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把农村的能工巧匠请出来
蓬莱县二刘家大队选贤任能大力发展工副业
本报讯 山东省蓬莱县刘家沟公社二刘家大队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广开“才”路,选贤任能,先后兴办了制造大罐、校验器、水泥制品的厂和木匠铺、铁匠炉、旅馆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副业20多项。今年上半年,全大队工副业纯收入猛增到16万元,比去年全年还多一万多元。
不拘一格广开“才”路
这个大队有20多名有手艺、懂技术的能工巧匠。大队不拘一格广开“才”路,让“能工”献“能”、“巧匠”生“巧”,充分挖掘人才潜力。社员金渤林曾在电厂做过工,懂得电工和电焊等技术,人称“金不换”。但因为他出身富农家庭,过去只能埋头在田里劳动,一直没有得到重用。群众惋惜地说:“‘金不换’连锡也换不着了”。现在让他担任了机修厂厂长。他带领群众大搞技术革新,节约挖潜,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做5吨大罐,过去8天做一个,现在一天做一个;每个罐比过去节约16斤焊条、30斤铁板;销售价由过去的1,500元降到900元。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竞争能力,成为全大队收入最多的副业项目。看到金渤林为集体贡献了聪明才智,社员们高兴地说:“金不换’这回真是给金子也不换了”。
千方百计招揽人才
这个大队采用多种办法招揽人才:一是每上一个工副业项目,先造舆论,让社员物色推荐。二是张贴“招贤榜”,让有本事的人揭榜应招。三是鼓励社员“毛遂自荐”。对于自荐者量材而用,一时不能起用的也立案备用。这样,每上一个新项目,就涌现出几个有本事的能人。去年以来,光通过“招贤榜”和“毛遂自荐”发现的人才就有20多名。
去年7月,大队决定筹建一个水泥制品厂,并张贴出选拔厂长的“招贤榜”。曾经担任过生产队长的杨治坤揭榜应招。杨治坤过去当队长时,工作没搞好,有人对他担任厂长不太放心。多数同志认为,他虽然缺乏指挥全面工作的才能,但肯吃苦,善钻研,负责某一单项工作是把好手,水泥制品厂正需要这样的人来创业。他带领20名社员,苦干巧干,边建厂边生产。去年,原计划可盈利7,000元,实际盈利10,000元。今年,水泥制品厂可盈利70,000元,成了全大队的主要副业。
奖励一得之见
这个大队也不放过“一得之见”。为了鼓励社员提合理化建议,大队规定,提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纳后,奖励10至50个劳动日。大队办的水泥制品厂靠近公路。社员刘惠松建议把水泥制品厂的办公室腾出来,附设个旅馆,一来方便旅客,二来增加收入。大队采纳了他的建议,因陋就简办了个旅馆。开张3个多月,纯收入1,000多元。为此,大队奖励了他十个劳动日。
要发挥自然资源的优势,首先要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更大的优势。农村中有不少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那些年月,这些人大都有劲无处使,非但得不到重视,往往还被当作“资本主义势力”受批判。其实,这些人绝大部分是肯动脑筋、肯钻研的有心人,是集体的宝贵财富,广开生产门路少不了他们。对于这些人才,应该因人制宜,创造条件发挥他们的专长,为集体增加更多的财富。
编者


第2版()
专栏:

起用一人 富了一队
——潜江县三建大队第一生产队办起孵房
湖北省潜江县长市公社三建大队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何庆怀很会孵化鸡鸭。十年浩劫中,队里几次想办个孵房,抓点收入,均未搞成。党的三中全会制订了富民政策,何庆怀这个被埋没了多年的技术人才又有了用武之地。他被社员推选出来办孵房。4个月孵化小鸡小鸭410,000只,纯收入达8,843元,相当于1978年全队副业总收入的4.4倍,为全队每户平均增加收入129元,每人平均增加收入22元。
今年到6月底统计,这个孵房又孵化小鸡小鸭430,000只,纯收入达9,545元。两年合计纯收入为18,388元。干部社员高兴地说:起用一个人,富了我们全队。
何庆怀年近50岁,在孵房吃苦耐劳,工作兢兢业业,两年来为队里培养了5名青年孵房技术人才。队里实行了多劳多得的奖励政策,去年他获得现金补助和奖励款210元,今年又得了218元。
毛道鹏 张兴炳


