定取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西德制造军舰的限制,允许西德制造包括核动力舰艇在内的各种军舰。西方报刊认为,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最重要的决定之一。它将使西德成为一个海军大国,为北约承担冰岛、北极圈和挪威北部三角海洋区的防务责任。西德海军将更加有效地控制欧洲北部海域苏联军舰开入北大西洋进击的航道。
法国掌握中子弹 法国当局最近在一份防务政策调查报告中指出,国际形势中存在“战争危险”,强调法国必须发展核武器,增加法国军事机器的灵活性和多种职能。为此,法国在加速建造新的战略导弹潜艇的同时,从今年开始研制陆基机动战略核导弹。6月底,法国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宣布,法国已试制成功中子弹,并将在今后2、3年作出生产中子弹的决定。据报道,法国可望于1985年部署这一新式武器。西方军事专家认为,中子弹是消除苏联在中欧和北欧坦克优势的最好手段,法国以中子弹充实其核武库,“可能使欧洲的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西方的变化”。
法国总统在宣布中子弹研制成功时,明确提出法国“同邻国的安全直接相关”。他在访问西德时又多次强调法国、西德两国有着“共同命运”。西欧报刊认为,这进一步表明了法国军事战略思想的变化,即从法国只在本土受到进攻时才动用自己的核力量的“国家庇护所”原则,变为法国准备使用中子弹等战术核武器,同西方盟国一道参加“前沿战斗”,从而把法国的防线由莱茵河推进到易北河。
英国更新核武器 最近,在英国展开的一场关于核威慑政策的大辩论中,保守党政府主张英国必须保持并更新现有的相对独立的核力量的意见占了上风。英国目前的战略核力量是英美合作的产物,包括4艘各装备16枚北极星A3型多弹头导弹的核潜艇和56架火神式轰炸机。按1962英美两国达成的拿骚协议规定,英国的北极星潜艇在一般情况下供给北约使用,但在英国最高国家利益处于危急状态时,英国政府对这支核力量有独立支配权。英国政府今年的国防白皮书说,如果“美国对欧洲的核保护伞一旦不起作用或失灵,英国即可把自己掌握的核力量作为遏制苏联向英国本土进攻的最后手段”。据英国专家估计,仅按有两艘北极星潜艇执行任务计算,这两艘核潜艇的打击威力就相当于美国当年投在广岛、长崎原子弹总当量的150倍到200倍,至少可以摧毁苏联10个大城市。
为了保持英国战略核力量的有效性,英国政府从1974年起耗资10亿英镑改进现有的北极星导弹的弹头系统,使它具有突破苏联反弹道导弹防御的能力,这项计划已接近完成。英国还考虑自制或向美国购买500枚巡航导弹,以安装在现有的50余架火神式轰炸机上。
7月中旬,英国国防大臣皮姆宣布,英国政府已决定花50亿英镑(约120亿美元)从美国购买潜艇发射的三叉戟导弹系统,代替现有的北极星导弹,以更新英国的核威慑力量。新的核潜艇和弹头由英国自行制造。这一新的核力量将由5艘核潜艇组成,每艘可载16枚射程为7,400公里的三叉戟Ⅰ型多弹头导弹。它的威力将比现有的北极星核力量提高6倍。西方报刊认为,这是英国政府自1962年向美国购买北极星导弹系统18年来最重要的防务决定。这意味着英国将建立一支新的相对独立的核潜艇舰队,在可预见的未来成为“仅次于美苏的第三核大国”。
西欧国家采取切实措施,各自地或联合起来加强防务,将会改善欧洲的力量对比,有利于遏制和抗御苏联的侵略扩张,有利于欧洲和世界的和平。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印度教族冲突又起
周修庆
8月中旬,印度北方邦莫拉达巴德市发生穆斯林同警察、印度教徒的流血冲突,6天中死亡164人。据西方通讯社报道,德里、姆霍、艾哈迈达巴德、桑巴尔、密拉特、阿拉哈巴德、坎普尔、勒克瑙、巴罗达和阿利加尔等城市的穆斯林也发生骚乱。骚乱还波及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的斯利那加和索普尔。
印度陆军部队8月19日在阿拉哈巴德处于戒备状态,对该市实行无限期的宵禁。这是自从北方邦发生教族冲突以来的第五个实行宵禁的城市。印度总理甘地夫人对议会上院说,印度全国的气氛是一种犯罪和采取暴力的气氛。这说明印度政府对这次教族冲突的局势,是估计得相当严重的。
其实,莫拉达巴德市的流血冲突的直接起因,并不算大。8月13日上午,大约5万名穆斯林在一所清真寺作开斋节祷告时,有几头猪窜入祈祷场地,穆斯林用石块赶猪,在那里值勤的警察却以为是向他们投掷石块,竟使用警棍殴打穆斯林,并开枪打死20多人,在骚乱中有50多人被踩死。就这样,一触即发,一场新的教族冲突很快波及全市,一些警察局和商店、住房被纵火烧毁,有的警察被打死打伤,街头还发生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流血冲突。该市警察实行逮捕,印度当局还增派军警进行镇压。但是,这不仅平息不了莫拉达巴德市的流血冲突,而且立即激起了其它城市、包括德里在内的地区穆斯林群众的示威抗议,使冲突迅速扩大。
为什么一个不大的原因,就会引起激烈的冲突?当地领导人又怎么会把局势一下子估计得那么严重?
