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能源资源的评价和开发政策的探讨
胥俊章 张正敏 杨志荣 朱斌
正确地评价能源资源,从我国的实际出发,扬长避短,对于制定科学的能源政策和国民经济长远规划,是必不可少的。我国的能源资源,是丰富还是贫乏?能源资源构成有些什么特点?在开发上应该有怎样的方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储量是丰富的 能源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物质基础。我国在本世纪内,实现现代化,在能源方面主要靠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等常规能源。我国煤炭资源丰富,探明的储量有六千亿吨,比所有欧洲国家(苏联除外)的总和还要多,比美洲国家(美国除外)的总和要多好几倍。根据最近两年的普查,我国水力资源极为丰富,理论蕴藏量达六亿八千万千瓦,居世界首位,其中可开发利用的为三亿七千万千瓦,每年可获得电能一点九万亿度(约为我国去年发电量的七倍),相当于年产十多亿吨煤炭。并且水力资源同煤炭、石油等不同,是不断再生的能源,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到目前为止,我国水利资源开发的还极少,潜力很大。此外,还有藏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从能源资源的总储量来看,我国无疑是世界上拥有雄厚资源的国家之一。
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按人口平均计算的能源资源占有量,不仅低于苏联、美国很多,甚至还不及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它提醒我们在能源资源上不应盲目乐观;同时,也要看到,只按人口平均占有量来评价能源资源的丰富程度,从而说我国是一个能源资源贫乏的国家,也是片面的。还要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进一步增加能源资源的储量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我国石油资源尚处于勘探开发的初期。现在查明,全国具有适于储油构造的沉积盆地面积达数百万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已经进行地质工作的地区仅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工作深度也不够。世界石油探明的储量约有四分之一在海底。我国海岸线很长,近海大陆架面积很大,从近几年这些地区的地质工作来看,我国的石油资源有更加广阔的前景。
我们完全有可能依靠本国比较丰富的常规能源,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但是,由于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地质工作没有及时跟上去,以及别的原因,致使目前我国能源的后备可采储量不足,煤炭采掘比例失调,石油储采比例也不适应。因此,在近期内能源产量增长不能不受到很大的限制。要扭转这种局面,在有计划地大力抓好节约能源工作的同时,必须抓紧能源资源的地质勘探工作。此外,能源的经济可采储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采的技术水平。目前我国煤炭资源的回采率只有百分之六十左右,石油仅百分之三十。如果将石油的回采率提高一倍,那就等于使可利用的石油资源增加一倍。因此,要加强这方面科学技术研究,努力提高资源的回采率。
分布不均、质量较差 能源资源储量分布不均,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就全世界来看是如此。就一国范围来讲,这种情况许多国家也都存在。例如苏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煤,三分之二的石油,百分之七十七的天然气,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水力资源,都集中在乌拉尔山以东的亚洲部分,人口稠密、工业集中的欧洲部分,能源资源储量为数很小。美国也有类似的情况。能源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我国也不例外。煤炭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山西一省就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江南九省区一市储量很少。石油资源一半以上集中在东北。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水力资源分布在西南地区。我国能源地区分布的总的特点是:北方煤炭多,水力少;南方煤炭少,水力多。
能源资源偏居一方,远离消费中心,必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要长途运输,二是用在能源上的投资会增加很多。北煤南运,是我国能源分布不均的产物。在能源资源与消费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之前,北煤南运的局面还要继续下去。遵循客观规律办事,不是去做根本扭转北煤南运的努力,而是科学地组织好北煤南运的工作;本着扬长避短的原则,不是大力开采南方的煤炭,而是大力开发南方的水力资源,以及合理地安排工业布局,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和节约能源投资。
