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8月1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计划统计工作中应用部门联系平衡法
张守一
长期以来,我国计划统计方法存在许多问题,一直没有很好解决,如从什么出发搞好综合平衡;主观主义的高指标;重视年度计划,忽视长期计划;条块结合得不好,指标不协调,给经济管理带来不少困难;计划多变,给经济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和损失;等等。这些情况说明,计划统计工作需要应用一些先进的、被实践证明的科学方法。特别是从今年开始,我们要制定长远设想、十年规划和五年计划,更需要注意改革计划统计方法,加强综合平衡,提高社会生产的经济效果,以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在计划统计工作中广泛应用部门联系平衡法,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帮助解决上述问题。
部门联系平衡(西方叫做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内部和它们之间的经济联系,研究环境保护、人口和教育等等社会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科学预测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个方法是美国经济学家瓦·列昂节夫于1936年正式提出来的,它的基本内容包括理论基础、平衡表和数学模型三个方面。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全部均衡论和其他庸俗经济理论。瓦尔拉及其追随者认为,国民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早已从根本上否定了这种错误观点。在西方国家的投入产出表中,不划分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把劳动收入与剥削收入混为一谈;不划分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界限,造成收入重复计算;等等。
我们主张的部门联系平衡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社会再生产的科学理论,与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有本质的区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国民经济是由各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组成的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这个整体中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经济联系。每个部门的生产过程同时就是消费过程,它一方面生产出产品,另一方面吸收劳动力,不断地消耗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磨损机器设备。社会产品是由使用价值不同的各部门产品组成的,它们按其实际用途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按其使用方向形成补偿基金、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它们的价值要素是由转移价值(C)、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V)和剩余劳动创造的价值(M)组成的。社会产品及其各个部分通过价值补偿和实物替换(更新),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蜘网般的复杂联系。
部门联系平衡法的应用是通过编制各种不同类型的平衡表来实现的。这些平衡表有统计(报告)的和计划的,实物的和价值(按货币表现)的,有产品的、劳动消耗的、固定资产(或生产能力)的和基建投资的部门联系平衡表,有全国的、地区的、部门的和联合企业的,有地区之间的,地区—部门的,有静态的和动态的以及其他各种平衡表。
部门联系平衡法的应用还要建立和求解相应的经济数学模型,它使我们能根据平衡表提供的资料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各种经济计算,尤为重要的是能在直接消耗系数(纯部门平均消耗定额)的基础上计算完全消耗系数。所谓完全消耗系数,是生产单位最终产品(在静态模型中最终产品是用于生活消费和扩大再生产积累的产品)在国民经济连锁联系中对某种生产资料的全部消耗量。完全消耗系数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计算出来的,它的经济含义可用采煤对电力的消耗为例来说明。采煤需要直接消耗电力,这是它的直接消耗。同时,采煤还需要消耗坑木、钢材和磨损设备等等,而生产这些产品又需要消耗电力。这种电力消耗对采煤来说是间接消耗。生产坑木、钢材和采煤设备除消耗电力外,还要消耗其他各种物资,它们的生产又需要消耗电力,等等。由于生产过程中的经济联系极其复杂,采煤对电力的间接消耗可以一次又一次地推算下去,直到下一次计算的结果与上一次相比可以略而不计时为止。单位最终产品的生产对某种生产资料的直接消耗与间接消耗之和,即是完全消耗系数。
从50年代初开始,投入产出分析在西方各国广为流传,美国官方已经编制了5个价值平衡表:1947年的平衡表划分为459个部门,1958年为86个部门,1963年为370个部门,1967年为367个部门,1975年为700个部门。50年代末期,这个方法传入苏联和东欧各国。据了解,南斯拉夫每两年编制一次平衡表;匈牙利每年编制简化的平衡表,每五年编制一次详细的平衡表。
我国从1961年开始研究这个方法。1975年国家计委计算中心在有关单位的协助下,试编了我国1973年61种产品的实物平衡表;山西省已经着手试编我国第一批地区平衡表;一些部门和联合企业也在应用这个方法。
联合国成立了“投入产出协会”,由列昂节夫任主席,从1950年起到1979年,召开过7次投入产出法国际会议。联合国统计处已经把投入产出表纳入国民核算体系,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有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编制了各种各样的平衡表。其作用主要有:
第一,加强经济分析,如分析两大部类及其交换关系、农轻重、生产与基建、生产与运输、生产与生活、消费与积累等等比例以及其他经济结构;分析生产计划与生产要素(生产性固定资产、劳动力等等)之间的平衡关系;研究各种重大问题,如计算接近价值的价格,评价投资效果和搞好生产力布局;研究人口和教育问题,等等。
第二,进行经济预测。这又分为局部测算和全面预测两个方面。局部测算是指对将要采取的各种技术和经济措施测算其全部影响,如提高或降低产品价格,加快或放慢某些部门的发展速度,采用某些重大的技术措施,提高职工的工资,等等。对将要采取的这些技术和经济措施,应用这个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可以测算出它们可能产生的影响,了解经济活动由此而发生的变化趋势,以便使领导决策掌握主动权,避免盲目性。
