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5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维也纳的夏天
林莽
在音乐之乡维也纳,今年的夏季休假已经开始,但暑天却姗姗来迟。维也纳郊区的森林已经碧透,多瑙河也在悄悄歌唱。可是已过了7月中,天气仍连日阴雨,街道上还有不少人穿着夹大衣。从政府、旅游业直到在街头出售小纪念品的摊贩们都担心,这不正常的天气,会影响他们今年的收入。每年有比奥地利全国人口还多一倍的1,500多万游客来访问这个音乐之乡,他们的花费是奥地利一笔弥补大量入超的重要收入。7月下旬,阳光终于冲破层层阴霾,照亮这个古老的城市。虽然气候还不太稳定,但人们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和阴晦的春季后,终于感到夏季来临了。
站在城市西北郊卡伦山上眺望,这座文化名城沐浴在初夏明媚的阳光中,显得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淡淡的雾霭使她蒙上一层若有若无的轻纱。内城里,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古老的皇宫、议会、府第的圆顶和教堂的尖塔,好象是她头上的珠饰。多瑙河从城内缓缓穿过,恰似束在她轻盈的腰里的一条玉带。只可惜,这条著名的河流受到工业的污染,不再呈现出诱人的蓝色,而已成为黄浊色了。但山岗背后连绵的维也纳森林,经过雨水的洗拭,显得更加苍翠欲滴。看到这田园似的大地的良辰美景,人们不由得想起这个音乐之乡曾经孕育了多少著名的音乐家、诗人、剧作家、画家、建筑家和雕塑家,更不由得想起这些勇于攀登高峰的巨匠对人类精神财富作出的贡献。海顿在这里艰苦地探索了欧洲古典音乐的道路。莫差特和舒伯特在这里度过了30多年短促的、贫困但又是创造的、丰收的一生。贝多芬和勃拉姆斯在这里完成了他们辉煌的事业。斯特劳斯父子则在这里为圆舞曲和轻歌剧开辟了道路。许多世纪以来,成千成万游客不远万千里,来访问这个音乐之乡。更有许多音乐家和艺术家带着乐器和画笔,到这里来摄取滋养他们心灵和创造才能的养料。
在老城的环行大道上,许多古老的宫殿、议会、教堂、剧院和学院,好象都在以自己的雄姿和精致的装饰争妍斗艳。它们屋檐上、石柱上、墙壁上和门口喷泉上许多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它们内部画顶雕柱的大厅、阶梯和楼阁,都使人赞叹不已。老城里狭窄、弯曲而拥挤的街道,也使游客感到别有情趣。不少载着游客的两驾马车在小石块铺砌的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响声,戴着旧式黑圆礼帽的马车夫,在向游客讲解帝国盛衰的烟云。从一些古老的酒馆和咖啡馆里传出来的古典音乐和圆舞曲,也使人们缅怀这座名城的既往。
但是,到这里来的人更有兴趣的,是寻访伟大音乐家的纪念碑、他们的故居,以及首演他们作品的剧院甚至他们的墓地。在花园里和广场上,许多音乐家的青铜或大理石雕像前,人们络绎不绝地前来表示敬仰和拍照留念。在皇宫花园里,莫差特好象还在刻苦创作;在街头广场上,贝多芬似仍怀着欢乐的希望凝视着远方;勃拉姆斯也在为人类的命运沉思;在城市公园里,只活了31岁的舒伯特仿佛还在苦苦思索他那未完成的交响曲。而约翰·斯特劳斯还在拉着提琴,为人们演奏他的名作《蓝色的多瑙河》……
当年许多音乐家的诞生地、住处和逝世的地方,现在都已辟为纪念馆,陈列着他们的手稿、乐器和生前用过的东西。贝多芬的故居特别多,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在这些音乐家的墓地上,每天也有许多人前来凭吊。
在市内,许多古老的剧院、歌剧院和音乐大厅,仍显示出青春的活力。维也纳河畔古老的剧院正在为各国的游客演出雷哈尔创作的著名轻歌剧《快乐的寡妇》。这个剧院是在1801年建成的,开幕时成功地首演了莫差特的著名歌剧《魔笛》。为了纪念这次演出,至今剧院大门的门檐上,还有一座吹笛子人的雕像。如今,古老的音乐大厅和演奏大厅的交响乐队已到维也纳和其他城市的广场上去,参加刚刚开始的一年一度的演奏节。
维也纳夏季的傍晚尤其可爱。下午5时以后,在广场上、公园里和著名音乐家的故居前面,陆续开始的演奏会,使这个音乐之乡沉浸在悠扬的乐声中。在城市公园里,在约翰·斯特劳斯的青铜像附近,乐队在用木头搭起的摆满鲜花的亭子里,奏起了斯特劳斯父子优美的圆舞曲。人们陆续地围拢来,坐在椅子上静静地聆听。而公园里饲养的孔雀、鸽子和松鼠一点也不怕人,常常跑到听众的脚边来吃食扔给它们的花生和面包屑。优美的乐声,把听众带到蓝色的多瑙河上和幽静的维也纳森林中,往往直到深夜仍流连忘返。
但这个夏季仍然是多变的,天气只好了三、四天,到7月底,云层又多了起来,有时甚至还下起大雨。人们非常担心,可能今年的夏季又是短促、阴晦的。维也纳人常常说,这些年的天气正象国际上的风云一样,变幻莫测,令人担忧。维也纳人虽然希求恬静的生活,可也是多愁善感的。不是吗,来自苏联电台、报刊的威胁、恫吓声;柬埔寨、阿富汗、伊朗、中东的炮声和吼声的回响,不也常使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遭侵略战火伤害的维也纳人感到隐忧吗?(附图片)
维也纳具有古希腊建筑风格的奥地利议会大厦。前面喷泉上有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雕像。


