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6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纳米比亚的独立一定会实现
徐德文
8月26日是“纳米比亚日”。这个纪念日对纳米比亚人民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纳米比亚是一个被南非种族主义政权长期非法占领的未独立国家。14年前的8月26日,纳米比亚人民在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领导下,在卡普里维地带对南非占领军的兵营发动进攻,打响了武装斗争的第一枪。为支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1973年8月24日,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宣布,定8月26日为“纳米比亚日”。每到这一天,世界各国人民都以各种方式举行纪念活动,以表示对纳米比亚人民正义斗争的支持和声援。
近年来,纳米比亚人民在坚持和加强武装斗争的同时,广泛开展反对种族主义政权统治的群众运动。他们的斗争得到了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独立国家以及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的支持。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非洲统一组织多次通过决议,要求南非撤离纳米比亚,把权力交给纳米比亚人民。
在纳米比亚人民的斗争和国际舆论的压力下,一贯残酷镇压纳米比亚人民的南非反动当局,也不得不改变手法,表示愿意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纳米比亚问题。1977年8月,南非种族主义政权被迫同意纳米比亚在联合国监督下举行选举,实现独立。1978年4月,美、英、法、西德和加拿大等5国提出了一项在联合国主持下和平解决纳米比亚独立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先后为南非当局和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所接受,并同意把它提交联合国安理会。7月底,联合国安理会在这一方案的基础上通过了两项决议:第1项决议要求联合国秘书长任命一名特别代表监督纳米比亚进行自由选举;第2项决议宣布沃尔维斯湾是纳米比亚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责成南非当局结束对沃尔维斯湾的非法占领并将其归还给纳米比亚。(注)接着联合国秘书长正式提出了关于实现纳米比亚独立的计划。计划建议:由联合国秘书长的特别代表率领包括750名维持和平部队和1,300名文职人员的“联合国过渡时期协助团”,进驻纳米比亚,负责监督和控制选举;双方军队停止敌对行动,分别在指定地点集中,南非军逐步撤走;停止敌对行动7个月后举行选举,由选出的议会制定并通过宪法,确定独立日期。
正当人们期待纳米比亚可能实现独立的时候,南非当局忽然以无法监督安哥拉和赞比亚对纳米比亚人民的支持为借口,出尔反尔,一再节外生枝,拒绝执行联合国决议。为了打破僵局,1979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又提出在纳米比亚与安哥拉和赞比亚两国接壤的边界两侧,各设立宽为50公里的非军事区的建议。南非当局又制造种种借口,继续施展拖延手法。与此同时,它还不断强化军队和警察,大肆镇压纳米比亚的民族主义力量,并多次武装袭击安哥拉和赞比亚等非洲前线国家,妄图胁迫他们停止对纳米比亚人民斗争的支持。
津巴布韦在今年4月实现独立后,非洲国家和国际社会对纳米比亚独立问题更为关切。今年5月,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在阿尔及尔举行会议,通过了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宣言和行动纲领。宣言强烈谴责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对纳米比亚的军事占领和对其自然资源的掠夺;重申支持纳米比亚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要求联合国安理会贯彻关于实现纳米比亚独立的决议和计划。宣言还要求安理会按照联合国宪章第7章的规定,对南非实行强制性全面制裁。这次会议对纳米比亚的独立进程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尽管南非反动政权在纳米比亚独立问题上坚持顽固立场,设置种种障碍,使得纳米比亚的独立迟迟不能实现。但是,形势的发展越来越有利于纳米比亚人民,而不利于南非种族主义政权。在斗争中不断取得经验的纳米比亚人民,正在各国人民和国际组织的广泛支持下,准备了“打”和
“谈”的两手,继续坚持斗争。得到各国人民支援的纳米比亚人民的正义斗争一定会胜利,纳米比亚的独立一定会实现。
注:沃尔维斯湾位于纳米比亚海岸线的中部,面临大西洋,是纳米比亚唯一的深水港湾,可以停泊军舰。1977年8月31日,南非种族主义政权突然非法宣布,沃尔维斯湾不再是纳米比亚领土的一部分,从9月1日起直接属于南非。


第7版()
专栏:

柬埔寨越占区现状
王志光
越南当局侵占柬埔寨大片土地之后,竭力用刺刀扶植金边傀儡政权,把它作为控制占领区的工具。在省、县两区,越南当局主要依靠军事占领和越南“专家”进行控制。目前在每个省,至少部署有一旅越军,还有20名越南“专家”。在省军区的所在地,通常驻有越军一个团。每个县通常驻有越军一连到一营。为了保证越南当局“在河内和金边制定的方针政策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以贯彻执行”,越南“专家”有权广泛监督所在省、县的社会、经济、政治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县以下的大多数区里,都普遍驻有越南军队,负责监督区里的经济、社会和行政事务。可见,在名义上由金边傀儡政权“统治”的越南占领区,越南侵略军是真正的太上皇。
据美国《洛杉矶时报》7月23日发自金边的报道说,“今天,在柬埔寨,越南人比比皆是,柬埔寨政府各级都有越南‘顾问’。所有重大问题都由越南人决定,特别是防务和对外政策。”一个在柬伪控制区访问了10个省的美国记者认为,对现在柬伪政权的人员来说,“是否忠于越南显然是能否发迹的重要标准”。
柬伪头目吹嘘什么“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胜利”,实际上,柬伪控制区国民经济陷于混乱,特别是农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农作物大面积歉收,广大地区处于饥馑状态。据报道,1979年雨季农业收成大大低于常年,在一些地区,雨季作物刚收完就被吃尽分光。1980年旱季,由于种子缺乏,肥料不足,灌溉系统遭到破坏,加之持续干旱,许多地区实际上颗粒无收,其他地区也是产量极低,收成不多。越南当局还向柬埔寨湄公河和洞里萨河沿岸较富庶的地区移民,霸占那里的果园和渔场。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化,使大量农民不断外流。今年下半年,柬伪控制区将面临更加严重的饥荒,经济上也将面临更大的困难。
越南当局对柬埔寨的掠夺和控制,已经在柬伪控制区引起越来越强烈的不满和反对。在伪政权中,愿意同越南合作的人越来越少,有的已逃往泰国,有的与现政权明显疏远。农村广大阶层的反越情绪比越南人初到时更加强烈。访问过柬伪控制区的西方记者报道说:“人们一再表示有两种担心,一是担心挨饿,一是担心越南人的军事占领没完没了地继续下去。”柬伪民兵武装解体的情况尤为突出,许多乡约有四分之一到四分之三的民兵自动退出,其中一部分已加入了反对越南入侵者的战斗行列。柬伪士兵与越军的矛盾也日益尖锐。据报道,今年7月22日晚,金边的两名柬伪士兵向越南公安部队一座住房投掷手榴弹,当场炸死这个区的越南公安部队头目,还炸死炸伤越南官兵6人。
恩格斯说过:“谁也不能奴役一个民族而不受惩罚。”柬埔寨人民反抗越南侵略者的斗争将继续发展,柬伪统治区人民以各种形式抵制和反对越南侵略者的斗争也将日益增强。总有一天,越南侵略者将受到应得的惩罚。


第7版()
专栏:巴基斯坦通讯

在一个人人带枪的地方
本报记者 李云飞
巴基斯坦的西北边境省,东起印度河,西至杜兰线,面积74,000多平方公里,人口800多万,大部分是巴丹族的部落地区,是一个富有魅力和传奇色彩的地方。这里山峦绵亘,沟壑纵横,宁静而粗犷。生活在这里的巴丹族,男人体格魁梧,蓄着长长的络腮胡子。他们出门必带长枪或短刀。据说这是为了显示男子汉的气概和必要时的自卫。这些枪支又都是他们自己制造的。白沙瓦南面的达拉村就是这一带最大的造枪中心。100年来,这个村庄制造的枪支供应着周围一带所有的部落。
我们在那里访问时,看到几百米长的街道两旁,商店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仿造的武器弹药,有的还与食品、日用百货杂陈在一起。这些武器有来自美国的、苏联的、德国的、印度的,型号则从30年代到最近的都有,不仅有手枪、步枪,而且还有钢笔枪,甚至还有反坦克炮。价格也很便宜,折合人民币的话,100来元就可以买一支半自动手枪。其质量或外型都几乎足以乱真,连厂标和号码都模仿得丝毫不差。听说一位英国将军访问那里时,一位部落头人拿出两支手枪给他看,一支是英国原造的,一支是当地仿制的。结果这位将军也感到难以鉴别。更为令人惊奇的是,造枪的作坊就在商店后面的屋里或院内,设备极其简陋,工具就是一台老式的小型车床、一个炉子以及锉刀、铁锤之类。
巴丹族生活的这一带地方山高隘险,处于战略要冲,历来是外族入侵南亚的必经之地。因此,长期的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铸成了巴丹族人民维护尊严、酷爱自由的性格,英勇善战的精神和罕见的军事才能。在从白沙瓦到开伯尔山口的路上,可以看到他们居住的村庄周围大都围以土墙,房子四周的高墙上往往还有瞭望和射击用的塔台。
人们只有了解巴丹族的这种特殊的性格和传统,并且知道生活在杜兰线以西的阿富汗人民大部分也是巴丹族,才会认识到今天发生在阿富汗的事情并非不可思议。这就是为什么拥有最现代化装备的苏联在那里投入了大量的部队,经过8个月日益升级的军事行动,不仅没有能够征服那里的人民,反而更加深陷泥潭,到处被动挨打。我们曾经问过一位在白沙瓦的阿富汗穆斯林游击队的领导人:“在阿富汗到底有多少游击队?”他自豪地说:“全体阿富汗人都是游击队员。”这种说法决非言过其实。因为现在阿富汗人民确实在村自为战,人自为战。这就是为什么卡尔迈勒政权经常连10来岁的儿童也都抓去当作游击队而加以拷打和逼问。在这样一种全民族奋起的英勇反抗面前,任何强大的侵略者都是无能为力的。阿富汗人民就是凭着这种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斗争传统,在没有外界援助的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苏联占领军打得狼狈不堪。
在最近一期的《战略研究》季刊上,一位巴基斯坦军事分析家在谈到阿富汗形势时认为,目前在阿富汗的苏联部队有15万人。从组织上看,这是一支有3个军统帅的部队,包括至少2个空降师、3至4个装甲师和至少4个摩托化步兵师。从战略上看,这些部队只能岌岌可危地控制几座孤城和少数公路干线,要想控制农村的话,需要3到5倍于现在的兵力。他并且举例说,二次大战时,南斯拉夫游击队牵制住了几十个德国精锐师。这里的舆论指出,即使苏联把它侵略阿富汗的兵力增加到现在的3倍甚至5倍,也是无济于事的。它或许能够占领阿富汗的土地,但却永远征服不了那里的人民。


