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7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一份很好的教材
人们不会忘记,当年的大寨大队,曾经是我国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他们那种不向老天爷低头的艰苦奋斗精神,至今仍是感人至深,值得发扬和学习的。他们过去受到毛主席的肯定,周总理的赞扬,那确实是他们应得的光荣。但是,也毋庸讳言,文化大革命以来,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阴谋破坏,在大寨红旗掩盖下所推行的那一套,已背离了当年周总理总结的那三条了。在有些地方,学大寨事实上变成了一场灾难,农村深受其害,农民吃尽了苦头。
粉碎“四人帮”后的三年多来,党在农业战线拨乱反正,革除积弊,是有很大成绩的。但是,对学大寨究竟怎样估价,仍然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人民日报》关于昔阳“西水东调”的报道和社论,将会推动农业战线上的进一步拨乱反正,更好地贯彻中央两个农业文件的精神。它的力量和影响,将在不久的将来体现出来。
这篇报道和社论也是一份很好的教材。它们有力地证明,我们的党确实是一个实事求是的、郑重的党。它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再无别的利益。一切不抱偏见的人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是奋不顾身的,修正错误是毫无顾忌、毫不含糊的。
北京外语学院 王中


第2版()
专栏:

搞农业要首先想到农民
林彪、“四人帮”横行时,类似“西水东调”式的蠢事很多。粉碎“四人帮”以后,各级党委力求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实事求是。但是,干蠢事的现象并没有绝迹。
为什么粉碎“四人帮”几年后,还有人继续干蠢事呢?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人干事情首先考虑的是个人的得失——荣誉、地位,而没有把广大农民放在心里。确实有那么些领导干部,不根据需要与可能,不顾农民的疾苦,总是想干些一鸣惊人的大工程,好为自己树碑立传。结果,自己出了名,有的升了官,农民却精疲力竭,越来越穷。有的地方由于劳而无效的大工程不断,田地缺劳力耕种,收入大大减少。农民尖锐地批评这样的领导干部“只顾自己升官,不顾农民死活”。农民的批评击中了要害,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一个领导干部,抓农业首先想到的不是农民,而是自己,怎么能把农业搞好呢!希望这些同志去掉“我”字,首先想到广大农民,处处为他们的利益着想,一事当前,先替农民打算。这样,农业可能就会搞得好些。
“四人帮”横行时,一些领导同志跟着干了一些蠢事,群众是谅解的。如果现在还不吸取教训,继续干那些置农民利益而不顾的蠢事,农民是不会容忍的。
湖北黄冈地委 王享林


第2版()
专栏:

自欺欺人的“样板”决不能再搞
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终于下马了,这是农田水利建设中一个极为沉痛的教训。这项工程,侵占了群众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犯“一平二调”的错误。它不顾自然条件,盲目地“想新的,干大的”,随心所欲,劳民伤财。
在过去一段相当长的年月,象昔阳那样的“西水东调”式的蠢事,是不少的。本来嘛,树典型,搞样板,应该是实事求是,根据主客观条件,能办到的就办,真正过硬的就树,绝不应该自欺欺人,弄虚作假。可实际生活中就有这么一些怪现象,比如有的领导同志下乡抓点,为了把他这个点的生产搞上去,为一个县、一个公社树立一个学习的“样板”,就使用自己手上掌握的大权,大慷国家之慨,把国家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调来支援这个点。事成之后,就用这个模式来要求其他的社队,组织人参观学习。昔阳这项“西水东调”工程如果真的竣工了(如果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前),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吹捧,招徕很多人学习。
过去多年来,“因地制宜”这句话不让多说的。你老是改变不了山区贫穷落后的面貌,这样的质问就来了:昔阳县能够改变干旱缺水面貌,你们为什么不行?结果就会变成:要么形式主义地硬学,不讲效果,不算经济账。如果不愿学,又迫于压力,就得讲假话来应付,这怎么能实事求是呢?在全党全国人民决心恢复党的实事求是优良传统的今天,这样的“样板”再也不能搞了。
广西凌云县委 马疏忠


