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7月6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为农民提供一些建房材料
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不少社员准备添置家具,盖砖瓦房;但是,手中虽然有了钱,还是盖不了房。原因是买建房材料困难,如木材、钢筋、水泥、玻璃、机砖、机瓦等;尤为难买的是适用于盖房用的杉木。这些年来,供销部门只是断断续续地供应点杂木,质量差,价钱也贵。买不到建房材料,只好用杂木代替杉木檩条,用竹子代替椽子,凑合着用土坯盖房了。我们希望:为农村社员建房提供一些方便,帮助农村社员改变落后的居住状况!
湖北孝感县三汊公社东桥大队 王春元


第3版()
专栏:

农家窗户上要安玻璃
粉碎“四人帮”以来,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农民贫困状态逐渐好转,许多社员由穷变富,盖起了新房。可是,农民购买玻璃十分困难,门窗安不上玻璃,给社员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眼下,雨季来临了,社员们睡在屋子里,还要受风和雨的气。
我们这里的二沟大队,共有二百户人家,其中有一百户人家门窗没上玻璃,只好用薄塑料纸代替,人们管这个大队叫“塑料大棚”。这类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我们建议:有关单位应采取积极措施,优先供给农村一部分玻璃,并公开销售,逐步解决农民生活中的困难。
黑龙江龙江县哈拉海公社 霍广文


第3版()
专栏:

农民盼望自行车
受父老乡亲们的委托,向你们反映一个情况:我们这里的农民盼望能买到自行车。
我们这里,地处平原,从大队到临近的几个集市、公社、县城,近的十几里,远的五、六十里,甚至八、九十里,柏油路四通八达,每当个人或集体有件什么事要办,有辆自行车就方便多了。另外,下地干活也要走较远的路,如有辆自行车骑着,日久天长,更不知会节省多少时间。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行车成了社员劳动、生活的必要交通工具。经查问:我们大队二百多户,上千口人,百分之九十八都在想方设法购买自行车;但是,只有极少数人能买到。买辆自行车真比给儿子娶个媳妇还难。说起来奇怪,也并不奇怪,我家头三年买了辆金鹿牌自行车,原价一百五十七元,到现在已骑成半新了,竟还有人出一百八十元要买。不知底细的人,可能认为买主是傻瓜,其实不然,因为他们实在需要自行车,所以,就是出高价,也会心满意足和喜之不尽的。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民手里确实有钱了,生活也提高了,美中不足的是:有了钱,就是买不到自行车!
山东莒县城阳公社魏家村 王孝田


第3版()
专栏:

多给山区供应一些缝纫机
我们这里虽然地处鄂西北山区,但群众的生活水平并不算太低。特别是近年来,一部分农民富了起来,为了穿衣方便,都想买缝纫机。然而,有的农民把眼睛都望红了,不说上海、北京的名牌货,就连“大桥牌”的也难买到。一个季度给一个公社分两三部,哪里还轮得到群众!不知是有关部门怕山里人穷给不起钱呢,还是没有货?很多群众说:“唉!真是有钱也难买缝纫机啊!”建议有关部门,要相信山里农民,方便山里农民,给山里的供销社多分配几部缝纫机来,以满足山里群众的迫切需要。
湖北郧县高庙公社 高社群


第3版()
专栏:

农村社员需要桐油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社员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家庭用具也逐渐增添。可是自己制作的用具多了,就是买不到桐油,给农民带来了不少忧愁。
熟悉农村生活的人都知道,农村社员的家庭用具,譬如澡盆、水桶、洗脚盆、粪桶,以及社员砌房造屋安装的门、窗等都要用桐油。桐油具有粘质强和防腐烂等特性,千百年来,是农民最喜欢的一种油漆料。全党工作中心转移以后,各条战线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桐油生产仍长期满足不了需求。我所在的生产队有三十多户人家,有百分之九十的社员都买不到桐油。
现在,粉碎“四人帮”已三年多了,桐油生产似乎应该有所好转,但没想到仍然这样紧张。希望有关部门为农民多想想,采取有效措施,抓一抓桐油生产,以满足农村社员的需要。
江苏沙洲县东亲公社 郭忠山