这是因为印度的教族冲突由来已久,根子深,矛盾大,绵延不断,有时扩大成为全国性的大动乱。
印度是一个居民几乎都信仰宗教的国家。据1951年人口普查,在三亿五千六百多万人口中,印度教徒有三亿零三百多万,伊斯兰教徒(穆斯林)有3,500万,其次是基督教徒、锡克教徒等。印度各教派之间原是和睦相处,没有发生过流血冲突。但在英国殖民统治时期,殖民主义者执行“分而治之”政策,制造教派之间的冲突,作为其维持殖民统治的一个手段。这一反动政策使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形成了日益严重的人为的隔阂、矛盾和冲突。在1947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实行分治之前几年,英国殖民者就曾在1946年8月在印度加尔各答等地挑起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大流血冲突。
问题是印度独立后,殖民主义分而治之政策造成的后果,未见努力消除,而且歧视和压迫少数教派的事,常常发生。因此,教派之间的宿怨未能消弭,冲突也不能缓和。1969年9月,古吉拉特邦艾哈迈达巴德城发生印度独立后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最严重的一次冲突,死伤达3,000多人。1979年4月,印度东部比哈尔邦贾姆谢普尔曾发生过穆斯林同印度教徒、警察的流血冲突,死伤1,000多人,并使25,000人无家可归。这都是例证。就以新近的冲突来说,印度当局采取的措施,甚至在议会中也引起了不满。人民党议员赛义德·沙卜丁在上院的辩论中,指责北方邦的武装警察部队象对待苍蝇“那样对待穆斯林”。据报道,莫拉达巴德市警察对教族骚乱者开枪,是得到当局的允许的。这又怎能不激起强烈的反抗,使教派冲突再起呢。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底特律人的担忧和争论
——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札记之二
本报记者 张彦
一个星期四的上午,底特律市议会的9位议员举行公开的例行办公会议,讨论的议题之一是通用汽车公司在本市开办新厂问题。出席作证的是市政府有关官员。旁听席上坐的是与此有关或者对此感兴趣的市民群众。
在经济衰退的今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这样的巨头要举办新厂,立刻成为引人注目的大事,许多城市象投标似的纷纷以提供有利条件来争取这个新厂能建在他们那里。因为,这将意味着为这个城市提供大批的就业机会和大量的税金收入。作为一座衰败中的汽车城,底特律当然更不能放走这个可以缓和一下危机的大好机会。通用汽车公司给底特律市提出的要求是:在它准备建厂的500英亩土地上,需要迁走1,500家居民、150个商店、6个教堂、一家拥有278张病床的医院和一个已有百年历史的公墓。它要求在规定的期限之前移交给它的是一大片已经铲平的空地,而且地价要低。
这是何等繁重的任务?这又是何等苛刻的条件?然而,急于改变城市面貌的市政当局却不能不欣然从命。今天在市议会上讨论此事,也正是为了批准市府拨款150万美元用来对这块土地上房产全部进行估价和制定庞大的搬迁计划。为了完成这一庞大的计划,市政府还将向联邦政府申请很大一笔款子。旁听席上坐了不少这块地上的居民,他们对这计划非常不满,当场就和市府官员发生争执。
这件事在底特律已是满城风雨,议论纷纷。市政府和市议会不断收到信件和电话,有的表示抗议,有的要求解决实际困难。普遍的反应是害怕搬迁,即使政府答应房子作价后还给一笔搬迁补助,他们担心住不进同等水平的房子。商店的信誉是靠长期经营建立起来的,搬到新的地方生意岂不要受严重损失?世世代代住在这里的老住户,怎么也不愿离开已经做了几十年礼拜的教堂,更不愿抛弃埋葬祖先的坟场。一个83岁的老太太,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急得直哭。卧病已经半年的一个老头,当有人去动员他搬迁时,他两眼直瞪着这个人,一言不发。
在街道上,群众自动举行成百人的集会,商量对策。在一些工人比较集中的街道(其中不少已经失业),居民委员会已经向市里提出各项条件,并且强烈表示,如果这些条件得不到满足,他们将采取行动阻止在这个地区建厂。他们当中的一个领导人指出:“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工厂要把一个工人阶级居住的街道铲平,但却不雇用其中任何一个居民,我们不能不严肃对待。”因为,他们已经了解到,通用汽车公司准备在新厂建立之时,同时即关闭一个生产大型车的拥有5000多工人的工厂,而高度自动化的新厂将使用大量的“机器人”,只需要从旧厂转移过来3000多工人,哪里还有什么可能吸收多少新的工人就业呢?这个居民委员会的领导人十分激动地说:“我们要告诉市里的是:如果你愿意使用成百万的税金来帮一个私人公司建设新厂的话,希望你对我们街道的劳动人民也同样地关心关心吧!”