第2版()
专栏:

“西水东调”下马有感
昔阳县“西水东调”工程下马了,这种劳民伤财的“新套套”不再干了。读了报道和社论,心里十分畅快,但还想议论几句。
感想之一是,我们各级领导都教育群众要艰苦奋斗,节约一滴水、一粒米,要一分钱分成两半花。但数千万元之巨资,却在少数领导人手里毫不心疼地浪费掉。他们代表谁的利益?
二是,资本家每笔投资,都要小心计算,“不见兔子不撒鹰”。而我们有的领导人却只管花钱,不顾后果;大捆大捆的人民币丢到水里,面不改色心不跳,毫无“破产”之忧。在花钱的魄力上,这些人比资本家大多了,可是在算“经济账”上,这些人比资本家远远不如。
三是,懂科学、懂技术,关键还要讲民主。党内不民主,国家政治生活不民主,搞科学技术不民主,那就什么事也干不成。要想再也不干
“西水东调”式的蠢事,就得坚决按《准则》办事,真正实行党内民主、人民民主,不允许任何人搞封建家长式的统治。
四是,各级领导应当明确这样一个问题:究竟自己是在给人民当公仆,还是当主人;是在通过自己的艰苦工作,为人民谋利益,还是在通过自己的职权,驱使人民,打着建设社会主义的旗子,为自己谋取更高的地位。为什么
“西水东调”遭到广大群众和工程技术人员一再反对,还要一干再干?
五是,经济法庭应对那些滥用权力、任意耗费人民血汗的人追究责任。贪污、盗窃是犯罪,比起轻易浪费掉数千万元的败家子来,可算是小巫见大巫。任意挥霍的败家子,比起贪污盗窃造成的经济损失,往往要大得多,后果也更为严重。
昆明市北校场某部宣传科


第2版()
专栏:

怎样防止“西水东调”这类错误
长期以来,由于工作指导上的错误,特别是林彪、“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干了不少“西水东调”式的蠢事,造成了人力、财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据我所知,有个大队在上级提出的“万池大会战”的号召下,花了六万多元,投工几千个,在一些山头挖了三十个喷灌蓄水池,因当地水源缺,大多数是
“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又如某地为把弯曲的河流截直,在亩产千斤的耕地上开挖新河。新河挖出来了,因落差大,水势猛,又耗费巨资维修,旧河填不了,使耕地大面积减少。至于不顾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大搞“人造平原”、改坡地为梯地等劳民伤财的蠢事,在一个县、甚至一个公社都可以举出几件。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党的思想路线的宣传和贯彻,此类事情是有所减少。但是在经济建设中,甚至在某些生产计划、生产措施的决定和实施中,不问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不问经济效果,凭个人意志办事的做法,依然严重存在。
干“西水东调”式的蠢事的原因究竟在哪里?危害到底有多大?从经济建设的计划、方案、实施等方面,应采取什么行政、经济、法律措施来防止
“西水东调”的错误?我想,如果能把这些问题讨论清楚,对于端正我们各级干部的思想,扎扎实实搞好“四化”建设将是有益的。
云南省武定县 大承


第2版()
专栏:

加快造林速度 提高造林质量
黑龙江全面推广翠峦林业局经验
本报讯 为了加快更新造林速度,提高更新造林质量,改变过去造而不管,成活少的状况,黑龙江省林业总局在全省林区推广翠峦林业局更新造林“七定五包奖惩”责任制(翠峦林业局的做法见本报今年5月13日第二版)。
黑龙江省是我国森林资源重要基地之一,但采伐后迹地更新恢复森林缓慢,欠账很多。近年来,对更新造林虽然有所重视,造的数量有较大增长,但质量却没有显著提高,据去年普查,全省更新造林保存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左右。更新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贻误了解决采育比例失调的时机。
黑龙江省林业总局认为翠峦林业局实行的造林“七定五包奖惩”责任制,是加快造林步伐,提高造林质量十分有效的办法。为此,作出在全省推广的决定,并召开电话会议,在全省林区普遍推广这种“定包奖惩”责任制,号召所有林业企业参照翠峦林业局的办法,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营林生产责任制,改变过去造林一轰而起,栽完了事,不管成活,责任不清,赏罚不明,不顾效果的做法。目前条件尚不成熟的林业企业,也在进行试点,创造条件,逐步推广。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森林法
安化县刹住乱伐竹木歪风
据新华社长沙电 湖南省安化县领导干部带头执行《森林法》,杜绝利用职权乱批条子的现象,刹住了乱伐竹木的歪风。
《森林法》公布后,安化县有的领导干部仍然利用职权乱批砍伐竹木的条子,群众意见很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县委组织全县领导干部重新学习《森林法》,并把领导干部带头按《森林法》办事提高到端正党风的原则高度来认识,自觉地模范地遵守《森林法》,杜绝了乱批条子乱砍树的现象。
为了进一步明确职责,保证《森林法》的贯彻执行,县委又重申了几项规定,县计委和县林业局负责每年竹木采伐计划的安排和有关竹木生产、调运的一系列工作,除计划内的采伐任务外,不能随便批条增加采伐量或签发出境证,其他与林木生产无关的单位和个人更不能随便乱批条子。


第2版()
专栏:

南陵县及时处理破坏山林案件
据新华社合肥7月4日电 安徽省南陵县今年以来及时处理了19起破坏山林和树木的案件。有力地制止了乱砍滥伐,保护了森林资源。
在处理毁林案件的过程中,南陵县人民法院、公安局和人民检察院等政法部门紧密配合,抽调干部组成调查组,深入现场调查案情,核实材料,依法处理。今年3月上旬,正当全县掀起植树造林高潮时,发现有少数人肆意毁坏造林树苗,县公安局及时拘留了偷拔街道和公路两旁树苗的人,并处以罚款,保障了新栽幼树的安全生长。春耕生产开始以后,山区有个别人不听劝阻,烧荒垦山,县政法部门抓住典型,迅速查处了两起山林火灾肇事犯,在群众中震动很大。对于盗伐森林的惯犯以及殴打护林人员的罪犯,该拘留的拘留,该逮捕的逮捕,法制严明。
南陵县政法部门在严肃处理毁林案件的同时,还宣传护林政策和法律,通过公开审判,扩大影响,教育群众,帮助社队建立健全山林管理制度。


第2版()
专栏:

采取科学措施 战胜自然灾害
扬中县麦子单产一季超八百斤
本报讯 去年三麦单产名列全国前茅的江苏省扬中县,今年采取科学措施,战胜了自然灾害,夏熟又传来高产喜讯。全县十万多亩三麦平均单产超过八百斤,单产、总产均比去年有所增长。
今年,扬中县在加强三麦的管理中,一开始就遇到了问题。首先,秋播后长期干旱,接着出现了少见的冷冻,从二月中旬到三月底又出现了较长期的低温阴雨。这样一来,原来在正常年景下要求三麦达到冬壮、春稳、后健所采取的一些管理措施受到了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三麦还能不能高产?中共扬中县委一方面用本县的典型经验,教育全县干部群众克服消极畏难、减产定局的悲观情绪,树立夺取丰收的信心和决心。一方面深入田头,调查灾情,研究对策,按照各个时期不利的气候对三麦可能或者已经造成的危害,提出了有针对性、又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办法。比如,针对冻害,全县突击追施了一次猪羊灰和家杂肥,区别不同苗期实行不同程度的镇压,促进了三麦根系生长。寒流过后,在温度开始回升的时候,打破常规,又撒施适量的速效返青肥,实行了第二次镇压,促使受冻害的三麦,迅速返青分蘖。从而争得了三麦大穗,增加了粒重,每穗实粒比往年多二到四粒,千粒重比往年多二到五克。
扬中县今年在抓三麦科学管理的过程中,除清沟、降水、防渍等搞了短期的集中突击以外,其余管理措施都能坚持从每块田、每种苗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科学技术措施。施保花肥就是一个实例。县委首先召开现场会,接着各个大队的干部和农技人员坚持到每块田里剥查麦苗,根据叶龄确定施肥的时间。由于分类指导,促进了全县的平衡增产。


