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南郭先生的今昔
邵钺
读报有感,不免要发议论。
几个同事在晚饭后聚在一起闲谈,把报载曾当过一把手的老同志让位给年富力强的同志,甘当二把手,后来又自愿退居三把手的新风,称赞为尧舜遗风。
这使我想起小学、中学时期,前前后后学过四遍本国历史,老师们一致称颂唐尧、虞舜的禅让。他们强调的是尧舜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百姓利益为重,主动把帝位让给经过一段考验(实践)的贤能的年青人。这自然是美谈。我们的许多老同志正在这样作。
但是古代还有一则《滥竽充数》的故事,说南郭先生混迹在旧王的乐队里,冒充会吹竽。到旧王死后,新王登位,要个别考核的时候,他混不过去,就开小差逃跑了。现在我们常用“滥竽充数”这个成语,形容那些假行家,或说某某是“南郭先生”。固然南郭的逃亡原因最主要的是怕落个欺君之罪,有杀头的危险;另一方面,他还有某种自知之明,还顾虑一些影响。在诸侯国众多的先秦时代,他还是可以随便跑到另一国去混饭吃。
而今,“南郭先生”毕竟是少数,却并未绝迹。但是历史条件毕竟与古代大不相同了:第一是有组织纪律,没法开小差;第二是全国统一,无诸侯国可以遁迹。这是客观环境不允许。从主观而论,恐怕今世有的南郭先生缺一点自知之明,而且躺在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上,捧着铁饭碗,硬占着茅坑。这些今日南郭,确实成为四化途中的累赘——恐怕还不仅是累赘而已。另一类,似乎一时还有点神通,能凭三寸舌固位专宠,不会吹竽就装扮成竽的理论家,或是站在乐队前去冒充指挥,既不必因为不会吹竽而丢丑,身价又自以为提高了。其实,群众心中有数:不管你职位多高,历史多光荣,如果现在不懂行了,又不尊重懂行的人,还是不容你滥竽充数的。
如果南郭们有自知之明,实事求是一些,首先就会收起大言,不吹嘘什么“胜任”、“内行”的自我鉴定。同时,在知不足的基础上,放下架子,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补一补课,好好学习业务。勤以补拙,总归能逐渐学会吹竽,并且大可望成为吹竽名家的。再不然,会瓦工活的南郭也可以要求归队,把位子让给会吹竽的人嘛!
到那时,群众自然就会给这些同志摘掉“南郭”的帽子,称之为懂行的领导。


第8版()
专栏:文化生活

给老戴们一席之地
北京市朝阳区文化馆 陈祖芬
我因为搞群众文化工作,很认识一些具有写作癖的业余作者。有一个叫老戴的农民,本来每天收工后给人补鞋,一年就能挣上二百元。染上写作癖后,他鞋也不补了,三年亏了六百元。村里人劝他还是不要放弃补鞋吧。如果小说发表不了,鞋又不补了,那这经济损失——
“我不补鞋。我就好个写!我把西头那间房改成了书房。自个儿打了张写字桌,安了个台灯。嘿嘿嘿。”老戴有一股执著的劲头。
在不少人理直气壮地“向钱看”的今天,老戴这种义无反顾的写作癖,愈见其可贵。在工厂、农村、部队,老戴这样的作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在物质的温饱得到某种满足后,走向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和精神生活的追求。这种执著的脚步声,不正预言着我们中华民族极大地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的前景吗?
但是老戴们的发表阵地呢?
由于形而上学猖獗,我们不少事常常走极端。记得在史无前例的年代,工农兵“杀”上文化阵地,作家们就“滚”进了干校、牛棚、地狱。我们灿烂的文明古国也就滚向那文化荒漠。终于盼到了中国的文艺复兴。调演、会演、复刊、创刊,人们目不暇接地看着敬爱的、亲爱的作家们的作品。可是业余作者呢?尽管也有打响的,但毕竟给人一种下去了的感觉。我们为什么经常从你下去了我上来了,一转而成为我下去了你上来了?或是从上来了就不下去了,一转向成为下去了就上不来了呢?
我是赞成报刊杂志刊登作家们的作品的,但是,能不能眼睛不要光盯着一些作家、文人,也能为老戴这样货真价实的业余作者提供一席之地呢?也许,他们的作品质量还不够理想。但是编辑部的关心、扶植却能给老戴们带来何等的希望,又能吸引更广泛、更年青的小戴们。而且,为数众多的老戴、小戴中,终究会涌现出无法预料的写作人才。
给老戴们一席之地吧!