第3版()
专栏:

农村姑娘爱穿平底凉鞋
进入盛夏,我们农村姑娘想买双样式新颖、美观大方的塑料平底凉鞋,图的是舒适凉快,洗刷方便,穿的时间长,每年从夏初到收秋,可节省一两双布鞋。
可是,现在市场上出售的女式凉鞋,多是高跟、半高跟的。我们农村姑娘喜欢现在的这些样式,但不欢迎那个高跟,因为要下地里干活,夏天雨水多,平原地区泥水不断,山区道路不平,上坡下坎很不方便。特别是在我们唐山西部低洼地区,稍微下点小雨,别说穿高跟鞋,就是穿平底鞋出门,走不了几步,也会长成高跟,行走困难。
希望塑料厂的同志为广大农村姑娘想想,生产些耐穿的、各色各样的塑料平底女式凉鞋吧。别让我们农村姑娘们去干用刀把高跟割下再穿的傻事了。 河北丰润县 董会芹


第3版()
专栏:读者论坛

山区更需要发挥知识青年的作用
我们每到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问起青年的情况,有的干部就摇头:“如今这些青年‘差火’,怕艰苦,不安心。”
我们交了不少青年朋友,听他们倾诉苦衷。我们感到,这些穷山区里的大多数青年,不是没有抱负、没有事业心,而是被一些“绳索”缚住了手脚。他们读了十年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他们憋着一肚子气,说:“想干的事不能干,不愿做的硬要你做。”
据我们调查,不少初中、高中毕业的青年,回队后就被派去顶“外差”,或到水利专业队或留在队里劳动。总之,除把他们作为壮劳力使用外,很少想到发挥他们有知识、有创造精神的长处。年复一年,繁重的劳动换来的只是微薄的收获。这种状况,青年们怎么能满意呢?
也有对青年的作用发挥得好的。这里举两个例子:
我们县南有个生产队,有大小二十几口塘,原先每年只产鱼几百斤,每人平均不到一斤,都怪塘里不长鱼。有位高中毕业生,很想养鱼,但怕别人说他图快活,又怕年终养不出鱼不好交帐,因此犹豫了一年。这期间,他抽空上书店买了本养鱼的书,又到县养鱼场一个亲戚那里求教。他心里有了底,于是向队长讲了自己的要求,得到支持。由于他学了点技术,头一年产鱼三千多斤,第二年产鱼五千多斤。他对这事业很热心,还准备在一块低产水田里,搞浅水养鱼。
县北有个出名的穷村子,历来广种薄收。有位回乡知识青年,看到村子周围有不少零星小块地荒着。他问队长怎么不种点东西,队长说长不出来。他不信。头一年在自己屋后的土坡上种了点蓖麻和向日葵,想不到秋后收了六斤葵花籽、五斤蓖麻籽。他一推算,要是村子周围都种上,那将是一笔大收入。第二年,他向队长要求,利用这些空地,八个月时间交队四百元。队长答应了。到秋后竟收了四百余斤葵花籽,三百斤蓖麻籽,折合收入五百余元,还得奖励油七十余斤。队长得到启示,把一些瘦黄土地改种向日葵,亩产籽百多斤,产值比原来种植别的作物高出两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不是落后山区的青年们没有事业心,不安心农业生产,而是僵化的生产形式和干部思想束缚着他们,使他们的聪明才智无处发挥。
凡是落后的地方,普遍存在这种现象:一方面干部因种田缺乏科学技术而叫苦,另一方面却大量地埋没具有一定知识和有某种专长的回乡青年。这种现象,至今还有不少干部没有认识到。
我们深切同情落后山区的青年们。他们的烦恼,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他们积极向上、急于改变山区落后面貌的迫切要求。谁不向往幸福呢?这些青年们想用科学知识这把锄,逐步开辟走向富裕、走向幸福之路。他们不愿意按过去的一套生产方式来建设农村,想改变“吃人饭,出牛力,薄收获”的落后状况。能说这个想法不对吗?
湖北红安县团委 程敬浩 王国太