第2版()
专栏:

山西省闻喜县官庄公社东官庄大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关系,超额50%完成夏粮征购任务。 新华社记者 董荣贵摄


第2版()
专栏:浙江通讯

靠科学夺高产
——余杭县长征大队坚持科学种田记事
座落在古运河河畔的浙江余杭县博陆公社长征大队,是浙江省科学种田的先进单位。初夏时节,这里绿树成荫,机耕路两侧的庄稼长得齐刷刷的,整齐、匀称。成熟的油菜籽结荚累累,金黄的麦穗沉甸甸的,呈现出一派丰收景象。
肤色黝黑的大队副支书梁小毛兴致勃勃地告诉记者,长征大队1970年以来就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十年来坚持科学种田,全大队粮食产量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1979年单产达到2,644斤,比十年前翻了一番;油菜、蚕茧、生猪产量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社员生活逐步改善。去年社员分配收入达到218元。在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了大会颁发的奖状。
科学种田产量节节高
长征大队地处杭嘉湖平原的水网地带。过去这里
“平原地不平,水乡水害多”,产量低而不稳。全大队一千五百多亩土地,被九百多条横七竖八的田埂、土丘分割得支离破碎。群众说:“长征大队要增产,难在‘土’字上,苦在‘水’字上”。从1970年开始,他们把农业科学实验和大搞农业基本建设结合起来,在改土治水上狠下功夫。经过五个冬春的艰苦奋斗,他们使昔日的“棍子埂”、“乌龟田”,变成了200亩大田连成方,排灌分渠流水畅的高标准农田。
靠科学办法改土治水,使这个大队的产量跃上了新的高度,1977年粮食平均亩产达到了2,232斤。能不能攀上新的高峰,有人产生了畏难情绪,说什么“长竿子顶住天花板,再要增产难上难”。大队党支部带领干部社员踏田进行对比分析,使大家看到了差距和增产潜力,决心变“春粮低产”为“春粮高产”。为了攻下春粮关,他们根据春粮既怕水又要水的生长特点,老老实实按科学办事,认真开好深沟、暗沟、明沟,做到边沟、腰沟、总沟三配套,沟道、渠道、河道三相通,有效地控制了地面水、潜层水、地下水。并采取了阔畦撒播、提高施肥水平,加强培育管理等一系列增产措施,结果春粮获得了大丰收。
“泥腿子”变成了“科研迷”
长征大队坚持不懈地搞科学实验,不仅夺得了高产,而且培养了人材。
植保员俞松坤就是其中的一个。过去,他目不识丁。有一次施农药,由于不懂得配方,施用量过大,把稻苗灼得焦黄。这件事使他几宿睡不着觉,深悔自己吃了没文化、不懂科学知识的亏。从此,他下狠心学文化、学农业科学知识。现在,他摘掉了文盲帽子,懂得了一些植物保护方面的知识。对每种农药的性能、用途和配方,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病的时期、特点,他都了如指掌。1978年,晚稻卷叶虫袭击着大队的稻苗,就在这节骨眼上,杀灭虫害最有效的农药甲胺磷不够用。俞松坤大胆进行试验,把甲胺磷与其它农药配合起来使用,经过反复试验,掌握了效果最好的配方在全大队推广,及时扑灭了虫害。
如今,长征大队已有了一支由粮麻、蚕桑技术员、植保员、施肥员、种子员等专门人材组成的科研队伍,成了大队党支部指挥生产的得力助手和参谋。
科学种田的带头人
在科学实验活动中,长征大队党支部一班人坚持干在先、学在先,努力使自己成为科学种田的内行,被中共浙江省委和杭州市委表彰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大队党支部书记季天根,是党支部一班人中学科学、用科学的带头人。他不仅刻苦学习书本知识,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为解决早稻生产中经常发生的僵苗现象,他经常在田头观察,发现僵苗的原因主要是田块烂、不通气,影响秧苗扎根返青。于是,他就和农科队同志一起,采取把僵苗田里的水放干,隔两天再灌水的办法,让土壤通了气,促使稻苗扎根,僵苗变成了壮苗。