全面预测是根据人口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扩大再生产等其他需要,确定计划期间最终产品及其构成的几个方案,利用各种完全消耗系数或完全占用系数,用电子计算机算出各部门产量计划的几个方案,拿它们同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比较,以便从中选出一个较好的计划方案。
由此可见,应用部门联系平衡法编制年度、五年和长期计划,可以解决从最终产品出发进行综合平衡的问题。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其他部门和地区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孤立地从一个部门和地区出发,很难有科学根据地确定它们的生产规模、结构和发展速度,而通过编制部门联系平衡表,有助于解决这个问题。同时,应用这个方法还为衔接单个的物资平衡表同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等综合指标,为协调各部门和各地区的比例关系,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有利于防止计划多变和主观主义的高指标,可以促进条块的结合和指标的协调,使各方面各得其所,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取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果。
第三,对经济管理现代化有重要意义。电子计算机是实现经济管理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工具,但计算机不等于管理现代化,只有制定出一整套适合于企业、地区、部门和中央经济管理机关的经济数学模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否则,计算机只能进行资料汇总,起一个“大算盘”的作用,管理现代化仍然是一句空话。可以预见,部门联系平衡模型将是整个经济数学模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到目前为止,部门联系平衡静态模型比较成熟,可以实际应用,也有很大的作用,但它不能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一切经济活动,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发展。部门联系平衡法有以下几个发展方向:
一、通过引入时间因素建立动态模型,使它能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特别是反映基建投资对生产发展的影响,计算生产计划对生产要素的需要量,以便使前者有充足的资源保证。
二、与数学规划相结合。部门联系平衡表可以反映经济情况,但不能解决经济最优化问题。例如,这类平衡表可以反映经济结构,但这种结构是否合理,存在什么问题,计划期间如何调整,作到以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大的最终成果,它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部门联系平衡法与数学规划结合起来,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出目标函数的极值(最大、最小)。
三、建立经济计量模型。部门联系平衡法的长处是能反映各部门、各地区、各企业的内部和它们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但国民经济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除技术经济联系外,还有许多经济机制在发生作用。如果把技术经济联系孤立起来,不考虑其他经济机制的影响,经济预测就不可能提供令人满意的结果。为了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国民经济的复杂关系,需要建立经济计量模型,把部门联系平衡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5版()
专栏:

经济建设中一个值得商榷的口号
——谈“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陈汉平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时期,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客观情况所提出的一条作战方针。我党我军执行了这一符合客观规律的作战方针,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五十年代末,人们把这条作战方针搬到经济建设中来,直到今天,它仍被看作是我们经济建设的一个方针。
辩证法告诉我们: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内在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解决的方法也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矛盾特殊性分别作一分析。
战争的特点是你死我活。作战的对方(敌人)是和我同样有作战能力而且以消灭我为目的的人。只有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为了有效地消灭敌人,必须集中两倍、三倍于敌人甚至更多优势的兵力。反之,如不集中优势兵力,我就有被敌人消灭之可能。所以,在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为客观所必需。
经济建设的特点是:人改造物质世界。和战争不同,在经济建设中,和我们发生矛盾的对方不是人,不是有能力消灭我们的敌人,而是物,是等待我们去建设的建设对象。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才能取胜这一必要条件,在这里就不存在。
在经济建设中,当建设对象的规模和其建设周期被确定之后,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和施工装备情况,其所需的人力物力应该是一个定数,在计划预算中相对地可以反映出来。假定计划确定的人力物力是合理的,那末,我们投入和计划相符的人力物力,就适合建设的客观需要了。在这里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谈,因为需要多少就是多少,无所谓“优势”与“劣势”。如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事先就投入超过计划所需的“优势兵力”,则是主观的臆断和作法,这不正是不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的一种表现吗?至于经济建设中所说的“优势兵力”,究竟多少算“优势”,是两倍、三倍,还是更多些?大概没有人能对此作出明确的答案。我想总不能把恰好符合客观需要的人力物力说成“优势兵力”吧。可见,在经济建设中,“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提法,首先在概念上就是模糊的。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被搬到经济建设中来,有其种种原因。在一定时候,为了在基本建设中,在生产中,保证最必需的项目上去,在一定意义上使用这个提法是可以的,也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决不能把特殊情况下的东西当做普遍的东西去对待。