面对着这样强烈的反对情绪,市里主管单位已经不耐烦了。他们甚至威胁说,市民如果反对这一行动,就是破坏城市的经济发展计划。
因为,如果通用汽车公司不在这里而在另一个大城市去建新厂,底特律将要受到的损失就不仅仅是得不到几千人的就业机会和一大笔税金收入,而且还会因为提供零件的工厂企业也将随之迁走而造成更大的损失。人们记忆犹新,去年克莱斯勒汽车公司由于经营不善濒于破产的时候,卡特政府经过反复考虑,还是决定给予巨大的财政支持,以避免由于它的倒闭而给美国经济造成更大的损失。
通用汽车公司建新厂的事,看来还将成为一件大新闻继续在底特律的报纸上和电视中热闹一阵,在居民中和议会上也将得到反复讨论。这样,也许可能有利于改善搬迁户在谈判中的条件。然而,熟悉美国政治生活的人都知道,通用汽车公司的老板们根本不用担心,他们一定会如期得到500英亩平坦的厂址,他们的新厂也一定会建立。


第7版()
专栏:外国人士看中国

中国经济正在顺利发展
日本《东洋经济》周刊8月9日一期刊登一篇座谈会纪要,出席座谈会的有日本经济研究中心理事长金森久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调查部部长竹内宏、国民经济研究协会会长竹中一雄和专修大学教授中村秀一郎。纪要的内容摘要如下:
金森:中国于1978年2月公布了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开始搞四个现代化。但经过实践,发现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于是决定:进入1979年后,进行3年调整。
中国正在改变经济政策,即把历来采取的重、轻、农的重点政策倒过来,把优先顺序改为农、轻、重,以及抓能源和运输。
作为总的评价,有的人看重中国在当初计划中设置了调整时期一事,日本很多人认为中国的经济政策失败了,但我并不这样认为。从实际成绩来看,中国经济正在顺利发展。
竹内:中国的经济思想已迅速从哲学转向具体事务。这一点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金森:经济即使有计划,也需要经常调整,否则,就不会顺利发展。
中村:马克思也说,“在经常的不平衡中不断寻求平衡”。这是经济学的原理,所以,不断进行调整是无可非议的。
就技术问题来说,只从外国引进最高水平的技术,是行不通的。仍然需要适合中国国情的合适技术。
还有人指出,技术问题是人的问题,换言之也是教育的问题。就是说,中国的大学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应该更多地办广播大学、函授教育和夜大。有效地利用大学的设备和人的能力。同时,也有的说,要重视职业高中。听了这种意见后,使我感到,中国扎实迈向现代化的思想正渐渐扎下根。
竹中:经济政策不会直接地产生效果,而必须通过经济机制或者社会机制,从中表现出来。局限于历来老的自力更生的狭隘视野,不学习发达国家的技术,的确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不看企业所具有的条件,不顾同经营资源的平衡,不管什么都一味引进最高水平的技术,那就不得不被迫立即进行反省。不过,如果政府和党今后一味强调中间技术正确,那就令人担心会出现完全不学习尖端技术的弊端。
金森:我认为,更多地采用大量吸收就业人口的技术的作法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只采用第二流的技术也行不通。还是需要两者兼而有之,从现在的中国来看,给人的印象是,思想过于摇摆,忽左忽右。
竹中:中国的社会组织、行政组织、或者政治组织,都是以适应以往的革命运动的形式形成的。人民公社、工厂和政府机关也都是党组织和行政组织的双重结构,最终是党委掌握大权。这种组织对于搞革命运动和政治运动,的确非常合适。但是,要推进经济现代化,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障碍。我认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只能摸索。如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原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最大的焦点。中国有10亿人口,这里面隐藏着大量的人才。如果能够建立起一种可以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才能的体制,那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但实际上这是不容易的。
