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18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蔗粮挂钩 优中择优
——福建落实政策、合理布局,发挥蔗糖生产优势的调查
我国甘蔗主要产区之一的福建省,近几年来蔗糖生产迅速发展。1979——1980年榨季同1975——1976年榨季相比,蔗糖产量由11.2万吨增加到37.1万吨,增长了2.3倍;上调给国家的糖由2.2万吨增加到18万吨。4年中,全省共增产糖72万吨,向国家上缴税收和利润增加32,000万元。今年甘蔗种植面积比去年又有所扩大。全省力争这一个榨季产糖40万吨。
福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适宜甘蔗生长;加上种蔗历史悠久,蔗农经验丰富,制糖工业基础较好,具有发展甘蔗生产的优越条件。福建甘蔗的平均亩产量比全国平均亩产超过近二吨。福建平均一亩七、八分地的甘蔗就能够产一吨糖,而全国平均要三亩多地的甘蔗才能产一吨糖。
福建蔗糖生产优势近几年是怎样发挥出来的呢?
解决蔗粮争地矛盾
福建蔗区主要分布在闽江以南地少人多的沿海一带。这些地方平均每人只有五分地,口粮水平历来较低,蔗粮争地的矛盾一直很突出。过去福建也曾采取过一些政策措施来鼓励发展甘蔗,例如奖售化肥,奖售食糖等,由于未能抓住蔗农口粮偏低这一关键问题,对调动农民种蔗的积极性作用不大。虽然一度实行过奖售粮食政策,但计算奖励是根据甘蔗种植面积而不是同产量挂钩,而且奖售的粮食数量很少,农民仍感到种蔗不划算。在这种情况下,蔗农们宁可多种粮食,也不愿饿着肚子种甘蔗。蔗糖产量逐年下降,由1966年的18万多吨降到1975年的11.2万吨。
1975年底,福建省总结了经验教训,制订了“蔗粮挂钩”的奖售政策。内容是:以蔗区既定基数为标准,社队每超售一吨甘蔗,奖售原粮250斤;达不到基数的,按此标准反扣。同时制订了“蔗肥挂钩”与“蔗糖挂钩”的奖售办法,规定每交售一吨甘蔗,奖售化肥50斤,返销糖20斤,每斤返销糖可换原粮2斤。这一政策从1976年起开始实行,国家每年拨给福建两亿斤贸易粮,作为“蔗粮挂钩”的补助粮。
四年来的实践证明,“蔗粮挂钩”的政策,对充分发挥福建蔗糖优势、加快蔗糖生产的发展作用极大。人们说,两亿斤粮食,把整个蔗区的经济搞活了。
——“蔗粮挂钩”后,解除了蔗农长期缺粮的后顾之忧,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种甘蔗的积极性。据有关部门统计,1976年以来,全省共付出甘蔗补助粮143,500万斤。主要蔗区的社员,每人每年可得奖售粮食150斤左右;加上甘蔗奖售的化肥用一部分在粮食作物上,促进粮食增产,蔗区社员的口粮从过去的300斤左右普遍提高到500斤左右。甘蔗主要产区的仙游县,全县72万人,只有36万亩耕地,过去“以粮挤蔗”,甘蔗种植面积始终没有超过10万亩,粮食问题还是没有解决,蔗农平均每人一年的口粮只有290斤。“蔗粮挂钩”后,这个县的甘蔗面积扩大到12万多亩,蔗农的口粮去年提高到540斤。由于福建甘蔗单产较高,这几年种甘蔗的社队经济收入也有所增加。
——“蔗粮挂钩”后,蔗区长期没有解决的蔗粮争地的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蔗区社、队和广大社员,千方百计改善耕作条件,积极推广科学种蔗新技术,使甘蔗面积和单产都迅速增加。四年中,全省蔗田面积扩大了20多万亩(许多社员的自留地上也种上了甘蔗),单产提高了3,000多斤。全省有6个县、市平均亩产甘蔗超过万斤,有56个大队实现了亩产一吨糖。
充分发挥自然优势
发展蔗糖生产,要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福建这几年蔗糖生产上得快,正是做到了“优中择优”,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的结果。
闽江以南沿海一带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在历史上就是福建蔗糖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甘蔗集中在这一带种植,可以收到省耕地、上得快、投资省、成本低、积累多的经济效果。可是七十年代初期,省里却硬要沿海一带蔗区砍蔗种粮,以实现“粮食自给”;而强令历史上没有种蔗习惯的闽北、闽西北山区盲目搞什么“甘蔗上山”,还在这些山沟沟里兴建了300多个小糖厂。山区气候寒冷,霜期长,加上缺乏种蔗和制糖的经验,甘蔗的单产、含糖分和出糖率都很低,蔗糖生产的经济效果同闽南沿海一带相比普遍差了好几倍。
近几年来,福建因地制宜地调整了甘蔗的生产布局。全省现有蔗田面积95%安排在闽江以南沿海地区的莆田、晋江、龙溪、厦门四个地(市)的17个甘蔗高产县、市。这些个县、市又都注意将甘蔗面积主要安排在平原和可灌溉的丘陵地上。4年来,沿海地区蔗田面积只扩大了60%多,而蔗糖产量增长了2.3倍。为了鼓励集中种植,以充分发挥自然优势,福建省的“蔗粮挂钩”政策,只在这四个地(市)的17个县、市实行。
落实政策继续前进
要进一步发挥福建省蔗糖生产的优势,据我们调查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最主要的还是政策问题。“蔗粮挂钩”政策实行了四年,总的说来比较稳定,群众称这一次是“长命政策”。然而也有一些不落实的地方。比如近几年随着甘蔗生产的发展,奖售粮的增加,蔗区社员的口粮有了相应的提高。有些地方就生着法子打蔗农的主意,采取多购余粮、多派超购粮、甚至强行规定奖售粮寄库等办法,使甘蔗奖售粮不能全部发到群众手中。龙海县步文公社1975年在原有1.1万亩蔗田的基础上,又扩大甘蔗种植面积8,000亩,粮食征购任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逐年增加,1978年连超购带加价任务,增加了470多万斤,另外还硬行分配粮食寄库任务145万斤。这样,蔗农拿到的甘蔗奖售粮数量相应减少,兑现的比例逐年下降。1976年全公社的甘蔗奖售粮为1,308万斤,兑现给社员1,121万斤,占85.7%;1977年下降到76.7%,1978年再降到66.2%。蔗农不满地说:“甘蔗奖售粮不少,就是见帐不见物,吃不到嘴里。”这些问题需要注意解决。
本报记者 肖辉家 张瑞三