我国能源资源的另一个弱点,是在能源资源的构成上质量较差。在现代的能源当中,石油占有特殊的地位。就能源资源的可采储量而言,世界上煤和油的比例大体为四比一,我国煤和油的比例,与世界比较,相差悬殊。根据这一特点,虽然一些发达国家,在能源消费领域内,长期维持石油和天然气的高比例,我国却不宜照搬。在煤炭方面,工业发达的国家热值每公斤多在六千大卡以上,对质量较差的煤炭,经过洗选后才去使用。我国煤炭热值在五千大卡左右,洗选量仅占百分之十几。能源消费中的这一情况,至今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质量中包含着数量。较高的能源质量结构,无论在开采、运输、储存和利用方面都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果。没有或很少有实际经济效果的数量增加,事实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这方面的教训是不少的。
优先开发优质能源 国内外的经验证明,在大力开发水力资源的同时,优先开发石油、天然气和优质煤等优质能源,是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最近二十余年,世界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量利用了石油。现在,我们搞现代化,要想利用世界的廉价石油,已经不可能了。我们要走自己的道路。我们国家目前还很穷,一定要使有限的资金取得较大的经济成效。开发石油的投资,按热值计算,仅是煤炭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而且输送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比石油资源更丰富得多,但我们对石油资源的开发仍应抓紧进行。同时,在煤炭的开发中,开采六千大卡以上的高热值煤和四千大卡以下的低热值煤相比,花同样的钱,综合生产、运输、使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效果,前者要比后者高出一倍左右。因此,也应该优先开采优质煤。当然,在能源的开发上要为后人着想。但这应该以科学作为根据。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将提高能源的开发能力。现在看来是困难的事,将来可能变得轻而易举。能源资源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更是显著。因此,那种认为优先开发优质能源资源就是不顾子孙后代的观点是错误的。在本世纪内实现中国的现代化,既是当代人的最大利益,也是子孙后代的根本利益所在。优先开发优质能源,可以保证这一目标的完成。
当然,优先开发优质能源,并不是说要禁止劣质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南方各省蕴藏着一定数量的石煤资源,它是一种劣质能源。浙江、湖南有些社队,就地开发石煤,综合利用,既兴旺了社队企业,满足了当地需要,又为农业现代化积累了资金,好处是很多的。但是,石煤的开发和利用,在全国能源构成中,不足百分之一,因此,不能过分夸大劣质能源的作用。今后,它也只能是地区性的辅助能源。
走多样化的道路 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不要单打一,而要根据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原则,走多样化的道路。自然界蕴藏着多种多样的能源资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非再生能源,有水力、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等再生能源。社会生产和消费,对各种能源资源有不同的选择。比如飞机、军舰、拖拉机、汽车等,一般都使用石油。这种装置对能源的选择具有专一性。有些过程则可使用多种能源,但比较起来,使用某一种或两种,经济上最为合算。比如火电站,可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其中使用煤炭比使用石油或天然气合算,因为使用石油、天然气发电,比使用煤炭发电仅提高利用效率百分之二、三。但石油、天然气用于其他方面,可使热效率大幅度提高。此外,发展不同能源,还具有互相配合、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的作用。火电和水电就是一个例证。发展水电,对于电力调峰和节省煤炭有显著作用;而发展火电,则可以弥补因水力的季节变化而出现的电力不足。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既要有计划地在煤矿区附近大力建设大型火力发电站,更要抓住我国水力资源丰富而又开发得很少这一有利条件,有计划地建设一批大型水力发电站,使我国发电量有一个巨大的发展。