第3版()
专栏:

为繁荣农村文化艺术说几句话
我们渭南地区有十三个集体所有制的县剧团,共有演职人员一千五百五十二人,平均年龄已五十岁。以地区秦腔一团来说,女演员十七人,平均年龄在三十二岁以上,看来人多,但演戏很难安排角色。特别严重的是,过去长期流传在我区的阿宫、碗碗、郿鄠(迷胡)、线腔和同州梆子等剧种,由于演出人员的编制问题解决不了,仍未得到恢复。
近年来,各县都在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采取背粮学艺的方式,自办训练班。全区有九个县,共招收小演员四百二十七人,有四个县已培训四年以上,有两个县已培训二年以上,有些小演员已能独立演出,由于招收指标解决不了,他(她)们只好背粮从艺。有关部门规定,只准招吃商品粮的知青;而实际情况是,参加训练班的演员中,农村来的占了百分之九十。剧团是集体单位,无力解决年老演员的退职退休费问题,调动又难,只好长年留团,也影响剧团的新陈代谢。
在创作方面,机构无编制,人员无来源,大专院校基本不给分配,文化系统又无正式学校和训练班。几百万人的一个地区,创作人员无正式编制;一个数十万、甚至近百万人的县,只能成立一个五到七人的非正式创作组。
由于创作跟不上,在上演剧目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日渐减少。去年全区演出五千零三十二场,在一再强调下,现代剧仅演出了七十五场,占演出场次的百分之一点五。上演剧目六十二个,现代戏仅有五出,大都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图书馆也成问题。一个近六百万人口的地区没有一个图书馆。地区所在地的渭南县有三十多万册书,由于没有房屋,仅流通三万册,大部分书籍压在潮湿的房子里已有十多年,霉烂严重。全区十三个县,仅八个县有图书馆,但均无正式地址。
目前,国家财力、物力都有困难,提出过高要求不切实际;但在现有条件下,作些有益的改革,还是应该的和可能的。 陕西渭南地区文化局 李刚


第3版()
专栏:

青岛孚德皮鞋厂为没有厂址发愁
以生产女式皮鞋闻名的青岛孚德皮鞋厂,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现在却为没有厂址发愁。原因何在?
孚德厂现在的厂房,十八年前是市粮食局的;一九六二年市里统一调整房子时,给了第二靴鞋厂。据粮食局方面说,他们与二靴厂原订有为期十年的合同,到一九七二年就要收回房子。后来,二靴厂搬到新址,厂房便让给了孚德厂。这些房子年久失修,不利于安全生产;这几年皮鞋厂生产扩大,工人、设备增加,车间也拥挤不堪。去年,轻工业部有一位领导同志到厂检查工作,看到这种情况后,回去研究决定,给孚德厂七十万元投资,改造厂房设备,进行挖潜革新。去年八月,这笔投资已拨到厂里,但由于粮食局一再要房,孚德厂不敢动工。
与孚德厂一墙之隔有一块空地,原是市委宣传部的一个展览馆,五年前毁于火灾,现在是一片废墟。这块空地已经闲置了五年之久。为此,市有关部门曾召集市计委、市经委、规划局、房管局、二轻局等单位开会研究,并一致同意将此空地给孚德鞋厂扩建厂房,这样就地改造,比在别处另建新厂可节省二百多万元资金,生产能力可由现在年产二十万双皮鞋提高到五十万双。但后来市委宣传部提出,除非市里给它一块大地皮,盖上一座展览馆,才能让出这块空地。市有关部门又召集粮食局、宣传部、二轻局等单位开了两次会,问题依然没有解决。因为轻工业部的七十万元投资只有一年期限,过期就要收回,眼看半年过去了,孚德厂的领导忧心如焚,四处奔走,至今没有结果。他们说,如果宣传部那块空地给他们,每年可以给国家创造比现在高两倍以至三倍的利润。可是问题解决不了,只好眼看着一片废墟闲置在那里,使他们无用武之地。更令人担心的是,雨季已到,万一厂房倒塌,将造成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
国家对轻纺工业实行“六个优先”的决策,是很明确的。但是,在一些地方遇到实际问题却解决不了,“六个优先”就无法落实。落实“六个优先”,领导部门无疑应负主要责任,特别是遇到牵涉几方扯皮的事,应该敢于负责,当机立断,拿出统筹解决的办法,不能优柔寡断,贻误时机,造成损失。而落实“六个优先”也不光是领导机关的事,各行各业都应该用实际行动支持轻纺工业发展,以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否则,“六个优先”是落实不好的。 张铭清