第7版()
专栏:

风——大可利用的能源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与之搏斗的“巨人”——风车,从还没有历史记载的古远年代一直流传至具有高度物质文明的今天。随着历史的脚步,制造风车叶片的材料已从木片、帆布、铁片进而采用其它更新的材料。风车曾带动从简单到复杂的各种机械,在中国制盐、在伊朗碾玉米、在中美洲榨甘蔗、在荷兰灌溉……。在世界许多国家,特别是燃料短缺的地方,它矗立在地平线上,不知疲倦地旋转,几千年来为人类提供廉价的能源。
人类对风力的利用已有漫长的历史。约在公元前2000年,风车就在我国和日本使用。巴比伦人利用风车灌溉约在公元前1700年。传说风车是由参加东征的十字军传入欧洲的。
十九世纪末,人们着手研究风力发电。1891年,缺少煤炭的丹麦在使用几百年风车之后,建立了一个发电试验站。进入20世纪,法国、德国、荷兰等国也都研究风力发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燃料的缺乏,人们开始用小型螺旋桨式风车发电。那时,7至15秒米的风速可发电300至3,000瓦,并可给蓄电池充电以提供照明和开动小型电器设备。随着试验的发展,风力发电机的能量也逐渐增大。
60年代中期,由于石油价格较低,加上对原子能发电的估计较为乐观,虽然风车在发展中国家仍然使用,但在一些发达国家,利用风力的兴趣曾有所减退。然而,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环境保护,特别是石油价格上涨,人们又开始重视对风力的利用。虽然风力发电目前占美国能源尚不到1%,但美国政府正大力支持发展小型家用风力发电机,希望到2000年,风力发电能占美国能源的10%。西德在易北河口和慕尼黑等地即将建造几座大型风力发电装置。
风力发电是大有可为的。但目前它还有不少尚待解决的问题:小型风车只能提供有限能源;如何储存电力是个问题;可在风速5至12秒米大量发电的大型风车如何抗御强风或飓风而不致损坏;为了使风车发挥最大效能,一般必须使它高于其它建筑物,甚至高达60英尺以上,这样就会有碍市容,并干扰电视接收;大风车会发出一定的噪音。最近美国北卡罗来纳州一架大型风力发电机就因居民对噪音的强烈反对而被迫封闭。当然,上述问题,是会随着人们的不断研究和实践而逐步获得解决的。
风能的利用,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注意。我们在实现四化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对利用风能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在一些适于利用风能而又缺乏其他能源的农村。
·刘爱成·(附图片)
美国一架现代的风动发电装置


第7版()
专栏:

一位大胆的“鸟人”
鸟儿在碧空飞翔。人们是否也能装上翅膀,象飞鸟一样掠空而过呢?这是远在飞机出现之前就曾吸引过不少人进行探索的问题。据说,确曾有人装上巨翅,凌空奋“飞”,但并没有获得成功。
飞机出现后,这种想法并未完全泯灭。近年来,在某些国家,不少人攀在悬挂式滑翔翼下,从高处跃下,作为一种运动项目。最近我国电视节目中还曾播放过英、日等国“鸟人”竞赛的镜头。其中有人能滑翔数十米,大多数则遽然折翅坠水。但这种活动终究饶有兴味地引起欢笑。
令人惊叹的是,竟然有一位英国杂技演员,做了一副翅膀,通过准确的计算和多次自低而高的试验,最后终于从巴黎埃菲尔铁塔的高处安全地跃飞下来。这位杂技演员名叫科林·斯基平,他又是英国电影演员拍摄危险镜头时的替身。人们认为,尽管他有过人的胆量,而且也已跃飞成功,但这是不宜仿效的。同在水面跃飞不同,从高空跃下地面极其危险,稍有差错就会摔个碎骨粉身,因为地面上并没有安全网装置。
·宋学春·(附图片)


第7版()
专栏:今古人物

“人生的金树长青”
——关于德国伟大文学家歌德
曹让庭
歌德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曾给予很高评价的德国伟大文学家。恩格斯称他是“德国文学的伟大时代”的开创者之一。马克思很赞赏歌德的创作,说《浮士德》是他“最喜爱的德国的作品”。据克鲁普斯卡娅的回忆,列宁被流放到西伯利亚时,随身携带很少几本书中,有一本就是歌德的《浮士德》。列宁在演讲和论文中,曾不止一次地引用过歌德发人深省的诗句:“诚实的朋友,灰色是一切的理论,只有人生的金树长青。”
今年8月28日是歌德诞生231周年。对于歌德及其作品,我国读者并不陌生。清光绪28至29年间,我国就开始了对歌德及其创作的介绍。诗人马君武于1902—1903年间首译了《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片断和抒情诗《米丽客歌》(《迷娘曲》)。后来,鲁迅在他的《摩罗诗力说》中,在赞扬德国文学时一再提及瞿提
(歌德)和他的名著《法斯忒》(《浮士德》)。此后数十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歌德的许多作品相继在我国出版。
歌德生活的年代是18世纪整个后半期和19世纪初的30多年。这时期,德国社会正在腐朽和解体。但就整个欧洲来说,却是一个充满革命变革的时期,封建制度急遽地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歌德耳闻目睹了七年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的东征西伐及其失败……所有这些事件,对于歌德来说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歌德知识十分渊博,对于哲学、宗教、政治、美术、建筑、历史、地质学、矿物学、动物学、解剖学、物理学、气象学等方面均有涉猎。他的创作生涯长达60年。他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他的各个时期的作品,反映了当时德国和欧洲的现实。
歌德早期的创作是和当时德国文学青年发起的反封建的文化思想运动——“狂飚运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较充分地显示了歌德反对德国社会的态度。《普罗米修斯》通过普罗米修斯对宙斯的蔑视,表达了对当时德国暴君的仇恨;《葛兹·冯·伯利欣根》通过戏剧的形式向一个叛逆者表示哀悼和敬意;《少年维特之烦恼》则“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注一)。这些作品由于对现存社会秩序,对封建、教会的压迫与束缚提出了强烈的抗议而成为“狂飚运动”鲜明的旗帜。
1775年11月,歌德接受了魏玛公国封建统治者的邀请,去宫廷作了枢密顾问、部长,最后担任了首相职务,直到1786年才悄然离去,作了一次为时近2年的意大利之游。属于这时期的为数不多的抒情诗和戏剧,显示了壮年歌德面对着“甚至连德国最优秀最坚强的思想家都对自己祖国的前途不抱任何希望”(注二)的现实而产生的妥协倾向。
18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是歌德创作的后期,作品中体现的则是老年歌德对于完美个性的向往以及关于社会理想的探求。
《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也是不朽之作。它是诗人毕生劳动和不断探索而作出的思想总结和艺术总结。它反映的现实是十分深广的:封建政权的腐败、封建统治者的荒淫、教会的贪婪及其对人民精神的毒害、资本主义的金钱力量、海外掠夺以及德国资产阶级所特有的落后与软弱性,这一切,都通过独到的艺术描写而揭发出来。因此,普希金说过:“歌德的《浮士德》对于当代欧洲,正如《伊里亚特》是被当作模范的古代社会的纪念碑一样。”
浮士德在艰难的追求中终于明确了人生的真谛:“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生活和自由的享受。”这种人生态度充满了那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于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浮士德在漫长的探索道路上终于创建了一个“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的理想社会,这在当时虽然只是一种超越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思潮,但它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深重压迫和苦难煎熬下的人民要求过和平、自由劳动生活的愿望,鼓舞人民为改变现实而进行斗争。它确实象恩格斯所评述过的,是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的头脑。”
歌德晚年说过:“我在地球上生活的痕迹,不致消沉于无形的了。”歌德的预言没有落空,年复一年,每逢他的生日、忌辰,人们都在纪念他。这正好说明:
“人生的金树长青”;他“在地球上生活的痕迹”是永远“不致消沉于无形的了”。
(注一、二:引语均见《马克思、
恩格斯论艺术》)