五十年代末的大办钢铁,可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典型。全国各行各业抽调千百万劳动力进行“钢铁会战”,在钢铁战线上的兵力可真是“绝对优势”了。其结果怎样,我们大家是记忆犹新的。在农业上片面推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在农田基本建设中动辄搞什么“大兵团作战”,也是一种变相的“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具体体现。这是建国以来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教训。实践证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一口号,在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中,是不宜采用的。
这个口号,给人以这样的概念,即:为了确保一个建设项目(尤其是关键性项目)的完成,投入超过计划所需(有时是数倍)的人力物力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因为“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嘛。在这一口号的掩盖下,某些领导同志不深入细致地抓经济计划、劳动力、原材料使用等问题,而是借口关键项目,漫无边际地向国家要人要物。多年来,正是这种工作方法,给我们的经济建设事业,造成了多么巨大的浪费和损失!现在应该是彻底改变这种工作方法的时候了。
经济建设是一门科学。科学是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的。它应该以严密的、而不是似是而非的结论来指导实践。我们应该下苦功研究经济建设的整个过程,从中发现其固有的合乎客观实际的规律性的东西。不能形而上学地套用一些现成的公式或与经济规律不相干的结论。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自觉性,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使我国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第5版()
专栏:

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要有积极的措施
王胜泉
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是在目前条件下最为可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办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把这项工作真正做好。这就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积极措施。
从根本上说,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是符合全民族的利益的,是反映了最广大群众的愿望的。所以,这个口号一经提出,就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这项工作在不少地方,特别是在城市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应当说,这个工作还仅仅是开始,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地方尤其是辽阔的农村,阻力较大,困难较多,成效较小。究其原因,固然有旧的精神枷锁的束缚,但也有种种实际问题。许多群众不理解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的必要性,若干实际问题更使得他们心有疑虑。如果不有步骤地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逐步把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所可能产生的实际问题解决好,单靠行政命令的办法,是难以奏效的。
比如,“养儿防老”,这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封建观念。过去,不少地方只是把这个观念当作封建思想大加批判,而很少注意到养老这个实际问题,花力气去解决这个实际问题。要知道,“养儿防老”这个思想,在封建社会里得以产生,得以流传,以致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皇帝被赶跑了七十年之后,在全国解放三十年之后,仍然存在严重的影响,是有深刻的经济原因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一家一户既是一个生产单位,又是一个生活单位。在这样的经济条件下,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劳动力只能在这个家庭里出生、成长,而在年老丧失劳动力之后,除了依靠其子女赡养以外没有其他办法。“养儿防老”思想,正是小生产经济的产物。因此,改变“养儿防老”的观念,仅仅批判教育是不够的。只有铲除产生这种思想的土壤,这个思想问题才能根本解决。建国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广大农民也已经组织起来,但是,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在农村基本上还是手工劳动,一家一户仍然是一个生活单位,部分生产活动是在家庭中进行的,老年人的赡养仍然要靠家庭。城市职工年老退休,虽然国家设有退休金,但也存在体弱病痛时的生活料理问题。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孩子,在子女男婚女嫁之后,养老问题将会更为突出。所以,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除了在控制生育上做工作以外,要着力解决这个养老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尽快把生产搞上去,使大家生活富裕起来。经济不发展,不但不能根除“养儿防老”、“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而且从养老本身来说,也没有物质基础。在农村和城市中的某些集体所有制企业,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行年老退休制度,逐步做到老年人主要能够依靠自己的退休金生活。此外,要分别不同条件、不同对象,举办适合各种情况的社会福利事业。有些农村开设的敬老院以及安排专人照顾丧失劳动能力、生活能力的老人,效果是比较好的。在城市,有条件的地方逐步试办各种形式的老人公寓,也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办法。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拟定一个切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贯彻执行。