第2版()
专栏:在地方报纸上

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三水县黄竹坑大队请师傅登门传艺
本报讯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东省三水县河口公社黄竹坑大队位于西江河畔,是个土地瘦瘠的半丘陵地区。过去,这里的塘鱼亩产只有二、三百斤。如何改变这种状况呢?
大队干部想,临近的顺德、高要等县有的社队鱼塘亩产七、八百斤,能不能请他们派人来教本队养鱼呢?1976年初,他们从顺德县请来了一位养鱼师傅,运用了顺德的养鱼技术,使塘鱼亩产从原来的300斤提高到760斤,总产增加13,000斤,收入过万元。接着,他们又打听到清远县洲心公社养母鹅很有办法,于1977年初从清远请来了一位养鹅师傅,办起了一个鹅苗孵化场,养母鹅400只,一年纯利润达15,000元。以后,又从外地请来了种水果师傅、塑料加工师傅,今年继续请了一位种花师傅。这样,很快就把农工副的各门技术吸收过来,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使多种经营迅速发展,连续4年增产增收。1976年全大队每人平均分配112元,1979年提高到359元。
《南方日报》在发表这篇报道时写了“编后”,指出:有些地方为什么长期落后?为什么老是不能把生产搞上去?除了党的政策不够落实之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农业生产技术落后,或者缺乏开展多种经营所必需的技术力量。技术力量薄弱,地方的优势就无从发挥,开辟了生产门路,也往往不能收到应有的经济效果。这是黄竹坑大队和其它许多地方的实践所证明了的。
黄竹坑大队为了改变技术方面的落后状况,从外地请来师傅传授技术和经验,这种做法,六十年代初期就曾广泛推行。今天,我们要重新提倡这个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应当大胆学习外地先进技术。先进地区要鼓励各行各业的师傅向兄弟单位传播各项先进技术。对于那些技术特别出众并有卓著成绩的人,还应该给予奖励。


第2版()
专栏:

副研究员向青年传授科学技术
彭光贤带出种田能手
据新华社南昌八月十六日电 新华社通讯员彭绩礼、新华社记者刘回年报道: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江西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彭光贤认真培养科学种田的接班人,带出了创高产的种田能手。不久前早稻收割,彭光贤的试验田又夺丰收,他的徒弟刘正福的试验田,亩产达到一千一百五十二斤,比去年增产了一百一十七斤,略胜彭光贤。群众高兴地说:老模范这样带接班人,真是顶呱呱。
彭光贤这些年来,除了自己种试验田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把自己几十年辛勤积累和掌握的农事经验和耕作技术传授给年青一代。彭光贤说,现在党和国家号召我们搞现代化,培养人才,这是重要的事。为了更加生气勃勃地开展农业科学研究活动,把更多的农村青年培养成科学种田的里手,彭光贤领着大队的一批青年成立了农业科学研究小组。
刘正福一九七四年高中毕业回到农村后,一心一意干农业,经常向彭光贤讨教,立志要在农村创出一番事业来。在彭光贤的具体指导下,刘正福由育种搞起,再搞栽培技术,把基本功学到手后,便跟着彭光贤开展三熟夺高产试验。一九七九年,年仅二十四岁的刘正福被光荣地评选为全国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今年早稻收割时,刘正福的试验田又获得了比去年更好的收成。