第8版()
专栏:

讨论会纪要
开始 发言 散会 张立康


第8版()
专栏:晨光短笛

花雨
王宗仁
花雨?
哪里有?
戈壁滩上。你看,烈日象只火轮子,高悬在头顶,喷射着热流,把个戈壁烤得都“开锅”了。连空气都是滚烫滚烫的,人站着都要大汗直冒。就在这时候突然自晴空降下一阵雨来。那雨丝有绿的、黄的、红的、蓝的、粉的……象朵朵花儿拍抚着戈壁,三拍两拍,就把干巴巴的沙地拍得湿润润,每颗冒火的沙粒都浸出了水珠!
照着太阳下雨本来就够新奇了,又是花雨,真乃奇上加奇。那落地的雨点很快就汇起一个个水窝儿,水窝又串成一条条小溪,小溪呀横流、竖流、斜流,最后归拢在一起,蹦蹦跳跳地跑进了戈壁菜园,去拥抱那饥渴的青苗。
密密的雨丝给戈壁滩编织起一个老大的雨帘,就在这雨帘里面,镶嵌着色彩斑斓的戈壁菜园。啊,那是一幅幅水彩画,那是一幅幅丰收景:白菜已卷心,青椒吊绿钟,茄子棵上结紫桃,西红柿满架挂红彩。还有那萝卜、韭菜、大葱、豆角、丝瓜、菠菜……铺一层银,压一层金,展一层翠,叠一层绿,把昔日贫瘠的戈壁打扮得多么富有!各种各样的蔬菜用它们艳丽的花朵、鲜嫩的叶子、肥壮的果实,把雨帘染成了五色线、七彩帘。啊,花雨就是这样而来!
其实,花雨并非从天降,它攥在治沙人的手心。
一根铁管上插着一长溜人工喷雨器,启开开关,银珠子喷呀金豆子洒。合闭开关,烟消云散,雨过天晴。
铁管通到何处?巧染花雨的人们,你在哪里?
看见了,深山的黑龙潭边,有一间茅屋,一台机器正唱着欢歌,旁边坐着一个军垦战士。正是他操纵着这个降雨机器,把这潭千百年来的死水,变成了戈壁花雨。
此刻,他正在聚精会神地作画。面前放着调色盘,一个一个色碗象一排排酒盅,里面盛满了各色水彩,满溢溢的,仿佛随时都会流淌出来。双膝上放着一张未完成的画。他用饱蘸色彩的大笔挥画着,我看见那横的竖的、粗的细的各色线条,象一道道河流,淌进了戈壁,冲毁了东岗的沙丘,淹没了西岭的沙丘,染绿了南坡的沙山……
噢,我终于明白了!世上哪有什么花雨?它原来是从战士的调色盘里溢出来的?
调色盘,明日你又将给戈壁带来什么新奇的色彩?


第8版()
专栏:温故知新录

林则徐出差
于群
1838年冬,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负责查禁鸦片。离京的那一天,他专门写了一纸传牌稿,交给良乡驿站往下传。文中写着,“本部堂系由外任出差,与部院大员稍异,且州县驿站之累,皆已备知,尤宜加意体恤,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此非客气,……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
一路上,林则徐一行不分昼夜,水陆兼程,或吃在船中,夜泊码头;或吃住在一般旅馆。即使与地方官吏“接晤”,也是谈完“即别去”。到达广州的第二天,悬示辕门的关防示稿里还清楚地写着,今后“至公馆一切食用,均系自行买备,不收地方供应,所买物件,概照民间时价给发现钱,不准丝毫抑勒赊欠,……有借名影射扰累者,许被扰之人控告即予严办”。以上所举,实令人钦佩,值得回味!