第7版()
专栏:

歌德与《好逑传》
在我国明清之际的文坛上,曾有一批才子佳人小说风行,《好逑传》(又名《侠义风月传》)是其中较为优秀的一部。它主要写铁中玉和水冰心二人的恋爱、婚姻故事。全书情节紧凑,文辞优美。作者不仅描绘了男女主角的聪明美丽,还刻画了他们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暴。
远在十八世纪,《好逑传》就已驰名海外,被译成英、法、德三种文字出版。到二十世纪初,各种外国文译本累计已有十五种之多。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于一八二七年初阅读了《好逑传》的译本以后,十分赞赏,认为这部小说“很值得注意”,并谈到他的读后感说:
“中国人在思想、行为和情感方面几乎和我们一样”;“只是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道德”;“和我写的《赫尔曼与窦绿苔》以及英国理查生写的小说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他们还有一个特点,人和大自然是生活在一起的。你经常听到金鱼在池子里跳跃,鸟儿在枝头歌唱不停,白天总是阳光灿烂,夜晚总是月白风清。……故事里穿插着无数的典故,援用起来很象格言。……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中国维持到几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歌德还把法国诗人贝朗瑞的诗歌和《好逑传》作了对比,指出:
“中国诗人那样彻底遵守道德,而现代法国第一流诗人却正相反,这不是极可注意的吗?”有人问歌德,“这部中国传奇在中国算不算最好的作品呢?”他回答说:“绝对不是。中国人有成千上万这类作品,而且在我们的远祖还生活在野森林的时代就有这类作品了。”
歌德不仅以一个文学家的口吻品评了这部中国小说的艺术成就,还以一个外国人的目光对这部小说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的高尚情操倍加赞赏。这说明《好逑传》这部在中国并非受到特别重视的小说,却为沟通中外文化和增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了解起过作用呢!
·文寒·


第7版()
专栏:

歌德在罗马(油画) 〔德国〕梯史拜因
德国的伟大文学家歌德,从1786年开始,在意大利游历了大约两年。这幅画描绘他正在罗马近郊凯姆帕尼亚观赏古代希腊、罗马文物的情景。作者梯史拜因(1751—1829)是歌德的挚友,美术史家称他为德国古典派绘画的代表人物。这幅画风格典雅、情景真切,体现了他和歌德共同的旨趣。 ·吴甲丰·


第7版()
专栏:

泰语和泰文
泰语是泰国的国语。泰语属于汉藏语系的泰汉支系,泰文是通行全国的正式官方文字。
泰语和汉语一样,属于声调语言。它有五个声调,但书写时只有四个声调符号,因为平声不用符号。泰语中还区分为世俗用语、皇族用语和僧侣用语等。泰语的音节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即大多是单音节词,这一点和汉语也相似。泰语的词没有格,人称、数量等方面的变化,也和汉语相似。但是,数量词一般在主词的后面,修饰语一般也放在被修饰语的后面。
泰文是一种拼音文字。泰文中约有30%与柬埔寨文近似。有许多词,特别是多音节词,起源于巴利语和梵文。由于中泰两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友谊,很多华侨很早就到泰国定居,并和泰族人民建立了亲戚般的关系,所以泰语中有很多日用词汇,包括大部分的数词,也吸收了中国南方的方言作为它语言的一部分。
泰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现力。由于它是一种声调语言,因此它以音调抑扬顿挫,铿锵动听著称。泰语很讲究押韵,它有大量的押韵的双音节词和四音节复合词。押韵的语言很适合于诗歌的表现形式,因此,在泰国的古典文学中,有许多名著都是以诗歌的体裁写成的。17世纪中叶是泰国古典文学最繁荣的时期,传说当时王宫里“到处飘扬着诗歌之声”。
·陈健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