第2版()
专栏:记者来信

鸭儿湖上游农民饱受污染之苦
在湖北鄂城鸭儿湖葛化污水处理场的办公室里,有一座处理污水的氧化塘电动模型。这座耗资5,000元的精致模型曾送北京、广州展览过。为了建设这个工程,国家投资653万元,鄂城人民花了3年时间,付出600多万标工的义务劳动。这个工程,受到外地一些人的称赞,还在全国科学大会上得了奖。
今年夏天,我在鸭儿湖上游严家湖一带采访,听到的却是另外一种呼声。两岸农民叫苦连天:“赶快救救我们!救救我们的子孙!”
原来,这座氧化塘有一条吸收污水的管道,长12里,用了120万元,直通葛店化工厂(简称“葛化”)、武汉化工二厂和建新化工厂。可是,氧化塘在去年8月完工以后,3个厂的污水只有一个月流经管道,长期以来,一直都由旁边的明港流进氧化塘。沿港4个公社几万农民吃的、用的都是这些有毒的污水。下雨了,污水漫田;天旱了,污水灌田。野草大片大片死亡,禾苗大片大片受害,结的是黑颜色的毒谷。人畜中毒死亡的事件不断发生。
为什么污水不走管道要走明港呢?原来这些污水要由3个工厂作一、二级处理,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才能进平衡池,再经管道转氧化塘作三级处理。可是,3个工厂对污水很少处理,或者是处理不好,达不到排放标准。如果污水进了管道,管道很快就会腐蚀、损坏。同时,氧化塘氧化能力有限,超过负荷,要么变成一塘死水,要么把污水泄入鸭儿湖下游,污染长江。
3个工厂自从1976年以来,对治污问题有所注意,并做出一些成绩。可是,“重生产、轻三废治理”的现象仍然严重存在。许多治理项目迟迟不动,进展缓慢。上级拨下来的治污费用,有的动用很少,有的并不全部用来治污。污染增长的倍数远远高于生产的发展。
氧化塘建立以后,严家湖两岸人民的痛苦更大了。以前,污染面积大,相对来说,污染的程度要轻一点。现在,污染都集中在这一带了。以前,损坏了庄稼,毒死了牛,葛化负责赔偿。现在,3个工厂之间、工厂与污水处理场之间互相推诿。农民受了害,变成了被大家踢来踢去的皮球,有冤难诉,有苦难言。农民们迫切需要解决饮水问题,愿意出工打井,可是,这个建议又被踢来踢去,谁也不肯出钱。
希望这些单位和有关单位能重视农民的疾苦,不再扯皮拉筋,联合起来,同心同德搞治污。目前,首先要解决几万农民的饮水问题,救民于水火之中。
本报记者 刘衡


第2版()
专栏:

破坏森林的行为必须制止
湖南省绥宁县境内的黄双天然次生林,面积为23万亩,自然条件好,树种资源丰富,初步估计木材积蓄量达191万立方米,是湖南省目前仅有的几处较好的天然次生林之一。但是,在黄双林区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粮食生产,破坏森林,减少了木材资源,影响了生态平衡。(附图片)
这是粮田周围被切断营养输送带后枯萎而死的杉树群,而这里粮食平均亩产才300多斤。
新华社记者 李远修摄
这张照片摄于湖南省绥宁县黄双公社赤坂大队上崇牌。当地人们为了生产粮食,把粮田四周的树木下部割去一米左右的树皮,切断树木营养输送带,使它们枯萎而死。据统计,每亩粮田约破坏4亩左右面积的林木,才能保证庄稼所需阳光。


第2版()
专栏:

木屑培育香菇
江苏常熟县目前有30多个公社都在利用木屑培育出口香菇。据统计,这个县去秋今春两季共培育出鲜香菇3万多斤。这些鲜香菇经脱水加工处理后,已分批出口至香港市场,很受顾客欢迎。


第2版()
专栏:

瓶子里栽银耳
“瓶栽法”生产银耳,在福建省古田县已经成为一项播金种银的生产事业。目前,全县城乡约有八分之一的人家以瓶栽银耳为副业,在正常情况下,每户一年可收入一两千元。
采用“瓶栽法”,是将适生树木的枝丫切片粉碎,掺入其他一些物质,制成混合营养基,然后将营养基装进瓶子进行接种,在室内进行科学管理,使银耳在最佳环境中生长。