能源短缺是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性问题。许多国家认为,走多样化开发能源的路子,是解决能源不足的一个有效办法。八十年代或更长一些时间内,在世界范围内,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还会继续增加,但是,完全依赖于油、气,只会加剧能源供应的紧张局面。今后的发展趋势,煤炭要东山再起。它主要用于发电和煤的气化、液化,以逐步代替石油和天然气。同时,不少国家致力于原子能的开发,把它作为解决能源缺口的一条重要门路。现在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用一点就少一点,总有枯竭的时候。为长远计,从现在起就要着手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源开发多样化,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共同趋势。
在我国辽阔的疆域内,有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的能源资源,这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有利条件。我们应该有计划地利用这个条件。


第5版()
专栏:

农业生产与人口增长
何康 孙翔
人口必须控制,而且要采取坚决的措施,报刊文章已讲了很多。这里联系农业生产谈点看法。
从农业资源来看,我们不能满足于经常讲的地大物博。我国的国土面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一百四十四亿亩,居世界第三位,但是,沙漠戈壁占了十六点五亿亩,百分之六十六是山地,干旱半干旱地区占百分之五十。土地面积很大,可以有效利用的面积不大。耕地只有十四亿九千万亩,占全国土地面积百分之十多一点,而且变化很大。一九四九年十四亿七千万亩,每人平均二点七亩。一九五七年增加到十六亿七千万亩,但因人口增加,每人平均降为二点六亩。以后大量占用耕地,净减少一亿八千万亩,现在每人平均不到一点六亩。林地十八亿三千万亩,居世界第八位,按人口平均一点八亩,占第一百二十一位。森林蓄积量不到一百亿立方米,每人平均不到十立方米,而且大部分在东北和西南,相当多的是幼林,能开采的不到百分之四十。目前我国农村生活燃料,百分之九十靠木材、秸秆,大量秸秆不能作为有机肥还田。我国有四十多亿亩草原,加上南方草场,大约有五十亿亩。数量不算少,但是荒漠和高寒草场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
解放以来,我国人口增加很快,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已超过一百人,为世界平均密度的三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集中在东南部,有些密集地区每平方公里达七百人以上。由于人口很多,我国农业资源按人口平均的相对数量,都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数。与世界每人平均数相比,土地面积仅及百分之三十,耕地面积仅及百分之二十七,林地不到百分之十二,草场不到一半,地表水径流量不到四分之一。
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后备不足。估计今后可供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农林牧地,约十八点三亿亩,这些后备资源主要宜于发展林业或畜牧业,以发展林业的潜力较大。可供开垦种植农作物和人工牧草的不过五亿亩(其中质量较好的和中等的约一点五亿亩),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新疆边远地区和华南红壤丘陵地区。
以上情况说明,我们不能抽象地满足于地大物博。我国农业资源绝对数量大,但相对数量小,后备资源不足。所以,既要积极地合理地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又要大力控制人口增长,才能保证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从过去的增长速度看,三十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有很大的发展。主要农产品的增长幅度,一九七八年同一九四九年相比,粮食增长一点六九倍,棉花增长三点八八倍,油料增长一点零四倍,糖料增长七点四一倍,猪、羊、大牲畜总头数增长二点五三倍,水产品增长九点三六倍,但是,总的看来发展速度不快。粮食平均递增速度每年是百分之三点五,比世界平均递增速度只高百分之零点一。特别是一九五七年到一九七七年间,发展速度很慢,而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二十年全国人口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六,粮食只增长了百分之四十五,按人口平均的粮食占有量反而下降了。一九七○年到一九七七年间,我国粮食平均增长速度为百分之二点九,大大低于世界百分之四点七的增长速度。
自然灾害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很大,产量很不稳定。据统计,三十年来全国平均每年遭受水、旱、风、雹、病、虫等灾害的面积约有四点六亿亩,成灾面积每年约一点八亿亩。我国农业没有打破单一经营的不合理结构,一九七八年农业总产值中,按农林牧副渔划分,农业占百分之六十八。而农业产值中,粮食又占百分之七十。这种以粮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不仅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业生态平衡。