第2版()
专栏:湖南通讯

牧鸭能手童志强
在洞庭湖滨的汉寿县,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牧鸭能手——童志强。
童志强是曙光大队的社员,文蔚公社专聘的养鸭顾问。他从13岁起,就在洞庭湖滨牧鸭,有了54年的养鸭经验。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响起“师傅来了”的欢迎声,……
先说说童志强的喂鸭本领。就在今年5月的一天中午,合兴大队的掌篙师傅叫助手扛来一箩筐稻谷,正准备喂鸭。碰巧,童志强来到这里,连忙制止说,这块田刚拔完秧,田里有凹谷,有虫子,断根又很多,鸭子都吃饱了,再喂就浪费粮食啦!掌篙师傅马上拉开嗓门喊道:“童师傅讲不要喂了,快背回去吧!”
几十年来,童志强就是这样“看鸭喂鸭”的。为了省下粮食,从春到冬,他赶着鸭群,到处寻找天然食物:春上开犁了,鸭子啄食着地里的草根、草籽、田螺,长得膘肥体壮;禾田里,他胆大心细,腿勤眼快,赶着鸭子三五成群满垄冲,既消灭了虫害,又能除草和中耕;入夏,暴风雨过后,蚯蚓纷纷钻出地面,是喂鸭的好饲料;收割季节,遍地是散落的谷粒,有鸭子吃不完的粮食;干塘干港时,小鱼小虾多,把鸭子赶下去就是了;冬季,湖水下跌,滩洲毕露,他犁开地皮,又为鸭子增添了许多活食……。
他这样放养的鸭群,子鸭83天就可以下蛋,菜鸭90天每只重达3斤以上,蛋鸭产蛋率最高达到98%。每只鸭子每年仅喂17斤稻谷就产蛋23斤左右,比一般人牧鸭,每只每年少喂十八、九斤粮食,多下四、五斤蛋。
让鸭子多下蛋,是童志强的一手硬功夫,叫鸭子不下蛋,更是叫大家赞叹不已的绝招。每当鸭子体质衰弱,或是天然食物大为减少的时候,他采取抑止鸭子生卵的措施,鸭子便停止下蛋。
今年6月中旬,汀头大队刚买回2,000只小鸭,不料遭到一场暴风雨,许多小鸭被淋湿了,二、三天内就死了300多只,情况还在继续恶化。童志强闻讯赶来了。他二话没说,直奔鸭棚,边看边说,那背上绒毛干一路湿一路的小鸭,是中了暑;那鼻孔流清水,伸长脖子咳嗽的,是受寒了。他拉开圈养小鸭的竹帘,把中暑和受寒的捉了出来,分别进行治疗。对受寒的,他先用白酒喷窝,再用生姜、紫苏、青蒿煎汤加酒拌食喂养;对中暑的,他就地扯来车前草、鱼腥草、满天星、苦瓜叶洗净捣烂,取汁加六一散拌饭抚服。第二天,这些小鸭一只只又扑楞着翅膀,戏水觅食了。
几十年来,童志强留心观察病鸭,解剖死鸭,分析病因,向兽医求教,一点一滴地探索出了一套防治鸭子一般常见病的办法。他有一本手写的防治鸭病的“药书”。
童志强被公社聘请当养鸭顾问以后,十分高兴,因为再也听不到那种“消灭海(鸭子)、陆(鸡)、空(鸽子)”的叫喊声了,更不用担心割他的“资本主义尾巴”了,可以理直气壮地干养鸭这项社会主义事业。他干劲十足,开办了三期养鸭短训班,把养鸭经验传给全社牧鸭人。他脚底生风,走遍了全社的村村落落,察看着每一个鸭棚,帮助解决养鸭难题。
童志强的辛勤劳动结出了丰硕果实。今年1至6月,全社小鸭的成活率达到91.7%,老鸭的产蛋率达到87%。鸭子总数从去年的4,800多只发展到34,000多只;交售给国家的鸭蛋1千多担,超额完成了全年的派购任务,每斤蛋盈利6角钱,仅这一项,就为集体经济增加了6万多元的纯收入。
本报记者
李业英 龙文明