第2版()
专栏:

屋顶蓄水养鱼
四川省彭县商业局,利用楼房屋顶蓄水养鱼,收到了调节室内温度和改善职工生活的双重效果。
彭县商业局在前年5月修建了一幢3层宿舍楼。楼顶采用蓄水屋面,屋面分8个水池,总面积300多平方米。去年,他们利用这些水池喂养鲫鱼、鲤鱼等,共捕捞了120多斤。
(据新华社8月17日讯)


第2版()
专栏:

“多能保管”刘德明
在山东昌乐县平原公社杜家庄大队,人们都称一队保管员刘德明是“多能保管”。
过去,这个队修理农具,都是花钱找人,每年开支不下300多元。自去年春天,小刘当了保管员后,他就把这些活一把揽了去。一年来,经他修理的大小农具,不下300件,大至车盘、耘锄、氨水耧,小到车脚、汽灯和杈耙。
会干的要干,不会干的,就学着干。这是小刘常说的一句话。去年麦收后,人们正在给夏玉米追施氨水,氨水耧上的铁桶破了。小刘就跑到外村拜师请教,并借来烙铁、焊锡等,自己学着焊好了,没耽误第二天使用。后来,他干脆买来工具和材料,再也不用求人了。
胶补也是小刘新学的手艺。队里车子多,经常换胎补胎。他买了木锉、胶水,坏了就自己修补。
过去晒粮食,多是用麻袋抬进抬出,用人多,速度慢。小刘动脑筋,自己设计制造了一辆带斗小推车,一次能装200斤粮食,一个人就能推进推出,既省工又省力。
刘贤瑞


第2版()
专栏:

自学的“小炉匠”
山西长子县石哲公社庄里大队有六个生产队,共有平车二十多辆,社员个人还有小推车一百多辆。前些年,这些车子的轴承质量低劣,一盘用不上半月二十天就坏了。光买轴承一项,队里每年就得开支四百多元。
轴承是怎么坏的?难道就不能修修再用了吗?大队团支书陈喜堂动开了脑筋。他把一盘坏轴承拆开,琢磨着如何修理。他发现这种轴承大都是盘珠,虽说坏了,其实只是珠链坏了,轴承的里外圈并没坏。如果拿去磨坏的珠链,在里外圈上各锉一个半圆形的小槽,把盘珠换成散珠,不就行了吗?他拿定主意,只花了一元多钱,买了一把小钢锉,试修了一盘,经过试用,效果良好。
买一盘滚珠得花两块七八,修一盘只用一毛来钱。打那以后,小陈成了队里的义务“小炉匠”,社员小推车上的轴承坏了,他也积极帮助修理。两年多来,陈喜堂经手修好的轴承,总共有两百多盘,既节省了开支,又方便了群众。
孙建中
我们经常收到农村来信,反映当地缺乏防治鸡病、兎病和修理小农具等等的技术人材,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当然,有关部门,应该急群众之所急,采取办短训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加紧培养各种人材,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中那些土生土长的能工巧手。他们热心公益,勤于学习、实践,天长日久,逐步掌握了一些专业技术和知识,成为各方面的行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编者


第2版()
专栏:

俺村有了“鸡大夫”
“俺村有了鸡大夫,鸡鸭年年不遭灾”。这是山东海阳县东村公社薛家庄大队的群众对鸡大夫修中华的赞扬。
1972年春天,全村闹了一场鸡瘟,几天工夫,鸡死得差不多断了根。应群众的要求,生猪防疫员修中华承担起了防治鸡病的任务。
修中华只上过高小,虽说搞过几年生猪防疫工作,可是对防治鸡病却一窍不通。他是个肯用心学习、钻研的人。他找来《养鸡手册》、《家禽传染病》、《药物学》、《生理解剖学》等书籍,就闷头“啃”起来了。他对照着书上讲的,注意观察鸡瘟、鸡霍乱、鸡白喉等常见病的症状。自家的鸡病了,他便用来作试验;自家鸡死了,他就拿来解剖。由于他用心钻研,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治疗和预防鸡鹅鸭常见病的规律。自1973年到现在,在他及时预防和治疗下,全村没糟蹋一只鸡。张岱基


第2版()
专栏:

编者
我们经常收到农村来信,反映当地缺乏防治鸡病、兎病和修理小农具等等的技术人材,要求上级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当然,有关部门,应该急群众之所急,采取办短训班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加紧培养各种人材,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同时,也不要忽视农村中那些土生土长的能工巧手。他们热心公益,勤于学习、实践,天长日久,逐步掌握了一些专业技术和知识,成为各方面的行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我们要重视和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编者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