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埃及通讯

石头砸在自己的脚上
以色列并吞东耶路撒冷的非法行动,遭到阿拉伯国家坚决反对和世界各国强烈谴责。这一行动也在以色列内部引起了矛盾;许多以色列议员在议会讨论时弃权,有的部长辞职,反对党在酝酿提出不信任案。贝京的倒行逆施,从反面促进了阿拉伯国家的团结
本报记者 邢象超
7月30日,以色列议会通过并吞东耶路撒冷的议案以后,立即遭到全世界许多国家的谴责。一个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正义事业、反对以色列侵略扩张政策的新的浪潮,正在兴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共同斗争任务面前,阿拉伯国家之间团结的恢复和巩固,出现了一些令人高兴的苗头。
贝京是在内外交困、政局动荡的情况下,决定通过法律形式来并吞东耶路撒冷的。《金字塔报》主编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以色列政局不稳、国防部长魏茨曼辞职后,贝京处境更加困难的情况下,并吞东耶路撒冷法案的讨论和通过,使贝京可以掀起极端主义情绪,争取议会的支持,并利用美国忙于大选,造成一些既成事实,以取得更大的好处;此外,还给将来继任的政府预先制造一些困难。这是一个切合实际的分析。
以色列议会通过的并吞东耶路撒冷的非法决议,暴露了利库德集团顽固坚持侵略扩张政策的反动立场。但是,贝京之流并没有因此而达到预期的目的。以色列议会共有议员120人,赞成这个议案的只有69人,其余的议员大部分弃权。议案通过不久,贝京内阁的司法部长、自治谈判代表团的重要成员施米尔·塔米尔因对贝京政策有保留而辞职。前外交部长达扬说,以色列处境十分严重。议案通过以后不久,反对党就在酝酿提出新的不信任案。以色列报纸哀叹说:贝京已经失去了安定感。事情很清楚,并吞东耶路撒冷的提案通过不到2个星期,贝京投向阿拉伯人民和8亿穆斯林的石头,已经飞了回来,狠狠地砸在他自己的脚上。
不仅如此,贝京的倒行逆施,从反面推动了阿拉伯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团结起来,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行径。
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在以色列议会正式通过非法决议前不久致萨达特总统的电报,给人们带来一个重要的信息。电报要求萨达特总统以最坚定的态度对待以色列的新的挑衅,并说,这样“将会使我们大家再次同埃及、埃及人民和埃及总统站在一起”,“这个立场将会使埃及成为首屈一指的穆斯林国家”,“我非常了解你肩负的解放全埃及和结束以色列占领的繁重任务”。哈桑国王是以伊斯兰会议的耶路撒冷委员会主席的名义发出这一电报的。因此,人们认为,这不仅仅是友好国家之间一般电讯往来。埃及报纸认为,不应低估这封电报的意义。
另一个重要信息是8月7日发表的关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访问沙特阿拉伯的新闻公报。公报表示,两国将共同努力,密切各阿拉伯国家的关系,团结起来,反对以色列新的侵略行动。萨达姆此行,是1958年推翻旧王朝以来,伊拉克国家元首第一次访问沙特阿拉伯。
接着,科威特、约旦等8个阿拉伯国家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响应这个新闻公报,决定对支持以色列非法决定的国家实行联合抵制。沙、伊两国首脑公报,重申了两年来阿拉伯国家对埃及的制裁。但埃及报纸仍以显著地位刊登了公报的实质部分。
委内瑞拉在以色列通过决议后,已将驻以使馆从耶路撒冷迁回特拉维夫。外国在耶路撒冷的使馆只有十几家,大部分是拉美国家。
《金字塔报》把半个月来世界和中东形势的变化,称之为符合阿拉伯团结的“大好良机”,概括了这里不少人的看法和心情。
埃及对于以色列非法决议的立场是鲜明的。外交部长阿里表示,除非以色列改变它对耶路撒冷的立场,巴勒斯坦自治谈判将无恢复的可能。


第7版()
专栏:

精美的巴基斯坦手工艺品
〔巴基斯坦〕纳吉玛·萨拉姆
巴基斯坦的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艺人们的娴熟技巧把古代的工艺传统一直保存到现在。从繁华城市到边远乡村,人们在珠宝商店、手工业作坊,或从妇女的头饰、手饰和穿着上,以及客厅的陈设中,到处都可见到五彩缤纷的手工艺品,它们是那样的技艺高超,别具匠心。
除了拉合尔、木尔坦等地的陶器制造以外,金银首饰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工艺品。大约2千年前,古希腊和波斯给巴基斯坦手工艺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十六、七世纪时,别具一格的镶金工艺和构图复杂的搪瓷工艺发展了起来。卡拉奇、拉合尔一直是宝石镶嵌业的两大中心。南方、北方的其他城市成为传统的珠宝银饰品和蓝色搪瓷品的产地。
除此以外,巴基斯坦还盛产各种金属工艺品。带窗花格的银器,镶嵌金属丝花卉和几何图案的铁器和铜器,镶嵌银丝花纹的铜、铅、锡器,以及花瓶、痰盂、烟缸和其他家用物品。
巴基斯坦手工艺人十分擅长木雕。他们用核桃木、柚木、檀香木等贵重木材雕饰的各种家具,为木雕低靠背椅、凳、茶几,精雕的屏风、箱柜和有精美几何图案和彩漆的家具,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巴基斯坦的手工纺织技术,是16世纪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刺绣在巴基斯坦民间艺术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姑娘们运用色彩鲜艳的丝线、周密的针法绣出各种富有特色的织品。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的刺绣采用金黄丝线将各种几何图案绣在深红色的布斗篷上。信德省和俾路支省的艺人们把一种指甲大的圆形镜片绣在衣物上,姑娘们穿着它,显得格外漂亮。
巴基斯坦的地毯编织工艺是中世纪时从国外传入的。目前它的地毯,先是由农户手工编织出半成品,然后送到工厂加工为成品。它已产出好几种优质的手工编织的地毯,具有地方的传统图案,远销欧美各地。
在巴基斯坦的各大城市,还生产独具风格的骆驼皮革制品。骆驼皮先加工成优质皮纸,然后模压成各种形状的工艺品,最后着色,绘上红、绿、黄、金各种颜色的花卉图案。这样制作出来的灯罩、花瓶、玩具骆驼等,摆在客厅里,颇能吸引客人。
条纹玛瑙是巴基斯坦手工艺品中的新品种。它们的质地比大理石松软,有玉色、粉红色、黄色、绿色等颜色。其中绿色的最适于雕刻,艺人们用它们雕刻成小佛像、烟缸、灯台、酒杯、盘碟等小工艺品。甚至钮扣和胸针,都可以用条纹玛瑙雕成。
这种种历史悠久,品目繁多,做工精细的手工艺品,构成了巴基斯坦的传统手工艺。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饱含着勤劳勇敢的工匠们的智慧,记述着这个国家手工艺的传统历史。