第2版()
专栏:

河南、山东两省沿黄社队避害兴利
利用黄河浑水改土固堤一举两得
据新华社郑州8月20日电 位于黄河下游的河南、山东两省把处理黄河泥沙与利用黄河泥沙紧密结合起来,放淤改土,放淤固堤,避害兴利,一举两得。
现在,河南、山东两省正积极利用汛期含泥沙多的黄河浑水,有组织、有计划地打开涵闸,放淤改土、放淤固堤。据了解,黄河下游两侧已放淤改造盐碱、沙荒地290多万亩,引黄种稻改土150万亩,利用自流放淤、提水放淤和吸泥船吸取黄河泥沙2亿多立方米,加固了一部分险工堤段。
黄河是世界闻名的多泥沙河流,平均每年流入黄河下游泥沙16亿吨,使下游河床逐渐淤高,成为“悬河”。1964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处理黄河水土上中下游都要有利于生产,除害兴利。有关部门在治黄工作中实行了以水土保持为基础,拦、排、放相结合的方针,解决泥沙问题。
河南、山东两省在除害兴利中,采取多种形式利用泥沙,放淤改土。各地抓住7、8、9三个月黄河浑水期围堰放淤,一次把沙、碱薄地改造成良田,或在沙、碱薄地上种水稻,引黄河浑水进田灌淤改造成良田,或有计划地在沙、碱荒地上挖沉沙池,沉沙淤改,使沙、碱荒地变成良田。由于浑水中的泥沙是从黄土高原肥沃的表土冲刷下来的,含有氮、磷、钾和有机物质,在淤改后的土地上种植农作物,增产效果十分明显。菏泽县前张庄大队1971年开始放淤改土,加上水、肥、种增产措施,产量逐年提高。
河南、山东两省还利用黄河浑水淤固堤坝。近几年来,河南省范县、濮阳县和山东省东明县用放淤的办法,填平了滩区的串沟和堤脚附近的坑槽洼地。


第2版()
专栏:

组织生产 交流情报 沟通渠道
陕西大部分县建立社队企业供销公司
新华社西安8月22日电 适应社队企业迅速发展的需要,陕西省从去年开始陆续建立和健全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到目前为止,全省已有75%的县建立了这种公司,他们在组织社队企业生产,交流经济情报,沟通产供销渠道,开展协作,做好物资供应和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作用。在过去一年半中,总经营额达1,400多万元。近几年关中平原奶山羊迅速发展,乳品加工远远不能适应。省社队企业供销公司去年成立后,从组织生产入手,重点抓了社办奶粉厂的设备配套。去年以前,全省只有5个社办奶粉厂。他们除了帮助这些厂更新、添置设备外,还在奶源比较多的地方帮助新建了16个社办奶粉厂,目前已有10个新建厂投产。去年全省社办奶粉厂全年生产奶粉498吨,今年光上半年就生产了430吨,预计全年将生产1,000多吨,比去年增长一倍多。


第2版()
专栏:来信

社队企业要解决污染问题
近年来社队企业飞速发展,但是,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就拿我们故郡公社造纸厂来说,它建在宝鸡地区冯家山水利工程的北干渠边,原筹建时认为干渠是一个有利条件,可以排废水,根本没考虑到废水污染问题。投产以后,每天把百余吨带有石灰、松香、明矾及部分纸浆的污水流入干渠,致使下游水泥渠道严重腐蚀,水库养鱼受到影响,牲口喝水有反应。问题发现以后,去年县环境办公室的同志深入到该厂,向干部职工说明污水的害处。于是他们因陋就简,在附近打了一个沉淀池,同时还把渠中的沉淀物进行了清理,解决了废水污染问题。
我们建议社队企业在建厂时就应考虑好“三废”的处理,不要光顾生产,不管污染;富了一家,害了大家。
陕西省岐山县故郡公社社
队企业办公室 王成德


第2版()
专栏:

昭乌达盟用补贴办法发展糜子生产
本报讯 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从地方财政中拿出生产补助资金,支持糜子生产。
牧民喜欢吃炒米,这既是生活习惯,又是同牧业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可是近年来,由于糜子产量低、价格便宜、抗灾能力差等原因,许多农区社队不愿种植,使糜子播种面积、征购数量不断减少。1975年,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糜子面积74万亩,完成征购任务329万斤,去年减少到20万亩,仅征购63万斤,牧民炒米供应严重不足。
今年6月,中共昭乌达盟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扩大糜子种植面积,支持糜子生产问题。会议决定,从盟地方财政中拿出27万元生产补助资金,对生产糜子的重点社队给与化肥补贴,由粮食部门同有关社队签订“预购糜子补贴化肥合同”,每交售100斤糜子,补贴化肥50斤,折款3元,秋后完不成交售任务的按比例扣还,超交的补发。
这个措施深受干部、群众欢迎,仅几天时间,就有41个公社1,200多个生产队签订了合同,增加糜子种植面积11.5万亩,预购糜子900万斤。仅此一项,可扩大炒米来源500万斤,加上原来计划和牧区自己生产的,明年牧民炒米供应状况将大大改善。


第2版()
专栏:

陕西省长安县斗门公社女社员荆秀兰在自己院内修鸡舍养鸡。
新华社记者 安克仁摄


第2版()
专栏:

长兴大队农户养商品鸡
佳木斯市郊有一个长兴大队,百分之八十农户都饲养商品鸡。今年上半年,养鸡较早的一百二十五户社员,交售了四万二千斤鲜蛋。收入四万二千多元,平均每户三百三十多元。


第2版()
专栏:

花溪区开始种植西瓜
五年前,布依族、汉族杂居的贵阳市花溪区青岩公社,有的社员还不知道西瓜是什么味道,以为是象南瓜一样煮着吃的。今年,这个公社收获了一百三十万斤西瓜,供应了贵阳市居民。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维护农民权益 发展山区生产
——从徽州山区调查看进一步落实农村政策的重要性
汪学华
当前,发展农业生产要靠政策,靠发挥直接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从徽州地区的具体情况看,在山区落实农村政策尤为重要和迫切。
深刻的历史教训
徽州位于皖南,历来以林、茶生产为主,盛产木、竹、桐、漆、果、茧和“祁红”、“屯绿”、“黄山毛峰”等传统名茶。建国以来,全区向国家提供木材700多万立方米,毛竹2,700多万根,茶叶500多万担,还有上百万担木本油料和其他多种土特产品。但是,由于受到几次大破坏,使林业“一蹶不振”,茶叶长期徘徊,其他土特产品大幅度下降。在1976、1977年间,全区油桐、油茶、乌桕子的年产量,甚至低于解放初期。
山区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又恢复发展缓慢,原因何在?对这个问题认识不一。在山区生产方针、口粮、价格等方面虽然都存在问题,但都不是主要原因。山区历来以林、茶生产为主,山区群众对于生产方针是懂得的。说口粮标准低一点就搞不好山区生产,也不尽然。六十年代前期调整时,山区口粮并不宽裕,但山区生产恢复很快。至于说投资和价格,在五十年代初、中期,对山区的投资并不多,而那时的山区生产却有了大发展。当然,这不是说山区生产方针、口粮、投资、价格等问题不重要,而是要通过历史的、实事求是的分析比较,探讨山区问题到底在哪里。
回顾历史事实说明:山区生产遭到破坏的根本原因是政策过左。在集体化过程中,离开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愿互利的原则,一味图快,片面追求“大”和“公”,在那些年,由于搞“共产风”、瞎指挥,平调和糟踏农民的劳动成果,加之七十年代又一次急于“过渡”,严重挫伤了山区农民的积极性,他们怕再次被“共产”,不愿造林栽树,只搞“现的”而不愿搞“欠的”了。
多年来的过左政策,不仅表现在所有制上的频繁变革,而且表现在经营管理上没有建立造、管、采、养紧密结合的生产责任制,不论劳动质量如何、成果怎样,都是干一天记一工。象这样林业造、管分离,茶叶采、管分离,每项作物的经济成果和劳动者的直接利益分离,要想把林、茶管好、采好、养好,是很难办到的。特别是在如何看待农民的问题上,好象组织起来已经20多年的集体农民,依然原封不动是个“小生产”,认为他们会随时随地产生“资本主义”。今天斗,明天批,今天“堵”,明天“割”,使农民无所适从,哪还有心思发展山区生产,管好林、茶!
首先要考虑农民的利益
贯彻落实农村政策,基本出发点就是要考虑农民的实际利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按理说,山区农民作为集体经济的主人,直接的物质生产者,他们对于建设山区、保护森林和各种经济树木,应该是非常关心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没有认真地考虑农民的权益,不善于用经济手段去充分发挥集体经济的内在动力,而往往是用行政手段来管农民、限农民,总以为管得越紧、限得越严就对发展山区生产越有利,其结果是适得其反。山区农民历来是“靠山吃山,吃山养山”。山区生产内容多,生产周期长,技术要求高,加上山区居住分散,又基本上是手工操作,这些特点都要求在改进经营管理、建立与健全生产责任制时,必须把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集体的经济成果和社员的切身利益挂起钩来,从山区的特点出发,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和生产责任制形式,调动山区农民的积极性。
在林业生产上,虽然公社、大队林场是一种营林的形式,但是更重要的还是要把山区生产队作为发展林业的基础。今年三月底,徽州地区根据中央的林业政策规定,提出生产队造林可以“队造户管”,也可以“户造户管”;可以林权归队、间作物归户,也可以议定林业收益由集体和个人按比例分成。由于放宽了政策,实行了灵活多样的办法,今年全区春季造林搞得比较好,绩溪县有些社、队一个春季就把近两、三年来开垦种粮的山场统统造上了林,一下子就显得种苗不足,从邻县调进杉苗二十四万株。旌德县有个产漆的大队,多年来漆树发展不快,今年春季却栽了十多万株。
在茶叶生产上,不改变“大呼隆”采、管的做法是不行的。徽州地区的茶叶产量,解放初为6万担,1957年增至20万担,发展速度是三年翻一番,1958年遭到破坏之后,到1977年,全区的茶叶产量是27万担。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不到2%。尽管这些年开了不少新茶园,但茶园的现状不好,究其原因,就是在茶叶采摘和茶园管理这两个生产环节上,没有建立生产责任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徽州地区提出了“采管合一,采养结合,联系产量,按值记工,一定几年不变”的办法,效果很好。
花园和果园等园艺性生产,既要技术,又要细心,就更要建立专业组或专业户的责任制。过去,一些盛产“徽州雪梨”和珠兰、茉莉等茶花的社队,一直是分户管理的,后来批资本主义道路,说这是“花香路臭”,使花、果的生产受到摧残。直至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后,才逐步建立了专业户管理。
还有一个自留山问题,也应该按中央林业政策规定划给社员。这既有利于调动社员的造林护林积极性,又有利于解决社员烧柴和自用材问题,对防止乱砍滥伐也大有好处。太平县有个大队,划了自留山之后,每户栽了200株漆树。
重要的是解放思想
三中全会以来,党的一系列农村政策深得民心。但是,要真正贯彻落实下去,要做很多的工作。由于长期“左”的影响,一些人习以为常,陈陈相因,改变颇为费力。对于建立多种形式的责任制,对于给社员一点“小自由”,总是看不惯,如有人认为专业组、专业户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方向,其实,他们不了解大生产决不等于“大呼隆”;对山区经济作物实行专业组、专业户等各种责任制,有利于把长远利益和目前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还有些同志认为“自留山已搞的不收回,没有搞的就不要搞了”。这种看法也不对,棉区有自留棉,牧区有自留畜,平原地区有自留地,为什么山区不能有自留山?中央林业政策明确规定荒山多的地方应划自留山,如果象徽州这样“九山一田”的大山区都不允许划自留山,听任山荒在那里长草,那还不是“宁要草,不要苗”那一套?
在山区,要改进经营管理,建立健全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不仅是个落实政策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个解放思想的问题;让干部从“左”的影响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中解放出来,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按辩证法办事。这是加速发展山区生产的关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