其他支委也都是科学种田的热心人。大队长、党支部副书记梁福财、原大队副支书胡志高,为解决大麦“早熟三号”倒伏减产的问题,决心选育秆矮抗倒伏的新种子。经过4年的精心培育,终于选育出一种秆矮、早成熟、抗倒伏的新“早熟三号”。去年在本大队大面积推广后,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
大队党支部自己动手搞科学实验,种田就有了“本钱”,推广外地先进经验就能做到因地制宜,避免了“瞎指挥”。这个大队十年来推广的先进技术有几十项,但如今这些农业生产技术都已带上长征自己的地方色彩。如他们把外地的“小苗带土移栽”改为中苗、大苗带土移栽,使栽插的秧苗成了足龄壮秧,不仅移栽后返青快、发棵好,而且争得了季节。
本报记者 沈世纬 卜玉超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饭桌上看生产
现在,大多数领导同志的作风,比“四害”横行时大有改变。但是有些同志工作仍很飘浮。下到农村,屁股后面跟上一群社队干部,田垄里看一看,地边上转一转,听一听汇报,说几条意见,“深入”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调查,很容易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作不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
有一位县委领导同志说得好:社员饭桌上的情况,往往反映生产中的问题。有一次,他在一个生产队作调查,坚持在社员家里吃派饭,发现家家户户有豆腐吃。这是近十多年来农村少有的现象。后来一了解,才知道这个队去年把田塍包给了社员,因此黄豆获得了丰收。原来他忌讳一个“包”字,怕把生产搞乱了。这个活生生的事实教育了他:这种建立在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包”,发展了生产,改善了生活,有什么不好呢?于是,经县委研究,在全县推广了这个做法。
“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部下乡,应提倡到社员家里走走、看看、坐坐、谈谈,学会从关心群众生活入手,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把农业生产迅速搞上去。 李昶林


第2版()
专栏:农村工作小议

从虽令不行到不令而行
几年前,公社干部老李到张村生产队蹲点,要社员拔掉已经栽下的水稻老品种“油粘籽”,改种“广秋”,可是没有人理会。老李火了,亲自挥鞭吆牛,一口气轧掉了十亩,并亲自把“广秋”秧挑到田头。可第二天,老李来到田头一看,昨天轧掉的一片“油粘籽”,一夜之间,又栽上了。
去年,老李又到张村队蹲点,这次,老李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转变了作风。他从外地运来一批秧苗,同队长一起栽了两亩试验田。老李象带小孩一样,早晚三朝到田里侍弄。秋收时,两亩打下两千多斤稻谷。人们纷纷跑来问老李这是什么“宝种”。老李悄悄告诉大家:“杂优”。社员们当场就吵着要求队长来年一定全部栽“杂优”。这样,今年张村队社员大会很顺利地通过了90%种“杂优”的晚稻生产计划。这件事,又一次教育了老李:指挥农业生产,推广一个新品种、新技术,光靠行政命令是不行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出样子,并能说出个道道来,就会不令而行,否则虽令不行。
张永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