从农业发展未来的展望看,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不仅要求农产品总量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而且要求按人口平均的占有量有一个较大的增长。按一九七九年人口自然增长率计算,到二○○○年,我国的总人口将超过十三亿。按每人平均占有粮食八百斤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一万亿斤以上,每年平均要增产二百亿斤。按一千斤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一万三千亿斤,每年平均要增产三百亿斤。而过去三十年平均每年只增产一百三十亿多斤。增产最多的年份也不过四百来亿斤,许多年份增产不多,许多年份甚至减产。如果今后二十年少增加一亿人口,按上述每人平均水平,总产量就可少要八百亿斤到一千亿斤。从这个意义上说,控制人口就等于增产。棉、油、糖、肉的情况更是如此。一九七八年按人口平均占有量,棉花我国是四点六斤,世界是二十斤;食油我国是三点五斤,世界是三十斤;食糖我国是四点七斤,世界是四十多斤;肉我国是十六斤半,世界是四十七斤,差距都很大。
提高农产品的总量,一是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一是靠扩大耕地面积。今后二十年,我国可垦地大约三亿亩,对现有耕地进行合理规划和利用有可能增加一亿亩。但是,今后二十年基本建设还要继续占用土地。过去二十年,平均每年占用二千五百万亩,如争取减少到每年占用一千万亩,今后二十年还要占用两亿亩。如果人口增加到十三亿,每人平均占有的耕地比现在还要下降,最多不过一亩三分。还要看到,这些年工业用地固然很多,但是农村人口增长快,占地也相当惊人。我国有六百多万个生产队,每年每个队占地一亩,就是六百多万亩。我国人口众多,耕地少,其它资源不足,尤其要珍惜我们的每一分土地资源。土地是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资源,要加以合理的利用和开发,使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时也只有控制人口的增长,使人口的增长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相适应,才能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不断创造出更多财富,以满足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
这些都说明,控制人口增长对于实现四个现代化有非常大的影响。从目前的情况看,由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显著下降。但是,农村与城市相比较,城市一般都降到千分之十以下,不少城市已降到千分之五以下,农村一般仍然在千分之十以上。我国农村人口多,基数大,经济文化比起城市相对落后,医疗卫生条件也比较差。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应当把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


第5版()
专栏:

关于解决苦乐不均的问题
申季年
去年上海市有七十六个国营工业企业,六个工业公司和两个工业局,试行利润留成,扩大了企业财政权。由于利润留成把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比较充分地调动了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这些单位的总产量、利润、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都超过全市的平均增长水平,经济效果显著。这些试点单位去年共得留成利润三亿五千八百多万元,其中生产发展基金一亿八千万元、集体福利基金九千四百万元、职工奖励基金八千四百万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从一定意义上讲,企业有了资金就有了自我发展的经济条件,有了内在的动力,有了活力。但是,实行利润留成后,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苦乐不均就是突出的一个。
过去企业利润全部上交国家,统负盈亏,吃大锅饭,没有这类矛盾。实行利润留成后,利润留成多少,直接影响企业和职工的利益,矛盾就突出起来,主要表现为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留成利润数额高低悬殊。从局的范围看,利润留成多,集体福利基金和职工奖励基金也多。按人平均的企业生产发展基金、集体福利基金的数额,也是类似情况。
在行业内部,现在一般情况是,仪表行业内元器件厂利润高于整机厂,轻工业整机厂利润高于零部件厂,纺织行业化纤厂利润高于纯棉厂,各个行业的内销商品利润往往高于出口商品。例如,上棉十一厂和二十八厂,两厂人数、纺锭、织机的数量,大体相等,设备能力相差不到百分之十。十一厂生产纯棉布,每百米平均利润九元零六分。二十八厂生产涤棉布,每百米平均利润五十六元六角,比十一厂高五倍多。