第7版()
专栏:伦敦通讯

英镑与欧洲货币体系
本报记者 许庆美
欧洲货币体系从去年3月13日实行以来,西方人士普遍认为,它有了一个“稳定的开端”。但是,世界主要货币之一的英镑,仍然徘徊在欧洲货币体系的大门之外。英国是欧洲经济共同体9个成员国中唯一没有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国家。
今年上半年,英国对欧洲经济共同体的预算份额,争执激烈,但即使在将要闹僵的“最后一刻”,英国政府仍然宣称,“必须修补同欧洲的关系”,坚持“英国是共同体成员”的立场。那么,英镑不参加欧洲货币体系的汇率和干预结构,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去年以来,英镑汇率上升,7月7日,上升到1英镑兑换2.38美元,成为1975年年初以来的最高汇价。和1976年7月底英镑的最低汇价比较,英镑已经回升了50%以上,并且接近1974年1英镑兑换2.4美元的最高价格。与此同时,英镑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的汇价也在上升,7月间,曾达到近5年来的最高点。英镑汇率上升,主要是因为北海石油增产使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也使英国的黄金外汇储备近几年来不断增加。
英镑曾经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储备;50年代以后,在国际金融领域中,英镑的地位受到削弱,但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国际货币,伦敦城仍然是世界主要金融中心之一。1978年,在世界货币储备中,英镑仍占三分之一;经常冲击世界外汇市场的1万亿欧洲美元,其中34%存在伦敦城。可以预料,一旦西方货币领域出现危机,对英镑的挤兑压力,将仅次于美元。
但是,目前英镑的“强”势地位和英国国内经济衰退的状况,是不相称的。据英国工业部宣布,今年全部工业部门的固定资本投资,除服务行业将会增长外,其余部门都将下降,制造工业尤为严重。据英国工业联合会预测,由于制造工业接到的订单正在减少,今年制造工业的产量将下降4.5%,固定资本投资总额将下降10%,为1972年以来降幅最大的一年,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投资情况最差的一年。
经济衰退的另一个严重表现是通货膨胀严重,今年6月曾高达22%,失业人数剧增,已上升到189万人,接近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失业人数的最高水平,预计今后几个月里,失业人数还将增加。
尽管英国政府主张推进西欧联合,但是每前进一步,英国本身的经济利益终是放在优先地位进行考虑的。在目前这样的经济形势下,如果英国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话,为了保持货币稳定,势必要严格执行紧缩经济的政策,抵制通货膨胀,将会加剧英国的经济衰退。
欧洲货币体系将要继续推行下去。英镑没有加入,使这个体系被看作是个不完整的体系。但是,英国又参加了这个体系的信贷结构,并且把20%的黄金、外汇储备作为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的储备。这种“既不完全参加”、“又不完全脱离”的态度表明,英镑与欧洲货币体系的关系,类似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那样,将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英国将反复衡量利弊得失,而不会“简单从事”。


第7版()
专栏:美国通讯

“废墟”上的大会
纽约南布朗克斯的黑人和少数民族贫民,在一片废弃住房的空地上举行大会,控诉两党政府对贫民漠不关心,要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
本报记者 张彦
在纽约繁华市区以“麦迪逊广场花园”命名的一座大楼里,正在日夜不停地为8月11日在此开幕的民主党大会布置一个豪华、舒适、凉爽、漂亮的会场。与此同时,在以纽约贫民窟闻名于世的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聚居的南布朗克斯的一片广场上,也在紧张地布置着一个由一大批人民团体组织召开的“人民大会”的会场。所不同的是这里原来是方圆几十亩的垃圾堆,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才平出来这一大片可供作会场的空地。大会的中心会场设在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帐棚下面,有几百张借来的折叠木椅。周围几把张开的棕色旧降落伞,便成了小组讨论会会场的屋顶。由于大会缺乏经费,与会者每人还要交5元作为捐助。8月8日和9日举行的“人民大会”每天都是烈日当空,温度高达华氏90多度。但是,这一切并没有能阻止对当前现实愤愤不满的人们成群结队前来参加这个大会。他们不赞成现在的两党制度,他们要求作出自己的选择。
大会会址所在的夏洛特大街,随着南布朗克斯城市的不断衰败,房屋早已倒塌变成了一片废墟,近年来便成了这一带的垃圾山。它的四周是一大片公寓楼房的建筑群,高的八、九层楼。但是,所有都是无人居住的死房子,不是被烧毁的,便是被遗弃的,窗子都是一个个黑洞,好似无数只阴魂的眼睛在窥视着这一片凄凉的荒野。据说,平时夜间很少有人敢在这里停留。乍一来到,不能不使人产生战争刚刚过去的错觉。“人民大会”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会址,是因为卡特总统1977年曾经到过这里,并且许下诺言,联邦政府一定拨款重建,但是迄至今日尚未兑现。20年来,大小官员来过不少,许下的诺言也成篓。然而,这里依然如故,而且每况愈下,越来越糟。正在极力争取黑人选票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8月5日也曾经率领人马乘坐华丽轿车亲临这一废墟之上。他说:“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飞机轰炸伦敦以来,还从未见过这样的情景。”当周围的人群纷纷愤怒倾诉自己的遭遇时,里根也扯高了嗓门喊道:“我如果不能当选,我什么事也不能为你们做!”据南布朗克斯的老居民说,这里过去曾经是纽约市一个优美的地区,房屋建筑以坚实著称,白人黑人混杂居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种族歧视的泛滥,白人纷纷迁走,迁进去的不是黑人就是来自波多黎各的移民,人口达数十万。这些人一般都比较贫困,失业比例历来很高。越来越高的房租,迫使着许多人迁走。无处可迁又交不起房租的,很快就会被房主切断电源水源而不得不另谋栖身之地。迁走的人多了,附近的商店只好关闭,学校也停办,甚至连公立的医院也迁走了。这样,这一大片居民区就几乎变成了荒凉的废墟。
在夏洛特街举行的“人民大会”,规模不能算大,参加者的情况也很复杂,但要求改变现实的共同希望把他们聚集在一起了。他们发表了他们的主张,散发了他们的宣言。
8月10日,他们更举行了1.5万人的示威游行。在民主党大会会场“麦迪逊广场花园”的前面举行了群众大会,希望把他们的声音传到全国去。
夏洛特街居民提出的口号是:“不要空头诺言!我们要自己发言!”他们要求人们起来支持他们。
他们已在这里建起一座白漆房子,上面标明:“夏洛特街的白宫”,表示他们在这里自己管理自己,逐渐把这一片废墟变成一个公园。


