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因处分太轻引起各地群众强烈反映
浙江省委重新处理叶瑞玉打击报复案
撤销叶瑞玉等党内一切职务,责成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检查
新华社杭州8月22日电 中共浙江省委最近重新处理了温州市委副书记叶瑞玉、市委常委兼永强区委书记陈文聪等人压制民主、打击报复案件,决定撤销叶瑞玉、陈文聪党内一切职务,并且责成温州市委主要负责人作出深刻检查。
1978年10月,温州市永强区永中镇公社副主任张成福等,由于对叶瑞玉、陈文聪在使用干部上有意见,给浙江省委第一书记铁瑛写了一封联名控告信和4封个人署名的控告信,托永中镇干部王爱生乘出差之便投送。叶瑞玉、陈文聪得悉这一情况后,不仅非法搜查王爱生所住旅馆房间,拆阅、扣留了信件,而且将王爱生关押了7天7夜,强令其交代问题。叶瑞玉等还对所有联名写信的人进行审查,开大会小会批斗,甚至擅自宣布停止张成福的工作。这一事件发生后,省委经过调查,给予了叶瑞玉党内严重警告处分。
今年6月14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本社记者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后,各地群众反映强烈,认为叶瑞玉所受处分太轻,纷纷写信建议重新处理这一案件。
浙江省委派出联合调查组再次调查,并于8月4日、8月16日两次召开常委会议,听取了联合调查组的汇报。省委确认对叶瑞玉一案原处理偏轻。省委重新决定:撤销叶瑞玉、陈文聪党内一切职务;其他有关人员由温州市委按照各人所犯错误情节和认错态度分别给予处理。这一事件发生后,浙江省委和温州地委曾几次要求温州市委提出处理意见,而温州市委迟迟不办。这次,省委在决定中责成温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就这一错误作出深刻检查。


第4版()
专栏:

黄华外长致电保罗·卢萨卡主席
声援和支持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工作
谴责南非当局镇压纳米比亚民族主义力量的罪恶行径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中国外交部长黄华就“纳米比亚日” 21日打电报给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主席保罗·卢萨卡,对理事会的工作再次表示声援和支持。
电报说:“长期来,纳米比亚人民在西南非人民组织领导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电报赞扬联合国纳米比亚理事会今年5月在阿尔及尔通过的关于纳米比亚问题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这必将进一步推动纳米比亚人民的正义事业。
电报谴责南非当局仍然顽固坚持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反动立场,拒不履行联合国有关决议,并且镇压纳米比亚民族主义力量的罪恶行径。
电报最后表示,中国政府坚决支持纳米比亚人民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支持纳米比亚理事会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对南非采取有力的行动,并衷心祝愿理事会为争取实现纳米比亚的自由、独立和领土完整发挥它的重要作用,努力完成联合国赋予它的使命。


第4版()
专栏:

陈慕华欢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代表团
强烈谴责以色列顽固坚持侵略扩张政策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陈慕华今天强烈谴责以色列顽固坚持侵略扩张政策,单方面地非法地改变耶路撒冷的特征和地位。她同时要求以色列撤出它1967年以来所占领的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阿拉伯领土。
她指出,以色列最近“无视国际法准则和联合国决议,悍然宣布吞并三大宗教的圣地——耶路撒冷。它还在黎巴嫩南部继续进行新的军事挑衅。”
她说:“我们坚决谴责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强烈谴责超级大国牺牲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在中东进行扩张和争夺。”
陈慕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为欢迎以“暴风”部队副总司令阿布·杰哈德为团长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代表团的宴会上还说:“阿拉伯各国人民和巴勒斯坦人民为收复失地、恢复民族权利而进行的正义斗争,始终得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坚决支持。”
阿布·杰哈德在讲话中强烈谴责以色列对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人民所犯下的罪行,强烈谴责以色列议会通过吞并耶路撒冷的决议。
他说,在整个中东地区,特别是在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南部,以色列的侵略行动在增加。同时他指出,这种持续不断的迫害,只能进一步增强我们的人民进行反抗和革命的意志。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中国政府代表、外交部副部长何英同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代表团团长阿布·杰哈德,今天举行了诚挚友好的政治会谈。


第4版()
专栏:

对外友协中罗友协欢庆罗马尼亚解放36周年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罗马尼亚友好协会今天下午举行招待会,庆祝罗马尼亚解放36周年。出席招待会的有: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对外友协会长王炳南等。罗马尼亚驻中国大使杜米特列斯库和夫人,以及大使馆外交官员应邀出席招待会。


第4版()
专栏:

邓小平会见布什。
新华社记者摄


第4版()
专栏:

谷牧会见日本兴业银行访华团
据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今天上午会见了由池浦喜三郎行长率领的日本兴业银行访华团。