第7版()
专栏:新闻分析

萨尔瓦里的新差事
喀布尔政权的第二号人物,最近被派往蒙古去当大使,这是苏联为了缓和卡尔迈勒党内两派斗争和保留“备用轮胎”的一着
魏玉琴
阿富汗卡尔迈勒政权中的第二号人物阿萨杜拉·萨尔瓦里被降职到蒙古当大使去了。据说,他还被撤销了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政治局委员的职务,在党内只保留了中央委员的头衔。这些消息,使人们的头脑中的一个问号终于有了答案。
还在6月下旬,喀布尔电台就广播了萨尔瓦里去苏联治病的消息。当时,驻喀布尔的外交界人士议论纷纷。人民民主党中人民派的领导人为什么早不病、晚不病,偏偏在党的两派斗争加剧、火并公开化的当口突然病了,而且还非得去苏联治病不可?人们对此感到蹊跷。舆论界认为这可能是苏联对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争权夺利斗争白热化的降温措施。现在,萨尔瓦里的新差事,证实了前些时候人们的猜测。苏联为了支撑卡尔迈勒摇摇欲坠的政权,稳定阿富汗急剧恶化的局势,对这个人民派头面人物来了一个调虎离山。
这在阿富汗不乏先例。早在1978年,人民民主党的两派在苏联的撮合下联合起来,推翻了达乌德政权。该党上台执政不久,两派分歧迅速冒头。作为阿富汗党的政府头头的塔拉基,为了排挤旗帜派,在苏联的支持下,把卡尔迈勒打发到捷克斯洛伐克当大使,还有5名旗帜派高级领导人也被贬逐国外,去当驻英国、伊朗、巴基斯坦、美国和南斯拉夫大使。可是,只过了几个月,政府就召他们回国“紧急述职”。这些人嗅出了圈套的味道,拒绝回国。果然,他们被加上了
“阴谋反对阿富汗革命”的罪名。苏联当局庇护他们在国外政治避难。到了去年年底,苏联当局派兵入侵阿富汗时,又根据自己的需要,把卡尔迈勒用飞机送回国,并且把他捧上了台。
前些时候,卡尔迈勒曾扬言:“一定要把党内不讲原则的势力和反党分子驱除出去。”人们普遍认为,萨尔瓦里的人民派虽然在党内派别斗争中败下阵来,但是他“是俄国人最信任的和加以使用的阿富汗的政界人物”。在当前形势下,苏联要他出走,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方面,在动乱的形势下,使卡尔迈勒有较大的“权力和自由”,可以通过调动、提升、撤换人员或“政策指导”来确立他的权威,稳定阿富汗的局势,拯救政权;另一方面,也可象当年一样,在支持卡尔迈勒旗帜派掌权之时,又在国外保留和培植萨尔瓦里人民派的势力,作为“备用轮胎”,以便在今后政治风云变幻之时,再次换马之需。事情很清楚,人民派也好,旗帜派也好,都不过是苏联力图控制的两个卒子,哪个前进,哪个后退,都得以是否有利于苏联控制阿富汗为转移。可惜,阿富汗的事态发展表明,不管苏联用哪一个卒子来挽救它在阿富汗的败局,结果都将是同样的不妙。


第7版()
专栏:

来自中国的《樱》花
王晓滨
七月末,一株从中国移植的“樱花”,在岛国日本开放。
这是北京电影学院青年制片厂摄制的《樱》。自七月二十六日起,它作为从中国进口的故事影片在日本近百家影院同时上映。《读卖新闻》、《产经新闻》、《东京新闻》等大报都为影片登了广告。这部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影片,也感动了日本观众。很多人为之热泪长抛,赞不绝口。
今年五月,为欢迎华总理访日在东京首次试映《樱》时,一位日本妇女就对中国记者说:“这部影片真是太感人了。”“你们看看观众哭过的眼睛就知道了。”
日本电影评论家清水晶也说:“这部影片可以使日本人民了解中国人民温暖的友情和‘四人帮’的可恶,它有助于加深日中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
过去有些日本观众认为,中国电影都是说教式的、没有看头。但《樱》却改变了他们这种印象。许多作家、导演、演员、歌手、摄影师等社会知名人士,纷纷在报上谈自己的感想说:
“《樱》充满了朴实、纯美的情感,令人难以忘怀。”
“有很多年没有象看《樱》时这样痛哭流涕了……”
“……我简直分不清,影片到底讲的是光子,还是我自己……”
“影片中所描绘的母女之情,象樱花一样美丽。”“《樱》完全可以和日本的优秀电影媲美。”
“是日本在战争中作了坏事……可是中国人民却如此珍重两国人民的友谊。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这些啊!”
青年制片厂的这部处女作,是用什么感动了中日两国人民呢?
人们评论说,是情!是母女之情,是兄妹之情,是中日两国人民的手足之情。
《樱》的编导詹相持访问了日本。当日本朋友得知他的父亲是在抗战中被日军劈死在山洞中时,都十分震惊。他却恳切地说:日本军国主义给中国和日本人民都带来了灾难,我们应记住这历史的悲剧。我选择《樱》作为自己导演的处女作,就是希望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附图片)
图为中国故事影片《樱》在日本东京斯卡拉剧院首映的盛况。
王大军摄(新华社发)


第7版()
专栏:读者之声

中子弹的杀伤直径是多少?
应昆同
《人民日报》7月24日第7版刊载了《中子弹与法国防务》一文,文中转引外电报道说:“法国研究成功的中子弹的有效范围为直径30公里。”一些外电也传说法国的中子弹将“具有75,000吨、15万吨和20万吨的威力。”我认为这些说法是违反科学规律的。
中子弹(又名加强辐射弹)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依靠加强了的中子辐射杀伤人员,而让建筑物和兵器大部分保持完好。普通核武器在大气层中爆炸时,冲击波、热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占其释放总能量的95%,瞬时辐射(含中子流和丙种射线)仅占5%。而中子弹则大大削弱前三种效应,突出瞬时辐射,使后者占总释放能量的30—40%。为此,中子弹必须满足以下两个基本要求:
(一)增加中子的能量和数量。中子弹利用氘氚聚变反应,从理论上来说,中子产额约为同当量普通核弹中子产额的10倍,聚变产生的中子能量也远比原子弹靠裂变产生的中子能量大。
(二)减小爆炸当量。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中子流和丙种射线的杀伤作用。
大家知道,中子流在空气中传播时,单位面积上通过的中子数(即中子通量)随距离增大要急剧衰减,而冲击波和热辐射的衰减则相对较慢。因此,当量增大会显著加大冲击波和热辐射的杀伤和破坏范围,而中子辐射的杀伤范围却提高不多。如果当量过大,冲击波和热辐射的杀伤和破坏范围势必超过中子辐射的杀伤范围。据粗略计算,中子弹的当量为1,000吨时,中子辐射的杀伤面积与冲击波的杀伤和破坏面积之比为3.2∶1;当量为5,000吨时,上述比例为1.9∶1;当量为1万吨时,比例降为1 .2∶1。由此看来,中子弹的当量以1,000吨或5,000吨以下为适宜。当量为5,000吨到1万吨时,冲击波的杀伤和破坏面积与中子辐射的杀伤面积已相当接近。当量再提高,冲击波的杀伤和破坏面积就会逐渐超过中子辐射的杀伤面积。所以说,当量高达75,000吨、15万吨和20万吨,已失去了中子弹“只杀伤人而基本不破坏物”的特征,不能称之为中子弹。
为什么说中子弹的杀伤直径也不可能达到30公里呢?同样以1,000吨当量的中子弹为例,它在90米高空爆炸时,中子辐射的杀伤半径为800米。如果以此处中子通量为基准,半径一公里处中子通量只剩下1/4,半径2公里处只剩下0.1%,半径3公里处只剩下百万分之六。可见,根本谈不上到达半径15公里(即直径30公里)处还有什么中子流(或剂量)。反过来说,如果半径15公里处确有致死剂量,那么这种中子弹的中子产额就必须天文数字般地增大,大致需增大10万亿亿亿倍,这种中子弹的当量必须达到1亿亿亿亿吨。不仅如前所述,这决不是中子弹,而且在技术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