第8版()
专栏:连载

一束玫瑰
梅苑
疑是游龙宫
随着导游走进幽深深的七星岩,黑漆漆的岩洞突然闪出一片彩虹。在彩色光圈下的石乳、石笋、石花、石柱,组成一幅海底奇景,使人疑是来到了龙宫。可不是,导游正要我们看“鲤鱼跳龙门”。
接着来到“第一洞天”,然后就是“鹏程万里”。“古榕迎宾”以后,通过“白兔守门”,就到达“广寒宫”。从这些似真似幻的奇景,使人不禁想到初创这些景色的人,那想象力是何等丰富。还有那配合得天衣无缝的灯光,使人疑真疑幻,仿佛身在云深不知处。
来到“狮子回首望骆驼”。那回首的狮子,也使我回首看到我国民族的骆驼精神,很多人就象骆驼一样,默默地背着沉重的负荷,一生吃苦,往往可以不问收获。现在,要想对国家民族有所贡献,除了要有骆驼精神,还要有狮子的雄风。必须自己先站起来,才能够造福于人类。
那边是水天一色的“雾海云山”,这里是仙人下棋的“棋盘山”。朦胧中霎然一看,果真有两位仙人围坐着下棋。我和两位游客不约而同被吸引过去,原来是两位出售明信片的服务员。这时那一男一女谈兴正浓,无视于我们的存在。他们那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神态自若的态度,令我叹为观止!
导游同志介绍时带着感情,可惜外宾不能直接领略。通过翻译以后,不但韵味全失,有时语意含糊,有时甚至译反了意,使游客领略不到景中之妙。翻译本来就不容易,即时传译更加困难,必须对两种言语有精湛的造诣,才能够较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完全合格的翻译人员,恐怕全世界都缺少。为此,西方对外宾必须参观的场合,都配备了数种外语导游,不需翻译。对国外游客来说,直接用外语介绍,当然比通过翻译胜一筹。所以,培养一个用外语导游的人材,比培养一个翻译员要容易。如果我国要向世界开展旅游业,有必要培养一批用外语直接导游的人材。
不觉间,已游罢“万里长城”、“无底深潭”。再一赏“孔雀开屏”以后,圆敦敦的大“蟠桃”已忙着送客了。
(1980年3月12日)
?


第8版()
专栏:

锦鸡岭行吟
夏天
写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某自然风景保护区……当我飞向锦鸡的故乡,歌儿哟早在我心头激荡,山头、坡上、树旁、花丛,一定披着她那彩色的衣裳……我,在山崖边站住了,站住了,静静地听哟细细地想:锦鸡呵,哪里去了?你哪里去了?为何听不见你那甜蜜的歌唱?“嘭嘭”的枪声打断了我的询问,一只锦鸡哟哀叫着扑向我的身旁,她脚上的血滴红了飞过的土地,她那只美丽的翅膀不知溅落何方?这繁衍锦鸡的土地是何人将你收拾?这片翡翠的丛林花林是何人将你剥光?回头,正碰见桂花树上贴着的广告:收购锦鸡——价值高昂……贪财人常借别人流着的血,去灌饱自己馋欲的心房,豁去人家美丽的身躯,去获得自己一时的欢畅!奉劝依着别人血肉长肥的先生,快吧,快丢下你屠杀大自然的刀枪!要不,有一天人们将向你讨还歌声,要不,大地将留给你一片凄凉……


第8版()
专栏:

《科学画报》值得一看
大雁
《科学画报》是我国创建最早的科普杂志之一,这几年来,科学画报不断提高内容质量,革新版面,印数一再增加,越办越吸引读者。例如,今年该刊七、八两期发表的几篇好作品有:描绘过去30年派出三名深海机器人“踏勘”大西洋和太平洋海底的精彩片断《从法摩由斯计划到北纬21》,报道激光武器新进展的《珊瑚岛上的激光炮即将诞生》,开扩思路、提高大脑工作效率的《注意力的调度与分配》,以及介绍法医知识的《突然死亡以后……》等。
《科学画报》还新辟了“科海拾贝”、“为什么”、“动脑筋”、“科技简报”等。这些栏目的文章短小精悍,丰富多采,精心编排,能够引导读者进入科学之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