第4版()
专栏:

我边防部队释放40名越境印军
新华社北京8月22日电 新华社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中国边防部队于8月20日在中国锡金边界释放了因越境被我扣留的40名印度军事人员。
这40名印军官兵是在8月7日越过中锡边界侵入我国西藏自治区亚东地区的。中国外交部为此向印度方面提出了抗议。印方在答复中称,这支分队是在进行日常的巡逻时,由于天气不好而误入中国境内。印方对此表示歉意,并希望中国方面尽早释放这批人员。中国政府同意这一要求。移交工作已顺利完成。


第4版()
专栏:

台湾一瞥
不久前,日本《朝日新闻》社驻北京记者近藤龙夫在事隔10年之后,再访我国台湾省。在台湾的10天里,近藤接触了不少人,了解到一些情况。这里刊登的是他写的文章的一部分。
——编 者
“北京的楼房栉次鳞比吧?”“现在还只演革命样板戏吗?”“首都钢铁厂年产量多少?”“可以自由旅行吗?”在高雄的中国钢铁厂里,人们已经把介绍本厂的事丢在一边,首先一个劲儿地向我打听起“国内情况”。
上映扬子江和黄河的影片
对“国内情况”关心度之高,是我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到的。也有人毫不掩饰地流露出望乡的心情。在台湾,可能除了收集情报部门的专家之外,连高级官员对“国内情况”也知道得寥寥无几。
一位曾在北京、天津住过的言论界人士,听说从北京到广州乘火车只要32个小时,探起身子说:“过黄河、扬子江要花相当长的时间。32小时,简直太快了!”当他知道黄河和长江上已经架设了铁桥,列车一瞬间就飞驰而过时,更是惊讶不已。
台湾报纸对文化大革命的混乱等等消极面作过详细的报道。但是,对国内的经济建设,教育的普及程度,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等,避而不报。
尽管如此,由于最近北京在电视上播放了介绍台湾的节目,所以,台湾也在电视上放映起介绍扬子江和黄河的影片。
前提是“三不主义”
在“国内情况”没有被充分报道的情况下,人们是怎样看待统一问题呢?
前提是“三不主义”(不和共产党谈判,不妥协,不放弃反共斗争)。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蔡维屏说,“北京如果放弃共产主义,我们就响应谈判。”在行政院新闻局醒目的地方,放着“(中国共产党的)和平谈判是诱骗敌人的最高战术”等小册子。新闻局的一位年轻的职员被问到统一问题时,显出为难情绪,但是还是不回避地说:“会谈不是那么容易进行的。”
在国内,人民以温和的措词称台湾人民为“台湾同胞”。可是现在在台湾政府官员的言语里,仍然用敌人来表示国内。
人民群众缄默难言“和平统一”、“回归祖国”的字样。听说很多人认为,“如果统一的话,财产就没有了”。对国内的统一方针——“即使统一,也不会使现在的生活水平降低,生活环境不会发生激烈的变化”(邓小平副总理的话),台湾群众好象还不了解。
但是,在知识分子阶层中,也有人一本正经地认为,“某个清晨,当你一觉醒来之际,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也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日本有句俗话,政治的世界向前跨越一步,就是另一番天地。国民党尽管强调不对话,但是,随着国内形势、国际环境的变化,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响应谈判的。
美中关系正常化的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呼吁通邮和进行人事往来。之后,国内不断地提出了具体交流的方案。台湾方面也说,“我们有自信,为了宣传我们的成就和经验,应该更多地同大陆接触”。电器产品销售到广州
今年3月,巴拿马船在基隆入港,船上的中国船员受到欢迎,在台北等地进行了游览。同是3月,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举行的国际田径赛大会上,国内和台湾的选手进行了交流和联欢,等等。由于相互的呼吁和强调,国内和台湾的接触开始令人注目。
然而,对于这种新动向,台湾的“外交部”副部长钱复却说:“基本立场是不同共产党接触和谈判,所以也不打算积极地进行民间交流。但是,对方伸出接触之手,我们也不惧怕和回避”。这是一种有些倒退的讲话。
虽说这样,实际上新动向正在不断出现。我曾碰到一伙到过广州、上海旅行的香港中国人。现在,大约花9万日币,就可以由香港到台湾进行一周的轻便旅行。但是,香港的一伙女店员正在谋划一个新的旅行方案。她们说:“同广州比较,台湾的饭店总是空着,从这方面来说,是方便的。但是,秋天无论如何想去北京一趟。”
据说,台湾最大的电器厂家“大同公司”的电器产品,经香港已经进入广州。很清楚,本土和台湾之间的实际交流正在开始。