第7版()
专栏:

市政府的来客
一天上午,八时已过,一群客人来到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市市政府。当时,上班时间已到,但院内却是一片寂静,车少人稀。市长和各部门负责人还没有上班。过了一会儿,大小官员陆续来到。客人中的一位严厉地批评他们说,市政府群龙无首,杂乱无章。而市长等官员都狼狈地听训认错。原来,这位客人就是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不久以后,市长被撤职。
又有一天,孔切突然来到尼亚美医院,发现该院缺医少药,设备多已损坏,整个医院处于混乱之中。他下令限期改正。四天后,当他再次到医院视察时,医院混乱状态有了明显改进。
这两个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小故事表明,尼日尔国家元首孔切对实地视察和检查工作是十分重视的。据报刊公布的材料,今年1至6月,孔切一共用了38天时间,进行了32次不同类型的视察。除了去外地两省进行视察外,仅在首都及其附近地区就视察了44个部门和单位。用于视察的时间,占了半年的五分之一以上,其中还有10个星期天,即几乎近半数的星期天都用于视察。有时他星期六刚从国外或外地回来,也不顾长途跋涉的劳累,于第二天又风尘仆仆地视察去了。
孔切作为国家元首,比较注意廉洁、俭朴,不住宽敞、豪华的主席宫,却仍住在过去居住的旧房子里。作为穆斯林,他有娶四个妻子的权利,但他坚持一夫一妻,和元配感情甚笃。作为军人,他果断严厉,干劲十足。被人称道的“视察热”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
孔切视察的形式多种多样:有走马观花式,仅起督促推动作用的一般视察;也有历时一周左右的细致、深入的视察;有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关键部门进行的重点视察,发现问题限期解决;也有利用假日进行的突然性视察,以便了解真实情况,发现问题。
孔切很重视舆论的作用,每次视察均偕记者随行。他要求记者对存在的问题,不讲情面,毫不掩饰,大胆揭露,公诸于众。孔切的批评加上舆论的披露,两下夹攻,造成强大的压力,使有问题的单位在众目睽睽之下,大丢其脸,非改不可。 倪诗


第7版()
专栏:

海湾国家的劳务危机
杜洪斌
海湾阿拉伯国家有巨大的石油资源,是当前世界上的富国。但这些国家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人口少,劳动力严重不足,科技人员尤其缺乏,必须从外国招募大量的劳工和技术人员。由于它富有,对外国、尤其是对较贫穷的邻近国家就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大量劳工和技术人员蜂涌而至。结果使海湾国家的居民成分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多数国家的外来人口已大大超过本国居民。如阿联酋在一九七五年外国人所占的比率已超过百分之七十六,而外国劳工和科技人员所占比率竟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目前这种趋势仍在发展。
外来人口中,前些年主要是来自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如埃及、也门,但近年来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一九七七年,在科威特的外国人中,印度人占百分之十五点七,巴基斯坦百分之十点四,伊朗百分之九,南朝鲜、菲律宾和印尼人占百分之十二点七。近三、四年来,每年有数以万计的南朝鲜人涌入这一地区,一九八○年可达二十四万。大量非阿拉伯人的涌入,已经引起本地区国家和国际上有关方面的严重关注和不安。人们担心如果这样发展下去对本地区国家的社会结构、政治生活、经济前景以至风俗习惯、传统的道德观念等带来深刻、严重的影响,甚至蕴藏着安全上的威胁。因此,自一九七五年以来,海湾地区国家已制定出相应的移民法和外国人管理法令,以及发展本国人口、鼓励生育的有关福利政策,并大力培养本国技术力量,加强本地区国家间的协调合作,力图改变或改善本地区人口和劳务方面的现状。但是,看来海湾国家要想在短时期内改变这一状况并非易事。


第7版()
专栏:连载

西岸血泪
梁丽
三、旧恨新仇
哈利勒市是西岸被占领区关系最紧张的城市。
哈利勒市位于耶路撒冷西南20英里,是穆斯林和犹太人都尊崇的古城。这里是阿伯拉罕、以撒和雅各三个圣经中重要人物的葬地。阿伯拉罕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斯林把这个城叫作哈利勒,意思是“真主之友”。以色列则按圣经里的叫法,称它为希布伦。
哈利勒原来有6万阿拉伯人,没有犹太人。
1967年这地区被以色列占领后,一个名叫摩希·勒文格的犹太人,假装是瑞士游客,领了一伙人占住了一家旅馆。在当时的工党政府支持下,他们被允许在郊区建立个定居点。这以后逐渐迁来了更多的犹太人。他们用推土机推倒阿拉伯人的住房和橄榄树,盖起高楼大厦、学校和商店,政府专门为此拨款5,000万美元。勒文格从此也发展了非法占房的“信仰者集团”极端主义组织。
“信仰者集团”以及其他恐怖组织的成员,仗着政府的撑腰,有恃无恐地破坏治安,威胁哈利勒阿拉伯居民。三天两头,他们不是割葡萄藤、扎车胎,砸窗户,就是拦路寻衅,闯入住户打家砸舍,恫吓要把人赶走。连阿拉伯人正在虔诚做礼拜的清真寺,他们也要进去捣乱一番,把穆斯林认为不洁净的狗带进去,还撕毁了古兰经。
极力在西岸扩张的贝京当局,还在今年3月建议在哈利勒市设立两所犹太人宗教学校。尽管西岸全体人民举行了抗议的总罢工罢市,安理会也作出了谴责的决议,贝京内阁仍然在4月初作出无理的决定。
5月2日傍晚,上百个以色列人到市内一所被占领的医院门前耀武扬威遭到了伏击,死了6个,伤了16个。以色列当局就大肆镇压,炸掉医院对面的建筑物,强占了附近的房屋,对哈利勒市和旁边的哈勒胡勒市实行无限期宵禁,禁止向这两个城市运送食品药物。5月3日清晨1时半,贝京当局把哈利勒市市长赫德·卡瓦斯迈、哈勒胡勒市市长穆罕默德·米勒翰和哈利勒市穆斯林法官拉贾卜·塔米米从家里叫出来,不许他们与家人告别,用黑口袋蒙上他们的头,将他们强行驱逐出境。(附图片)
图为被驱逐出境的哈利勒市市长卡瓦斯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