第3版()
专栏:

卖竹难
我们这里盛产青竹,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竹园。小竹园是社员群众的“小金库”,手头短缺时,卖几十斤竹子,就有钱花了,既方便又牢靠。
可是,社员们都说卖竹难。市场上成交额太低,人们往往一站半天,无人问价,辛辛苦苦扛上大街,还得辛辛苦苦扛回家来,劳精费神不说,还要赔上一个劳动日。供销部门有时代客收购,但收收停停,价钱又偏低。群众不愿卖,只好拖到外地去卖。前几天,我的家乡村子里有几家的竹子开花,不得不砍了去卖。因为竹子较大,集市上无人要,县草站又不收,这几家只好借手扶拖拉机拖到淮安县去卖;为怕沿途盘查罚款,半夜就出发,搞得精神十分紧张。受辛苦不说,仅吃喝招待就花了二、三十元。群众说:“家有千斤竹,出售百般难,守着‘小金库’,花钱如登山。”
青竹是编织、建筑的好材料,竹制品是人民生活必需品,需要量很大,按理说,青竹的销路应当不成问题。但为什么又卖不出去呢?原因有二:一是本地编织业较差,有宝不用,不会抓钱。二是供销部门“坐家三品”,不是主动代购代销,而是等客上门。希望供销部门能以群众的利益为重,主动联系,正常收购,价格公道。也希望县、社能够重视发展编织业,多出竹制品,这样既能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又能帮助社员解决实际困难,大家都欢迎。
江苏洪泽县委宣传部 赵步程


第3版()
专栏:

社员欢迎廉价收音机
过去,我们这里卖过南通无线电厂出产的用一节一号电池的收音机,售价二十元,音量好,性能稳定,很受社员欢迎。但现在已很难买到了。现在商店里摆着的都是些价钱贵、体型大的收音机、多用机,社员买不起。希望生产部门和商业部门为农村多生产和供应一些价格低廉、灵敏度高、性能好的便携式或袖珍式的收音机。
江西吉水县乌江公社 刘诗泉


第3版()
专栏:编者的话

编者的话
从选登的这几封农村读者的来信中,我们高兴地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于党的政策逐步落实,农村的生产情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农村的经济发展了,农民的生活要求也就一步步提高了,这是很自然的事。现在,有些地方的农民已不满足于墙上挂个有线的“话匣子”,屋里放个古老的“八仙桌”了。人口多的人家希望有台缝纫机,缝缝补补方便;许多家庭要修建结实的砖瓦房,并安上明亮的玻璃窗。不久,经济发展快的地区的广大农民,还要把采买目标瞄准电视机之类,那将更是一番喜人景象。
高兴之余,我们同时看到,在目前许多方面还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这些要求;许多来信反映了农民对于改善供应状况的急切心愿。我国有八亿农民,逐步满足农民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一件不容忽略的大事。有关领导同志和有关的生产、计划部门,应当充分地考虑和照顾到这一点,在保障城市人民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保障广大农民的生活需求。


第3版()
专栏:

不能拿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当儿戏!《人民日报》编辑部:
这篇调查于5月5日在《辽化报》上刊登后,在我厂职工中引起了公愤:“这种事情竟发生在社会主义企业里,真是不可思议!”“旧社会资本家为了赚钱,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今天辽化熟食加工厂某些领导人也这样做了,他们还有一点共产党员的气味没有!”
编辑同志:我们辽化厂有职工和家属五、六万人。辽化熟食加工厂的这种行为,实为党纪国法所不容,应当严肃处理。
我们建议《人民日报》刊登这个调查,以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厂油厂 郑宣


第3版()
专栏:毖后录

这种做法影响不好
昆明市有的小学为“修缮校舍”和“美化校园”,动员学生把家里的砖头和盆花搬去捐给学校,并作为一项任务布置下去。号令一出,学生们纷纷出动,象蚂蚁搬家那样,拆东墙补西墙,从家里拆砖头,端盆花到学校里去交“任务”。
有的学生因家里没有砖头和盆花,到处寻找,甚至跑到建筑工地和公园里去拿。有的同学被当场抓住,问他:“谁叫你来的?”小学生哭着说:“学校要盖房,没有钱买砖。老师叫我们从家里拿,家里没有,只好到外面来拿。”
这种做法对社会、对学校、对家庭、特别是对孩子们的影响实在不好。
云南省读者 李世光


第3版()
专栏:毖后录

小学校不是招待所
我们大队小学变成了大队的招待所。什么参观、现场会啦,总结经验会啦,民兵训练啦,都要占用学校,甚至要教师当招待员,写工作总结、发言稿等等。这样能不影响教学吗?
在我公社和邻近公社,这样的事不少。希望各级党组织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取消这些份外的“公务”,让我们专心去搞好教学工作。
湖北麻城县国营龟山茶场上河分场栗林口大队 真言


第3版()
专栏:读者推荐

关于辽化熟食加工厂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条令事件的调查
辽化熟食加工厂于去年“五·一”建成并投产,是全市唯一的肉类熟食加工企业,隶属辽宁省辽阳市食品公司和辽阳市宏伟区双重领导。这个厂生产的肉类熟食商品有32个品种,最高日产量可达万斤。
今年年初以来,这个厂接连发生了几起严重违反食品卫生条令和法规的事件:
一、今年春节后,辽阳市食品公司给这个厂调拨了污染肉(风吹日晒、搁置时久、尘封泥染的)14万斤。按国家食品卫生条令和法规,这些肉经过认真处理,可以加工食用。但这个厂在生产过程中,刷洗敷衍,修革不细,把一些脏、次肉也都绞碎灌肠了。当该厂负责食品卫生检疫的医生提出改进意见时,个别领导人不但不听,反而叫车间工人“不要听他的,该怎么干还怎么干!”致使一些带有泥沙猪毛、氧化变味的污染肉继续投入生产。这期间,他们如此加工生产了12万斤污染肉。
二、4月份,辽阳市食品公司又给该厂调拨了4,000斤囊虫肉(豆肉)。按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标准规定:每40平方厘米肉中含豆一至三个,经过冷冻无害处理,可以食用。每40平方厘米肉中含豆四个以上,视豆量可高温处理食用或炼油。该厂接收这批肉以后,进行了冷冻无害处理,并做了活体检验。但仍有近一千斤需高温处理、不允许加工香肠的豆肉制成了香肠出厂。
三、3月7日至15日,经检疫医生检查发现,近100斤在水里浸泡六天的猪肉严重变质,表面已呈绿色,当即下令不准把这些肉投入生产。但当检疫医生离开后,这部分变质肉仍投入了生产,加工成肠。
四、根据国务院规定,不得使用人工合成染料对肉类熟食着色。而该厂在生产香肠过程中,为使肉鲜色好,竟采用了有毒的亚硝酸盐染料做添加剂。
发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该厂主要领导同志片面追求产量、产值和利润,忽视甚至抵制产品卫生的有关规定;企业管理比较混乱,没有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各岗位之间缺少监督检查。
调查结束时,这个厂正在采取改进措施。
宏伟区爱卫会 宏伟区财贸办
《辽化报》编辑部 联合调查组


返回顶部