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对幼儿保健与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关心。独生子女必娇的说法,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是,独生子女由于其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比较容易娇生惯养,也是应当承认的问题。因此,加强幼儿保健和教育,就成了搞好计划生育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采取各种措施,从结婚开始,在怀孕、出生、婴儿、幼儿等各个阶段,把医疗卫生、妇幼保健、幼儿教育等工作做细做好。目前,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单位的重视,做了很多工作,不少医院对产妇加强了检查和宣传。四川省各县市基层单位组织干部和医务人员定期到独生子女家庭看望,解决有关问题。北京市崇文区定期进行独生子女健康检查,各单位都对这项工作提供各种方便。北京市西城区发动七十多个条件较好的机关、企业自办幼儿园和托儿所,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一批非本单位职工的独生子女就近入托。但是,总的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不普遍、不经常、不系统。现在,我们的学校还没有设置生理卫生课程,对青年的生理卫生、计划生育知识的普及宣传做得很不够。在十年动乱时期,幼儿师资培训工作大大削弱了。儿科疾病、儿童心理、儿童教育的研究工作及机构设置,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诸如此类的事情,孤立起来看,与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的工作,好象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把这些方面的工作切实做好,将大大推动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的工作顺利开展。
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农村社员的自留地、口粮、经济作物的分配,城市职工住房的分配。过去的许多办法,不是鼓励少生孩子,实际上是鼓励多生孩子。又如,在我国广大农村基本上采用手工劳动的条件下,一个孩子长大就是一个劳动力,而劳动力多的户又往往能够先富起来,这对于实行一家养育一个孩子的工作,不能不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对独生子女家庭实行奖励政策,除了全民所有制企业外,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农村人民公社的资金来源,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避孕药械的研制及发放,绝育手术的进行,都有不少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我们花大气力去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切实加以解决。
我们强调提倡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要有积极措施,不是不要加强思想教育。搞好宣传教育,应当说也是一个积极的措施。但是,我们的宣传教育,不应当简单化,而应该多样化,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多种宣传工具,使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想出各种办法使这个宣传生动活泼,收到实效。
显然,上面的这些问题,决非计划生育部门及计划生育工作专职人员所能完全解决的。这些年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计划生育部门做了艰苦的努力,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也与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分不开。为了把一对夫妇养育一个孩子的工作做好,计划生育工作者责无旁贷,有关部门也必须从自己的角度把有关工作做好。


第5版()
专栏:

《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简介
如何对待西方技术的引进和怎样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是我国人民十分关心的问题。为了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一书。
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以后,除了强调依靠本国的力量,自力更生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外,同时又十分重视利用西方的资金与技术来加速建设的进程。列宁当时在批驳党内的反对派时曾经说过:“有人在这个会议上说,不向资产阶级学习也可以建成社会主义,我认为,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我们不能设想,除了以庞大的资本主义文化所获得的一切经验为基础的社会主义以外,还有别的什么社会主义。”斯大林在驳斥托洛茨基攻击苏联利用西方资金和技术会造成经济上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和“被控制”时说:“以为社会主义经济是一种绝对闭关自守、绝对不依赖周围各国国民经济的东西,这就是愚蠢之至。”
根据列宁的意见,苏联在恢复时期实行了租让制,允许外资租借本国的矿山和企业。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遇到严重经济危机,迫切需要向国外输出资本和技术,寻找出路。苏联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在各主要工业部门建立了一大批骨干企业,构成了苏联工业化的基础。在利用西方技术发展经济建设方面,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安冈译校的美国A·C·萨顿所著《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情况。作者除根据亲身经历和对当时在苏联工作过的西方技术人员的调查记录外,还大量引用了美国国务院和纳粹德国国防部的档案材料。虽然作者从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有些观点是不正确的,但总的说来,这本书对我们研究如何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很有参考价值。
(晓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