利润留成的高低悬殊,不能都说成是苦乐不均,因为有些先进企业,挖潜、革新、改造原来就搞得比较好,经营管理水平比较高,经济效果就比较显著。这里说的苦乐不均,主要指那些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如产品价格和税率的高低,技术装备的好坏,产品品种的变换,内外销产品构成不同等,造成行业之间、企业之间按人平均利润数相差悬殊。据统计,化工局十一户试点企业平均每人创造利润二万四千一百多元,轻工局二十一户一万三千一百多元,手工业局十一户一万零六百多元,仪表局十户八千零七十多元,机电一局十二户五千一百多元。各行业盈利水平这么悬殊,而规定的提留办法一刀切,企业增长利润的留成率基本上都是百分之十,加上提留的利润又都按“四、三、三”比例分配三项基金,必然是高低悬殊。甚至产生“鞭打快牛”的弊病,造成有些企业因为原来指标先进,基数高,增产增收困难,企业得益少。相反,有些企业基数低,设备利用率低,增产增收高,企业得益多。
如何解决苦乐不均的问题呢?根本的办法是要调整不合理的价格和长期不动的税率。这在目前条件下还做不到。现在有些行业有些企业采取的一些过渡办法,大体有以下几种。(一)以公司或局为单位提取利润留成,在行业内部参照盈利水平的各种因素,进行适当调剂,合理分配。(二)另订内部价格,计算利润留成数额。棉纺织公司试行一种“内部结算价格”,印染公司采用“校正实际价格”办法,在公司内部规定高于或者低于计划价格的内部价格,作为计算利润的标准,可以缓和这一矛盾。如上棉十一厂和二十八厂,按行业内部结算价格计算,两厂的留成利润额只相差百分之十,比较符合客观实际。(三)工业内部、工商业之间相互让利补贴。有的由产品总装厂主动补贴给协作厂,有的由主管部门出面协调规定。
目前,增长利润留成率统一规定高、中、低三档,实际上大多数采用中间一档。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要改变目前统一规定增长利润留成率的办法。有的同志建议,改为由国家分别不同情况给各地区确定一个适当比例,由地方政府在规定幅度内统筹调剂,合理安排。对福利金、奖励金较高的单位进行适当的调整,是照顾左邻右舍的一项措施,同时也能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
在理论和实践上,应该积极研究改进税制和调整价格的问题。调整价格连锁反应较大,必须通盘考虑,逐步进行。税目、税率调整,虽也复杂,但影响较小,可以早一点解决。


第5版()
专栏:出版消息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二辑出版
《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二辑出版。
该辑共载史学、文学论文二十余篇,反映了“双百”方针的贯彻和学术研究的繁荣。本辑刊载关于《水浒》版本研究三篇文章,对这个长期有争论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聂绀弩的《论〈水浒〉的繁本和简本》,以四万字的篇幅,深入考察了《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从传世各个版本的时代先后、情节多寡、字句异同,得出了“简本在先,繁本在后,繁本由简本加工而来”的结论。王根林的《论〈水浒〉繁本与简本的关系》一文,则根据现存最早的完整的繁本“天都外臣序本”,与现存最早的简本“双峰堂评林本”仔细勘对,证明繁本早于简本,简本是当时书坊为牟利出版的删节本。这个结论与聂文正好相反。崔文印的《袁无涯刊本(水浒)李贽评辨伪》,从一部载有李贽批点《水浒》资料笔记《樗斋漫录》的作者归属上,论证出袁无涯刊本《水浒》李贽评,内容与堂本一样,也是伪作。
此外何兹全的《府兵制前的北魏兵制》,较为全面地论述了解放前后尚少研究的北魏一代兵制及其执行情况。谭其骧的《辽后期迁都中京考实》,通过大量史实,考出辽朝后期“尽管没有正式宣布过迁都,事实上的都城却已移在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名城)。裘锡圭的《甲骨文中的几种乐器名称》,考证了甲骨文中未被认出的乐器名称,为古代音乐史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曼青)


第5版()
专栏:出版消息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介绍
自一九八○年开始,中华书局将陆续编辑出版《历代史料笔记丛刊》,共分三套书出版,即:《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丛刊》。笔记之作,各代为数很多,内容也十分丰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遗闻轶事、风俗掌故等,无所不备。笔记的内容,许多是来源于作者的耳闻目睹,因此它提供的史料,也比较具体生动,许多记载是不见于“正史”的。这三套丛书,每一种都经过认真的整理,选择好的版本,校正其中的错讹,加上新式标点,人、地、书名都加上标线,以便于阅读。
《唐宋史料笔记丛刊》有:《隋唐嘉话》、《朝野佥载》(以上二种合为一册)、《老学庵笔记》、《春明退朝录》、《东斋纪事》(以上二种合为一册)。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有:《南村辍耕录》、《万历野获编》(以上二种系重印书)、《水东日记》等。
《清代史料笔记丛刊》有:《履园丛话》、《啸亭杂录》、《归田琐记》、《浪迹丛谈》等,还重印了《北游录》、《听雨丛谈》等。
这几套丛刊,除供文、史、哲、经济、法律等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参考外,一般文史爱好者也可以阅读。
(钟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