竹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农业是一个无限的宝库。靠现在的技术水平,基本上可以养活中国的全部人口,如果农业能顺利地实现现代化,那就可以养活15亿或者20亿人。由此看来,中国农业潜力很大。我认为,如果花费时间的话,农业现代化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菲律宾电影制片业陷入困境
电影制片成本不断增加,加上外国影片的竞争,已使菲律宾电影制片业陷入困境。有关电影公司吁请政府提供税务优待或其他奖励,以协助电影制片业,避免20,000多名工作人员(包括技术人员、导演、编剧者、演员等)失业。在过去,菲律宾每年拍制的影片约200部,可是,近几年来,已减至不足其一半。接近制片业的人士说,制片业发生危机,主要是因为外国影片,没有节制地输入。
菲律宾影片制作人协会最近进行一项调查,每年平均约有500部外国影片输入,损失数额达1,040万美元的外汇。当地拍制的影片,不足市场的四分之一。
据当地制片商说,另一个难题,是制片成本不断增加,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影星要求“代价过高”。
还有一个造成制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是草率制成的影片出现。从60年代开始,一些个别的制片人纷纷抄袭西方的影片,这种影片制作成本低廉,花费的时间也不过一周即可完成。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在目前180家当地制片公司中,只有极少数还在继续营业。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日本朝日电视台在中国有关部门协助下,在内蒙古拍摄以成吉思汗生平为主题的大型历史故事电视片《苍狼》外景。日本著名演员加藤冈扮演成吉思汗。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西方国家电影院不景气
近年来,普通的意大利人一年内只看八次电影;法国人是四次;而英国人仅有二次。在一九六六年西德看电影的人次是六亿另五百万人次;而一九七八年减少到只有一亿一千五百万人次了,在这段时间内,先后共关闭了三千八百六十家电影院。
导致西方国家电影院濒临关闭的原因,是家庭影院——先进的电视设备,在欧洲广为普及的缘故。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全世界有多少部故事片
据美国《综艺》周报报道,从一九一五年以来的六十多年期间,全世界共生产三十三万部故事片,其中美国有二万七千五百部左右,约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九。
一九七九年五个主要电影生产国的故事片为:印度:七百一十四部。日本:三百三十一部。法国:二百四十二部。美国:二百四十八部。苏联:一百五十部。


第7版()
专栏:国际影坛

美国盛行乡村——西部电影
近年来,乡村—西部音乐一下子就被好莱坞所看中。几十年来,这种乡村音乐和西部音乐只是出现在露天影院轮流上映的低廉粗俗的影片中,现在,它已出现在大制片厂摄制的、全国发行的影片中了。
乡村—西部电影的出现正赶上大堆问题困扰美国,一种“新爱国主义”重又留恋美国方式和传统的情绪不断蔓延的时候。新的乡村—西部影片的主题都离不开:离乡和回乡,欺骗和忠诚,孤独的奋斗和成功后的孤独。影片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些梦想家,他们同三、四十年代生产的好莱坞影片的人物一样,耽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电骑手》一片(可说是另一类型的牧童),是叙述一个靠竞技表演为生,现已退休的牧童,他把自己的财产都抵押给了多国公司,为的是想作最后一次努力获得自由。《矿工的女儿》,是说一个“好心肠的老姑娘”通过奋斗,从矿工的女儿成了一位明星,但明星的紧张生活又使她成了明星地位的牺牲品。终于她又踏上了回家的路途。在《艰难的乡村》中,这种梦想向着另一方向发展。故事描述一个得克萨斯的姑娘,见到了童年时的一个朋友,这位朋友去洛杉矶后成了一个歌唱家。他这次回来对她的访问,使她燃起了当一个空中小姐的梦想。《城市牧童》尽管里面有一群穿得花里胡梢,跳得死去活来的跳舞人,也把注意力放在跳舞以外的梦想上。
美独立制片人罗伯特·埃立斯说:“对乡村和西部的兴趣已经成了一种国民的情绪。”导演兼创作者的西德尼·波拉克说:“现在有一种采用乡村—西部音乐为主题的趋势。我想,这是我们所谓谨慎的爱国主义的一部分。讲的都是西部牧童,而牧童是美国人中的精华。”另一个制片人说:“乡村音乐是真正的美国民歌,它同爵士乐一样,都是美国土生土长的音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