第4版()
专栏:关于教育工作的讨论

高等学校的计划管理应和合同管理相结合
上海市高等教育局 杨德广
我国高等学校的领导体制,主要有国家领导(通过教育部领导)、中央各业务部门领导和地方领导三种。实行计划管理,可以确保高等教育事业稳步前进,有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
但是,计划管理还有不完善的地方:(1)现行的招生计划,并不完全是从国家需要出发,常常是根据各校现有的办学条件来确定的。这样就出现一种现象:有的专业招生人数过多,毕业后分配不出去,而有的专业人才又太少。如造船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不少人在厂里改行烧电焊、做电工等,但今年全国仍有八所高校的造船专业继续招生;而计算机软件、自动化专业、环境保护及文、法、商等方面人才很缺。(2)各主管部门仅从本部门的需要设置专业,致使一些学校的潜力发挥不出来。如上海交通大学原是一所著名的多科性大学,归属于一个中央业务部主管以后,这个部不需要的一些专业,如起重运输机专业,不得不收缩,有力量发挥不出来。而交通部却十分需要这方面人才,于是在上海海运学院新设起重运输机专业。如果交大能代招这方面的学生,不就是多快好省的办法吗?(3)不少大学科研力量比较强,但是主管部门下达的科研任务不足,以致人员、设备投闲置散。(4)目前下达经费、基建投资的一些办法,不利于调动办学的积极性,不利于学校之间的竞争。学校招生人数多少,学校办的好坏,从每年拨发的经费上,不能很好反映出来。
怎样克服这些缺陷,充分挖掘高等学校潜力,发挥高等学校的优势呢?我们认为,除改善计划管理外,还必须辅之以合同管理制。即在完成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任务外,允许学校直接同各部委、各省市、各业务部门挂钩,签订合同,由学校按期提供各种专门人才和科研成果,由对方提供经费、外汇、基金、设备等条件。
高等学校对外签订合同的内容很多,大致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利用高等学校的实验室和校办工厂为社会服务。不少高等学校都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科研实验室,在不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抽出一定时间供外单位使用。上海交大去年利用实验设备和技术为外单位服务的收入达35万元。上海高校有校办工厂34个,能生产DS130等电子计算机、磁盘、心脏起搏器、激光手术刀等80多种新产品,但有些厂经常生产任务不足。如果实行合同制,接受外单位(包括国外)生产任务,便可充分发挥其优势。有条件的省、市,还可以建立高校实验中心,建立校办工厂联合公司,直接为社会服务。
二、为外单位代培急需人才。如上海有5所高校设冶金专业,目前上海不需要那么多冶金专业毕业生,但有些省市却很缺少这方面人才,并打算新建冶金院校。倘若他们拿出建校经费的三分之一给上海高校,就可保质保量地为他们培养出冶金专业的人才。
三、发挥高等学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作用。高等学校师资力量比较强,学科比较全,仪器设备比较配套,具备搞科学研究的良好条件。近几年来,上海高等学校的科研项目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左右,科研成果也占全市的五分之一左右,但潜力还很大。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和提倡高等学校积极承担一些与国民经济关系密切、能与学校科研方向结合的课题,同提交任务的部门及科研、生产、使用单位之间签订合同,其中包括科研合同,成果推广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明确双方的技术责任和经济责任,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和进度要求,共同遵守,定期检查。切实改变过去高等学校无偿地为外单位搞科研,搞出成果后荣誉、利润全部归使用单位的状况。
四、高等学校可实行知识输出。从上海的情况看,不少高校,尤其是老大学和重点大学的教师相当多,有些教研室不得不实行几个人轮流上一门课。由于担子轻、压力小,水平提高不快。而原来水平差不多的教师调到一般大学工作以后,往往因担子重,压力大,很快就能出成果,成为骨干教师。因此,我们应鼓励教师到外校、外单位兼课、兼职。据一所大学的不完全统计,去年该校有488名教师(占全校教师的28%)在外面兼课25,000多个学时。建议今后由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输出教学力量和技术力量,与需求单位签订合同。所得报酬,一部分为学校所有,一部分归个人所有。京、津、沪及江浙等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老大学,还可以按学科或课题,组织一部分教学和科研人员到边疆地区的大学和研究所去工作二、三年(户口不动,原工资照发,另外再给一定的津贴)。这样既能帮助边疆地区高校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又可挖掘发达地区老大学的潜力。
总之,高等学校在完成上级计划任务的前提下,在确保教学、科研质量的基础上,实行合同管理制完全必要,也完全可能。这样可以把我们社会主义的大学办活,路子走宽,更加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第4版()
专栏:

对发展走读制的几点分析
王文友
当前,在发展高等教育中,首先遇到的困难是校舍严重不足。许多同志提出是不是可以实行走读制。旧中国的高等学校除一部分学生住校外,许多学生或住在自己家里或住在公寓实行走读。建国以后,高等学校实行了全部学生住校的制度。这种办法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学习,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住校和走读各有利弊,对实行走读制中的问题应当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能够住在家里实行走读的学生只占一小部分。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不仅仅限于本城市的青年,特别是一些重点院校要从全国各地招生。以北京地区为例,除艺术院校以外的38所高等学校和36所分校,1977至1979年共招生62,500余名;其中在北京地区招生35,200余名,占总数的56.4%。而面向全国招生的31所高等学校共招生38,900余名,其中在北京地区招生11,600余名,只占这些学校招生总数的29.9%。各校在北京地区招收的学生,有些人家住在远郊县;家住在市区或近郊区的学生,也有一部分离学校太远。至于各省、自治区所属的高等学校,是在本省、自治区或所在地区范围内招生,在所在城市内招收的学生更少。住家远离学校的学生,除个别有条件的可以借住在学校所在城市的亲友家中,实行走读外,绝大多数学生都需要解决食宿问题。如果这些学生不住校,就需要安排其他的解决办法。如向城市房管部门或居民租用房屋,兴建大学生公寓等。在当前城市居民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租用房屋是很难实现的。如果能由国家在高等学校附近兴建大学生公寓,统一安排好学生的食宿,可减少高等学校一部分后勤工作负担,并且可作为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开端。
第二、要解决好交通问题。由于高等学校科类性质不同,所设专业不同,所以高等学校的学生不能够就近上学。有的学生家住在医学院附近,却要到离家很远的工学院去学习;家住在全国重点高等学校附近的学生,可能由于成绩较差,只好到非重点学校入学。因此,实行走读制就必然带来一个城市交通问题。为了尽可能缩短学生在路途中消耗的时间,就必须把城市交通安排好。可是,多年来城市建设也是安排投资很少的部门之一,欠账很多。要解决走读生的乘车问题,就需要相应增加城市建设投资,并采取增开走读生专车等特殊措施。
第三、走读制能够节省的校舍并不很多。高等学校由于科类性质不同,规模大小不一等因素,平均每名学生所需要的校舍不完全相同。按住校制粗略计算,平均每名学生需要校舍(包括教学用房、学生生活用房和教职工生活用房)理工科约为建筑面积40平方米左右;文法财经院校约为30平方米左右。如果实行走读,食宿全由自己解决,平均每名学生只能节省校舍约10平方米。如果走读学生住在由国家兴建的大学生公寓里,从社会房屋建设总量来说,学生生活用房的10平方米并不能减少,只不过是减少了校舍建设的数量,而增加了城市房屋建设的数量。
第四、不宜采取挤占中小学的办法发展高等教育。北京、天津等城市的高等学校分校,绝大多数都是挤占中、小学校校舍办起来的。当前中小学的校舍也很紧张,大多数学校早已把实验室、阅览室等改做教室使用。例如,北京市中学现有的实验室只占需要数量的20%,并且许多城市中小学实行二部制教学。普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中小学不能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高等学校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不顾中小学的办学困难,挤占中小学发展高等学校,有如杀鸡取卵。所以举办走读制高等学校要切实解决好所必需的起码的校舍等办学条件,再也不能沿袭什么“先上马,后备鞍”的办法了。
总之,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应该采取积极态度发展走读制高等学校。但是对能够实行走读制的范围要有个适当的估计;对走读制所需要的校舍等办学条件要实事求是地核算,并且切实地加以解决。要注意避免片面强调走读制比较节省,为了压低教育部门的投资,把一些问题推给城市建设部门,而城市建设部门却又不能解决,造成两头落空的现象。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真地、扎扎实实地解决具体问题,才能够促使走读制高等学校积极稳步地发展。


第4版()
专栏:

农校毕业生为什么分配不出去
记者在湖北采访,发现一个怪现象:一方面有关部门喊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另一方面农校毕业生又分配不出去。这是为什么呢?
湖北省现有9所中等农校,每年有毕业生一千多人。今年全省农校毕业1,109人,这是近几年农校毕业生中学习成绩最好的一届,可是在分配中却遇到了困难。全省8个地区,有4个地区不愿接收。这样,分配计划就落实不下去。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分配,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农业院校毕业生分配不出去,并不是因为农业科技人员多了。全省现有农牧业科技人员一万一千多人,平均每万人口中仅占2.5人;每万亩耕地只有二人左右。主要原因是农业部门人员经费本来不足,农校毕业生分配又没有下拨人员经费,因之加重了农业部门的负担。现在,有的县将全部经费用作发工资,还有很大缺额。这个问题不解决,不仅影响办学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影响农业科技队伍的建设。建议有关部门切实解决这个问题。 本报记者 屠正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